(5)其他职业因素:Bergqnist-Ullmann和Larssonu发现,在工厂装配线从事单调重复工作的人腰背痛患病率高。 另有调查发现,单调重复工作,较少业余活动,与腰背痛有直接关系。 实际上,单调重复工作对人的体力和心理都产生影响。 在站立、行走及经常变换体位的人,腰背痛患病率也较高。 还有人报道,工作场地高低不平或易滑倒,常易患腰扭伤。 下背痛腰部肌肉2025 (2)与重体力工作的关系:很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说明,重工业、建筑业、矿工、林业工人中腰背痛发病率高,可能与其脊柱负荷大,容易受损伤有关系。
单侧下肢受力如下楼梯、下公共汽车或一侧臀部(坐骨结节)着地,这种突然的外力作用,可引起骶骨沿髂骨的向下运动增加骨盆前旋,使关节囊前部受牵拉,引起疼痛。 下背痛腰部肌肉 本病好发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常诉有轻重不等的腰部外伤史。 下背痛腰部肌肉2025 主要症状为腰部疼痛,症状重者还有沿着大腿向下放射的疼痛,可至膝关节以上。 在第三腰椎横突尖端有明显的局部压痛,定位固定,是本综合征的特点。
下背痛腰部肌肉: 身體中軸脊椎激痛點
一生人將近三分之一時間花在睡眠上,睡覺姿勢及床褥都是受腰背痛困擾人士日常護理的一大重點。 建議儘量保持仰睡(平睡)或側睡,有助舒緩腰痛;而趴睡或側趴睡加重腰部負擔,提高出現腰痛的機會。 機械性腰背痛指由腰肌肉或脊椎問題引發的疼痛。 例如腰背部肌肉或組織的勞損、扭傷,以及年紀增長導致的關節退化,還有椎間盤突出、骨折、脊椎管狹窄、坐骨神經痛(腰椎神經根壓迫)等原因,有機會形成後腰痛,如右腰側痛或左腰側痛。 目前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像是藉由減少不必要的動作、增加必要的動作,達成操控制約;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患者辨識與矯正負面思考和負面行為;古典制約能夠修正患者對於痛覺的生理反應。
我们站、坐、走、跑、弯腰等日常动作都需要动用到竖脊肌,所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折磨着它。 竖脊肌肌群横跨了整个中轴骨,对中轴骨的大动作进行控制。 当我们在脊椎中立位时,竖脊肌和脊椎一样,是处于一种稳定的生理曲度状态。 一旦我们身体处于脊椎非中立位时(如:含胸驼背等不良姿态),我们的竖脊肌就会立马发挥它的作用。
下背痛腰部肌肉: 健康小幫手
黃獻銘強調,通常臀大肌無力,不見得是運動量不夠,可能是某一個地方卡住,導致「氣」下不來或神經傳導受阻,建議可從以下測試找出刺激點進而改善。 簡心潔補充,因此可發現此類病人久坐疼痛,起來運動反而緩解。 所以發現骨刺,其實是表示腰椎有退化問題需要處理,但並不一定需要開刀拿骨刺,或是直接處理這跟骨刺。 年輕人最常見的腰痛第一名原因-是椎間盤的問題。 下背痛腰部肌肉 輕微的椎間盤突出感覺起來會很像腰肌拉傷,實際上也難以區分。 受腰背痛困擾人士往往因腰部疼痛減少活動,久而久之令肌肉萎縮。
- 急性期疼痛较重时,患者不进行特异性的腰背活动,只是尽可能保持日常活动,尽可能坚持工作,疼痛减轻后,除了进行有氧运动外,还应着重于腰腹肌的训练和腰及下肢的柔韧性练习。
- 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位于腰椎两侧的长肌,起点在腰部脊柱,该肌肉肌束的走向是由上内侧往下外侧走,止于大腿根部内侧的股骨小转子。
- 常規做影像檢查除了會增加成本外,也會增加可能沒有益處的手術比率[46][47],且影像檢查帶來的輻射劑量對人體健康也有害處[46]。
如下背痛经保守療法仍無法止痛,或是伴隨有一些「危險徵象」,如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發燒,抑或在行動或感覺上有明顯異狀,則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較嚴重的潛在問題[5]。 X射線電腦斷層掃描之類影像檢查在多數情況下帮助不大,而且檢查本身也具風險[13][14],但仍是常见的下背痛检查手段[15]。 部分下背痛源自椎間盤損傷,舉腿試驗是这种损伤的有效辨別方式[5]。 對慢性下背痛而言,有時疼痛處理系統會失常,造成即便只受到輕度刺激,也会有劇烈的疼痛反應[16]。 事實上,腰背痛十分普遍, 有8成人受到腰痛影響,大多為中年人士,介乎30至60歲之間。
下背痛腰部肌肉: 症狀查詢 查症狀
使用脊骨神經醫學或脊椎鬆動術(英语:Spinal manipulation)治療下背痛症狀的療效是否優於其他治療方式,目前未有定論[22]。 某些文獻回顧發現在短期、中程、或長期的個案追蹤結果指出,脊椎鬆動術對於疼痛及功能的療效相當於其他常用的治療,或者效果更好[23][24]。 下背痛腰部肌肉2025 下背痛腰部肌肉2025 其他文獻回顧指出脊椎鬆動術與其他保守治療及假性鬆動術(不正確或無效的鬆動手法)或其他治療相比,並不特別有效,但將脊椎鬆動術和其他治療項目一起治療則有助於整體療效[21][25]。
所謂的「腰部支撐腰帶(英语:Back belt)」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其有效,可能還不如教導病人正確的搬起重物的姿勢與方式[50]。 鞋墊(英语:Shoe insert)對預防背痛並無效果[51]。 增生療法:注入溶液到背部的關節以引起發炎,從而刺激人體的癒合反應的做法。 沒有發現此療法有效果,但搭配其他療法或許有幫助[21]。 神經反射療法(英语:Neuroreflexotherapy):將幾塊小金屬片放在耳朵或背部的皮膚下,看來似乎對於減緩下背痛,增進肢體功能有所幫助,但也有不少證據顯示效果有限[21][73]。
下背痛腰部肌肉: 醫師 + 診別資訊
如果做了舒緩腰背痛的運動或下背拉筋一段時間,並保持了正確的睡姿,腰痛問題仍末有改善,建議配合全面、綜合的治療方式,以加快康復進度。 下背痛腰部肌肉2025 除了多做以上的舒緩動作及運動,食療、穴位按摩、保持良好姿勢或做好日常護理,都有效舒緩腰痛。 想認識舒緩腰痛的食療資訊,請見「【腰痛】營養師推3大食物及湯水舒緩腰背痛。(附中醫食療方法)」文章。 急性腰扭伤是指因劳动或运动时,腰部肌肉、筋膜和韧带承受超负荷活动引起不同程度的纤维断裂,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持续3个月以上的下背痛为慢性下背痛,常见原因包括骨关节炎、椎间盘突出、脊椎退化、骨质疏松症、肿瘤等。 下背痛腰部肌肉 导致下背痛的原因很多,根据疼痛位置、特征、时间不同,可能是因不同原因导致。
下背痛腰部肌肉: 檢查
但实际上,背部和腰部的疼痛可能是多种疾病的早期症状。 了解这些可能的原因,对于确诊并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种腰部的退行性疾病,主要是因为椎间盘(位于脊椎骨之间的软垫)受到压迫,导致突出并压迫到附近的神经。 这不仅会导致疼痛,还可能引起麻木或是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不過,黃獻銘說,臀大肌與腹橫肌無力,不見得是運動不足,常常與情緒壓力、內臟因素、顳顎關節有關,他提供2個方法,教大家檢查下背痛是哪個肌肉有問題。 長輩因為其他免疫疾病需要長期服用類固醇治療。
下背痛腰部肌肉: 運動專區
這時另一側的腹斜肌用力,將啞鈴帶回起始位置。 整個過程中,手臂都要打直,練完單邊後,換邊。 • 下背痛腰部肌肉2025 整個上半身、肩膀要跟著轉動,不要只是動手肘。 • 下背痛腰部肌肉 踩腳時,臀部不能跟著動,而是要讓上身來出力。
下背痛腰部肌肉: 機械性腰背痛
疼痛有可能只侷限在特定的壓痛點,也可能是大範圍的疼痛;此外,疼痛可能從下背部往腿部放射性延伸(泛稱為「坐骨神經痛」)。 下背痛腰部肌肉2025 初次發生下背痛的年齡,多是在20到40歲之間,這也是成人最常見的求診原因[1]。 五成以上的下背痛患者,在好轉後仍會復發[27],且復發後的疼痛情形,通常比初次發生時更嚴重[1]。 下背痛属常見背部肌肉骨骼傷病(英语:Musculoskeletal disorder),对許多民眾生活构成影响[4]。 下背痛可按照時程分為急性(小於6週)、亞慢性(6至12週)與慢性(大於12週)[3]。
下背痛腰部肌肉: Heho 生活
想了解更多腰背痛的原因及症狀,請參閱「【腰痛怎麼辦?】了解腰背痛5大原因、舒緩、運動及治療方法。」。 下背痛腰部肌肉 下背痛腰部肌肉2025 至於想進一步認識腰痛的位置則可閱讀「【突然腰痛?】位置及原因全面睇,左、右腰背痛大不同?」文章。 患者通常被建議增加日常活動,但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可以改善急性疼痛發作時的疼痛及失能[1][48][54]。 下背痛急性發作時,有部分的醫學研究顯示步行能夠有所幫助[55];而麥肯基物理療法對反覆的急性下背痛有點效果,但短期操作的療效則不顯著[1]。
下背痛腰部肌肉: 舒緩腰痠背痛的3種簡單方法
而預防與改善下背疼痛非常好的方法,就屬「強化下背肌群」最有效。 下背痛腰部肌肉2025 急性下背痛常於舉重物、扭腰、前彎腰之後發生;在移動或清晨起床剛坐起身時,症狀可能會瞬間加劇。 至於像抬腿、站著或坐下等動作,則不一定會引起疼痛。
下背痛腰部肌肉: 常見造成下背痛的原因包括:
这可能是活动的结果,包括在锻炼中加强弯曲形状,例如骑自行车和跑步;尤其是没有运动后伸展大腿都会导致腰大肌受损,从而引起疼痛。 因此,現今新式的脊椎手術降低了肌肉組織破壞,術中失血量少、術後恢復快、傷口感染率低、住院天數少、術後背部肌力量喪失少。 如脊椎經皮內視鏡手術(PELD),藉由內視鏡將病灶移除,解決椎間盤突出或因黃韌帶增生及骨刺產生的椎管狹窄。
下背痛腰部肌肉: 背部解剖
肥胖、抽菸、懷孕時增重、壓力、身體狀況不佳、姿勢不良、睡覺姿勢不良也可能造成下背痛[30]。 除此之外,文獻中也列出其他一些較少見引起下背痛的原因。 針對急性發作且未能明確病因的下背痛[6],一般會先採取非藥物治療。 若非藥物治療無效,才建議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進行治療[6]。 若症狀可以忍受,建議維持足量日常活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