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胃腸炎的的好發季節是每年11月至隔年3月,主要症狀為嚴重腹瀉、高燒、嘔吐及伴有脫水現象,常需住院治療。 流感之所以恐怖,就是因為其「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以及「併發症嚴重」,尤其是細菌性及病毒性肺炎。 高危險族群包括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及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不全者,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
● 無乳糖配方奶粉:嬰幼兒得到急性腸胃炎時,腸道中的乳糖酶會被破壞,可能造成類似乳糖不耐症的情況,此時可考慮更改奶粉為無乳糖配方,但不建議長期使用。 輪狀病毒疫苗副作用2025 按估計,全球每年約有45萬名5歲以下兒童因感染輪狀病毒而死亡,雖然超過90%的死亡病例發生在開發中國家,但在已開發國家仍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兒童健康問題。 所幸自2006年輪狀病毒疫苗廣泛使用以來,相關疾病的流行及發病率均大幅降低。
輪狀病毒疫苗副作用: 輪狀病毒疫苗種類
細菌性腸胃炎盛行於炎熱的夏季,最常見的就是沙門氏桿菌感染,其他還包括曲狀桿菌、大腸桿菌等。 食物若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汙染而產生毒素,也會引發嘔吐腹瀉,即一般所稱的「食物中毒」,食用者可能在數小時內就出現症狀。 ▶ 接種年齡:公費補助的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時程分別為出生滿2個月、4個月,以及12~15個月,在「6個月可自費」補打一支,保護力較完整。 魏斯曼表示,COVID-19疫苗當初並非無中生有,mRNA-LNP疫苗平台發展多年,原本是用在研發HIV及流感病毒,因新冠肺炎才在短時間內被實際應用並發揮驚人成效。
- 五價疫苗內含五種牛/人基因重置輪狀病毒的減活性口服疫苗,包括G1、G2、G3、G4以及P(8)的血清型;需要接種三劑,分別在出生後第二、第四及第六個月接種。
- 臺灣現有兩種合格上市的輪狀病毒疫苗,一種是「輪達停口服活性五價輪狀病毒疫苗」(RotaTeq),默沙東藥廠開發上市,需服用3劑;另一種是「羅特律輪狀病毒疫苗口服懸液劑」(Rotarix),葛蘭素藥廠製造,需服用2劑。
- 父母要先了解自己的寶寶是否處於容易受感染的年齡區間及環境。
- 所幸自2006年輪狀病毒疫苗廣泛使用以來,相關疾病的流行及發病率均大幅降低。
- 在BB接種第一劑輪狀病毒疫苗後,如有過敏反應如嘔吐、糞便有血或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應立即求診,甚或要與醫生商討停止接種餘下的疫苗。
- 就算保持良好衛生,也不能非常有效地預防感染,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疫苗接種。
- 市面上的運動飲料,糖分與滲透壓相對較高,鈉離子含量較低,不建議於急性腹瀉時使用。
其中比較罕見的副作用為腸套疊(intussusception)。 腸套疊是常見於BB的一種疾病,也就是一段腸道套入了另一段腸道,形成像直筒式望遠鏡收納時的摺疊狀,導致腸道阻塞。 但家長亦毋須太擔心,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此病症在1歲以下的BB的發病率為每10萬個幼兒出現120宗。
輪狀病毒疫苗副作用: 中大證實抑鬱症與快速眼動睡眠期行為障礙共病患者的直系親屬更易出現腦退化徵狀 研究發現為促進精準精神醫學和預防腦退化疾病提供新見解
1歲大的小瑋(化名),去年冬天突然劇烈嘔吐和發高燒,被父母送來本院急診時,已有中度脫水和低血糖的現象,因此接受靜脈輸液,而後依然食慾不振,故安排住院。 住院之初,他持續發燒與腹瀉,進食狀況也未改善,採驗糞便確定為輪狀病毒感染。 時程:出生滿12個月、滿5歲〜國小前疫苗類型:活性減毒疫苗接種方式、部位:大腿前外側、皮下注射副作用:多數不會出現不適症狀,少部分約會在5〜12天後出現發燒、疹子。 腸胃不適的症狀通常會持續3至7日,但嚴重的話更有可能持續2至3周。 身體較健康的人士一般會自行痊癒,不過幼兒偶爾會出現嚴重脫水的情況。
成年人感染輪狀病毒通常會自癒,但幼童偶然會出現嚴重脫水,甚至抽筋。 周中武醫生指出,小於兩歲的嬰幼兒若未曾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患上急性腸胃炎時出現的病徵一般比已接種疫苗的嬰幼兒來得更嚴重,需要入醫院治療的風險也更高。 目前尚無任何藥物可治療輪狀病毒感染;醫生只能設法紓緩症狀,而接種疫苗就是現時醫學界公認最有效預防輪狀病毒的方法。 由於感染者年齡越小病情可越嚴重,而且服用疫苗設有時限,醫生建議父母在嬰兒出生後盡早替其接種疫苗。 受到輪狀病毒的感染,可能會有不同嚴重程度的症狀,由短暫的稀大便以至嚴重腹瀉及嘔吐,甚或因而導致脫水、電解質失衡、休克,甚至死亡。
輪狀病毒疫苗副作用: 感染輪狀病毒的病徵
病毒的潛伏期一般約為1至3日,患者會突然發燒和嘔吐,伴隨水狀腹瀉,若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可能會出現脫水的情況。 有研究指出,香港每33名幼童就有1人在5歲前因感染輪狀病毒而要入院。 輪狀病毒主要經口糞途徑傳播,幼稚園及日間托兒中心亦偶有出現爆發。 而且嬰兒時期的腸胃炎症狀一般比較嚴重,因此最有效方法是接種口服形式輪狀病毒疫苗。 目前未有藥物可治療輪狀病毒感染,治療亦只以紓緩症狀為主,而接種疫苗就是最有效預防輪狀病毒的方法。 由於感染者年齡越小病情可越嚴重,醫生建議父母在嬰兒出生後盡早替其接種疫苗。
他也提到,如果是已經得過水痘的寶寶,理論上不需要再施打。 原因在於自然感染所產生的抗體會比疫苗注射來得強,但提醒媽媽,由於水痘與一般疹子容易搞混,必須經由醫師確診,才能確保寶寶本身存有抗體。 輪狀病毒疫苗副作用 輪狀病毒傳染性極強,通常是藉由吃入被輪狀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傳染,高峰期大概在每年1月,好發於5歲以下的小孩,出現的症狀主要是以發燒、嘔吐、腹瀉為主,有些重症的病童會出現腦炎、抽筋、脫水甚至死亡的情況。
輪狀病毒疫苗副作用: 輪狀病毒多久可以自愈?
六合一疫苗,指的是將五合一疫苗加上B型肝炎疫苗,可讓寶寶在滿6個月大時少挨一針,黃中明醫師提醒,若要施打前,可先向診所詢問是否備有這類型的疫苗,以免撲了空。 鄒溎哲醫師也提到,五合一疫苗的施打方式,是將藥粉與液體混合,再透過針頭抽出打入體內,偶爾可能會有未能完全抽取內容物、針頭染污等疑慮。 近幾年台灣重新引進六合一疫苗,是將五合一疫苗與B型肝炎混合在一劑疫苗,可隨拆即用,操作上較簡單,能減少醫護人員失誤的風險;寶寶也能減少挨一針,其保護力和施打兩種疫苗相同,若爸媽經濟許可,可考慮施打這一種疫苗。 輪狀病毒疫苗副作用 目前沒有藥物能治療輪狀病毒感染,醫生會建議患者多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避免出現脫水。
輪狀病毒疫苗副作用: 兒童健康|6至24個月大 感染輪狀病毒風險高
此外,魏斯曼也表示,mRNA疫苗所採用的脂質納米粒子(LNP)共四種,其中有兩種和人體細胞內的脂質是一樣的,另外兩種也是在人體內幾天後就會排出,因此脂質引發副作用也是很不容易的。 他表示,疫苗接種入體內可能會產生副作用,但是所有疫苗都是如此,這絕不是RNA及脂質所造成。 魏斯曼回應,RNA只是一種前趨物質,可以轉譯成蛋白質,做為疫苗接種的RNA進入體內幾天後就不見了,人體細胞也有相同的RNA,打入人體的RNA會被自然吸收,不會有任何副作用。 查閱【448期《選擇》月刊 為嬰兒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應注意什麼?】,你可了解更多輪狀病毒疫苗的相關事項。 ● 持續哺餵母乳:原本就是吃母乳的嬰幼兒應持續哺餵母乳,可降低腸胃炎的風險與避免營養不足,腸道恢復也會比較快。 水痘好發族群是3歲以下幼兒,且具有傳染力,其傳染途徑有飛沫和接觸傳染,發病後身體會開始冒出紅色疹子,初期是紅色丘疹,然後長成水皰、膿皰,大概3~5天之後會結痂,然後自己漸漸癒合。
輪狀病毒疫苗副作用: 兒童健康|25%幼童腹瀉由輪狀病毒引起!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比較|兒科診療室
大多是先吐再拉,嚴重嘔吐幾乎是必然症狀,接著,會開始腹痛、腹瀉,拉出軟便或水便,一天水瀉五至十次是常有的事,甚至超過二十次都可能,一歲以下嬰童,有時會持續腹瀉一、兩個星期。 因此,年紀越小的小孩,越可能發生脫水、電解質流失情形,甚者,可能導致休克、抽搐的危險,臨床上也曾發生死亡個案。 自從寶寶定期施打疫苗後,近幾年,這些毒性強的肺炎鏈球菌感染已較少出現,也降低了寶寶患病的機會。 但倘若寶寶本身有特殊狀況,像是容易感冒、早產兒,心肺功能較不佳者,通常就會建議自費施打。 輪狀病毒疫苗副作用 王詩欣醫師補充說明,施打卡介苗主要是要預防結核性腦膜炎,此疾病若未及早診治會造成腦部不可逆病變,使智商受損無法自理生活等,台灣仍有結核菌的存在,施打疫苗是必要的。
輪狀病毒疫苗副作用: 感染途徑
而許多疾病包括瘧疾、肺結核、過敏等自體免疫疾病及遺傳性疾病的療法,目前都在研發中,因此RNA-LNP技術確實前景可期。 輪狀病毒疫苗副作用2025 在BB接種第一劑輪狀病毒疫苗後,如有過敏反應如嘔吐、糞便有血或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應立即求診,甚或要與醫生商討停止接種餘下的疫苗。 若僅為輕微的腸胃炎,有輕度脫水現象,可考慮使用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來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一般建議選擇葡萄糖含量介於2-2.5%,鈉含量介於45-79 mmol/L的產品。 市面上的運動飲料,糖分與滲透壓相對較高,鈉離子含量較低,不建議於急性腹瀉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