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場慣例,市建局與有關業主在簽訂買賣協議時,市建局會向業主支付一成的訂金。 一般來說,雙方會在簽署正式買賣合約後一個月左右,簽署正式物業轉讓契。 若果業主有特別困難,希望本局在交吉期方面作特別安排,他們可向本局提出要求,本局會按個別情況酌情處理。 為免影響項目的實施進度,本局原則上希望物業交吉能夠盡快完成。 受政府清拆影響人士如符合上述入住公屋的資格,可向房屋署申請「綠表資格證明書」,以普通綠表資格申請購買居屋或居屋第二市場的單位以代替安置。
- 居於已登記住用寮屋的核准住戶如受山泥傾瀉或其他天災影響,在公屋資源許可下,通常會獲原區安置,但倘若市區內沒有單位可供編配時,他們會被安置往擴展市區(包括東涌、沙田、馬鞍山、將軍澳、荃灣、葵涌及青衣)。
- 另有劏房戶表示,已輪候公屋6年半,今次收購消息傳出後,意味着可加快上樓步伐,擺脫劏房人生,她希望能獲安排在長沙灣一帶的公屋單位,方便兒子上課。
- 政府鼓勵受影響住戶盡快接受地政總署的資格審核,以開展安置及特惠補償的處理。
- 政府收回合法商業及工業物業時,相關業主可獲提供被收回物業的公開市值作法定補償。
- 在訂定重置單位的呎價時,本局會委託測量師搜集並分析重建項目區內的物業成交個案,以訂定以七年樓齡為基礎的重置單位呎價。
- 物業投資不一定只有買樓放租,有聽過舊樓收購的話,都知道回報也可以很可觀,這一類投資者專注物色舊區物業,然後等發展商或市建局提出收購。
這「實用面積」是單位圍牆內所包含的面積,按實際情況量度至外牆的外表面或與相鄰單位共有的分隔牆的中線。 該單位與光井、升降機槽或任何類似直槽、或公用地方的分隔牆,應視作外牆處理,它的整個厚度應包括在內。 「實用面積」的定義,是根據香港測量師學會於一九九九年三月制訂的《量度作業守則》作為標準。 市區重建局的政策是為個別重建項目進行獨立的物業估值,以保持專業客觀。
政府收樓賠償: 清拆前登記
不過,這種「落釘」的投資方法需要動用龐大的資金,亦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樓市不景氣,地產商放緩收購的步伐,這班「職業炒家」為落釘所付出的成本便長期積壓,影響資金流通。 然而,有關舊樓強拍門檻,特首李家超於 2022 年施政報告中建議,樓齡 50 – 70 年的私人樓宇,強拍門檻由 8 成業權降至 7 成,樓齡達 70 年或以上降至 6 成,有關建議將會先進行諮詢。 由土發公司年代計起,市建局迄今已推行 / 計劃推出至少 80 個項目,市建區年代的重建速度明顯加快,以應對急切的房屋需求,和盡快提升舊區居民的生活質素。 由於有關業主沒有履行清拆令,故遭屋宇署先後兩次提出檢控,並在東區裁判法院被定罪及判罰款共約三萬六千元。 政府收樓賠償 一名業主由於一直不遵從根據《建築物條例》(第123章)發出的清拆令,上月在東區裁判法院被定罪及罰款逾五萬元。 當局將於下周二(10日)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進行簡介,計劃於5月底或6月初尋求財務委員會批准;如獲通過,實施日期將追溯至今日。
核准特惠津貼的計算機制已在 2018 年 5 月及 2022 年 5 月優化,詳情請參閱地政總署編製的「為受政府發展計劃收回土地及清拆行動影響的業主、租客及佔用人而設的一般特惠補償安排及寮屋住戶安置安排簡介」的第(3)(A) 部分。 根據既定的房屋政策,各項資助自置居所計劃(例如:「居者有其屋計劃」、「自置居所貸款計劃」、「置業資助貸款計劃」、「綠表置居計劃」等)的前業主/聯名業主或前借款人及其配偶均不符合資格再次申請各類資助房屋,包括適用於受政府發展清拆計劃影響住戶的安置安排。 正是基於香港土地交易有嚴重的市場不完美、信息不完全問題,擁有較多市場信息的大地主或地產發展商們才更容易在爭取更高收地補償價一事上佔優。 為了讓不同規模的土地業主能處於更公平地位,理論上掌握最多市場信息的政府就應該設法增加相關資訊透明度,像現時土地註冊處公開的土地交易統計數字僅有地段轉讓的契約總數及總價值,外人難以從中推算某區地段價格水平。
政府收樓賠償: 特惠補償及安置 – 簡介短片、小冊子及常見問題
若業主的單位是一半自住、一半出租者,除可獲物業市值交吉價八十萬元外,亦可得物業自住部份百分之一百自置居所津貼,即六十萬元,以及物業出租部份的補助津貼,相當於自置居所津貼的百分之七十五,即四十五萬元,故該業主合共可得一百八十五萬元。 舉例來說,假設一個住宅單位的市值交吉價為八十萬元,而類似地區面積相若、樓齡約七年的單位市值為二百萬元,全數自置居所津貼即為一百二十萬元。 根據有關守則的闡釋,一個單位的「實用面積」是指單獨分配給該單位的樓面面積,其中包括露台和其他類似設施的面積,但不包括公用地方的面積,例如樓梯、升降機槽、大堂和公共廁所等。
- 有關命令涉及北角錦屏街一住宅單位的違例建築工程,包括搭建一個面積約40平方米的平台僭建物,以及拆除單位入囗的防火門。
- 相反,如果舊樓夾在新建高樓大廈之間,地盤面積細,發展商再起,也只能夠起到單幢樓,除非所在地段非常搶手,否則都未必會是地產商的首選。
- 已在清拆前登記中記錄在案,但尚未獲得補償及安置安排的非住用寮屋住戶,則無須就上述計劃另行遞交申請。
- 縮短凍結登記當日前的最低營運期限是與寮屋住戶申領現金特惠津貼的最低居住期限看齊,而放寬可獲計算津貼額的露天場地面積上限是為反映個別業務經營者的情況。
香港早期發展的社區,至今仍有為數不少的戰時危樓和唐樓群,這些保養失宜的樓宇,地盤面積可觀,但提供的伙數寥寥無幾,在人口不斷膨脹的大都市中,每棟得幾層高,一層又得幾房的舊樓,至及疏落的舊村,頓成規劃失當的用地。 寮屋住戶搬遷津貼的計算基準參考基本裝修費用,搬遷費用、固網電話搬遷費用,以及裝修期所需的一個月租金。 當合資格住戶向地政總署確認遷出並簽妥地政總署提供的確認書後,地政總署便會發放有關款項。
政府收樓賠償: 相關
儘管如此,房委會及房協有既定政策處理此類人士的一些特殊情況,例如:申請人破產、陷入經濟困境以致需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金、家庭環境逆轉(例如離婚)、家庭收入銳減以致難以償還按揭貸款,或家庭面對健康或社會問題但嚴重程度不足以令他們符合接受體恤安置的資格。 記住同你那一區的重建社工隊講,若你有真正的住屋需要,他們是可以幫你申請恩恤安置。 即使政府已經發出收地通告,不過在業權復歸政府之前,市建局仍會視乎情況,與有意出售物業的業主進行商討,以期在該日之前達成收購協議,並完成所有買賣手續。
市建局會估算物業的市值交吉價,再加一筆補助津貼,大約為自置居所津貼的 25% 至 75%,視乎業主擁有多少物業及其佔用狀況而定。 有投資人士會預先買入相關大廈的逾 20% 業權(亦即「落釘」),藉此阻撓地產商的收購計劃,令地產商難以集得 8 成以上的業權申請強拍。 如地產商對該地皮的需求非常熱切,或願意提出更可觀的收購價,高價拔釘,以統一業權。
政府收樓賠償: 業主常見問題
香港法例第124章《土地收回條例》,可以俗稱為政府的尚方寶劍,此條例由來已久,在政府需要就公眾利益而發展某些地方時,可以引用此條例去收回土地,當然政府要給予合理的賠償。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在土地業權人的特惠補償方面,過往新發展區內、外的公營房屋項目以兩個不同的補償級別收地,尤為土地業權人及持分者關注。 一個以發展用途和非發展用途劃分的分區補償制度,能更貼切及更簡潔地反映收地項目的性質。 一人家庭最少補償$70000,而二人或以上的家庭最少補償$80000。 不過要留意,以過往街坊經驗所知,賠償是以差餉除以房屋面積來計算,而你所獲得的賠償,只是你所租之房間的面積。
政府收樓賠償: 相關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
申索法定補償過程需要大量金錢、時間以至專業知識,再加上由此引發的司法程序又曠日持久,所以往往只有大地主或地產發展商能應付得來。 諷刺的是,誤解終院判決的土審處於2003年10月重評補償額竟與先前一致,遂招致了第二輪政府上訴至高院、南俊上訴至終院的司法程序(編號:FACV11/2005),最後拖到2005年11月才完全解決。 另外,包括在特惠補償機制裏的私人農地按理只能夠申請修造溫室、禽畜舍、孵化室等農業建築物,而收回農地的補償金額按理也不會考慮地表上違契構築物的價值,可是到頭來特惠補償建議卻參照了農地建築無關的物業價格指數,反映如此安排未盡合理。
政府收樓賠償: 業務經營者
對比同期新界區細單位平均每方呎售價報約12,515元,九龍區細戶平均呎價罕有地低於新界區。 對上一次有相同情況為2006年4月,當時新界區呎價報約2,780元,九龍區則報約2,710元。 上月新界區細戶呎價逆市向上,按月回升約1.09%,今年首6個月累漲約5.01%,以實用面積約430方呎單位計算,該區細戶平均售價約538萬元。 此外,6月私宅租金指數報181.1點,按月上升約0.56%,已連升5個月,今年首6個月則累漲約3.19%。
政府收樓賠償: 公開譴責│ 地政總署、市建局隱藏收地後賠償計算方式 收地前疑誤導恫嚇土瓜灣店舖租戶接受較低補償
其中,跌幅最大為港島區實用面積約1,076至1,721方呎中大型單位,今年6月平均每方呎售價報約20,278元,按月顯著下跌約11.37%,為2017年9月後最低。 租金續揚 政府收樓賠償2025 首6月漲3% 事實上,上月部分地區實用面積431方呎以下細單位走勢轉差。 當中,九龍區同類單位平均每方呎售價回落至約12,506元,按月下跌約2.09%,連挫兩個月,為2017年10月後最低;今年上半年更倒跌約0.78%。 以實用面積約430方呎單位計算,該區細戶平均售價約537萬元。
政府收樓賠償: 【賠償機制】甯漢豪:市建局7年樓收購尺價倘下調爭議大 政府不考慮調整
空置住宅物業的業主可獲得其物業的市值交吉價和補助津貼;而出租物業的業主則可獲得其物業的市值不交吉價和補助津貼。 政府收樓賠償2025 補助津貼一般為自置居所津貼的百分之二十五至七十五,視乎業主擁有多少物業及其佔用狀況。 市建局在收購業主自住的住宅物業時,除了會給予業主其物業的市值交吉價外,並會加上一筆自置居所津貼,以協助他們重新購置物業。 假設單位將假定為七年樓齡,位於質素與被收購樓宇可資比較的假設樓宇內,在特點及交通方便程度方面屬類似地區,並位於中層及座向一般。
政府收樓賠償: 住宅特惠搬遷津貼:
換言之,即使在本港擁有住宅物業、為現有公屋租戶、正在或曾享有任何形式的資助置業計劃或相關福利、相關構築物屬於違法搭建(即非持牌或已登記牌構築物)的住戶遷出時亦可領取搬遷津貼。 關於受影響寮屋住戶安置安排的資格準則可參閱地政總署編製的「為受政府發展計劃收回土地及清拆行動影響的業主、租客及佔用人而設的一般特惠補償安排及寮屋住戶安置安排簡介」的第(2)部分。 政府收樓賠償 為計算補償和津貼額,以及確定何人符合資格領取該等款項或獲得安置,政府會在刊憲當日,委托市建局派員到尚未成功收購的物業單位進行登記調查,以確定各住戶所佔用的面積及搜集資料。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一般沿用屋宇署清拆違例天台構築物的安置準則,處理受其重建項目影響而須清拆的違例天台構築物住戶入住房委會租住公屋單位的安置申請,詳情請參閱房委會網頁的公營房屋政策甲部第二章。
政府收樓賠償: 發展商舊樓收購價
政府就公共工程項目收回土地的補償金額亦有類似情況,現時已公布的相關數據主要是按照財政年度計算收地支付的補償金額,不過「各年度的數字涵蓋就該年度期間或之前展開的收地項目所支付的補償金額」(表六),無法據之推算各工程項目以至各涉事地段的具體補償價。 政府收樓賠償2025 只要能夠改善這類信息的透明度,關於收地補償價的爭議相信也能隨之減少。 不符合特惠補償或安置資格的住戶的情況包括:住戶擁有香港住宅物業、所居住的構築物屬於違法搭建(即沒有寮屋登記或土地文書紀錄)、或住戶是現有公屋租戶等。 在清拆前登記中記錄在案的構築物/寮屋住戶,不論住戶是否符合安置資格,均可以獲發住戶搬遷津貼,金額視乎住戶人數而定。
有關特惠分區補償率,每隔六個月會因應物業市場的變動而檢討一次,並會於每年四月一日和十月一日在《政府憲報》公布生效。 雖然本局原則上會按照入伙紙訂明的用途,評定和計算物業的收購價,不過對於入伙紙訂明其用途為非住宅的物業,倘若它們已用作住宅用途一段長時間,而政府租契並無禁止該物業作住宅用途,本局可向該非住宅物業的自用業主發出自置居所津貼。 本局會按個別情況,基於體恤理由及有關物業的實際用途而作出決定。 對於天台頂樓連天台的物業,本局會向業主提出一個收購價,包括頂樓連天台的業權。 政府收樓賠償 政府收樓賠償2025 出租天台業主,均可得該天台的市值(其天台的僭建物或租金收入,均不會計算在內),另加該天台市值的百分之十作為特惠津貼。
按目前估計,籌劃中的專用安置屋邨預計將於2024年起陸續落成。 房協正就專用安置屋邨上述各項事宜擬定細節,並將於專用安置屋邨落成前,適時向合資格住戶提供有關安排的各項資料。 當受影響住戶到房協辦理安置申請的手續時,會獲安排填寫一份「專用安置屋邨選擇意向書」。
查實好多團體對不同的法例認知都相當不足,一些甚至混淆了上述條例和土地收回條例。 地價回落,地政總署10月份起下調收地賠償價,劃作一級的農地收地價每呎1,457元,較5月份下調3.5%,以每10萬平方呎農地計算,賠償價將會減少530萬元。 政府收樓賠償 對商戶來說,由於重建往往令到地價上昇,你很可能會遇到無法在原區租到差不多大小的單位,加上即使搬往別區,也需要搬遷和重置的費用。 政府收樓賠償2025 這些都是因重建而引致的損失,根據灣仔和深水埗的重建街坊經驗,都是可以據理力爭得到的。 「實用面積」是描述以建築物結構為依據,某樓宇的所有權和佔用狀況。 她透露,遷入現時的劏房前半年已申請輪候公屋,6年半以來毫無音訊,單位被收購後,她亦擔心會否痛失家園,「唔知會唔會畀我上樓,驚係要再出去搵劏房住,我希望可以直接上樓、原區上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