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雁老師從氣學角度說明,人都有脾氣,在五臟裡的脾氣,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出糟粕的作用;如果脾氣能力下降了,營養吸收不了,人就會消瘦虛弱;糟粕排不出去,留在體內就會變成濕。 像是夏季烈日酷暑,毛細孔開洩,汗液外洩,而「汗為心之液」,心氣最易耗傷,而且「心主神志」,從而會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症狀,如心煩、譫語、神昏等等。 毛細孔開而多汗,汗出過多,此為傷津,傷津會見到口渴、唇乾口燥、大便乾硬、尿黃、心煩、躁亂等症。 流汗太過,則傷津進一步發展,必然將耗傷元氣,此時會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的症狀。
赤小豆能健脾止瀉、利水(小便)消腫、除煩熱、止渴、解酒濕、解毒排膿、通乳、散瘀血。 脾濕 臨床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或腹瀉等症。 引起脾胃濕熱證的主要原因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療,病變反覆活動與發展的結果。 其次,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如縱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膩,嗜食辛辣,吸煙嗜酒等導致脾胃受傷,聚濕生熱。
脾濕: 方法2:去濕茶
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保持空氣流通,讓空氣帶走濕氣。 ● 竹筍:具有低糖、低脂及豐富的纖維等特性,能降低體內對油脂的吸收,因此成為想要瘦身的人最好的選擇。 脾濕 「肝膽濕熱證」與「脾胃濕熱證」二證均屬濕熱證,但脾胃濕熱證的病變部位在「脾胃」,屬中焦濕熱,肝膽濕熱證的病變部位在「肝膽」,兩者病位不同。 肝膽濕熱證的症狀是:腹脹、噁心嘔吐、納呆、肋脹痛、口苦、寒熱往來、陰囊濕疹或睪丸腫脹熱痛、婦女則見外陰搔癢、帶下黃臭,苔黃膩,脈弦數。 明明沒吃什麼特別的食物,但排便老是感到稀稀糊糊的;沒病沒痛的卻食慾不振;睡前也沒喝多少水分,怎麼隔天起床後,發現眼睛腫腫的或是臉變腫了?
- 也有些人他是「本虛標實」,那是因為脾氣虛而導致濕氣產生,這時就兩者兼具了。
- 身體的內濕和飲食不節制,喜歡吃冰冷食物、重口味或油炸食物,坐鬱過久,運動量不足,及睡眠不正常有關。
- 《金匱要略心典》就提到,脾胃濕熱起因原本是內生,後來又外濕侵犯,內濕與外濕互結化熱而成濕阻,進而造成脾胃功能失調,進而造成全身各部位疾病。
- 經常吃用去水腫食物,是既溫和又養生的去濕消水腫方法,一方面加強脾胃功能和肝氣疏泄的正常運作,另一方面戒生冷食物和飲品,也不要吃得太甜,減少濕氣積聚於脾胃的機會。
- 張勇醫師強調,除了要潤燥以滋養肺部,預防患上氣管炎、流感等肺系疾病外,切忌吃易生內熱的食物,以防燥邪損傷脾胃及筋骨。
- 陳潮宗說明,受節氣因素影響,近期不少民眾有濕氣重的困擾,除了體內濕,對應外在會造成皮膚過敏、濕疹等症狀,民眾都要多加留意,若有不適,建議盡速就醫。
【功效】老黃瓜:性涼、味甘,有消暑、生津止渴、清熱解毒之效。 脾濕2025 玉米: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和胃、安神之效。 薏仁:性微寒、味甘,有利水滲濕、去濕除痹、清熱排膿之效。
脾濕: 脾胃濕熱
脾胃濕熱證如果治療不得當,很容易則易演變發展為其他證候,例如:脾胃濕熱侵及大腸,則導致「大腸濕熱證」,最常見的就是腹痛、腹瀉、里急後重、肛門灼熱…等症狀。 脾胃濕熱也會造成手腳容易出汗,主要原因是胃主受納,脾主四肢,同時又主運化,轉輸精微物質和運化水濕。 脾濕 由於過度疲勞時傷脾,脾臟的運化能力變差,或因為外在的濕邪侵襲於脾胃,導致濕阻脾胃,鬱而化熱,濕熱熏蒸,胃中津液旁達於四肢,故手足汗出。 秋天湯水|秋末轉季時分,不時有颱風襲港,加上「寒露」時節,氣溫將下降得更為明顯,溫差亦較大。 註冊中醫師張勇提醒大家,於這種天氣下生活起居需要作出較大調整,飲食要注意忌口,以防「外邪」損傷脾胃及筋骨,引發骨痛等不適症狀。
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濕」,氣滯也是水濕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極具生濕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可成為脾胃濕熱證形成的病因,胃雖喜潤惡燥,但脾胃濕熱的形成與胃也有直接的關係。 食物先由胃納,臨床常先見胃納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滿、納呆、噁心等。 脾與胃共為中土,生理上協調合作,共同完成納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濕熱證與胃的關係密不可分,故稱脾胃濕熱證。 除了飲食,中醫也很推崇日常可喝的中藥茶飲來調理身體的濕氣,以下是四款沒有體質限制的【去濕消脂茶飲】製作方式簡單,每天準備一壺當水喝。 《黃帝內經》提到,「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 脾胃不好的人可以觀察發現,嘴唇沒有血色,容易脫皮乾裂;也因為脾胃消化功能不好,容易沒胃口、口臭、痰多、牙齦腫痛。
脾濕: 脾濕喝水都會胖!「固脾二式」祛濕健脾 氣色也變好
看似平凡的 薏米水,在《神農本草經》內是上品,「久服輕身益氣」,味甘淡性微凉,歸脾、胃、肺經,有清熱排膿、健脾去濕、利水去水腫的作用,能潤澤肌膚、美白保濕,並抗衰老、抗氧化。 薏米可與冬瓜、赤小豆一起熬湯,能清暑去濕;如與淮山和蓮子等食材同煮,則可加強健脾的作用,同時可養腎固精。 不過孕婦不宜食用,因薏米可使子宮收縮,有機會誘發流產,而脾胃虛寒者,建議加入生薑和紅棗加水同煮。 中醫師陳旺全提到,脾胃受損後,不能正常地運行,就會導致水濕停滯在體內。
隨著梅雨季來臨,總是下雨下不停,整天開啟除濕機又覺得傷荷包,省錢達人張偉明建議,可以參考2個簡單方法。 【方法】:以上材料洗淨,大棗去核,豬肉汆水待用,將上述材料放入鍋中,加入入 1.5 公升凍水,大火煮至水滾後轉中小火,煲 1.5 小時,去沫,加適量鹽,關火,靜置 10 分鐘後飲用。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體內津液是由脾胃攝入的水榖精微而組成的,通過肺的調節,再經三焦的運行通道,把水液、津液輸送到全身。 撈起鯉魚、眉豆、生苡仁拌入醬油亦可佐餐用,此湯品可供2-3人用。 ③추가약물(左肩臂痛-薑黃 海桐皮, 右肩臂痛-川芎 獨活 枳殼 忍冬)-祛風濕止痺痛藥(海桐皮 獨活)은 威靈仙에 대한 보완, 順氣和中藥(枳殼)은 陳皮에 대한 보완을 의미한다. 한편 活血祛瘀藥(薑黃 川芎)과 淸熱解毒藥(忍冬)의 보강은 이미 진행 중인 血滯(瘀血)에 대한 대비와 消炎 및 근육이완에 대한 배려로 해석된다.
脾濕: 雞骨草湯水建議 : 功效、營養價值及適合人士
由於出現的機率太高,任何人都可以在夏季輕易印證。 關於夏季容易出現脾胃濕熱的證候,以上的文字看完之後很清楚,但是依然很抽象,有沒有可能運用數據與圖像化的方法來理解呢? 主要臨床表現為:肚子悶脹、噁心食慾不佳、頭重、四肢沉重、全身水腫、大便溏瀉、大便惡臭、小便黃、面目或肌膚發黃、身發熱而汗出不解、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
脾濕: 改善脾胃濕熱的常用方劑
白雁老師指出,脾虛的人因為元氣不足,腸胃功能變弱,不能運化水濕,所以身體容易積濕。 赤小豆有滋陰補腎、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之功效。 臨床上能通利水道,使濕熱下行而消腫,故可用於腎炎水腫、腳氣水腫、輕度黃疸和瀉痢、便血等症;因其外可消血熱之毒,故能治療癰腫、瘡毒之症。 外科將其用於治療皮膚紅腫作痛,常配合清熱解毒的藥品同用,亦取其下行利濕、行血消腫的作用。 脾濕2025 有的人認為身體濕氣重是因為喝太多水造成的,其實不然,如果喝太多冰飲是會造成身體代謝變慢,但如果喝溫飲就不一樣了。 想要「排濕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喝溫水,讓水分稀釋並加強循環代謝,如此一來,體內的代謝廢物、食物殘渣、多餘水分等,就可以透過流汗、大小便等方式排出體外,濕氣再也不殘留。
脾濕: 你的「濕氣」重不重?一張表自我檢測!口水多、舌苔厚…中醫師:有超過6項,你就是重度濕氣!
飲食不規律則表現為日夜顛倒,一忙了就忘記吃飯時間,這些都會打亂胃腸消化的生物時鐘。 飢餓時沒吃東西,還會造成胃酸分泌,得不到食物的中和,從而傷到胃,或引起胃食道逆流。 編者按:體內濕氣重並非是沒有原因的,體質虛寒、喜歡吃冰冷食物的人,都容易積存濕氣。 脾濕2025 李應達中醫師推薦幾種能有效去濕的食物和中藥,其中,有一味「去濕妙藥」,你我家裡都有。 中醫所說的脾,並不是簡單的脾臟,而是與西醫的「消化系統」相似,負責吸收及分解營養,再輸送到身體其他部位。
脾濕: 飲食不節
他列出10大飲食禁忌,並推介轉季宜吃的10種食材及4款湯水食療。 脾濕 脾濕2025 中醫文獻有「肥人多痰」的論點,不是我們所認識的感冒咳嗽有痰的「痰」,這裡所指的「痰濕」更廣泛,包括痰、水、組織液,還包括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等。 所以肥人多痰導致高血脂的基本原因,就是「痰濕中阻」,使血液運行速度減慢而造成,一般也稱為血濁,所以這種體質就容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病。 脾濕2025 虛證就是身體疲倦、四肢無力,寒證就是怕冷、常腹瀉、頻尿、四肢冰冷、月經來有血塊、少腹痛(編者註:臍下偏左或偏右處疼痛)、小便顏色淡如清水。
脾濕: · 身體濕氣重?7穴位幫你輕鬆祛濕
症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發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 脾濕 當體內水液太多,脾來不及代謝,久了就會形成脾濕,這些身體裡排不掉的水濕會慢慢變成黏稠的痰,從脾濕升級為痰濕,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痰濕體質,這種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肚子大、水桶腰。 淮山具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功效,對脾胃虛弱,食慾不振、久瀉久痢、痰喘咳嗽、口乾頻尿等病症有食療作用。 紅米含有豐富的纖維、維生素B及礦物質如鐵、鋅。 紅米與白米混合食用,可增加攝入膳食纖食維,紅米所含的水溶性纖維,有助降低膽固醇,高纖食物容易飽肚,糖尿病患者就不容易進食過量,有助隱定血糖。 中醫師梁尹倩說,脾虛者都有幾個顯眼的特徵:臉色偏黃沒有光澤、浮腫、皮膚鬆弛、易疲勞、懶說話、口唇脫皮乾涸、暴飲暴食或胃口欠佳。
脾濕: 方法3:去濕食物
不過,可以的話還是找出真正的 水腫原因。 由於濕熱證的纏綿難愈,臨證需審證求因,辨別濕與熱孰輕孰重,靈活加減。 脾胃濕熱證多見脘腹脹滿,痞悶不舒,噁心納呆,口乾不思飲或飲而不多,口中粘膩,大便粘滯不爽或秘結,舌質淡紅或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或緩。 濕重於熱加蒼朮、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濕熱並重去生薑、大棗,加黃芩或黃連、茵陳;熱重於濕較少見,亦不能過用寒涼,在濕熱並重方中加蘆根以清熱生津利小便,加萊菔子、焦檳榔,使熱從大便而去。
脾濕: 夏季吃冰消暑退火 濕氣反而更排不出!?中醫師教祛濕3招自我保健
由於苦瓜內含奎寧,具有清熱解毒、祛濕止癢之功。 可用於治療熱毒、癤瘡、痱子、濕疹等病症。 此外,苦瓜的維生素C含量很高,具有預防壞血病、保護細胞膜、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提高機體應激能力、保護心臟等作用,多吃無妨。 本證常常因為飲食不調、高梁厚味釀成濕熱,內蘊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濕熱,交阻於中焦而生病。 脾濕2025 由於脾臟不喜歡濕熱,夏季的主氣就是濕氣,整個節氣就是濕。
當脾胃受損,所謂「脾虛」,便意味身體的輸送功能欠佳,不能把人體的氣血津液輸送至其他臟腑,令各組織器官未能暢順運作,以致身體出現不同毛病。 健脾非一定要吃藥,健脾不只是中藥的專利功效,吃用日常天然食物也具有健脾功效。 在《本草綱目》上的記載,白飯意即「粳米」也有「益氣、和胃、補中、壯筋骨、益腸胃、通血脈、和五臟、好顏色」的效果,甚至較「健脾」多出更多功效。
脾濕: 食用安全|即食麵竟無防腐劑?拆解禿頭致癌迷思 揭1物最傷身
脾胃濕熱:脾胃濕熱見症多端,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乾不欲飲,飢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是脾胃濕熱的辨證要點。 對此症的治療應本著清熱不礙利濕,利濕不助熱的原則,應用三仁湯加減,常加冬瓜皮、茵陳,使濕祛熱清,脾胃安和。 濕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東加減;若出現黃疸之症,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無節制的飲食是傷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見的病因。 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濕阻、氣滯等,而食滯、濕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
傷食加焦三仙、萊菔子;肝鬱氣滯加柴胡、蘇梗、厚朴;脾虛明顯加蒼朮、白朮。 外感引發的脾胃濕熱,在辨證施治方中合入溫膽腸,表裡同治。 脾胃濕 脾濕2025 熱證患者,胃鏡檢查往往發現胃中瀦留液較多,粘性較大,此時重用蒼朮,以芳香疏化水濕,醒脾助運。 脾胃虛弱為本中醫理論認為,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 《靈樞.百病始生》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脾胃濕熱證的形成,雖然病因病機有多種,但脾胃功能狀態是決定因素。
治脾濕有很多方劑可用,陳俊良列舉五苓散、苓桂朮甘湯等,常見健脾祛濕的藥材白朮、茯苓,四君子;容易感到倦怠或疲累,是脾氣虛的特質,也可用人參或黨參補脾虛,至於健脾袪濕食療,最常見的就是四神湯。 林齊魁認為,濕為陰氣之邪,容易損及陽氣、阻滯經絡。 預防或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只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濕邪的侵襲,少吃大白菜、瓜果類等寒涼食物,以及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減輕脾胃的負擔。 「脾濕會造成食慾不振,但食慾不振的原因並不是只有脾濕。」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陳俊良提醒,有時可能是藥物的副作用,常見的有癌症化療藥物,或是肝臟疾病、慢性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