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紫崗橋後,跟隨「赤柱峽道」的路牌走,沿1,200級石階攀上海拔386公尺高的孖崗山。 山徑兩旁及山坡都長滿大頭茶,大頭茶花在11月至翌年1月盛開,白花遍山,令人目不暇給。 注意事項:於紫崗橋往西行,便可經南灣道可出淺水灣道;往東行,可下達大潭篤水塘。 經過紫崗橋後,有一條小徑為紫羅蘭山徑,向左轉前往黃泥涌水塘。 另一方面,衛奕信自1998年至2000年擔任蘇格蘭貴族協會副主席,2000年至2002年又任該會主席。 衛奕信被撤換後,馬卓安改以他的朋友,政治家出身的彭定康擔任末任香港總督。
- 可是,事與願違,整項計劃最後用了1553億港元,而新機場最終要到香港主權移交後的1998年才與大欖隧道一同正式啟用。
- 難度方面,路線要垮越孖崗山及紫羅蘭山兩大座高山,有一定上坡落坡,初手要留意體力。
- 當中,他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提出「玫瑰園計劃」,決定興建規模龐大的新機場。
- 此徑起於赤柱赤柱峽道,向北經過港島的數個山峰到達鰂魚涌。
[1]雖已卸任多年,但他仍不時來港,仍舊關注香港事務。 1986年12月,時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突然逝世,英國政府決定以衛奕信接任。 繼續全力上,初段斜度甚高加上不時刮起大風,宜控制速度,以平穩呼吸慢慢走。 堅持約半小時到孖崗山觀景台,旁邊有一個寫上W001的牌,那就是衛奕信徑第一條標距柱。 觀景台可望見左方的鶴咀、龍脊、正前方赤柱半島的赤柱正灘、卜公碼頭、右方為南朗山。
衛奕信徑第一段: 衛奕信徑第一段 (赤柱峽道-大潭水塘道)
與對頭的山友打招呼,換來對方提醒山上有一條青色的蛇,香港人總是習慣在逆境中互相鼓勵,對嗎? 邊走邊往右看,大潭副水塘及大潭上水塘就在眼前,當天視野清晰得看到大潭道多少車輪行駛,實在難得。 經過一段平靜的山谷,爆上數十米,看到紫羅蘭山433米山峰的三角測量站的話,恭喜你! 衛奕信徑第一段2025 第九段由九龍坑山開始,進入八仙嶺郊野公園,途經鶴藪水塘、屏風山、黃嶺、犁壁山和八仙嶺八個主峰,並以仙姑峰作為終點。
另外,自1999年起,他出任全國蘇格蘭博物館的受託人,到2002年起兼任主席。 而在2000年起,衛奕信又被任命為首相商業任命顧問委員會委員,同時還出任蘇格蘭大學卡奈基基金之受託人;自2001年起,他擔任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登記官;以及自2002年至2008年出任劍橋大學彼得學院院長。 在2008年10月,他獲委為愛丁堡皇家學會主席,在此以前,他曾於2000年起當選該會院士,並於2002年當選該會國際委員會召集人。
衛奕信徑第一段: 衛奕信徑第十段 (八仙嶺(仙姑峰) – 南涌) 遊記按此
衛奕信徑第四段,由井欄樹出發,先在黃麖仔一帶沿途落山,然後經大藍湖村在牛寮上爬東洋山,最後沿飛鵝山道下山至沙田坳。 景色方面,沿途有東洋山的白沙灣及西貢海海景、飛鵝山觀景台及飛鵝山道的東九龍景色,景觀非常豐富而且出色。 此路線難度都集中在東洋山一段,因為要一直行梯級上山,但時間不長 (約40 分鐘),其餘時間都是落山或平路,所以此路線難度屬中等。 到1984年的時候,衛奕信再度獲得擢升,接替唐納德爵士,出任外交部亞太區助理次官。 在同年4月,時任外相賀維爵士訪華,期間,他在香港前途問題上作出重大讓步,表示英國在1997年後不會再擁有香港的主權,這使中英談判取得很大的突破。
未幾,衛奕信在1984年的夏天被派到北京,授權與中方一同起草《中英聯合聲明》,由於中方堅持要在同年10月1日前完成《聯合聲明》的草稿,否則中方就會單方面公佈聲明。 結果,衛奕信與中方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聯合聲明》的草案。 最後300級,坡度開始平緩,總共花20分鐘走完天梯(逆走天梯約1小時)到紫崗橋。
衛奕信徑第一段: 香港「動物山」大集合:(按圖放大)
過走私坳後經孖指徑[註 2]進入城門郊野公園,與麥理浩徑第七段相交於城門水塘。 衛奕信徑第一段 衛奕信徑第一段,由赤柱峽道走至大潭水塘道(近黃泥涌水塘),沿途可欣賞到赤柱半島、俯瞰大潭水塘,風景相當不錯。 難度方面,路線要垮越孖崗山及紫羅蘭山兩大座高山,有一定上坡落坡,初手要留意體力。 路徑中途設有一個觀景台,可遠眺赤柱及鶴咀半島;而路徑的右方側是馬坑山。 由赤柱峽道至黃泥涌水塘(標距柱:W001-W008)是衛奕信徑的第一段,4.8公里的路程雖短,卻考驗體能與耐力,沿途還可俯瞰赤柱半島、大潭水塘的景色。 衛奕信徑第一段 由黃泥涌水塘至赤柱峽道是此徑的第一段,路程雖然短,卻有挑戰性。
外交部最初打算讓他到新加坡南洋大學學中文,但得到艾惕思爵士之幫助,衛奕信終於如願以償,於1960年到香港學中文。 第一段由港島南區赤柱峽道出發,介乎春坎角道與赤柱灘道之間。 及後開始下降孖崗山,景觀一變,換作蓊鬱的大潭谷及大潭中水塘。 衛奕信徑第一段2025 淺水灣坳是個十字口,左右兩方分別可前往淺水灣道及大潭篤水塘 。
衛奕信徑第一段: 衛奕信徑的十段勝景
經過一番考慮,英方最終認為在中、港事務方面有多年經驗的衛奕信是最佳人選,並決定以他接替尤德。 儘管衛奕信認為自己太年輕,以及資歷尚淺,不過最後他還是接受邀請。 在1987年4月9日,衛奕信在皇后碼頭登岸,正式出任第27任香港總督。 衛奕信徑第一段 為了配合總督的身份,衛奕信在上任前不久獲加封為爵士;此外,他也是香港歷史上最後一位穿著傳統官服上任的港督。 由紫崗橋登山,約10分鐘去到3個選擇的分叉路,左方是黃泥涌水塘,路段平坦,景色遠望熨波洲、南朗山等,可到黃泥涌水塘。
衛奕信徑第一段: 衛奕信徑第七段
右轉是往大潭水塘,由於樹叢密集而景色最為沉悶,不過只要到達水塘便有另一番風光。 往上是往紫羅蘭山,這山的斜度略比孖崗山低,仍需要不少體力。 努力的回報,是3面美景,回望孖崗山的天梯,享受走過後的成功感。 衛奕信徑第一段2025 左方為淺水灣豪宅區,而右方多個山頭包圍住大潭中水塘,這位置是心目中全程最佳畫面。
衛奕信徑第一段: 衛奕信徑第二段 (大潭水塘道 – 基利路) 遊記按此
因為定線的問題,衛奕信徑無可避免地需要穿過市區,包括港島東部、九龍東部和大埔。 而且因為第二段和第三段被維多利亞港所阻,所以衛奕信徑成為香港唯一一條不連貫的長途遠足徑。 此徑起於赤柱赤柱峽道,向北經過港島的數個山峰到達鰂魚涌。 棄油塘站不用的原因是因為衛奕信徑啟用時尚未有該站和須經區議員和運輸署准許,但轉用油塘站則可節省一半路程。 難度:★★★★☆距離:約10公里 時間:約4.5小時衛奕信徑第九段涵蓋了大部份傳統的八仙嶺行山路線,只是起點變成由九龍坑山山頂出發。 難度方面,衛奕信徑第八段難在要一口氣由海平線登上陡峭的九龍坑山,而衛奕信徑第九段的八仙嶺雖然沒有九龍坑山的急促上山,但整體距離及上落坡會更多,難度比九龍坑山會略略提高。
衛奕信徑第一段: 難度:★★★☆☆距離:約7.5公里時間:約2.5小時
種種的不滿,最終使到要求撤換衛奕信的呼聲愈來愈高 [12]。 雖然在卸任港督後離開香港,但衛奕信仍十分關注香港的事務。 自1994年起,衛奕信一直是英國的香港工商協會榮譽主席;此外,他亦不時出席香港特區政府在英國舉辦的活動,當中,香港特首曾蔭權曾在2005年11月訪問倫敦,期間出席貿易發展局的周年晚宴。 當時衛奕信也有出席晚宴,並讚揚曾蔭權是一個傑出的特首 [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另一方面,衛奕信曾在2005年1月訪問香港科技大學;以及在2006年於香港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 於2011年出席香港大學百周年校慶典禮並致辭 [4]。
衛奕信徑第一段: 難度:★★★☆☆ 距離:約10公里 時間:約3小時
嚴格來說,第九段途徑的山徑在香港衆多山徑中不算崎嶇難行,但由於第九段起點和終點設於海拔數百米以上的山頂,換句話說不論此段開始前還是結束後,遊人都需要額外多走一段山路。 如果順行第九段,遊人需要從大埔頭或太和邨出發沿第八段後半段登上九龍坑山頂,才能開始第九段;到達仙姑峰後,遊人亦需要繼續行走全段第十段或第十段部份路段後接駁其他山路(如八仙嶺自然教育徑)下山,才能離開。 除此以外,本段翻越新界東北部多座山嶺的山脊線,其中包括有八個山峰的八仙嶺,上落坡度極大。 這些因素都使第九段成爲衛奕信徑中最消耗體力的一段,對遊人具有較大挑戰性。 第一段起步不久,立即要跨越孖崗山過千級的石階,分別登上海拔386米及363米的南崗山與北崗山。
衛奕信徑第一段: 香港總督
爬上孖崗山和紫羅蘭山兩座山峰,就得花掉不少體力,但兩山一帶的花海,與赤柱及鶴咀半島的醉人景致,是最好的回報。 衛奕信雖然是一位「中國通」,但亦由於他對中國的認識,使他對中方處處忍讓,被輿論認為他向中方「叩頭」討好,窒礙民主,出賣港人利益 [9]。 衛奕信向中方讓步的作風,也使英方一些強硬派深感不滿,而不少在港英商,如怡和等等也認為衛奕信出賣了香港利益。
衛奕信徑第一段: 衛奕信徑第4段 東洋山
畢業後,衛奕信曾一度苦惱於加入殖民地部,還是外交部,經過一番考慮後,他選擇了後者。 在1958年,衛奕信加入外交部東南亞司,最初原本被派到中東,學習阿拉伯語。 可是中途因故,於1959年被改派到老撾永珍的英國使館擔任三等秘書。 到1960年,外交部打算安排衛奕信到中東重學阿拉伯語,可是在老撾的經歷,使衛奕信對中國文化感到深厚的興趣,因此極力要求到香港的香港大學学習中文。
至於在香港方面,中國的學生運動對港人造成很大的衝擊,不少港人亦對學運表示支持和認同。 在5月27日,有多達30萬名市民參與「民主歌聲獻中華」活動,為內地學運籌款,而到5月28日,更加破天荒地有大約150萬名市民上街遊行,聲援北京的學生。 然而,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港人對香港的前途以及對中國政府的信任程度,同樣跌至《聯合聲明》在1984年簽署以來的最低點,而且再次觸發上百萬名市民遊行,抗議中國政府鎮壓學運。 受到19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發展過熱,過度投機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香港在衛奕信上任沒多久,即遇上八七股災。 在1987年10月1日,本港股市仍然是一片交投暢旺的景象,當日恆生指數上試3949.73點,其後更創下3950點的歷史高位。 可是好景不常,受到紐約股市下跌所拖累,香港股市在1987年10月19日開市後就一直急瀉,恆生指數單日一共下跌420點。
衛奕信徑第一段: 衛奕信徑第一段
在石屎路與時間競賽的同時,不妨留步欣賞赤柱正、後灘的風光;觀賞修築後的美利樓,感謝望海觀音百年來守護這漁村海港。 面對種種的批評,促使衛奕信在1992年先獲封終身貴族,然後再行卸任港督。 一般認為,這是在衛奕信被撤換的同時,讓他有一個體面的下台階,挽回尊嚴。 無論如何,衛奕信在2000年獲英女皇所授的薊花勳章是與眾不同的,因為此勳章的人選是由女皇親自選定,而不是由政府提名,這反映女皇肯定衛奕信的功績[原創研究? 除了上述公職,衛奕信還在1993年起出任英國不丹學會主席;1996年起出任蘇格蘭皇家地理學會副會長,到1997年起又出任鴨巴甸大學校監。 鴨巴甸大學校監是一項榮譽職位,一般而言,衛奕信將會終身出任此職。
越過紫羅蘭山山巔往下走至約138米的淺水灣坳,可俯瞰淺水灣一帶。 衛奕信徑第一段 淺水灣坳是分隔紫羅蘭山和孖崗山的山坳,而位於此處的紫崗橋正是兩山的縮寫,讓遊人穿過山坳的溪澗,連接着兩座高山。 比起其他香港山野的山坳(如沙田坳、北潭坳、鉛礦坳),淺水灣坳明顯來得狹窄,連遊人坐下休息的位置也缺乏,但無損其四通八達之特色。 此處是多條行山徑的交匯點,遊人也多,在這裏可連結穿梭引水道、「紫」「崗」二山、黃泥涌峽、大潭水塘以至淺水灣等等,為郊野的路途計劃出更多的變化。
行數分鐘到水務署的標示,於赤柱西引水道(Google名為孖崗山引水道)繼續上是衛徑路線,想略過數千級的孖崗山,可在引水道向左行,約40分鐘平坦路程後到達紫崗橋。 第二段由陽明山莊出發,經過渣甸山,再經畢拿山的石礦場、小馬山後下抵金督馳馬徑。 衛奕信徑第一段2025 之後往北落山,沿鰂魚涌樹木研習徑到康怡花園和康景花園之間的水塘公園,再步行往太古站。 衛奕信徑第七段會先繞城門水塘而行,之後上山往鉛礦坳,再落山往大埔元墩下,路程有上有落,而且有城門水塘風光,是一條頗為平均的路線。
到達赤柱峽道衛奕信徑起點後,可於對面的行人路搭乘巴士路線6、6A或260前往灣仔、金鐘或中環。 衛奕信徑第一段2025 意猶未盡,可前往赤柱閒逛,感受南區充滿異國風情的海濱景點,到赤柱大街嘆個下午茶,獎勵大汗淋漓的自己。 兩崗中間由一個落差約50米的山坳所分隔,而上落山坳的部分位置有點陡之餘亦有少量碎石,需小心前行以免滑倒。 相比北崗,登上南崗的這300多級石級來得短,沒有那麼令人氣喘。 從紫羅蘭山向下走,可飽覽遠處的淺水灣泳灘、建築物和廣闊碧海。
在衛奕信就任港督以前,香港立法局根據《代議政制綠皮書》的建議,在1985年首次引入間接選舉,以配合過渡期內的民主發展。 這一次的間選,觸發港人對立法局引入直選的訴求,其中,有逾91個民間團體在1986年12月組成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齊聲敦促港府及早在1988年落實直選。 港府後來在1987年5月27日發表《1987年代議政制發展檢討綠皮書》,就香港代議政制的發展作出檢討,並開始向市民收集民意。 儘管八七股災對香港經濟造成一定的衝擊,畢竟破壞是短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