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中秋节来临的时候,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会选择和家人团聚,在这个喜庆的假日时刻,是不是要吃点什么呢? 中秋節傳統食物 在我的印象中,吃月饼、赏月亮,似乎一直是中秋节的传统。 那么,除了月饼,中秋节还有什么特别的小吃呢?
芋頭的普通話又與「餘頭」同音,因此便有富貴有餘、生活豐盛的美好意思。 陝西人不論貧富,中秋節必吃西瓜,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增加喜慶吉祥。 9月盛產楊桃,而「楊」又有「洋洋得意」的寓意。 同時「大洋」是古時錢幣名稱,吃楊桃可大富大貴,所以有中秋吃楊桃的風俗。
中秋節傳統食物: 中秋應節食品2:柚子·楊桃·湯圓 寓意逐個睇
直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當時君王會在中秋賞賜群臣。 中秋節傳統食物2025 到明清時期,慶祝中秋節的傳統流傳至民間,成為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說起南瓜,大家只會想起萬聖節,但原來江南地區的人過中秋也會吃南瓜。 某年八月十五,父母臥病在床,女兒上山尋食物時採了圓形野瓜回來,父母吃下身體好轉,女兒便開始種瓜,第二年起有收成。
菱角綿糯質感和薯仔相似,但清爽鮮甜的味道卻和山藥、鮮淮山近似,集兩者之長,簡單蒸熟已經很好吃。 不同產地的菱角中,筆者認為台南官田的產出為最佳,曾經在當地現採現吃,美味至今難忘。 「藕盒子」是將藕切片,每兩片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製而成的餡,外面煎至金黃,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秋博餅是廈門一帶的傳統中秋活動,相傳明朝時鄭成功在當地對抗清兵,中秋時不少來自福建、廣東士兵思親懷鄉,鄭與下屬遂舉行中秋博餅會,以解士兵的鄉愁。
中秋節傳統食物: 淺水灣 \ 香港中文大學 \ 摩士公園 \ 黃金海岸 \ 西九龍海濱長廊 \ 大尾督
和成長後的芋頭不同,芋頭仔質感偏向軟滑,愈大則愈粉,但香甜味兩者並無二致。 中秋節慶食用芋頭仔以簡單白烚為主,烚熟後撕去表皮蘸白砂糖或者豉油食用。 越南的中秋節,最早大約源自11世紀的李朝,歷經各朝代的演變後,才形成當今的樣貌。 越南中秋節稱為「望月節」(Tết Trông trăng),是一個以孩子為主的節日。 西瓜也是陝西人在中秋節必吃的水果,並把西瓜切成蓮花狀,增加喜慶吉祥氣氛。 確實,吃月餅後再吃上塊西瓜,能夠清熱解膩。
- 被治好病的鄉親們,為了感激阿貴的德醫善行,每逢八月十五,便掛出燈籠來慶祝阿貴飛仙。
- 中秋吃月餅,闔家賞月,團坐聚飲,都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
- 中國南方和越南還有提燈籠的習俗,有些地區還會舉辦大型的綵燈會。
- 菱角在夏秋天當造,有著黑色結實的外殼,外形像羚羊角,口感鬆軟香甜。
- 中國的中秋節習俗是最多的,早在《禮記》中就有記載「秋暮夕月」,即拜祭月神,時至周代,每逢中秋節人們不僅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 而相對於源自於古代中國的十五夜,十三夜和十日夜是源自於日本的習俗活動,主要是都是為了向一年的豐收祈願。
- 傳統上,月餅不能整個食,需要切開並與家人分享。
在聖誕餐之間來回去浸桑拿浴、以滾軸溜冰鞋代步往參加子夜彌撒……十位米芝蓮餐廳大廚分享他們最喜歡的家鄉聖誕傳統和節日窩心回憶。 盛產於秋季的菱角是一種一年生草本的浮葉性水生植物,生長於溫帶氣候的濕泥地如池塘、沼澤地中。 中秋節傳統食物 菱角其貌不揚,個子小小而且被黑色硬殼包裹,要完整漂亮地剝出內裡的肉頗為不易(偶而可見有已剝殼淨肉發售),不過這番辛勞回報也高。
中秋節傳統食物: 中秋說蓮蓉
盆菜是傳統節日美食,在一個大盆中鋪滿多種食材,多數有各式肉類、海味、蔬菜等,通常較珍貴的食材會放在最上屠,同時象徵著豐收和富足。 中秋節傳統食物 節日當天,當地人或全家圍坐在陽台上、院子裡,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等,邊賞月、邊品嚐美味的月餅。 孩子們則提著各種燈籠,成群結隊地盡情嘻鬧。 由於這一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所以,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不吃月餅而是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
韓國民眾也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向親戚朋友送禮,也成了韓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的中秋節習俗是最多的,象徵了古人們對上天的敬意,而這個節日也源遠流長。 早在《大戴禮記》中就有記載:「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意思是,三代時的天子們,會在春分祭日,秋分祭月,表明對上天的敬意。 今日的中秋節,就是從古代的祭月儀禮中演變而來。 湯丸又稱為「湯圓」,象徵著「團圓」的意義,是中秋節的必吃的美味食物之一。 湯丸的外皮柔軟,餡料豐富多樣,傳統餡料包括花生、紅豆、黑芝麻等。
中秋節傳統食物: 中秋節趣談——
用桂花做桂花糕或釀桂花酒,全家坐在月下喝一杯桂花蜜酒,闔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一種美好享受。 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 做法是:糯米蒸熟後倒進石碓窩裡,兩個人一組用粑捶或木杵搗糯米,最後用模具製成各種形狀,或直接做成團狀或餅狀。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直到明朝才盛行,至今已是約定俗成。 月餅圓又圓,又是闔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是中秋節必食之品。
中秋節傳統食物: 中秋節柚子
而在民間另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就是在中秋節這天回娘家探親的婦女,必須返回婆家團圓,有「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的俗諺。 係中秋節,天上嘅月亮正值滿月,又圓又光,象徵團圓,所以又叫做團圓節。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湯圓亦係代表住人月兩團圓嘅甜蜜,所以中秋節大家都會炮製湯圓應節,取其甜甜蜜蜜嘅好意頭,希望家人團團圓圓👨👩👧👦,闔家歡聚。 中秋節傳統食物 團圓饃是陝西西安一帶中秋節必吃的傳統食物,全家共吃一饃。 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拓一個圓圈,象徵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一塊,上站一個吃蟠桃的「小猴子」。 饃在鍋裡烙熟後,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一牙。
中秋節傳統食物: 日本人怎麼過中秋?由來、傳統食物、習俗活動一次報給你!
在廣東許多地方,中秋節還會有吃螺螄的習慣。 中秋前後,田螺肉質特別肥美,也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 中秋節傳統食物 清鹹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 中秋吃糍粑據說是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 做法是:糯米蒸熟後倒進石碓窩里,兩個人一組用粑捶或木杵搗糯米,最後用模具製成各種形狀,或直接做成團狀或餅狀。 這個假期,深入人心的不只有紅色主題活動,與中秋、傳統文化相關的“民族風”,也在各地掀起熱潮。
中秋節傳統食物: 中國
竹取物語的起源與作者並不詳,最早約可追溯到日本平安時期就有相關記載,但由於原作已不存在,因此在經歷幾百年的歲月中有諸多版本誕生。 中秋節傳統食物2025 中秋节吃螃蟹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有“西风响蟹脚痒”,说的就是每年中秋之时,螃蟹黄满膏肥,是最佳的品尝时机。 螃蟹的营养丰富,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比猪肉、鱼肉都要高出几倍。 清蒸除了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大闸蟹的原汁原味外,更能突出大闸蟹的色、香、味。
中秋節傳統食物: 越南河粉從何而來?
清乾隆癸未年嘅《潮州府志》就提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有驅鬼辟邪消災嘅意思。 柚子係秋季嘅時令水果,同「佑子」發音相近,有「佑子」、「有子」、「又子」既吉祥含義,承載住對家庭嘅祝福同盼望。 昔日有廣東人以紅柚皮製作花燈,稱之為「柚火」,係紅柚皮上雕上人物或者花草嘅形狀,再係內面放置一琉璃盞,令佢「珠光四射」✨。 石榴因其色彩鮮豔、子多飽滿,常被用作喜慶水果,象徵多子多福、子孫滿堂。 在安徽地區,石榴在大家眼裡代表著「多子多福」。
中秋節傳統食物: 南瓜
在中國大陸南方許多地區(如江西吉安、廣東潮州地區與四邑地區、福建晉江)保留着燒塔的習俗。 一般於農曆八月十五日當天或此前的若干天晚上舉行,多為青少年參與。 中秋節在各地雖然發展出不同習俗,但有些習俗是各地皆有的。 賞月是各地中秋節的傳統活動之一,賞月、翫月的記載見於劉宋[6],但似尚未形成固定的日期。 9月28號,香港重慶總會與九龍社團聯會在深水埗海盈邨舉辦“慶中秋 送溫暖”活動。
中秋節傳統食物: 中秋節習俗和慶祝活動
不少餐廳不只在口味上,更在包裝上下心思,讓團聚賞月餅時更有趣味、氣氛更濃。 中秋節傳統食物 今年各米芝蓮推薦餐廳和酒店的月餅,既有不可或缺的傳統和奶黃口味,也推出迷你、流心、心形等新穎版本,選擇目不暇給。 友善而充滿活力的大廚 中秋節傳統食物2025 Julien Tongourian 是 Joël Robuchon 料理帝國中一張熟悉的臉孔。 他與我們分享了 Robuchon 傳奇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燈籠的樣式繁多,非常有趣,而遊行隊伍中的舞龍舞獅也是很受歡迎的項目。 除了華人之外,燈籠遊行隊伍也吸引了馬來人和印度人來湊熱鬧。
中秋節傳統食物: 日本中秋節的傳統活動
前面有提到日本早期有祭祀月亮,並為接下來的豐收祈福的習俗,因此日本在中秋節當天掛芒草不只有驅邪的功用,還有著保護農作物的含義。 此次分發的特產都是由香港重慶總會的會員們親自採購,包括重慶火鍋底料、美食小吃、特色茶葉等等,代表了重慶獨特的美食文化和傳統。 亦作洋桃,另一種在中秋時節成熟的水果,有指楊桃的名字有「洋洋得意」之意。 楊桃燈籠以楊桃為創作概念,紮作難度相對較低,因此成為其中一種最具代表性的燈籠造型。 香港市售的楊桃多產自中國大陸和台灣,注意楊桃富含鉀質,排出時對腎臟構成壓力,腎功能欠佳者不宜。
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 中秋吃鴨子也有多個傳說,其中一個是元朝時漢人稱蒙古人為「噠子」,與「鴨子」同音,當時大家約定在中秋節吃鴨子為行動代號,以推翻統治。 中秋節傳統食物2025 另一養生之說是中秋鴨子最肥美,同時是桂花盛放,此時鴨肉帶桂花香,所以是吃鴨子的好時機。
相傳在東漢年間,原本兵敗的劉秀利用王莽軍隊焚燒山林後煨熟的芋頭充饑,結果扭轉敗局。 由於當天正好是農曆八月十五,劉秀為了紀念軍隊勝利,便下令每逢中秋便設芋頭宴以作紀念,後來便慢慢演變成節日風俗。 「遙望明月共此時,歡度佳節同相知。」今年的中秋節在下個月的4日才能到來。 有趣的是,在文化融合的今天,中秋節已不單單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很多國家都有節慶的習俗。 只是同為中秋節,各國的習俗和慶祝方式各異,呈現出不同的節日風情。 韓語稱「秋夕(韓語:추석/秋夕)」、「仲秋節(韓語:중추절/仲秋節)」或「嘉俳日(韓語:가배일/嘉俳日)」,是韓國最重要的其中一個傳統節日。
中秋節傳統食物: 中秋食品1. 月餅
中秋節也是一家團圓的日子,人們都會回到家中一起吃飯、團聚,並且會祭祖,感謝祖先庇佑。 中國南方和越南還有提燈籠的習俗,有些地區還會舉辦大型的綵燈會。 這個習俗也隨着早期移民南下而流傳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華人地區。 日本人(大和族)則會吃月見糰子,部份地區會煎太陽蛋,月餅、月光餅、月見糰子、太陽蛋都呈圓形,代表滿月,朝鮮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象徵月亮由虧轉盈。
八月份的鴨子肥瘦適宜,口感很好,有滋陰補血的功效。 曆史傳說,元末時期,蒙古統治者欺壓漢人,當時漢人稱蒙古人為〝噠子〞,就取諧音〝鴨子〞。 大家約定,以中秋節吃鴨子做暗語,就是中秋節大家一起采取行動,推翻元人統治。 麥箭是用白面攤成煎餅,再加上肉餡或素餡,然後用秫秸卷成筒狀蒸熟,吃時加上調料,味道鮮美。
饃上層拓一個圓圈,象徵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一塊,上面站一個吃蟠桃的「小猴子」,是中國陝西西安一帶中秋節必吃的傳統食物。 中秋節,月圓之夜,基本家家戶戶都相聚團圓,享用美味佳餚。 於是先人留下來的很多傳統食物,加上有很好的寓意,至今仍然被承傳食用。 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記載:「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意指在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 另一傳聞是古時一位窮秀才,見人家中秋佳節團圓快樂,自己卻孤獨寂寞,所以自己去摸田螺炒來吃,後來窮秀才中舉,大家便仿效他的吃田螺風俗。 中秋是去到唐朝才成為固定節日的,當時已有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後來漸漸盛行,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句。 而作為一種食品,稱為「月餅」,則始見於南宋《武林舊事•蒸作飲食》。 當時,杭州民間就有「又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 中秋節傳統食物2025 中國人自古便有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風俗,流傳到今天,經久不息。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月團圓,成為寄託思念故鄉、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追求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遺產。
中秋節傳統食物: 菱角
皇曆8月15日中秋節的由來已久,有文字記載中秋之事已有二千多年。 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吃月餅,闔家賞月,團坐聚飲,都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 圍繞著中秋節,許多傳統的應節食物都有很好的寓意,作為節俗流傳至今。 南瓜「八月半吃南瓜」是江南地區流傳的風俗,在中秋節這天,江南家家戶戶會吃老南瓜燒糯米飯。
有民俗學家認為,中秋祭月是源於慶祝秋季豐收,同時也會祭拜土地神,是一個感謝神恩的節日,因此屬於豐收節[8]。 此外,關於中秋節由來的傳說還有東亞各地皆有的月兔傳說、中國地區的嫦娥奔月、越南的阿貴傳說等等。 中國裴寂在八月十五日征討隋兵的傳說,皆是近代才盛行者。 到了明清,每逢中秋節,人們不僅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中秋節傳統食物2025 香案上更要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等祭品,全家人在月下依次拜祭月亮,並由當家主婦切分月餅,吃月餅賞月的習俗也一直延續下來。 在韓國,「秋夕」是當地最重要的傳統節目之一。
中秋節傳統食物: 月饼
歷史傳說,元末時期,蒙古統治者欺壓漢人,當時漢人稱蒙古人為「噠子」,就取諧音「鴨子」。 大家約定,以中秋節吃鴨子做暗語,就是中秋節大家一起採取行動,推翻元人統治。 麥箭是用白麵攤成煎餅,再加上肉餡或素餡,然後用秫秸捲成筒狀蒸熟,吃時加上調料,味道鮮美。 戰爭片、動作片、喜劇片、動畫片……縱觀今年國慶檔的電影市場,共有十余部新片上映,影片題材類型多樣,有效豐富了假期文化生活。 假期期間,杭州亞運會賽事火熱進行,前往杭州觀賽、旅遊及休閒娛樂場景的出行需求進一步攀升。
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在中國古代稱為仲秋或中秋,中秋節不但位於秋三月之第二個月,日期亦在該月之十五日,這可能是取名為中秋節的原因。 中秋節又稱為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 中秋節傳統食物2025 十五夜;在台灣亦被稱為秋節,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大紀元2016年09月11日訊】皇曆8月15日中秋節的由來已久,有文字記載中秋之事已有二千多年。 根據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規定,中秋假期定於中秋節翌日(中秋節後的一天)為強制性假日。 在每年的中秋夜,市政署(前身為民政總署)於盧廉若公園舉行中秋晚會,設有攤位遊戲、競猜燈謎、品嘗節慶食品等活動[22]。 文化局於中秋夜將部分藝術及文化遺產特色建築延長開放時間,更於建築周邊或範圍內舉行音樂會、工作坊、展覽、市集及攤位遊戲等[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