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九兩所華仁書院均設有舊生會,並於美國東西岸、加拿大東西岸、澳洲、英國、新加坡及中國內地設立分會, 方便僑居當地之師生聯誼。 另外,自第五十六期《華暉》開始新加入《藝》(The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2025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 Genre),刊登學生美術作品、海報、横幅、產品設計等等。 在旧学制下,学校的预科班素有“医生预备班”的美誉,有不少毕业生进入医学院,成为香港本地首批执业医生,也成为该校学生习医的先驱。 1857年开办的西角官学堂及后来于1879年开办的西营盘官学堂,于1926年正式升格为今天的英皇书院,英皇书院自办学以来多年都是基层子弟入读的目标,所以在港被称为“平民名校”。
- 至於面試,分別會以個人及分組模式進行,中、英文及普通話對答,以測試學生的溝通及應對能力。
- 因為佢係喺2006年先落成嘅,大樓設有露天平台、課室、學生活動中心及音樂中心等等。
-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香港華仁書院的資訊。
- 華仁書院喺1919年12月16號由徐仁壽成立,係香港第一間由華人管理嘅英文中學。
- 學校鼓勵同學透過在課堂與活動中的經驗,從做中學習,在每次經驗上適時反思,加以改進,讓自己不斷進步。
- 传统的田径、游泳、足球、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都有校队,多年来参加各种校际比赛,获得了许多奖项,其中一些学生代表香港或中国参加国际比赛。
- 辦學宗旨:學校是在學習團體的氛圍中,提供學生和教職員工一個全人發展、思維開放和不斷成長的天主教教育:培育他們逐漸成為卓越能幹、犧牲奉獻、充滿熱忱、富於靈性和具備倫理分辨能力的人,同時擁有一顆胸懷普世的心。
在師資方面,香港華仁書院全校教師總人數為59人,其中100%擁有教育文憑、35%擁有學士資格、65%是碩士、博士或以上學歷、34%具有特殊教育培訓資歷;年資方面,17%老師年資在4年或以下、6%年資5年至9年、77%老師擁有10年或以上年資。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香港華仁書院的資訊。 想入讀海外頂尖大學,應及早部署,所以「燈塔計畫」的對象,不止是高中生,而是全校學生。 陳偉倫指在中一級,校方會讓同學了解自己的個性和興趣;中二開始,學生已可透過校友和升學專家主講的講座,了解英、美的頂尖大學,以及不同國家的升學途徑,讓同學知道有甚麼升學選擇。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 學校類別
香港華仁書院自1986年起每年均舉辦傑出學生及親善大使選舉,選出3名中五學生(2011年前為中六學生)為傑出學生及從傑出學生中選出1名親善大使與九龍華仁書院代表一起赴海外探訪當地華仁舊生會,評選準則包括良好學業成績及卓越領導才能等。 首屆得主包括現職香港高等法院上訴法庭法官林雲浩及著名心臟科醫生梁達智, 學年新舊學制交替時中五及中六各選3名傑出學生及1名親善大使。 聖士提反書院係全港面積最大中學,亦都係香港少數寄宿學校,校內有多座校舍都被列為歷史建築,亦都係唯一有喺校內設置文物徑嘅中學。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2025 孭住咁多個「冧巴溫」喺身,當然有好多電影爭住嚟呢度取景啦! 其中包括有《 仙樂飄飄》、《天作之盒》、《歲月神偷》,最近期嘅有《雛妓》。
全校語文政策:除中文、中國歷史、普通話外,各科均以英語為授課語言。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 自2009年度開始,學校增聘普通話老師,進行小班教學,並通過課後活動及練習加強學生聽、說普通話的能力。 學生圖書館(舊稱馬英圖書館)原址位於實驗室樓L26室(現為Integrated Humanities Centre,IHC),於2005年遷入黃學斌教學樓二樓N21室,並命名為伍絜宜圖書館。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 香港華仁書院
艺术素养方面,港华中一必需要学一种乐器,学校设有中乐团、管乐团等,对港华中一的学生,如已通过英国皇家音乐学院6级术科考试,或具备同等资格,均可申请港华音乐奖学金。 有人评论说,皇仁非常自由,需要非常自律能自主安排时间学习的小朋友才适合入读。 皇仁书院还有四个制服团体,分别是香港海事青年团、香港红十字会青年团、香港交通安全队及港岛童军十二旅。 有别于男拔、喇沙,皇仁在学界体育竞技场上的成绩略有欠奉。 从学校的年度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的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 传统的田径、游泳、足球、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都有校队,多年来参加各种校际比赛,获得了许多奖项,其中一些学生代表香港或中国参加国际比赛。
而香港華仁書院在「統一派位」屬於灣仔區的本區中學,同時亦是南區的他區中學。 港華來年維持開4班中一,每班36人,一共提供144個中一學額,其中7成學位會撥給華小畢業生,故有約41個學額,會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開放申請。 至於面試,分別會以個人及分組模式進行,中、英文及普通話對答,以測試學生的溝通及應對能力。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 教學語言
正因為咁,亦都成為電影取景嘅勝地,當中包括2002年嘅《男人四十 》以為2011年嘅《最強囍事》。 同時,九龍華仁注重學生自行舉辦活動,很少依賴老師幫助。 每年各個學生組織都舉辦不少活動,例如明愛賣物會(舉辦攤位,通常在11月舉行)、周年音樂會(通常在5月舉行,地點多為康文署轄下大會堂)及 Pop Music Night(由流行音樂社主辦,通常在5月或7月舉行)。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 九龍華仁書院是香港第一所以綠色作校褸底色的學校[6](香港華仁為普藍色)。 新界及九龍淪陷後,駐港英軍撤出九龍,九龍陷入無政府狀態。
- 徐仁壽鑑於私人辦學很難實現教育最高理想,遂於同年12月22日將學校轉交耶穌會愛爾蘭籍神父接辦,繼而轉往北婆羅洲經營樹膠業,晚年於粉嶺崇謙堂村石廬定居。
- 主樓係九華第一棟落成嘅建築物,喺1952年竣工,地下係學生食堂、小賣部、校長室、會議室等等。
- 除了一般学校会配备的实验室、图书馆、礼堂、操场、音乐室、美术室之外,较特别的是由皇仁旧生会管理的饭堂、天文房、二级历史建筑童军室和皇者仁风校史馆。
- 在「統一派位乙部」,校網屬灣仔區,但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香港南區;根據坊間流傳的資訊,有人估計幾乎全部學生來自 BAND 1 的小六畢業生。
- 不過,談到開心事也很多,他指最開心莫過於跟學生「踢波」。
1932年,5位耶穌會愛爾蘭籍神父應邀任教,同年9月並以相鄰的羅便臣道8號前聖若瑟書院南座校舍作擴充(即樂信臺現址)。 徐仁壽鑑於私人辦學很難實現教育最高理想,遂於同年12月22日將學校轉交耶穌會愛爾蘭籍神父接辦,繼而轉往北婆羅洲經營樹膠業,晚年於粉嶺崇謙堂村石廬定居。 1941年日軍侵略香港,學校停課,華仁書院地牢改為紅十字會站。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學校於9月8日重開。 由於戰後有大量學生入讀,1949年9月增設下午班,上午班上課時間為早上8時至下午1時,下午班由下午2時至7時15分。 與香港華仁書院不同,由於沒有直屬小學,中一統一派位根據學業成績分配學位。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 資助中學
聖依納爵小堂(英語:St. Ignatius Chapel),位於九龍油麻地窩打老道56號(華仁書院)。 在1959年開始在主日舉行彌撒,1964年至1988年屬聖德肋撒堂區,1989年至1990年屬黃大仙聖雲先堂區,1991年屬聖德肋撒堂區。 九龍華仁書院每年由校刊編輯部出版校刊《華暉》(The Shield), 編輯部直屬於學生會諮詢委員會。 五十六期前總編輯由學生會編輯部主席兼任,五十六期及以後由諮詢委員會委任。 校刊編輯部全由學生組成,編輯自主性極高,老師只擔任顧問角色,甚少插手內容或排版;另設學生顧問,慣例由上屆總編輯擔任。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 九龍華仁書院
透過正規及非正規課程,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群美及靈育方面的發展,從而得到全面教育。 不同科目均有閱讀學習活動,中一、二設有STEAM學習活動,強化學生的數理認知及解難能力。 為加強科技教育學習,學校在初中推出“創新設計與工程”(IDEEA)校本課程,旨於讓學生在專題研習中掌握設計思維模式,並獲得實踐製作經驗。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2025 華仁書院(九龍)的中一入學資訊,要注意是學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 自行分配學位的收生準則及比重有待落實,請以學校2023年1月的公布為準。 迎新活動方面,於開課前開辦銜接課程,家長學生迎新活動及師兄師弟摰友計劃。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 灣仔區的中學
另外,為鼓勵同學在課餘時間多閱讀,中文、英文及各科均設有閱讀計劃。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 鑑於電子學習已成為學習的新形態,學校自中一級開始,推行自攜裝置計劃(BYOD),透過資訊與通信科技,藉此讓同學培養自學的能力,也提升同學的電子素養、解難能力及溝通協助技巧等。 為照顧學習的多樣性,學校已在各級推行資優教育,從而發掘同學不同的潛能。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 耶穌會於1971年和旅港番禺會所達成協議於灣仔肇輝台的番禺會所學校校舍合辦小學,番禺會所學校改名為番禺會所華仁小學並成為香港華仁書院的直屬小學。 學生亦可申請自行分配學位,但須與其他學校學生競爭,須具有超卓學業成績或體藝才華和通過面試。 此外,香港華仁書院屬於津貼中學, 中一收生須按照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分兩個階段收生:「自行分配學位」和「統一派位」。
香港華仁書院校服: 香港公開考試狀元名單
(B)教育局提供之學生排名次序(20%); (C)個人面見及集體面見(50%)。 迎新活動方面,在新學年開始前,學校會舉行「新生家長日」,幫助家長和新同學了解學校的運作。 學校為幫助中一同學融入華仁大家庭,開學後會舉辦中一迎新營,另設有「JASER」計劃,為每位中一學生安排一位「大哥哥」,照顧他們,陪伴他們,以助他們更快更好地投入中學生活。 學生支援及發展部門由資深老師、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組成,負責跟進學生心理健康及情緒支援。 華仁書院(九龍)學校為耶穌會學校,耶穌會的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故此學校致力讓同學成為一位具能力、懂承擔、富同理心及有良知的人,以培育同學的卓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