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表示,正探討在九龍城舊區重新規劃,配合沙浦道重建項目,研究範圍從東面沙浦道一帶,涵蓋至西面聯合道的土地,面積約18公頃、涉及500多幢的樓宇和政府設施,當中超過一半的樓宇的樓齡超過50年。 由此可見,過去個別獨立開展的項目未能為社區帶來更大的禆益,反而增加更新此舊區的難度。 同時,小區核心範圍缺乏空間作綠化休憩,或易地重置老化的社區設施之用,亦為更新此區帶來挑戰。 九龍城街市搬遷 至於位處「龍城」區核心的主地盤,將在現有政府及社區設施搬遷至新政府綜合大樓後,重新規劃行人道及車路。
- 九龍城有「小泰國」之稱,衙前圍道一帶的多條內街,共有超過200間不同地方特色的食肆(當中不少是泰國菜及潮州菜)及近20間區內甜品店。
- 經市建局團隊講解重建後的設計藍圖和講解重建規劃後,經營肉檔的吳先生笑言,會「等埋」市建局完成項目,回遷繼續服務街坊、熟客。
- 陳靜婉稱,翻新的模式未定,當局會先聆聽持份者的意見,翻新前會確保租戶準備就緒。
- 後來19世紀中期開始有九龍寨城相接近,世紀中後期亦有龍津石橋落成以連接龍津碼頭,帶動了這一帶的貿易[4]。
- 現時九龍城以住宅樓宇為主,由於相當鄰近前啟德機場,故該區樓宇一直設有相常嚴格的高度限制,直至機場在1998年7月6日搬遷後,逐漸有高樓大廈落成。
- 九龍城、九龍塘、馬頭圍、馬頭角一帶昔日因位處啟德機場法定的機場障礙物高度管制範圍內,區內儘管是1980年代或1990年代興建的建築物也受到高度限制影響,最高的樓宇甚少超過16層,在市區而言,區內的大廈平均高度明顯較其他市區區域低矮。
- 韋地成說,團隊正進一步研究有關建議,重置現有康樂設施及易地重置九龍城市政大廈等多項設施的可行性,初步估計重建後可提供的社區設施樓面是現時的3倍以上,並考慮善用地下空間,為街市販商提供上落貨、貨物存放以及泊車位等後勤設施,解決現時販商在路邊停車上落貨而引致交通擠塞等問題。
九龍城(Kowloon City),簡稱龍城,又稱城南或城南區,古稱官富場和衙前塱,名稱起源於19世紀清政府駐軍的九龍寨城,當時九龍寨城為九龍半島上唯一的城鎮,後來「九龍城」演變成城寨所在地一帶的地名。 現時九龍城以住宅樓宇為主,由於相當鄰近前啟德機場,故該區樓宇一直設有相常嚴格的高度限制,直至機場在1998年7月6日搬遷後,逐漸有高樓大廈落成。 長遠實踐宜居願景 為市區更新作好儲備 舊區老化問題日益嚴峻,但過去社會未有為市區更新做好土地和財政的儲備,要突破舊區更新缺乏足夠資源的困局,市建局需要制定地區規劃,並應用新的規劃工具,加大力度集中處理嚴重失修的舊樓;同時,必須積極推廣樓宇復修,盡量延長樓宇壽命,改變以重建作為市區更新的唯一手段。 2015年食環署聘請顧問公司撰寫的《改善公眾街市營運環境研究期中報告》也提到,街市可以考慮增加租戶參與的機會,「所以不單止講街市要點樣擴充舖位咁簡單,而是問緊一個問題,現在管理城市空間的人,其實他有幾大程度可以容納一些新的idea,思考這些城市空間應該要點向前行」。 市建局預計,項目主要地盤預計2036至2037年落成,估計重建涉及120個街號,約1,600個住戶及140個商戶將受影響。
九龍城街市搬遷: 九龍城重建 議員斥打劫公園 市建局稱創造資源
市建局團隊上月曾經到九龍城區議會,與議員分享市區更新研究的初步結果,當時多位區議員提出,可重整毗鄰九龍城市政大廈的賈炳達道公園的休憩及康樂設施,一方面提升設施的標準,亦可騰出土地,以一地多用的模式興建新的政府設施綜合大樓,用作搬遷區內的老舊社區設施。 市建局今日(27日)公布啟動的九龍城重建項目KC-017,地盤面積約37,061平方米,涉及三個地盤,主地盤界線大概毗連賈炳達道、龍崗道、衙前圍道及侯王道。 即九龍城街市所在的九龍城市政大樓一帶,距離港鐵屯馬線宋皇臺站B3出口,亦只有一街之隔。 九龍城街市搬遷 市建局總監區俊豪形容,該區為「龍城」區核心,涉及九龍城市政大樓、九龍城長者健康中心等,有關社區設施將會易地重置到九龍城廣場旁邊賈炳達道公園範圍,即今次項目的北面地盤,將興建一幢新政府綜合大樓。 新政府綜合大樓連同項目內的現有地盤,將可提供約4.7萬平方米樓面面積作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用途,是現時社區設施樓面面積的三倍。
- 不過,隨著區議會制度的建立,基於人口分佈等因素,東頭邨和美東邨被劃入黃大仙區,故現今一般將該地視爲黃大仙區的範圍,另外在沙浦道部分區域也劃入黃大仙區。
- 計劃區指定為「住宅(甲類)」地帶、「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及顯示為「道路」的地方。
- 當時九龍寨城爲九龍半島上唯一的城鎮,後來「九龍城」演變成城寨所在地一帶的地名。
- 食環署副署長 (行政及發展) 陳靜婉稱,翻新後原有的租戶可以圍內優先競投檔攤。
- (獨媒報導)市區重建局昨日(5月26日)公布「衙前圍道/賈炳達道」重建計劃,佔用九龍城廣場旁的賈炳達道公園,興建市政綜合大樓,將目前九龍城街市遷入,街市原址連同鄰近的政府及社區設施,將變為住宅。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昨日發表網誌提到,正探討在九龍城舊區重新規劃,配合沙浦道重建項目,研究範圍從東面沙浦道一帶,涵蓋至西面聯合道的土地,面積約18公頃、涉及500多幢的樓宇和政府設施。 屬於賈炳達道公園範圍的北面地盤則會配合政府易地重置九龍城街市及毗鄰社區設施,改劃作社區設施用途,以「一地多用」的模式,興建一棟新政府綜合大樓。 (獨媒報導)市區重建局昨日(5月26日)公布「衙前圍道/賈炳達道」重建計劃,佔用九龍城廣場旁的賈炳達道公園,興建市政綜合大樓,將目前九龍城街市遷入,街市原址連同鄰近的政府及社區設施,將變為住宅。 九龍城街市搬遷2025 同時,項目內的綠化行人步道和廣場,均可為傳統節慶及富地區文化特色的活動,提供場地,促進傳承該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至於地區保育工作,市建局已就項目內的數幢尚未獲歷史建築評級的唐樓建築物作初步評估,在項目獲規劃批准後會進一步進行技術評估,以保育建築物的建築特色為元素,進一步強化具地區特色及街舖林立的街道氛圍。
九龍城街市搬遷: 九龍城舊區擬大規模重建 涉逾500幢樓
陳靜婉表示,推行街市現代化計劃需投入大量資源,九龍城街市人流暢旺,受市民歡迎,面積較大,「改善空間我哋覺得比較有彈性。」她又指,該計劃是持續的工作,現時進行小型翻新的街市,不代表署方未來不會在那些街市進行全面翻新。 市建局將研究以行人隧道連接項目外的宋皇臺港鐵站,提供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 九龍城街市搬遷 九龍城街市搬遷2025 九龍城街市搬遷2025 其中一種方式便是將舊區重建,把市區土地按照目前的社會需求重新規劃,而九龍城便是其中一個將被重建的舊區。
他提到,可考慮將規模較細、重建潛力有限的失修樓宇,列作地積比「送出地盤」,將其准許的發展樓面,轉移至區內具高密度發展潛力的重建地盤,釋放土地的發展潛力。 地積比轉移後,重建後可以改劃為休憩空間或社區設施,滿足地區的需要;而「接收地積比」的地盤則可以作較高密度的重建,增加房屋供應,同時利用地下空間,興建公眾停車場等設施,增加泊車位解決違例泊車所引致路面擠塞的問題。 將來新舊交融的「龍城」區,或可以為原區郭氏祭祖中「請祖出遊」等傳統節慶活動,為巡遊路線提供多一個選擇。 門戶廣場將整合活化後的打鼓嶺道公園、KC-015項目的地下廣場及毗鄰的一列巴士站,擴大該門戶對接啟德發展區的空間感,並為該處的巴士站提供更多乘客上落車空間,改善候車環境。 市建局上月在中環街市舉行20周年慶祝活動,與社會各界分享多年來的工作成果和未來的工作方向,我十分認同周主席在活動所言,面對未來的挑戰,市建局要有前瞻性的思維,敢於打破規限,才可將不可能變可能。
九龍城街市搬遷: 九龍城
2022年10月份,城市規劃委員會公布市區重建局(市建局)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草圖(編號S/K10/URA3/1)。 計劃區指定為「住宅(甲類)」地帶、「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及顯示為「道路」的地方。 有居住九龍城的泰國人表示,九龍城在1980年代至90年代因來港當家庭傭工,在人生路不熟情況之下,加上鄰近機場,為互相關照,開始有泰國人定居。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之後,因為香港全境已由英國管治,只剩下彈丸之地的九龍城寨,恍似汪洋孤舟,1933年6月,港府為了改善當地的衛生情況,宣佈以換地賠屋的辦法,要九龍城寨的全部居民,遷往狗虱嶺(今天慈雲山山麓一帶),拖拉四年不成功。 店舖現址納入了市建局在5月開展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重建範圍,李太說,初時收到重建的消息後,曾經擔心要在別處尋覓舖位繼續經營,考慮到生意難以回復如昔,一度萌生退休的念頭。 不過,市建局職員在「落區」時,向她詳細介紹項目的規劃詳情、細心了解其需要,以及對重建後回遷的意願等,終令她放下心頭大石。
項目計劃將在現有政府及社區設施搬遷至新政府綜合大樓後,重新規劃行人道及車路。 項目建議騰出寬闊的地面空間供行人享用,當中包括建議將地盤內的衙前塱道和南角道改劃成為兩條、每條至少18米闊的綠化行人步道,並設置市集廣場連接新政府綜合大樓。 至於未有即時復修需要、樓齡不超過30年的「年青」樓宇,市建局將向這類樓宇重點推廣進行預防性維修的各項措施,例如協助他們為其樓宇度身訂造一套合適的維修保養計劃,詳細列出大廈未來5至10年有需要進行的檢查及維修工程項目、所涉及的工程費用估算等,提升大廈保養的工作效率。 我們還會多行一步,為區內未能滿足現今需要的公園、休憩空間以至行人路等設施,進行街道美化、公園翻新等活化工程,打破樓宇復修只限於翻新和改造私人樓宇的規限,全面改善整個地區的面貌。 除了早前配合沙浦道項目的打鼓嶺道休憩花園改善計劃外,我們將在龍城區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為衙前圍道一帶不同樓齡、不同樓宇狀況的舊樓,提出針對性的維修方案。
九龍城街市搬遷: 九龍城區
歷史悠久的九龍城,一直有「小泰國」和「小潮州」的稱號;走進大街小巷,潮、泰特色小店林立,屹立逾半世紀的潮汕雜貨店、別具特色的泰國菜館,多年來吸引不少遊人慕名而來。 九龍城街市搬遷2025 九龍城街市搬遷2025 然而,舊區環境經過歲月洗禮,平日到訪的人流因機場搬遷變得稀落,街道環境老化、違迫車輛俯拾皆是、缺乏公共活動空間;區內「單棟樓」的出現,令街舖數目減少,在舖位供應不足下,地區小店的生存空間亦減少,慢慢被連鎖店取代,令這「小泰國」、「小潮州」漸漸地失去昔日光芒。 地區人士希望得到改善環境的機會,除了改善舊區居民的生活,提升老舊社區設施和道路環境等;而店舖亦可以留在原區經營,傳承區內獨有的潮泰文化,延續舊區的街坊人情。
九龍城街市搬遷: 九龍城重建保留地區特色 傳承潮、泰文化精神
《獨媒》翻查資料,區議會網頁顯示市建局提供的多份文件,皆有提及街市將遷往公園,而街市原址則顯示為「進一步研究」。 根據《九龍城區風物志》描述,秦漢時九龍城區已盛產海鹽,不過較可靠的歷史記載是從南宋末代皇帝趙昺開始,現有宋皇臺和上帝古廟遺址。 九龍城區東面以聯合道、東頭邨道、東正道、沙浦道、太子道東與黃大仙區為界,東南面以啟福道與觀塘區為界,南向維多利亞港,西面以港鐵東鐵綫路軌與深水埗區及油尖旺區為界,北面以獅子山與沙田區爲界。 因應緬甸軍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組織在緬甸北部的戰鬥升級,包括中國公民在內,被泰國、菲律賓和新加坡都有公民被困緬北,正通過中國撤離至泰國。 經市建局團隊講解重建後的設計藍圖和講解重建規劃後,經營肉檔的吳先生笑言,會「等埋」市建局完成項目,回遷繼續服務街坊、熟客。
九龍城街市搬遷: 社區環境
過去20年有多個私人重建項目落成,多為單幢式重建,欠缺整全完善的規劃,部份因為地盤太細,重建後無須提供供住客使用的上落客區和泊車設施,間接導致區內違例泊車問題愈益嚴重,造成交通擠塞。 這些單幢式樓宇重建完成後,攙雜在新建樓宇之間的舊樓地盤變得更為零星而分散,可作重建的規模變得更細且乏誘因。 對市建局來說,相對兼善里地盤較大而完整,若要重整龍城舊區的土地以釋放土地潛力及增加規劃裨益,難度將更大。 【獨媒報導】擁有33年歷史、座落於九龍城市政大廈的九龍城街市,市建局去年提出清拆重置,本月初向九龍城區議會提交方案,建議連同九龍城獅子會健康院及李基紀念醫局一併重置。 至於街市及另兩項設施的原址,屬「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市建局未交代用途,僅在圖片標示「進一步研究」及「重整及重新規劃土地用途互相配合」,料將會改劃為「綜合發展」,興建高樓住宅、商廈或酒店。
九龍城街市搬遷: 區議會議席分佈
局方指項目可令該區成為對接啟德發展區的門戶、改善街道環境,以及保留店舖林立的街道氛圍,強化「小街飲食文化區」的地區形象。 民主黨的黃碧雲問到當局計劃何時就工程諮詢區議會,陳靜婉指,期望今年內決定到工程範圍、翻新模式,會在今年底、明年初諮詢區議會。 議會陣線的朱凱廸稱,天水圍的新街市在2027年才落成,當局先在區內興建臨時街市,這個做法可否套用在其他地區,例如東涌、錦上路,令那些區居民可以有臨時街市滿足需要。 陳靜婉回應指,興建街市牽涉相當土地、財政資源,需考慮地理位置、交通配套等方面。 另一方面,許多歷史建築已成了摩登咖啡店,舊村莊被改建,老的工業設施也搖身一變,成了創意園地。
九龍城街市搬遷: 市建局啟動九龍城「龍城」區重建項目 實踐小區規劃願景 締造宜居易行社區
計劃興建一個地下停車場,提供約360個公眾車位,以紓緩區內泊車位不足而導致違例泊車及路面擠塞的問題。 據聯合國稱,包括緬甸在內的東南亞已成為電訊和其他網絡欺詐的中心,數十萬人被犯罪團夥販賣,被迫在詐騙中心和其他非法活動中工作。 項目啟動後,市建局將透過網上視頻平台直播公眾簡報會(包括泰裔人士),講解規劃審批程序、現行的物業收購和補償安排,並解答提問;市建局亦會因應場地租借或供應情況,疫情發展等因素,考慮在適當時候舉辦實體公眾簡報會。
九龍城街市搬遷: 文化
惟此綜合大樓將佔用九龍城廣場旁、現屬「休憩」用地的一部分賈炳達道公園。 至於被騰空的原址,目前屬「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樓高限制分別為三層及一層,屬該區較低矮的建築(鄰近的土地用途為「住宅」、限高80米)。 市建局未有明示日後將作何用途,僅在圖片標示「進一步研究」及「重整及重新規劃土地用途互相配合」,惟料將改變土地用途,興建高樓。 去年市建局亦曾在網誌稱,計劃將區內規模較細、重建「潛力」有限的樓宇,以轉移地積比的方式轉到區內具高密度發展潛力的地盤。 (一) 舊樓重建欠協調 自啟德機場在1998年搬遷後,香港機場(障礙管制)條例不再適用於龍城區,政府放寬了九龍城分區計劃大綱圖的高度限制,增加私人發展商在區內推行重建項目的誘因,但卻沒有同時加強區內的規劃。
九龍城街市搬遷: 九龍城重建|市建局研搬市政大樓 轉移舊樓地積比 拓地下空間
九龍城區在1920年代之前,基本上是一個漁農和開採石礦的社會,這與當時香港整體經濟型態相符,並無不同之處。 根據1841年5月《轅門報》(即後來的《香港政府憲報》)所載,香港島與一水之隔的九龍半島上的居民可分為三大類,即漁民、農民和打石工人,此三大分類自然亦無分別,稍有不同的是香港島的城市化步伐較快,起步較早,而九龍要到1920年代之後才稍具規模。 九龍城區雖經多年發展而主要為平地,但仍有不少高度不多於公引的小山丘,例如十二號山(又稱紅磡山)、採石山(又稱紅燈山或水塘山)、加多利山(又稱嘉道理山)、格仔山等。 1984年,中英兩國談判及簽署《中英聯合聲明》,英國完全讓步,對九龍城寨的主動權轉為中國手中。 陳婆婆在九龍城街市改衣二十多年,她則表明無意搬遷,指自己年事已高,長時間工作亦不時感到不適。 九龍城街市搬遷2025 九龍城街市搬遷2025 陳婆婆提到改衣行業已經式微,以修改一條褲子為例,需時近一小時,費用不過約30元。
九龍城街市搬遷: 九龍城街市被拆遷 檔主:冇得反對㗎嘛
鄭泳舜則指,當區公園的設施足夠,而局民對擬建綜合大樓的新設施如體育倘亦有一定需求。 楊永杰認為,如果將九龍城街市搬遷至「啟德道/沙浦道」地盤近太子道東,會較為公道,又促市建局規劃時避免令九龍城損失休憩設施。 區俊豪稱,現時九龍城與啟德僅以狹窄的打鼓嶺道行人隧道連接,地面空間狹窄,卻已有約70條巴士線,故門户廣場將整合活化打鼓嶺道公園、地下廣場和附近一列巴士站,以擴大地面空間。 九龍城街市搬遷 今次發展計劃最後一個東面地盤,則毗鄰早前市建局已啟動的啟德道/ 沙浦道項目(KC-015)擬建的地下廣場,界線大概毗連現有樓宇、太子道東、打鼓嶺道休憩花園及打鼓嶺道。
九龍城街市搬遷: 九龍城區重建 業主不滿僅獲4個月交吉期 望延長至1年
自1998年啟德機場搬遷後,政府放寬樓宇高度限制,近年興建不少單幢住宅,食肆亦因而起變化,開設不少年輕化的茶座以至甜品店。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之後,因為香港全境已由英國管治,只剩下彈丸之地的九龍城寨,因租借條件指明九龍城寨由中國官員管理,但英方其後驅逐清朝官員,英方卻未能有效管治,九龍城寨形成中英港政府三不管地帶。 陳靜婉稱,翻新的模式未定,當局會先聆聽持份者的意見,翻新前會確保租戶準備就緒。 她指翻新計劃下,政府毋須向租戶作出賠償,但會有特惠安排,有需要時會向受影響租戶提供可行協助。 陳凱欣則指,自己每天都會去九龍城街市,近日聽到商販討論該街市是否會重建,又稱月底政府會與他們商討賠償方案,她要求當局澄清是否真確;她又指九龍城街市已經十分現代化,質疑為什麼仍需翻新,而當局為何未有諮詢商販,就決定翻新該街市。 主地盤的大部份土地將作商住發展,預料可提供4,000多個實用面積約400呎的中小型單位,預計於2036至2037年落成。
九龍城街市搬遷: 未來城市:管理不善變死場 善用街市空檔 社區齊營運
而廣義上,九龍城還包括東頭邨和白鶴山,包括美東邨的前身東頭村和西頭村附近,即北至杏林道與樂富為界,東至彩虹道包括啟德河上游一帶與新蒲崗為界。 不過,隨著區議會制度的建立,基於人口分佈等因素,東頭邨和美東邨被劃入黃大仙區,故現今一般將該地視爲黃大仙區的範圍,另外在沙浦道部分區域也劃入黃大仙區。 一般而言,部分前啟德機場之範圍原屬於九龍城的一部份,惟經過發展之後,成為一個新區域啟德。 根據九龍城區選區分界圖,九龍城主要部分屬於龍城選區,小部分沙浦道列入黃大仙區東頭選區。 九龍城街市搬遷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宋皇臺道、馬頭涌道、亞皆老街、露明道、界限街、聯合道、東頭村道、東正道、沙浦道(包括富豪東方酒店)、原啟德機場(包括原客運大樓至啟德明渠的跑道範圍,即現時啟德發展區)為範圍。
九龍城街市搬遷: 社區
九龍城區面積約1,000公頃,2016年中區內人口共418,732人。 [1]民政事務總處將九龍城區分爲五個分區,分別為紅磡、土瓜灣、龍塘(即九龍城及九龍塘)、何文田和啟德。 [2]位於九龍城區內的啟德機場曾經是最著名的地標,隨着機場於1998年搬遷到離島區赤鱲角,這個地標亦成為香港時代變遷的一個重要見證。 1910至20年代,何啟區德等人組織啟德置業公司,於九龍城附近填海,興建啟德濱住宅區,惟因省港大罷工,計劃失敗告終,部分土地劃入九龍城,而鄰近海邊部分則改為航空用途,最終形成啟德機場。 九龍城位於馬頭圍及馬頭涌以北,樂富(黃大仙區)以南,九龍仔以東,範圍包括九龍寨城公園,以及賈炳達道及衙前圍道一帶。 《獨媒》記者問到會否認為項目「搶公園地」﹐李慧琼指市區用地有限﹐若能善用每一寸地方都值得考慮,「其實要發展呢,佢呢個建議呢,我個人都認為係一個創新嘅建議」,望市建局及後提出方案,補償失去的休憩用地。
然而,隨歲月流轉,「龍城」區內的樓宇在欠缺保養維修的情況下,開始老化,吳先生的店舖天花批盪剝落、牆身亦有裂痕;他的住處、位於地舖上的閣樓住處亦有滲水問題。 困擾他的還有區內交通擠塞、泊車位供不應求問題,特別是晚市時份,餐廳的代客泊車總把車輛擱在路邊,三線車道只有一線通車:「我兒子回來吃飯,每條路都是違泊車輛,根本沒有地方能夠泊車。」吳先生嘆道。 公園保留寨城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保留大量重新挖掘出來的清朝和宋朝遺物和建築。 現時九龍城以住宅樓宇為主,由於相當鄰近前啟德機場,故該區樓宇高度受到嚴格的限制,未有太大發展,直至機場搬遷後才逐漸有高樓大廈落成。 除了區內住宅樓宇低層的商業活動外,現時紅磡灣一帶有幾棟辦公室大樓及酒店,而鄰近黃埔花園的海濱廣場及九龍海逸君綽酒店,更是區內最大的商業項目。 九龍城區(英語:Kowloon City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大致位於九龍的中部位置。
九龍城街市搬遷: 過埠新娘鄉菜解鄉愁 泰國文化落地生根
例如同益街市的空置檔位因要修葺天花滲水問題,已凍結27年,天花至今仍然滲水。 而二零一四年在興建屯馬綫宋皇臺站( 宋皇臺公園旁)時,出土大量兩宋時期文物,或可旁證宋帝昺和宋帝昰曾在此處避難。 九龍城一帶於北宋時期為官富場,香港歷史上的食鹽,除很短的一段時期外,都是由香港政府專賣的。 宋代的官富場佔地包括現在九龍尖沙咀、九龍城、土瓜灣以至將軍澳一帶,是當時廣東十大鹽場之一,有軍隊屯衛。 值得留意的是,雖然九龍城道(位於土瓜灣)、九龍城碼頭與巴士總站(位於馬頭角)、九龍城(盛德街)巴士總站(位於馬頭圍)、九龍城法院大樓與九龍城裁判法院(位於馬頭圍)及九龍城政府合署(位於紅磡鶴園)均以九龍城為名,但實際上以服務全九龍城區而命名,並不在九龍城的範圍。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對於項目「表示歡迎」,指綜合大樓能一地多用,亦有助增加區內車位。
九龍城有「小泰國」之稱,衙前圍道一帶的多條內街,共有超過200間不同地方特色的食肆(當中不少是泰國菜及潮州菜)及近20間區內甜品店。 1993年,九龍寨城被清拆,原址改建成為一個中式庭園公園,稱為九龍寨城公園。 公園保留寨城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保留了大量重新挖掘出來的清朝和宋朝遺物和建築。 九龍城寨原為吸引世界的一面只在公園一小角有所簡介,九龍城寨的香港歷史消失於九龍寨城公園。 現年61歲的吳先生自小在九龍塘長大,其父亦是經營肉檔,自小幫助父親經營店舖。 九龍城街市搬遷2025 他記得現今的市政大廈昔日是由多家鐵皮屋組成的市集,衙前塱道則是一片「黃泥路」,至80年代政府興建市政大廈,一併改善區內環境,衙前塱道才鋪上瀝青。
不過,隨着區議會制度的建立,基於人口分佈等因素,東頭邨和美東邨被劃入黃大仙區,故現今一般將該地視爲黃大仙區的範圍,另外在沙浦道部分區域也劃入黃大仙區。 九龍城街市搬遷2025 立法會議員兼九龍城區議員楊永杰在計劃公布後見記者,稱對計劃非常不滿,提到市建局新聞稿稱得到九龍城區議會初步支持。 九龍城街市搬遷 他表示,區議會對搬遷街市後的原址的使用方式有意見,如若知道現今方案的細節,區議會未必會支持,批評市建局此舉「打劫咗」賈炳達道的一塊土地。 九龍城區議員吳寶強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歡迎有關重建計劃,但市建局在重建過渡期間應有替代方案,將影響減至最低,若將九龍城市政大廈搬遷至賈炳達道公園附近,必須有同等面積的綠化地帶以作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