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延長至新填海的恆康街交界處,1990年代後期隨填海工程完竣接駁至連接馬鞍山路的高架橋。 車公廟站設有6個出入口,當中A-D出口位於大堂;而E、F出口則位於1號月台。 其中連接溱岸8號的E出口設有八達通讀卡器,住客須經已登記的八達通才可進出,而該出入口亦為港鐵首個只供私人物業住客進出的出入口,其後於2015年5月入伙的柯士甸站「The Austin」亦採用該設計。 車公廟站(英語:Che Kung Temple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大圍沙田頭車公廟路,屬於港鐵屯馬綫的鐵路車站,於2004年12月21日啟用。 沙田墟市於1956年落成,佔地約15萬呎,建有125座金字頂村屋,墟內劃有五條與大埔公路平行的街道,貫穿其中的正街、及與正街成直角,連接大埔公路的第一街、第二街、第三及第四街(由南至北)。
路政署与香港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在2012年起分阶段进行公众参与讨论,以收集居民对隔音屏障工程的意见[27],并于2013年4月完成整个公众参与活动的报告书[28]。 报告指出,反对隔音屏障工程的居民人数非常多且意见非常强烈,而支持与反对工程的居民亦不时产生激烈的争论及对峙的局面,并预期如果工程再刊宪,任何方案都会受到强烈反对[22]。 沙田路全长3.1千米[注 1],连接狮子山隧道公路和大埔公路-沙田段,总体走线为东北——西南方向[3],全段均属于快速公路[13],限速80千米每小时[2]。 沙田路大部分路段属双线双程分隔道路,惟沙田围路至大涌桥路一段属3线双程分隔道路[12]。 沙田路跨越城门河上方的一段命名为“锦龙桥”,长约500米,以预力混凝土建造[10],其白色的桥身在底部呈凹状弧形[14],因该桥邻近每年端午节举行的沙田龙舟竞渡终点而得名,有“赛龙夺锦”之意[15]。
沙田頭路: 巴士總站
作為居者有其屋計劃第一期六個居屋屋苑之一[3],穗禾苑由巴馬丹拿建築師樓畫則,樓宇單位分佈為錯層式,着重增強鄰里守望相助關係,榮獲1981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4]。 車公廟站是屯馬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屯門方向或烏溪沙方向的列車,往返屯門、元朗、荃灣、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城門河東部及馬鞍山新市鎮等地。 而當中E出口連接的溱岸8號平台為私人地方範圍,基於保安理由,出入口平時會有保安員駐守,公眾不能隨意進入,亦是港鐵首個車站出入口採用該設計。 此特別優惠不適用於其他龍運巴士A線(包括A36、A37及A43線)。
沙田路跨越城門河上方的一段命名為「錦龍橋」,長約500米,以預力混凝土建造[10],其白色的橋身在底部呈凹狀弧形[14],因該橋鄰近每年端午節舉行的沙田龍舟競渡終點而得名,有「賽龍奪錦」之意[15]。 車公廟站(Che Kung Temple Station)是港鐵屯馬綫其中一個車站,位於新界沙田區沙田頭車公廟路與沙田頭路交界、秦石邨對面,主要服務秦石邨、新田圍邨和車站上蓋物業「溱岸8號」居民。 車站佔地約4,650平方米,除了設有專為溱岸8號住戶而設的出口外,車站頂樓更是該物業的私家花園,閒人免進。 穗禾苑於1980年入伙,翌年5月21日由港督麥理浩爵士(Sir Murray MacLehose)揭幕,九座住宅大樓提供3,500個單位予15,000名居民居住。
沙田頭路: 車站象徵
鄰近火車站的沙田墟市亦為假日的遊客提供服務,成為繁華的商業重鎮。 沙田頭路2025 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期間,吐露港海水倒灌,導致沙田嚴重水浸,墟市地下商舖被淹沒,災情慘重。 沙田頭路2025 沙田區的沙田@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4,171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27,071人。
- 同年10月,政府指出部分主要受益的持份者仍强烈反对隔音屏障工程,居民之间对相关工程无法达成共识,决定搁置在沙田路近沙田第一城和富豪花园一段加建隔音屏障[22],沙田区议会对此表示没有异议[30]。
- 第二期由企嶺下老圍至泥涌,1972年5月10日起動工,1973年通車。
- 此站的接駁巴士上落客點設於車站外的未命名小路,可用,或依職員指示前往。
沙田路的车速限制原为每小时70千米,自1999年10月1日起起获放宽为每小时80千米[2]。 沙田頭路2025 駿洋邨位處火炭西北部,由原火炭平房區內10幅私人農地,巴士廠及附近斜坡平整而成,於2020年8月開始陸續入伙。 不過受到COVID-19影響,一度被香港特區政府徵用作隔離中心,引發獲編配屋邨的準居民不滿。 沙田頭路 沙田頭路2025 本線另設特別線271S,由紅磡站單向往大埔(太和),離開獅子山隧道後直接取道吐露港公路直達大埔,且不經主線服務的沙田市中心、源禾路及運頭塘邨一帶。
沙田頭路: 沙田 @中原樓市片區
位於何東樓車廠上蓋的前九廣鐵路發展物業設有三個大型私人屋苑,分別是1985、1986年入伙的銀禧花園,1995、1996年落成的駿景園和2009年落成的御龍山。 包括中型私人屋苑華翠園、低密度別墅沙田渣甸山花園、麗峰花園和田禾苑。 沙田頭路 此外近穗禾苑第二期附近也有兩個高密度私人屋苑,包括豐景花園和碧霞花園。 現今的火炭一般是指由沙田馬場開始往西南方向延伸,包括何東樓、落路下村、火炭工業區、黃竹洋、穗禾路沿線,至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沙田分校處以火炭路與沙田的禾輋邨分隔。 沙田污水處理廠屬馬料水範圍,而穗禾苑旁邊的下禾輋村則一般被視爲沙田的一部分。
由於車站建於沙田頭臨時房屋區舊址,所以建造時的專案名稱為沙田頭站(英語:Sha Tin Tau Station)[3]。 2021年2月,九巴安排指定路線以已安裝電子支付系統e度嘟的巴士行走,此路線配有Facelift車身的Enviro500 MMC 12米(ATENU)因而被調往相關路線。 此路線隨即加入富豪B9TL 12米(AVBE、AVBWU,全數已調離)及Enviro500 12米(ATE、ATEU,已全數調離)行走。
沙田頭路: 香港巴士大典
他提到,道路工程至少興建4年,建設時所使用的範圍亦較落成後大,屆時幼稚園猶如與工程範圍「零距離」,無論工程或日後行車,都會對居民及幼稚園使用者造成莫大影響。 西沙路馬鞍山市中心的一段(恆康街至恆安站)時速限制為70公里,西貢大網仔路交匯處起至泥涌帝琴灣迴旋處止的一段則為50公里,其後帝琴灣外一段放寬至80公里[3] 。 九巴99線及299X線均行經此路,分別以馬鞍山恆安邨及沙田市中心為總站前往西貢。 第二期由企嶺下老圍至泥涌,1972年5月10日起動工,1973年通車。 馬鞍山新市鎮開始開發後,西沙路於1982年延長至現馬鞍山路的交界處。
沙田頭路: 車站主題
火炭(英語:Fo Tan)位於香港沙田區,是沙田新市鎮的主要工業區。 然而區內港鐵東鐵綫上的何東樓車廠上蓋也有大型私人住宅,而香港體育學院、沙田馬場以及彭福公園則位於火炭東面的新填海區。 位於火炭城門河對岸的石門,是繼火炭後沙田區的第二個工商貿區。 墟內開設各類商舖,主要是滿足區內村落居民的生活所需的小店舖,亦有銀行、菜館、學校、教堂、戲院等設施。 此外,瀝源附近地方山明水秀,是五六十年代香港市郊的郊遊勝地。
沙田頭路: 行車路線
村南道(Tsuen Nam Road),位於新界沙田區大圍,東始成全路/成運路交界,經過大圍遊樂場、積祿里、大圍道路口、富嘉花園,西迄 大圍站D出入口對開道路盡頭迴圈。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有意將唯一出租屋邨大坑西邨分3期重建,首兩期仍會作為租住房屋,第三期則會作為住宅出售,以抵銷興建廉租屋的虧蝕[401]。 沙田頭路 沙田頭路2025 重建後將有5,000個單位[402],較重建前的1,600伙大幅增加,首兩期重建會讓所有居民原邨重置,第三期則撥作青年自置居所,預計每個單位面積約300平方呎,售價約100多萬港元[403]。
沙田頭路: 工程料需耗費70億
政府落實拓展沙田新市鎮後,大埔公路 - 沙田段擴建工程隨即展開,沙田墟市部份商戶於1976年遭清拆,用作興建沙田街市、巴士總站與沙田市中心道路網絡。 其中,「沙田正街」沿襲了昔日沙田墟市「正街」的名稱,而沙田墟巴士總站於1976年6月1日啟用。 到1979年,整個墟市更被完全拆卸,部份土地由新鴻基地產投得。 新界政務司鍾逸傑於1981年1月7日簽署沙田城市中心一幅商業及住宅用地之批地條款文件[1],新城市廣場興建工程隨後展開。 1983年, 九廣鐵路 英段電氣化宣告完成;貫通 沙田站的新城市廣場第一期於1985年1月開幕。 耗資 3.3 億元的廣場樓高 8 層[2],地下的「沙田市中心巴士總站」亦於12月1日正式啟用,取代沙田街市旁邊的沙田墟巴士總站,而沙田鄉事會路近大埔公路 - 沙田段通往新總站的支路亦於上午十時通車。
沙田頭路: 道路結構資訊
屯馬綫於2021年6月27日全綫通車,車公廟站隨之成為屯馬綫上其中一站。 本站設有5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此站啟用時月台僅長六卡,足以容納馬鞍山鐵路通車初期所使用的四卡列車;月台兩端設預留結構,以便日後增加列車卡數時延長月台。 擴建部分經已落成啟用,馬鞍山綫亦已換入八卡列車行走,並加裝月台閘門,以配合此綫與西鐵綫及沙中綫新建路段合併為屯馬綫。 翌年7月,沙田車廠(S)重新派出Enviro500 MMC 12米(ATENU)行走,更曾多次加入新出牌的富豪B9TL 12米(AVBWU,2021年2月因實施電子支付而重新加入)行走,惟大多均不足一個月便撤離。 現時此路線與47A線合共獲派27輛Enviro500 MMC 12米(ATENU)雙層巴士作掛牌車。
沙田頭路: 興建、重建、待建或建議中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沙田頭路 2020年7月3日,政府就火炭松頭下路與桂地街交界,前九巴火炭車廠工業地進行招標。 地皮面積約9.87萬方呎,可建樓面達93.85萬方呎,為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工業官地,吸引9間發展商或財團競投。 工業息微使工廈單位租金便宜,自2000年起吸引中文大學藝術系老師及畢業生租賃作工作室[2],逐漸吸引各地藝術家進駐。 惟自工廈活化、區內工廈翻新等原因令租金大幅上升,近年已有不少藝術家遷出。 火炭工業區內多條街道均以當地鄉村命名,包括火炭路、坳背灣街、山尾街、禾寮坑路、禾上墩街、牛湖托街、黃竹洋街、河瀝背街及桂地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