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議員指出,該建築列入三級歷史建築古蹟,為罕有的長廊式洋樓建築,其的設計受裝飾藝術及新古典主義影響,具地區性的文物價值。 彌敦道190號洋樓2025 位於彌敦道與柯士甸道交界的一幢建於戰前的罕有長廊式洋樓建築、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彌敦道190號,近期獲建築署批出拆卸圖則,面臨拆卸危機。 發展局在回應傳媒查詢時稱,已向業主提出經濟誘因保育樓宇,有待業主回應。 彌敦道190號洋樓2025 尖沙咀彌敦道190號一座4層高轉角洋樓,約1937年建成,業主已向屋宇署呈交拆卸圖則,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透露,政府隨即聯絡業主,鼓勵保育,不排除提供經濟誘因。 除彌敦道190號外,建於1941年、位於軒尼詩道435號的灣仔消防局獲擬議為二級歷史建築。
至於屬私人業主擁有、建於1949年的沙田鄉事委員會前辦事處獲擬議為三級歷史建築。 彌敦道190號洋樓2025 建於1931年、位於上環文咸東街113號的唐樓(彭裕泰茶莊所在地),以及建於1927年、位於西營盤高街20號的唐樓,亦獲擬議為三級歷史建築。 有支持委員認為,若把「彌敦道190號」結合附近歷史建築群,可望呈現昔日風貌,而劉松娣當年精心設計的建築風格,在香港亦買少見少;不過自業權易手後,建築內部多次改動,失去「原真性」(authenticity),令部分委員有所保留。 考城學社創辦人何尚衡指,據1940年港英政府的人口及房屋統計,香港島、九龍及新九龍約有2萬幢唐樓(Chinese dwelling houses),但至去年,港島及九龍只剩下160多幢,即不足戰前的1%,故現存的唐/洋樓均十分珍貴。 惟古諮會在去年底的會議審議彌敦道190號的升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建議時,委員普遍對建議有保留,直言內部結構「面目全非」,欠缺原真性,故發還評審小組重新審視。
彌敦道190號洋樓: 彌敦道洋樓蘊藏抗日悲壯事跡或清拆 保育人士促改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活現香港、考城學社、及一批歷史學者和保育建築師等組成研究團隊,透過翻查歷史文獻和訪問首任屋主劉松娣的孫女陳燕萍及其女兒Amy完成《文物價值評估報告》。 這次研究最大發現,是原來彌敦道190號與日佔時期歷史有重要的關聯,包括曾被日軍徵用以及同時間與抗日情報工作直接有關,這是以往不為所知的,而且其歷史價值不只是地區性。 彌敦道190號洋樓2025 根據古物諮詢委員會資料,彌敦道190號是三級歷史建築,為全港8803項歷史建築名單中的其中一幢(編號1628),並為1444幢歷史建築的其中一幢(編號653)。
另外,建於1927年的西營盤高街20號曾在2018年獲投資者以4,200萬元全幢收購。 原有組合以鄰近區域西式建築作為劃分,但彌敦道190號於日佔時期的歷史脈絡,包括日軍佔用的經歷、接濟同胞的行動、與鄰近憲兵部、民治部、總督部等官軍活動足跡的互動和觀察,能夠與更廣泛地區的歷史建築及古蹟組合,展現更完整的歷史全貌。 如被日軍改為鹽糖倉庫的威靈頓街120號(一級歷史建築)、轉為救濟難民收容所的述卿書室(一級歷史建築)、被徵用為民治部九龍地區事務所及職員宿舍的前九龍英童學校(法定古蹟)等。 彌敦道190號洋樓2025 面向彌敦道的正立面,採用20至30年代歐美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設計。 建築正立面頂的三角形山牆,以及兩端柱身堆疊的直紋飾,為裝飾藝術風格最為標誌性的特徵,是戰前香港民間建築緊貼國際建築潮流的憑證。
彌敦道190號洋樓: 尖沙咀好去處
地舖永青餐室亦見證日本憲兵部佔用民間住宅作為戰略部署或生活用途,鄰近擁有相關歷史的民居已遭清拆改建,相信彌敦道190號也是目前九龍半島僅存記載日本憲兵佔用民居歷史的建築。 面向柯士甸道的側立面,則以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元素修飾,包括長廊露台欄杆的通花圓紋、露台的頂與底及開往露台的門與窗框的花線裝飾。 日佔初期,首任屋主劉松娣女士曾向遠道求助的親戚、朋友、路人分享存藏已久的糧食。 不久,陳氏經營的永青餐室遭日軍佔用,成為民政官員用膳的地方,陳家轉為服侍日本民政、總督部官員等食客的傭人。 而劉女士的兩名兒子陳耀南及陳耀芳,冒着生命危險,借助居所的地理優勢,於天台觀察日軍船隻活動,向英軍服務團提供情報,並且以居所作為基地,協助製造無線電發報器。 彌敦道190號見證了日佔時期日本軍政府於香港的戰略部署,其地理位置與日軍在九龍的勢力分佈和生活密不可分。
- 盧傳倩指,擬議升級主要是歷史價值有所提高,其餘五項準則評分相約。
- 由於強制核酸檢測要求全面撤銷,當局只保留21個使用量較高的社區檢測中心及檢測站繼續運作。
- 大多市民都表示知道現要自費檢測;但有市民認為檢測中心逐步減少,會令某部分檢測中心「排長龍」,變相等候時間加長。
- 1944年6月,黃佐治接獲線報,發現疑似間諜,在九龍開展連環拘捕行動。
- 民間研究團隊研究認為,「彌敦道190號」經歷戰禍和城市急速發展後,現仍保存狀況良好,彌足珍貴。
- 古物諮詢委員會會按6項準則,把個別的歷史建築評定為一級、二級及三級(或不予評級)。
- 民主黨發展政策發言人易承聰促請古物諮詢委員會儘快審視及重新評級彌敦道190號洋樓,將具重要歷史價值的洋樓盡力保存及保育。
建築鄰近法定古蹟前水警總部及前威菲路軍營,均與抗日歷史相關,具組合價值;加上其屬尖沙咀僅存的戰前洋樓,更是唯一與日佔時期英軍情報行動直接關係的民間建築,實為罕有。 評估報告依照古物古蹟辦事處六項準則,包括歷史價值、建築價值、原真性、罕有程度、組合價值及社會價值剖析該建築的價值,加上考城學社做了「港九戰前唐洋樓普查研究」,種種新資料引證了彌敦道190號的文物價值遠比目前的評級高。 「活現香港」及「考城學社」等團體其後發表研究報告,指時任屋主劉松娣經營的西式餐室「永青餐室」,在日佔時期曾被日軍佔用,而屋主兩名兒子是英軍情報人員,執行任務期間被捉拿並喪命。 報告指出,古諮會當初評級完全沒有提及建築與抗日歷史有關,加上全港位於街角的戰前唐洋樓僅剩不足30幢,其多層長廊露台設計更是僅存的三棟樓宇之一,建議古諮會將其提升至一級歷史建築。 彌敦道190號洋樓2025 【大紀元2022年06月07日訊】地區團體前日發表《文物價值評估報告》,指尖沙咀彌敦道190號洋樓與日佔時期歷史有關,促請古物古蹟辦事處將該洋樓改為一級歷史建築。
彌敦道190號洋樓: 彌敦道190號戰前洋樓 民間報告促改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陳智遠表示,「彌敦道190號」成為這段消失歷史的線索,陳氏家族於此的生活,刻畫了日佔時期華人戰時角色的互動,華人們互助求存,在華人憲兵部特務密探間周旋,以至與日軍共處。 按現時標準,3級歷史建築指,具若干價值,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陳氏家族當時繼續居於樓上,屋主兒子陳耀芳每天上天台偷拍對面日軍大本營的情況,再將資料傳送到美國。 除了有建築特色,另一個加分項,是建築仍然保留完好,與黑白舊照拍下的變化不大,少數的改動在於騎樓方柱加上了圓拱形設計,還有半開放式的騎樓改為密封 。 研究過程中,我吔幸運咁遇上首任屋主劉松娣女士嘅孫女陳燕萍女士(Virginia)。
彌敦道190號洋樓: 古蹟
於190號出生及成長的陳燕萍女士,是活著的歷史見證,填補遺失的歷史片段,見證190號紮根華人社區的起源與發展。 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彌敦道190號洋樓2025 近日油尖旺區議員陳嘉朗於專頁發佈消息,指尖沙咀戰前洋樓——彌敦道190號的拆卸工程圖則已獲屋宇署批准,意味著這座足有84年歷史的古蹟,或在未來日子慘遭整幢清拆。 然而,陳燕萍指當時任職報館記者的父親陳耀芳,與經營機械生意的大伯陳耀南在美國土生土長,因二人能操流利英語,當時向英軍服務團提供情報,並以具有地理優勢的居所作為基地,協助製造無線電發報器,負責搜集日軍進出情報。 陳智遠補充指,當時日軍嚴禁民間私藏無線電發報器,加上地下的餐室已被日軍佔用,陳氏兄弟的行為如同「在日軍頭頂犯險」。 其中一個為新界大埔錦山丈量約份第6約地段第1218號(近漢家路)超廬,建於1934年,為住宅類型,業權由私人擁有。
彌敦道190號洋樓: 尖沙咀戰前古蹟傳被清拆︱84年歷史屬罕見轉角洋樓
消失嘅父親,原來與保衛香港嘅英軍服務團有住密切關係,當年喺屋企埋頭苦幹,原來就係收集日軍情報,而前來接佢嘅黑衣人,其實係嚟拘捕父親嘅,佢亦喺審訊盤問期間不幸傷重離世,成為無名英雄。 2020年5月中,傳出彌敦道190號拆卸圖則獲批嘅消息,一座戰前轉角洋樓響起咗拆卸嘅警號。 考城學社聯同二戰戰史專家蔡耀倫、建築師龍文菁以及活現香港,組成咗一支研究團隊,倡議重新審視彌敦道190號價值。 多名民間保育人士、建築師等組成研究團隊,經翻查歷史文獻及訪問洋樓首任屋主的後人,發現洋樓與日佔時期有重要關連,極具歷史價值。 消息指,高鐵香港段長途班次將於本月11日及下月1日,分兩階段恢復。 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前九鐵主席田北辰表示,高鐵早前恢復港深廣的班次,相信下星期六會先開放廣東省其他地點,包括潮汕等站,估計下星期開始售票。
彌敦道190號洋樓: 香港文匯網
根據資料,座落在灣仔軒尼詩道435號灣仔消防局,建於1941年,樓高4層,屬於二戰時期的建築物,被譽為本港現存最古老的消防局,該局採用現已絕迹的栗紅色外牆和復古風格露台設計,但相較現時的標準式消防局,其規模較細。 根據古蹟辦資料,彌敦道190號為4層高商業樓宇,屬於私人物業,建於建於1932至1933年,亦即該洋樓已屹立尖沙咀達約90年。 該洋樓早年設地舖,屬「下舖上居」建築,設計受裝飾藝術及新古典主義影響。 另外,灣仔消防局同樣擬評為二級,而上環「彭裕泰」茶莊、前沙田鄉事委員會辦事處和半山英華女學校前幼稚園校舍,則同樣擬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團隊昨日公布研究報告表示,美國華僑陳氏家族的劉松娣希望落葉歸根,定居香港後,於1932至1937年間,在彌敦道190號建成一幢四層高的洋樓作為居所,劉松娣在洋樓地舖經營「永青餐室」,是柯士甸道一帶的第一間西式餐廳。 二戰爆發,香港淪陷,「永青餐室」在日佔初期遭日軍徵用,成為民政官員用膳的地方,陳家轉為服侍日本民政、總督部官員等食客的傭人。
彌敦道190號洋樓: 香港文匯報
她早前經審訊後被裁定一項虐兒罪名成立,今日在九龍城裁判法院被判監4個半月。 裁判官梁雅忻說,難以接受被告完全不清楚對涉案男童的傷害,加上該些小朋友非常依賴工作者照顧,強調必須嚴厲懲罰,引起阻嚇作用,判處即時監禁是適合。 辯方引述報告求情指被告過往沒有刑事紀錄,如果她曾傷害涉案男童,會感到傷心和婉惜,重申沒有傷害兒童的意圖,希望法庭予以輕判。 裁判官判刑時說,被告在報告內容中維持自己說法,即使她稱如果有對涉案男童造成傷害,會感到歉意,但閉路電視片段中見到其行為,另考慮被告對幼兒教育擁有很多經驗,法庭對此難以接受。
彌敦道190號洋樓: 團體發現歷史建築抗日事跡 籲重審彌敦道190號至一級歷史建築
去年中,三級歷史建築彌敦道190號洋樓拆卸圖則獲批,消息公開後,有研究團隊翻查大量歷史文獻,並找到身處海外的首任屋主的後人進行訪問,揭開了大宅一段鮮為人知的抗日歷史,完成了《彌敦道190號文物價值評估報告》,並於今日(5日)發佈。 團隊發現彌敦道190號除了是尖沙咀唯一一幢二戰前的洋樓外,亦與香港二戰歷史相關,包括在日佔時期曾被日軍大用,以及同時間進行抗日情報工作等,其歷史價值遠超地區性。 團隊因此要求古物諮詢委員會重新為彌敦道190號洋樓評級,認為它應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有保育團體近日發布《彌敦道190號文物價值評估報告》,依照古蹟辦6項準則剖析洋樓的價值。 發現彌敦道190號是香港僅存與二戰時的情報工作直接相關的建築物,首任屋主的兩名兒子借助建築物地利之便,在日佔時期執行情報工作而犧牲,印證保衛香港的貢獻。 建築物曾被日軍佔用,當時地面的餐室被徵用作日軍飯堂,同時亦作為與英軍情報行動有關的民間建築,具極高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