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的代表藝術家 Donald Judd 早在 1959 年一篇藝術評論中對草間彌生的《Infinity Net》作品帶來高度評價。 雖然美國是一個自由國家,但在整個當代藝術歷史中能冒出頭來的亞洲女性可以說是寥寥可數,草間彌生甚至稱得上是唯一。 當時草間彌生在紐約創作的《Infinity Net》繪畫價值 2 百美元,現時市場價值以保守估計也高達 700 草間彌生展覽2025 萬美元。 透過草間彌生美術館展出的作品,再次見證草間彌生在國際藝術界的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展品包括她於 1939 年只有 10 歲時繪畫的草圖,當然亦有她的成名作《Infinity Net》,我們可透過這些作品了解 草間彌生的成長過程。 年幼時的草間彌生已熱愛繪畫,但卻被母親視為叛逆行為,20 歲的時候她決定遠赴紐約尋找自由,最後讓她在紐約創作出《Infinity Net》經典系列。 草間彌生兩個全新的大型雕塑《南瓜》(2022)放置於博物館地下大堂免費空間,極具標誌性的鮮黃色南瓜上帶有黑色圓點圖案,而南瓜之於草間彌生之言,象徵著生命力,更是代表獨特的生命個體。
草間彌生展覽: M+博物館草間彌生特別展!逾200件作品+限定商品 南瓜雕塑免費睇
她年僅27歲,畫作不到幾年時間暴漲100多倍,成為頂級畫廊高古軒最年輕的代理畫家,在藝術圈迅速躥紅。 如今,草間彌生已經92歲,她的生活很有規律,白天到畫室畫畫,晚上回到療養院休息,若沒有特殊事情她很少與人接觸。 1993年,草間彌生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會,為了防止她發病,醫生全程跟隨,但人們的擔心是多餘,被人群緊緊包圍的草間彌生,發出了悅耳的笑聲。 所有的誤解、抄襲和不堪都得以洗白,日本的美術界也終於承認了她的創作,得知這一訊息後,草間彌生哭得像個孩子。 這之後,草間彌生決定搬到一家精神病療養院生活,在那裡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於是她重拾畫筆繼續創作,只不過領域和之前大不相同,比如粘貼畫、小說等等。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按時序及主題出發,展出草間彌生創作生涯最早期到最近期的作品,審視她在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地所發展的藝術創作。 展覽共分六個主題,分別為: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生命的力量,涵蓋多種媒介的作品,包括繪畫、裝置、雕塑、素描、拼貼、流動影像和檔案資料。 「無限鏡房」從來是草間彌生最搶鏡的作品,這次不同一般密閉的鏡房,草間先以鏡面鋪蓋不規則空間,綴以懸浮氣球,裏面再有一間方形小鏡房,恍若「鏡中有鏡」。
草間彌生展覽: M+博物館|展覽1. 香港:此地彼方
M+每月下旬的兩個星期日都會舉行「家庭日」,是個專為家庭而設的恆常節目,透過不同類型的互動學習體驗令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交流網絡更和諧。 滙豐將贊助M+家庭日教學活動、專為社會服務機構而設的免費導賞團,並為特殊學校及與康復服務或殘疾人士相關的註冊慈善團體或非牟利機構提供免費通達導賞活動,促進不同能力人士參觀文化藝術節目的平等機會。 M+博物館運用了不少本地設計和耐用的物料,基座平台和縱向大樓都採用了陶瓦嵌板的技術,內部剛用了木材和混凝土。 草間彌生展覽2025 大樓面朝維港的幕牆更裝有LED屏幕,展出藝術家的流動影像作品,大家可以在西九海濱長廊和對岸欣賞藝術作品。 「M+遊戲地景」是一個獨特的開放空間,其設計源自雕塑家兼設計師野口勇,包含其數件雕塑作品。 這些設計糅合來自人類歷史與自然事物的形狀,既着重嬉戲玩樂,也顧及靈活變化,鼓勵觀衆在其中無拘無束地與雕塑自由互動。
- 1957年,草間彌生移居美國,在那裡她開始展出並吸引人們關注她的網狀油畫,該油畫描繪了整個表面的網狀圖案,以及柔軟的雕塑,其表面覆蓋著織物製成的突起。
- 《流星》與草間彌生的《積累》系列雕塑相近,藉大量重複的組件,令人有種鋪天蓋地的感覺。
- 《夕照大海(面對逼近的死亡)》、《太平洋》和《輪迴》等作品為展覽「無限」部分的作品。
- 走入「全面連結」,播放着一陣歌聲,原來這是數碼錄像《曼哈頓自殺未遂慣犯之歌》,在影片中,草間彌生唱着詩歌,其出自她的首本小說《曼哈頓自殺未遂慣犯》,這本1978年出版的小說敘述了她在紐約的生活。
- 從江戶時代畫家到當代漫畫家和動畫師的藝術精髓,被村上隆找到了貫穿的脈絡。
- 儘管M+將由免費入場改為收費,他相信依舊會有不少市民前來參觀。
草間彌生喜歡南瓜大方樸實而不做作,各有不同形態,彷彿有着不一樣的靈魂。 是次展覽不但展示了草間彌生在1998年至2000年創作的舊有南瓜作品,更在M+地下大堂放置了2個特意為是次展覽而製的全新巨型南瓜。 兩個黃底黑點的南瓜一高一矮,並不平衡,就如兩個不同的人在談天。 連結和集體是草間彌生藝術的重要價值觀,她於 1960 年代末的人體彩繪展演闡釋了其「自我消融」的概念,即是把人是完整個體的觀念「消融」,藉此令自我與宇宙重新結合。
草間彌生展覽: 建築.藝術.遠方
(1997年)和Hiropon(1997年),以及反映寂靜宅男文化獨特性的My Lonesome Cowboy(1998年)到巨型雕塑和新的錄像作品,都是為了響應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而創作的。 展覽也展示從1950年代至今,這些在國際上日本重要的當代藝術相關檔案資料,探討幾十年來展覽的歷史脈絡,梳理出日本藝術家如何在國際藝壇上、擁有一席之地,甚至對當代藝術產生影響。 展覽網羅了草間彌生對自身、對周圍環境以及對宇宙的種種反思,並以各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現她的價值觀和創作理念,幫助觀眾更了解這位藝術家極具開創性的思緒,以及她是如何在當代藝術領域中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對草間彌生有點認識的你,或許會記得她曾經在1976年創作過一件中文名同名的作品。 1976年的《神經的死亡》英文名叫《Death of a Nerve》,而今年的作品則稱為《Death of Nerves》,由單數變為眾數。 所有的變化都可體現到草間彌生隨年齡增長,而產生心理上的改變。
- 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她患病、自殺兩次、被家人拋棄,可萬般障礙都沒有阻止她走向藝術的世界,最終她站在了巔峰。
- 這是 M+ 委約草間彌生創作的作品,位於 B2 層的展演空間化身成巨型萬花筒,充滿草間彌生的招牌波點圖案和反射鏡,天花板懸吊著布滿白色波點的巨大汽球。
-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按時序及主題出發,展出草間彌生創作生涯最早期到最近期的作品,審視她在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地所發展的藝術創作。
- 而在地下大堂,公眾可以欣賞到兩件名為《南瓜》(2022)的大型雕塑。
- 在京都的一年,草間彌生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還舉辦了小型個人展覽,只可惜她的進步在母親眼裡一文不值,每次回到家等待她的都是責備和爭吵,與此同時母親還開始張羅讓她相親。
門票在 草間彌生展覽 M+網站、西九文化區網站、「西九文化區」應用程式、購票通、香港中國旅行社、飛豬旅行及Klook有售。 空間內藏草間彌生的經典鏡屋,呼應無限和累積的核心概念,重複的波點和置身於無限空間的感覺,讓你感覺自己被消融在宇宙之中,相信會吸引參觀者大排長龍呀! 留意,無限鏡房限時30秒參觀拍照,以前曾經有人意外損毀展品,所以自此規定30秒時限。 草間彌生展覽 日本設計大師皆川明偕同自創時尚品牌「minä perhonen」將席捲南台灣,首次來台舉辦特展《TSUZUKU》,引領眾人進入他打造的時尚國度。 此件作品的靈感來自於草間彌生首次從日本搭飛機前往美國時,由高空向下望的太平洋景觀。
草間彌生展覽: 香港‧寶‧藏
繼「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後,M+ 草間彌生展覽 西展廳帶來了另一個特別展覽——「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 成人標準入場門票為港幣$120,符合特惠門票條件的訪客可享票價港幣$60。 持有標準門票的訪客可參觀M+除「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包括B2層及二樓西展廳)外的所有展廳。 而「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門票可供訪客參觀M+所有展廳,成人門票為港幣$240,特惠門票則為港幣$150。
草間彌生展覽: 生活 POWER-UP
在這幅作品上,黯淡的橢圓形中有着胚胎般的黑點,其中網狀的細胞似與枝條或葉脈交接。 整個圖像猶如一顆細胞核正在生長,網狀的線條就如神經和血管般,作品的下方也有細小的網紋,呈現出細胞正在分裂的感覺。 從她這最初的作品中,已可見其創作飽含大自然神秘而強大的力量,她在早期創作時已被大自然、物種生存的議題吸引着,這題材在她的作品中經常出現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草間彌生展覽2025 「積累」部分展示了《無題積累》、《無題(椅子)》等的作品,創作於1992年的作品《流星》如一面由盒子組成的牆,在這件巨型裝置中,如樹根般的管狀填充物從84個銀色盒子中探出,擺列成一個網格。
草間彌生展覽: 香港文匯網
M+鼓勵訪客把握最後機會,在2022年11月11日(星期五)或之前透過指定線上預約平台預約免費參觀M+。 2022年11月12日(星期六)至2023年1月31日(星期二)期間入場的標準門票以及「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門票,將於2022年10月13日(星期四)上午10時起在網上公開發售。 M+贊助人及會員可於2022年9月29日(星期四)至2022年10月12日(星期三)的優先預訂期內預訂「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門票。 延期舉辦,這場身臨其境且充滿戲劇性的展覽探索了其157年的起源,改編和重塑,從手稿、 草間彌生展覽2025 Salvador Dalí 到 Tim Walker 的演繹,將透過展覽了解各個年齡段都喜愛《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全球演變。
草間彌生展覽: 香港「藝術科技」的前景:相較於被高度關注的現當代藝術,數碼藝術仿如「不入流」的存在?
至於M+大樓B1層及展出大型雕塑《南瓜》(2022)和「香港:此地彼方」展覽的地下大堂將繼續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 而著名的波點系列作品中,波點象徵着太陽、地球、月亮及世間眾生。 而到了藝術生涯的後期,生命的力量和藝術的療癒成為重要主題。 這一次,《南瓜》、《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神經的死亡》則是草間彌生特別為M+而作。 草間彌生展覽2025 奠定亞洲女性藝術家在國際藝術界的地位草間彌生是紐約當代藝術的重要一員。
草間彌生展覽: 展覽資訊
她更突破畫布限制,與丈夫萬曼一起探索壁掛藝術,並融入中國哲學思想及女性主義精神。 1980 草間彌生展覽2025 年代以後,宋懷桂在藝術創作方面漸漸沉寂下來,從此她的藝術家身分鮮有被提及。 然而,藝術理想和創造力始終是她生活的核心,並繼續滋養宋懷桂日後的事業。
草間彌生展覽: COLLAR新歌︳Ivy So 成為負評中「唯一生還者」:咁都頂得住個造型師!
多個圓弧彼此相連,內密外鬆,網紋彷彿向外伸延,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網子。 草間彌生展覽2025 同時亦是波光粼粼的太平洋海面,完全地體現「實即是虛,虛即是實」的概念。 草間彌生一直視植物為人的同類,她部分早期作品的靈感源自她對周遭花卉植物的觀察,當中南瓜尤其令她着迷,至今仍是其作品中常見的經典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