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回來教學初時並不如意,或許學習太辛苦,沒多久學生就全走光。 馬遊塘村 他沒有氣餒,勤加練習(2007年已出外拜師),令技藝更精進。 到2016年,在村中兄弟支持下,裝修村公所,撥出地方成立馬遊塘村國術麒麟會,此時他對如何吸引年輕一代學舞麒麟較有心得。 「我係客家仔,梗要識舞麒麟啦,人生結婚最重要,唔識舞,幫唔到兄弟姊妹」,麒麟教頭李有昌八歲開始學舞麒麟,至今40多年不厭不倦,才明白客家仔這個身份如何重要。 已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可說後繼有人。 麒麟是傳說生物,個性馴良,不傷人畜,向被稱為仁瑞之獸。
火勢於晚上10時18分受控,並於深夜11時45分救熄。 警方調查後,相信陳為養狗和雜物問題與綽號「長毛」的孫姓屋主爭執[9],繼而遭對方淋易燃液,未幾寮屋亦着火焚燒;孫涉嫌傷人被捕扣查,案件交由將軍澳警區重案組跟進[10],正調查其動機,包括是否涉及意圖謀殺。 過去歷史中馬游塘在意義上所指的地域可能比現在大,普遍認為是包含油塘一帶,現今多指將軍澳(寶琳路)的馬游塘村。 接近早上11時,馬遊塘村村口人聲鼎沸,麒麟隊整裝就緒,等候花車歸來,一些村民則在看熱鬧。 這時數名婦女拿一個竹篩,內裏鋪了新娘的一條黑褲,放了些食物及植物,計有松柏一塊,花生、蓮子、紅棗及龍眼乾各十粒,還有十對筷子。
馬遊塘村: 地方
有人說女性紮麒麟是不吉祥的,也有人說只有男性才最懂得麒麟;可是,這今天都給打破了,因為馬遊塘村出了香港第一個女性麒麟紮作師–朱翠茵。 馬游塘居民李先生表示,指區內水浸十分嚴重,每逢雨季遁變澤國,有住戶水深至胸口,幸好沒造成傷亡,但不少電器均報銷,他認為村內水渠瘀塞,而造成水浸,希望渠務署多加留意。 元朝時期「官富場」改為「官富巡司」,於明朝時則改為「官富巡檢司」。 明朝刊行的《粵大記》,當中的《廣東沿海圖》標示有大小官富,香港史專家例如蕭國鍵教授認為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觀塘。 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政府為防止沿海居民接濟台灣的鄭成功政權而實行遷界令,逼使沿海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鹽場亦因而被廢置。
- 馬游塘村(英語:Ma Yau Tong Village),原是一條客家村落 ,位於現在大上托山上的安達臣道前石礦場的西面。
- 綜合村代表及婦女們的解釋,是寓意新娘勤力,長壽,婚後豐衣足食,生活甜蜜,早生貴子,並愈多愈好,這種冀望早在農村年代已有,那時人力珍貴,多子女代表幸福,這傳統流傳至今。
- 同時,筆者藉此鳴謝坑口鄉事委員會主席劉啟康先生安排是次訪問。
- 與一眾客家村落相同,馬遊塘保留了舞麒麟的習俗,每逢婚嫁、節慶等喜慶活動,村內的麒麟隊都會忙個不停。
- 舉行婚禮的是將軍澳坑口十八鄉之一的馬遊塘村,該村與其他坑口村落都是客家村。
香港政府於1957年完成觀塘對出海面展開填海工程,向廠家提供土地。 初時觀塘工業區只有架空電線,於1960年才更改成為地底電線。 因為作為工業重鎮的緣故,觀塘工廠區的道路命名都有工業味道,大部分的街道名稱都包括了「業」字,而啟首的都是寄望祝頌語[12]︰例如成業街、偉業街、開源道、鴻圖道等,當中只有巧明街、巧明里和海濱道沒有採用。 觀塘是香港首座衛星城市,觀塘道以南由填海得來的地區亦是東九龍最大的工業區,而觀塘道以北則有大量住宅大廈,為工廠工人提供居所。 馬游塘(英語:Ma Yau Tong),又稱馬遊塘,是香港西貢區的一個地方,在新界東邊,是由觀塘前往將軍澳新市鎮(寶林)的山坳之地。 雖然舞麒麟一向是男士天下,但李有昌十分開放,認為這傳統活動有助強身健體,訓練一個人的紀律、毅力,因此當2016年成立馬遊塘村國術麒麟會時,就讓兩女兒學舞麒麟。
馬遊塘村: 暴雨連場水浸將軍澳馬游塘村 村民:水深至胸口電器均報銷
朱佫洺的父親朱緯豪說,兒子歲多兩歲就已很喜歡麒麟,現在已到了入迷着魔地步,疫情影響下兒子沒法來上課,當得知再有課時,自動自覺早早上床睡覺,早上醒來時,還催促他呢。 在一眾學員中,個子最小的是朱佫洺,只有4歲的他,在眾學生中最年幼,但翻王動作似模似樣,翻完後排隊再來,看起來樂此不疲。 另外11歲的孿生姊妹李晞妍及晞彤動作利落,同時也很矚目,因為她們是學員中僅有的女孩,身份也特殊,是李有昌師傅的女兒。
他最初見到麒麟害怕它會撞過來,但爸爸告訴他不用怕,要明白麒麟舞動時,是看不到周邊。 到9歲,他跟村中師傅劉兆光學習,但其時劉已年老,不久他隨一些大師兄學藝。 鄉公所外有頗大空間,學生到來後先拉筋十多廿分鐘,後分別上音樂課及麒麟套(麒麟舞套路)步法。 在國術麒麟會的牆壁,貼有麒麟套內容,共十六個之多,如麒麟瞓醒擦眼洗腳、遊花園、洗身、瞌眼瞓、食青、吐青、參拜等,而麒麟舞的伴奏音樂由鼓、鑼、鈸三種樂器合奏而成,因此學生們「唔怕無嘢玩」。
馬遊塘村: 馬遊塘村傳統客家婚禮 拜祠堂告祖先 舞麒麟賀新人
舉行婚禮的是將軍澳坑口十八鄉之一的馬遊塘村,該村與其他坑口村落都是客家村。 馬遊塘村立村約200年,住有三姓氏原居民,包括李氏、曾氏及朱氏。 傳統客家婚禮主要有舞麒麟祝賀一對新人,到祠堂告祖、宣讀祝章、上頭及玩新娘。 李健安說,自己從小就懂得舞麒麟,因此參與過這些傳統婚禮最少30次。 【香港商报网讯】香港社會西化,中國傳統婚嫁儀式已很少舉行,還有舉行的主要是新界村落,早前將軍澳馬遊塘村舉辦了一場傳統客家婚禮,儀式有舞麒麟、拜祠堂、讀祝章,不過在現代化社會,花轎已由汽車取代。
馬遊塘村: 觀塘
同時,筆者藉此鳴謝坑口鄉事委員會主席劉啟康先生安排是次訪問。 馬遊塘村 村內相傳建於19世紀的李氏家祠,已於2010年1月22日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5]。 另外,村民會於婚嫁、太平清醮等喜慶場合舞麒麟[6],其「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亦屬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7]。 隨着觀塘的人口越來越多,不少公共屋邨都在觀塘區落成,包括牛頭角邨(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區改建)、第一代藍田邨及秀茂坪邨等等,其後秀茂坪北面興建順利邨等一眾屋邨,稱為四順區(前稱五順區)。
馬遊塘村: 部分知名事件
雖然遷界令於康熙八年(1669年)取消,但由於遷來的居民不熟煮鹽,鹽場無法恢復昔日的規模,最終亦被廢置。 觀塘最早歷史記載可以追溯至北宋,當時觀塘一帶為一個官方鹽場,稱為「官富場」,由朝廷派出鹽官主理,是當時東莞縣內四大鹽場之一。 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官富場」產鹽量未如理想,曾一度廢置,後來因鹽產量回升才恢復設置。
馬遊塘村: 香港巴士大典
李氏姊妹嚷着說是爸爸常常播麒麟片給她們看,叫她們學習,結果一學5年,現時出外表演有人見到是女的,覺得特別又驚奇。 原本性格內向的妹妹晞彤現在變得沒那麼怕羞,力氣不夠的她負責舞麒麟尾及打鑼。 家姐晞妍舞麒麟頭,穩打穩紮的模樣有點小女俠風範,她也說舞麒麟很有型。 作者簡介:葉德平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作家聯會會員、「歌唱夕陽天:序曲–圍名歌推廣先導計劃」研究計劃主辦人(由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坑口區鄉事委員會六十周年特刊主編。 著作包括《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馬遊塘村: 歷史
自2010年代,香港政府為了重新塑造觀塘成為新的核心商業區,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成立及提出了短期落實措施,包括逐步更換交通標誌,將九龍東一帶26個原有觀塘工業區路牌更改成為觀塘商貿區。 其他措施包括改善街燈照明,完成觀塘海濱長廊第一、二期及設立起動九龍東辦事處臨時寫字樓等[13]。 1954年起香港政府進行大規模填海,開發該區為香港主要工業區,並開始使用「觀塘」一名,1955年垃圾池遷移至醉酒灣以配合發展計劃[4]。 馬遊塘村 根據《觀塘風物志》的記載,1950年代起,新居民不喜歡「官」字,故改稱「觀塘」。
馬遊塘村: 香港巴士大典
馬遊塘村國術麒麟會於2016年7月17日成立,目前恒常練習的學生有十多人,全部都是「靓仔靓妹」,其中小麒麟隊成員有5人。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麒麟課堂全部停頓,至近月疫情回穩,位處馬遊塘鄉公所內的國術麒麟會,終於在6月底迎來學生,他們整個暑假的周末都在練習。 其中一條,在今天看來似乎是有點過時,那就是–只有男性可以紮麒麟。
馬遊塘村: 歷史
最後的敬元寶,新人要跪拜,待元寶燒盡才可起來,歷時6分鐘。 告祖完畢後,麒麟採青,吐玉書「永結同心」祝賀新人作結。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勵業街、觀塘道、牛頭角道、聯安街、功樂道、康寧道至康寧道公園、協和街至曉光街體育館、翠屏道至雞寮山坡、將軍澳道、觀塘繞道、觀塘明渠為範圍。
馬遊塘村: 地方
1970年代隨着工業的發展而帶來大量車流,香港政府興建地下鐵路修正早期系統(即現今的港鐵觀塘綫)於1979年通車,以觀塘站為東面總站。 時至今日,馬游塘村已屬一雜姓村落,以李、朱、曾三姓為主,均各建有祠堂,有近百間屋。 行政上被歸入新界西貢區範圍,地理位置介乎東九龍之觀塘區藍田、秀茂坪東緣,與新界東南邊緣之間,屬於坑口鄉事委員會範圍。 是次以麒麟舞祝賀新人的是馬遊塘村國術麒麟會,該會有訓練小孩學習舞麒麟,故出動一大兩小麒麟,計及敲鑼、打鼓、響鈸者,共派出20多人參與儀式。 在3月1日(農曆二月初八)早上7時多,麒麟就已出動,伴隨新郎到李氏祠堂拜祖先,拜大王爺及伯公,之後新郎乘坐花車往接新娘。
馬遊塘村: 暴雨連場水浸將軍澳馬游塘村 村民:水深至胸口電器均報銷
現時小麒麟隊成員除了李氏姊妹,還有家住秀茂坪的朱晁陞、住在鄰近村落茅湖仔村的阮庭熹,以及村中子侄李子維。 麒麟這時是面向新人走動以示尊敬,由於是倒後行,走得十分小心,尤其是舞小麒麟的隊員,不時要成年隊員協助。 這段回家路足足走了25分鐘,因為停頓了多次,接受麒麟祝賀及玩把戲,這瑞獸圍新人團團轉,不時挨近,十分親暱,有時更在新人身邊作聞聞嗅嗅狀,這樣除了讓新人驅走污氣,沾上福運,也是在玩新人,要他們派利是才肯讓路。 穿上中式結婚禮服的新郎新娘其後下車,婦女們立刻將竹篩高舉在新娘頭上,像打了一把竹傘,垂下的兩條黑褲腳像兩道紗子,不時遮蓋了新娘的臉。 【香港商报网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2017年8月14日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涵蓋共20個項目,其中「傳統手工藝」類別之下,有「紮作技藝」子項目。 這個鹽場為該地區帶來「官富」一名,亦有居民稱之為「官塘」(官富鹽塘的意思)。
馬遊塘村: 觀塘
1925年左右,當局劃曬草灣為傾倒市區垃圾的處所,並且興築海堤以防垃圾復流出海,1947年當局以20萬英鎊代價將該地帶約二百萬平方尺的土地賣給亞細亞火油公司興建油庫,於是遷移垃圾池到官塘灣現今開源道的位置[2]。 及後該公司投資一百萬英鎊將鄰近山地削平以填塞部份官塘灣,而由於連年廢物之傾倒,該區海岸一帶早已成為一片淺灘[3]。 觀塘原來的居民主要是客家人,1949年中國大陸政權易手後,大量潮汕人和海陸豐人士在觀塘定居,目前觀塘區很多居民的祖籍是廣東潮汕和海陸豐。 觀塘(英語:Kwun Tong),舊稱官塘,古稱官富,於九龍半島東面,是香港十八區觀塘區的主要部份,位於牛頭角東南、秀茂坪以南、藍田西北,東至將軍澳道,西至勵業街與雅麗道。 馬遊塘村2025 2021年12月20日晚上8時37分,接近駿昇花園的一間寮屋突然冒煙起火,至晚上8時56分,火警升為三級,消防動用2條喉及4隊煙帽隊灌救。 火警中,曾任李小龍及成龍替身演員的香港第一代華人特技演員陳一言[8],頭、手及腳燒傷,經救護員即場初步治理,為其臉敷上保護物料後,由救護車送往伊利沙伯醫院救治,情況危殆,另有一屋內狗隻被化為灰燼。
在太平清醮、祠堂開光、新居入伙、農曆新年、迎賓、結婚等喜慶場合,都會見麒麟舞動。 而坑口區的舞麒麟特別出名,因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於2014年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清單,同年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017年亦列入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 註:「紮作」在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前,已於2014年6月獲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項目5.41為「紮作技藝」,其分項5.41.9是「麒麟」。
一對年輕新人對儀式全情投入,長跪祖先不言倦,冀得上天眷顧,永結同心。 馬遊塘村 踏入1990年代,香港製造業式微,大量工廠空置,觀塘道附近部分工廠大廈重建或改任商業大廈、貨倉用途,但是沿海一段基於交通不便則大多空置。 而觀塘不少住宅大廈亦日趨老化,其中牛頭角邨、藍田邨(因貪污問題造成的鹹水樓而緊急清拆)及秀茂坪邨等公共屋邨全部重建。 部分私人住宅亦是一樣,故此在1998年年初,土地發展公司(即今市區重建局)提出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 馬遊塘村2025 至2005年11月,市區重建局宣佈成立觀塘分區諮詢委員會,落實方案。 而房屋委員會亦發表,希望於油塘社區發展類似太古城的綜合發展區,以配合居民的生活需要。
衛奕信徑第3段(藍田、油塘至井欄樹)都會經過馬游塘,途中能俯瞰馬游塘村。 村內有5大部分,分別為摘星台、駿昇花園、傲雲峰、曉巒和星月居。 馬游塘村(英語:Ma Yau Tong Village),原是一條客家村落 ,位於現在大上托山上的安達臣道前石礦場的西面。 《1963年香港年報》中,同一書內兩幅地圖中,一者寫 Ma Yau Tong 在填海圖海灣上,另一者寫 Yau Tong (游塘,即今日油塘) 於分區界上。 有一說前者 Ma Yau Tong 即「馬游塘」,得名於藍田山上的馬游塘村。 馬遊塘村 不過1963年時,馬游塘村行政上屬於觀塘區而非油塘區,與所描繪地域相距甚遠。
顶图:李有昌(左三)說小麒麟隊員青出於藍,右起:阮庭熹、李子維、李晞彤、李晞妍、朱晁陞(左二),最左邊小個子是朱佫洺,未來有潛質成為小麒麟隊一員。 馬遊塘村的麒麟舞其後一度衰落,在讀書、工作等等因素影響下,不但少人去學,更是無人去教,水準自然差。 在節慶如天后誕,無人邀請麒麟隊表演獻瑞,情況最惡劣時,全村只有4個人懂舞麒麟,幾近荒廢地步。 馬遊塘村原居民代表李健安擔任音樂課導師,他向學員仔細解釋如何奏出適合麒麟舞的音樂,李村長負責打鑼,另外兩個小學員分別打鼓及打鈸,不久「喳、噹、咚」聲不絕,發出獨特的節奏。
綜合村代表及婦女們的解釋,是寓意新娘勤力,長壽,婚後豐衣足食,生活甜蜜,早生貴子,並愈多愈好,這種冀望早在農村年代已有,那時人力珍貴,多子女代表幸福,這傳統流傳至今。 沿着寶琳路往將軍澳方向駕駛,從右邊的小路拐入,就是馬遊塘村。 與一眾客家村落相同,馬遊塘保留了舞麒麟的習俗,每逢婚嫁、節慶等喜慶活動,村內的麒麟隊都會忙個不停。 說到舞麒麟,人們總是把目光投向頂着麒麟頭、尾的兩位師傅身上,往往忽略了在他們身後的「紮作師」。 李有昌說,女兒跟他學麒麟,他8歲時亦是跟爸爸學,但爸爸舞得「唔叻」,但就明確告訴他客家仔一定要識舞麒麟,因為一生中結婚最重要,要出動麒麟慶賀,若不懂舞麒麟,就幫不到村中兄弟姐妹。
馬遊塘村: 部分知名事件
祝章宣讀後,新人上香,獻果品、糖果、雞、湯丸、豬頭豬尾,敬茶、酒、元寶。 其中出現有趣環節,獻豬頭豬尾時,要新娘親親,另有新人玩夾雞蛋、銅鑼棍敲新娘頭。 他說時代畢竟不同,不似從前在村中擺酒,跟住送新人入房玩新娘,就如這對新人,都是在外面擺酒,所以在儀式中加些玩新娘的玩意。 李氏家祠為迎婚慶吉事,在前一日已掛紅,貼上龍鳳呈祥橫幅以及對聯,聯曰:「金龍彩鳳成佳偶 明珠璧玉結良緣」。 2018年12月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的住宅項目凱匯發售,呎價由17000至20000。
據1924年政府軍部地圖所示,當時的馬游塘稱為 Lau Tong,有村屋數間,在山坳上有不少田地。
1979年香港地鐵通車,設有「觀塘站」,使觀塘成為該區的最普遍稱呼[5]。 不過現今部份小巴路線牌及路面的道路標記中文仍沿用「官塘」舊名作指示。 11歲的阮庭熹主力打鈸及舞麒麟頭,6歲起學習;12歲的李子維主力打鼓及舞麒麟頭,學了5年,他們都覺得麒麟的樣子及姿勢都好有型,採青、拜神的動作,令人着迷。
然而四周全為唐樓及舊樓包圍,而該等唐樓大多有劏房及中小型商舖,彼此格格不入。 據《坑口鄉事委員會五十周年特刊》記載,馬游塘村的起名是與開村的祖先有關,當時開村先祖來到馬游塘村,看到風水地形像是馬兒在塘邊遊走,因此得名[4]。 1967年《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和1970年《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的地下鐵路建議方案,曾規劃觀塘綫一路延伸至馬游塘站,位置就是現今的油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