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角填海前,荔枝角灣(簡稱荔灣)海岸以北數十米已經是深水埗區和當時的荃灣區[9]分界線,而該區在當時是荔園門口的河谷和三角洲,因此現今要在荔枝角西北面分辨九龍和新界會較爲困難。 茘枝角站設有8個車站出入口,出入口主要連接長沙灣工貿區及鄰近的住宅區,部分出入口鄰近主要街道及公共運輸交匯處。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荔枝角站計劃嗰時原名長沙灣站,但因當時長沙灣站用咗個名,最後先依該區西部嘅荔枝角改名荔枝角站。 然而,嚴格嚟講,車站位置唔喺荔枝角,而係喺成個長沙灣西北面,而長沙灣廣場同深水埗運動場都係接近荔枝角站,唔近長沙灣站。
整個美孚站可分為荃灣綫及屯馬綫兩個部分:其中在1982年啟用的荃灣綫大堂及月台位於美孚新邨萬事達廣場地底,分別位於L2、L3層,而L1層是通往屯馬綫大堂的通道。 這條通道伸延至位於荔枝角公園的地面出入口,並與屯馬綫大堂連接;而在2003年啟用的屯馬綫(當時為九廣西鐵)大堂及月台則位於荔枝角公園內。 而在兩鐵合併後初期,單程票、轉乘閘機及轉乘通道尚未統一,因此港鐵公司為美孚站進行一系列的車站改善工程,以便拆除轉乘閘機、重新劃分收費區及加建升降機等工作,並於2008年9月28日的「統一單程車票系統」試用期間正式將荃灣綫及西鐵綫的收費區合併。 由當天起,乘客往返兩綫月台時毋須在中途出入閘,而原有連接C2出口的升降機須被納入收費區,而其地面出入口亦加設票務設施及以欄杆分隔收費區/非收費區,並且將升降機出入口編名為E出口。 2008年11月10日系統完成測試,全數轉綫閘機已被移走。 隨着九廣西鐵在2003年通車,西鐵美孚站啟用,而九廣西鐵車站部分的承建商為基亞-亞太建設聯營;而當時由前地鐵美孚站連接九廣西鐵車站的轉乘通道以及D出口亦同時啟用。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香港荔枝角地铁站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1982年5月10日,荃灣綫局部通車,但茘枝角站直至一週後的同月17日才啟用。
- 而車站現正進行翻新工程,包括更換大堂同月台嘅地板,係港鐵市區綫中唯一一個全車站更換地板嘅工程,而喺車站月台增加配電站工程亦即將完工。
- 然而,部分機構仍然根據正確的地名命名設施,例如長沙灣廣場及長沙灣巴士總站於當時地鐵站通車後的1989年才落成。
- 由於四站跟周邊設施的關係複雜,讓不少乘客尤其區外人士於錯誤的車站出閘,因此港鐵公司特別在車站大堂貼出目的地指引,教導乘客應在正確的車站下車。
- 「荔枝角」所指本來應為孺地腳,大概位置為今日蝴蝶谷道以西,荔景山路及葵涌道以东一帶;而毗鄰的葵涌道原本就是築在此海灣的高架橋,但現時海灣已被填平。
- 不過,有語言學者曾就此字撰文,指出「荔(從力)枝」一詞早於西元前的《史記》已經出現,但「刕」、「茘」(從刀)二字在唐代《切韻》還未收錄,到了宋代《廣韻》才見「刕」字,所以「荔」不應該從「刕」。
該區有一個景點叫做嶺南之風,位於荔枝角公園內,屬於一個中式公園,以嶺南風格造園的原因是由於地點位於荔枝角的填海區,而荔枝又是嶺南名果。 全港首個大型私人屋苑美孚新邨佔去荔枝角灣填海區大半土地,前身為美孚油庫。 除了美孚新邨之外,其他主要的發展包括西北面呈祥道一帶的清麗苑、荔欣苑、華荔邨和盈暉臺,以及美孚新邨東面的九巴荔枝角車廠重建項目曼克頓山。 前地鐵公司(今港鐵公司)於2007年開始翻新茘枝角站,範圍包括車站商店、燈光系統及客務中心,以及增建升降機等。 另一方面,荔枝角站個「荔」字(下面係三個「力」字),喺站內範圍被寫成「茘」字(下面三個「刀」字)。 有傳聞指係因為當時承辦興建地鐵工程嘅日本財團,製作車站名嘅字型時,未有留意到「荔」嘅中文漢字同日文漢字寫法唔同,所以用咗「茘」呢個日文漢字寫法。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香港地铁
荔枝角(英語:Lai Chi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Kok)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處界限街以北,是新九龍及新界的分界點。 行政上主要屬於深水埗區,西北面近荔景山路一帶則屬新界葵青區,為全港現時唯一橫跨九龍及新界界線之社區。 茘枝角站設有一條地下行人通道,行人隧道全長約300米,位於長沙灣長荔街地底,連接荔枝角道以南新落成的住宅發展區及茘枝角站,而承建商為基利承建有限公司。 當中長荔街設有2個新出入口(D1、D2出口[6]);而昇悅居及宇晴軒則分別設有D3、D4出口[6]。
- 土地其後發展成荔枝角公園及現今的荔灣花園、華荔邨等住宅,縮短九華徑,清麗苑和美孚新邨的距離,三邊居民來往更容易。
- 茘枝角站(英語:Lai Chi Kok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長沙灣道近工商貿區地底,屬於港鐵荃灣綫的鐵路車站,於1982年5月17日啟用。
- 茘枝角站設有一條地下行人通道,行人隧道全長約300米,位於長沙灣長荔街地底,連接荔枝角道以南新落成的住宅發展區及茘枝角站,而承建商為基利承建有限公司。
由於四站跟周邊設施的關係複雜,讓不少乘客尤其區外人士於錯誤的車站出閘,因此港鐵公司特别在車站大堂貼出目的地指引,教導乘客應在正確的車站下車。 「荔枝角」所指本來應為孺地腳,大概位置為今日蝴蝶谷道以西,荔景山路及葵涌道以东一帶;而毗鄰的葵涌道原本就是築在此海灣的高架橋,但現時海灣已被填平。 此外,站內有唔少自助服務設施畀乘客享用,包括恒生銀行及中銀香港自動櫃員機、及自動售賣機等。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商店數目
建造工程計劃已於2007年4月展開,D1、D2、D4出口於2010年10月26日啟用[7];而D3出口則於2011年7月13日啟用。 荔枝角站設有4個車站出口,出口主要連接長沙灣工貿區同埋鄰近嘅住宅區,部份出口近住主要街道同公共運輸交匯處,方便乘客轉乘唔同交通工具。 現時,荔枝角站內提供唔同類型嘅商店畀乘客買嘢,例如有7-Eleven便利店、麵包糕餅店、時裝店、外賣店、旅行社、恒生銀行等零售業及服務業,增加港鐵公司非車務收入同埋方便乘客買嘢。 而車站現正進行翻新工程,包括更換大堂同月台嘅地板,係港鐵市區綫中唯一一個全車站更換地板嘅工程,而喺車站月台增加配電站工程亦即將完工。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美孚站同時提供接駁西九龍發展區及荔景山路一帶的交通服務。 站旁荔枝角大橋下有美孚巴士總站及小巴站,大橋兩旁亦有多條巴士線的中途站。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香港地铁新闻
由於舊有車站出入口編號出現重疊的情況,故港鐵公司於合併後重新編配出入口的字母,西鐵綫大堂的A-C出口更改為D、F及G出口,以免乘客混淆。 2020年末,時任美孚北區議員李俊晞指,位於荔枝角公園體育館門外,原為慶賀千禧年而於1999年末埋下的文物時間囊,被康文署稱不對外公佈後突然被掘起,至今仍然未公開當年嘉賓和議員所儲存的物品[10]。 於該處擺放時間囊的原因,是該地屬當時臨時區域市政局及臨時市政局轄區交界點,亦即表示此地毗鄰新界和九龍的分界。 事實上,埋下時間囊的距離與當時新界葵青區的舊邊界(景荔徑、荔景山路、荔灣道之交界點[11])只有約100米。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荔枝角站
因此,唔少市民誤以為荔枝角站喺荔枝角中心地帶而落錯車。 荔枝角站位於九龍西深水埗以北至美孚新邨以南一帶嘅一片嘅19世紀末填海土地上嘅北面。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荔枝角站屬於中型車站,荔枝角站位於工商貿區,平日有一定人流,所以前地鐵公司(家下港鐵公司)喺2007年開始進行車站翻新工程,更換車站內燈光系統同埋為車站商店、客務中心進行翻新,以及增建升降機等。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大堂
荃灣綫採用一組島式月台,而月台支柱及牆壁均以湛藍色紙皮石點綴;而屯馬綫則採用兩個側式月台,而月台牆壁上亦設有水墨畫設計。 本站設有14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月台及大堂的牆身及柱身皆採用朱紅色紙皮石,大堂兩旁的牆身亦採用朱紅色焗漆板。 兩鐵合併後,九巴一併將東、西行站所有站位更名為「荔枝角鐵路站」(Lai Chi Kok Railway Station);至2017年8月,再將站名中「鐵路」一詞去除,改至現稱。 新巴及城巴報站系統播報東行站時,會列出「 荔枝角站 、長沙灣廣場」(Lai Chi Kok Station , Cheung Sha Wan Plaza)。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車站結構
美孚站在建造及通車時名為茘灣站(英語:Lai Wan Station)[11],名稱來自荔枝角灣,車站於1982年5月17日隨荃灣綫全綫通車而啟用,而車站承建商為熊谷組株式會社。 後來荔枝角灣因填海而消失,因車站較近美孚新邨,於1985年5月31日港島綫通車時一併改名。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2025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另外,位於屯馬綫1號月台的西側設有預留管道供未來同屬西部走廊鐵路的港口鐵路綫之貨運列車使用[10],但由於港鐵貨運業務已停止營運,故此該管道使用機會渺茫。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車站出口
在荃灣綫大堂及轉乘通道(近屯馬綫大堂)設有便利店、麵包糕餅店、時裝店、書店等不同類型的商店,以及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自助服務[6]。 此外,屯馬綫大堂及轉乘通道均設有香港郵政郵箱[7][8]。 由於四站跟周邊設施的關係複雜,讓不少乘客尤其區外人士於錯誤的車站出閘,因此港鐵公司特別在車站大堂貼出目的地指引,教導乘客應在正確的車站下車。 「荔枝角」所指本來應為孺地腳,大概位置為今日蝴蝶谷道以西,荔景山路及葵涌道以東一帶;而毗鄰的葵涌道原本就是築在此海灣的架空橋,但現時海灣已被填平。 1982年5月17日地鐵荃灣綫通車,卻將長沙灣工業區一帶的車站稱為荔枝角站;而位於荔枝角一帶的車站稱為荔灣站,其後於1985年依美孚新邨而改稱為美孚站。 茘枝角站A出口原是位於長沙灣道行人道旁,而當長沙灣廣場落成之時,該出入口則被遷到建築物以內,即現時的位置。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住宅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及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均建議於現時茘枝角站的位置設置「長沙灣站」(Cheung Sha Wan Station)。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茘枝角站是荃灣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荃灣方向或中環方向的列車,往返荃灣、葵涌、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及港島北岸等地。 前身是荔枝角醫院的饒宗頤文化館,第一期於2012年6月22日開幕,並於逢星期二、四、六免費開放公眾參觀。 展館展出饒宗頤教授的作品,包括繪畫、書法、文玩及一系列學術著作。 連接大堂及月台的升降機曾於2016年8月14日起暫停使用,以更換為較新型號,並於2017年5月重投服務。 此外,站內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享用,包括自動櫃員機及自動售賣機等[2],以及香港郵政郵箱[3]。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車站象徵
但是實際上「茘」這種寫法於昔日才是正寫,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查看得到,由三個「刀」組成的「刕」字,讀音為「黎」,是「茘」字聲旁,而「劦」讀音「協」,不合「茘」字讀音,所以當時才選用了「茘」而不是現時的慣寫「荔」(可參看港鐵字體所述。)[4]。 不過,有語言學者曾就此字撰文,指出「荔(從力)枝」一詞早於西元前的《史記》已經出現,但「刕」、「茘」(從刀)二字在唐代《切韻》還未收錄,到了宋代《廣韻》才見「刕」字,所以「荔」不應該從「刕」。 茘枝角站(英語:Lai Chi Kok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長沙灣道近工商貿區地底,屬於港鐵荃灣綫的鐵路車站,於1982年5月17日啟用。 兩鐵合併於2007年12月2日實施,港鐵公司將原有分別為地鐵荃灣綫與九廣西鐵的兩個美孚站合併為同一車站管理,並將九廣西鐵改稱西鐵綫。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位置圖
而另一種說法係指「茘」呢種寫法喺舊時先係正寫,例如喺《康熙字典》中查到,所以當時先用咗「茘」而唔係而家正寫「荔」。 荔枝角站A出口原本喺長沙灣道行人道旁邊,當「長沙灣廣場」落成之後,該出口搬到建築物內,即係而家嘅位置。 荔枝角地鐵站出口圖 1號和2號月台係一個島式月台,起喺長沙灣道地底,處理荃灣綫往荃灣方向列車,和荃灣綫往中環方向。 荔枝角站雖然叫做「茘枝角」,但唔喺荔枝角,係喺長沙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