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向已走出喪親之痛或正經歷喪親的人一起互相分享,可以減低獨自承受悲傷的孤單感,在這段困難時期獲得支持。 本課程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個人預備及自我照顧,課程導師會帶領學員參與體驗及互動活動,讓參加者探索自己對死亡的看法,以及回顧自己的喪親經歷。 梁先生從事臨終關懷、善別輔導、殯儀支援、生死教育推廣及義工培訓工作超過十二年。
故此,學員必須報讀至少七節工作坊,本團隊方會考慮批准該申請。 喪親者若不處理好哀傷的情緒,容易患上情緒病,需要更長的時間適應過渡。 善別輔導2025 善別輔導中輔導會協助個案人疏理思緒,重整親人過世前的生活點滴,提供合適紀念方法和鼓勵他們抒發哀傷情緒。 傾談以外,亦會與個案人進行放鬆練習,寫信或寫日記,見面後予設計一些功課予個案人完成,有助她們面對自己情緒和狀況,令她們重新定位,找到人生方向目標。 喪親之痛對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影響,當中包括感到孤單和沮喪、食慾不振,甚至不想見任何人。 大多數人都能跨過這些悲傷,適應生活上的巨變並繼續前行。
善別輔導: 哀傷支援小組
最新一期四天面授工作坊將於2023 年 11月至 善別輔導2025 善別輔導2025 12月舉行,每期課程為期六週,確實報名及舉行日期將會透過本課程網頁及電郵公佈。 由於面授工作坊名額有限,我們會以先到先得的原則批核各學員的申請,額滿即止。 對剛喪親人士來說,茶聚提供一個讓他們可以安心分享感受和獲得支持的環境。 我們的輔導員會以先解釋不同階段的喪親情緒,以及本院提供的喪親支援服務。 然後參加者可以向身邊的人作自由分享,包括個人經歷、思緒和感受等。 向陌生人打開心屝不是易事,何況當事人正經歷喪親。
- (二)有關面授工作坊部分,學員需要報名參與四天(共八節)工作坊;並須出席個人成長工作坊、整合工作坊及其餘最少四節,才算完成該部分教學內容 (不設補課)。
- (2) 在工作中或社區中有機會接觸有安寧照顧需要的病患者及/或其家屬;以及
- 心理輔導碩士、行為健康碩士、認證NLP及催眠治療培訓師、香港人文哲學學會委員、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教學顧問。
- 大多數人都能跨過這些悲傷,適應生活上的巨變並繼續前行。
- 2015年6月舉辦大型生死教育活動DEAtHFEST,共有超過9,000人次參與。
多年來,共服務接近700個喪親家庭及臨終病人,服務對象廣及老、中、青、幼等。 過去曾經為社會福利署、社聯、非政府機構、學校、醫院及宗教團體等主講接近200場生死教育講座及培訓。 由2014年9月開始擔任新城電台生死教育節目主持。 2015年6月舉辦大型生死教育活動DEAtHFEST,共有超過9,000人次參與。 善別輔導2025 善別輔導 本課程透過個人反思、體驗活動、個案及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參加者由個人層面反思自己對死亡的態度和想法,其後再從喪親哀傷輔導理論及知識中認識喪親者的不同需要。
善別輔導: 課程資料
多年來亦分別為新城電台和Soooradio 擔任生死教育節目主持。 您尚未完成進階單元的所有章節,或未通過所有章節後的知識測驗。 若有任何疑問,歡迎電郵至「賽馬會安寧頌」團隊 ﹙﹚。 1970至2000年在伊利沙伯醫院臨牀腫瘤科工作。 1985年與教會和醫護人員創立香港善終服務會(現稱善寧會),其後在南朗醫院和佛教醫院成立善終服務,也創立臨牀腫瘤科的紓緩服務。
- 「失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過程縱勾起悲傷,卻同時成為個人成長的契機。
- 著作有《是與非以外》(2010)、《不正常信仰》(2008)、《糾纏的靈性》(2006)等。
- 多年來,共服務接近 700個喪親家庭及臨終病人,服務對象廣及老、中、青、幼等。
- 「我背包每天都袋着醫院給我善別輔導的信件,那封信都霉爛了。我知道有天我要需要尋求幫助。」後來,她接受善寧會的善別輔導。
- 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親人、朋友臨終的時候,想逃避也逃不了,為何不積極面對,在此刻來臨前作好準備呢?
- 於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梁先生為新城電台擔任生死教育節目主持。
- 若有任何疑問,歡迎電郵至「賽馬會安寧頌」團隊 ﹙﹚。
「失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過程縱勾起悲傷,卻同時成為個人成長的契機。 當說到喪親之痛,其中帶來的悲傷和焦慮實是難以言喻。 因此,善別支援是寧養及紓緩服務中不可或缺的部份,協助每一位與摰親道別的人面對分離,尋求安慰。 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親人、朋友臨終的時候,想逃避也逃不了,為何不積極面對,在此刻來臨前作好準備呢?
善別輔導: 臨終關懷證書課程 (第六屆)
現正從事生命教育/學生輔導的教師,並獲校長推薦【只適合報讀網上自學課程】 或 iii. 現正參與心靈關懷的人士,並獲機構主管推薦【只適合報讀網上自學課程】;
「直至他2017年時情況突然轉差,我才意識到他會死。只是一個多月時間,沒充份心理準備。」,「如果從頭再來,我會想與丈夫更多談論生死。」死亡的忌諱,結果為喪親者帶來更深的傷害。 喪親支援組別由賽馬會善寧之家籌劃,用以聯繫及勉勵正同樣經歷親人離世的人士,以積極的態度和朋輩的支持走出喪親之痛。 支援組別凡分組形式或會就每位服務使用者的背景及需要而定。 贐明會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會員機構,亦是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和香港公益金的受惠團體。 他過去曾經為社會福利署、社聯、非政府機構、學校、醫院及宗教團體等主講近300場生死教育講座及培訓,並於2015年6月舉辦大型生死教育活動 DEAtHFEST,吸引超過9,000人次參與。 多年來亦分別為新城電台和 Soooradio 擔任生死教育節目主持。
善別輔導: 網上課程章節
五位作者從不同角度與讀者一同探討「善別」這人生課題。 生死別離處理得好,人就可免於長期哀痛,並可展開積極的人生新里程。 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自2002年起開辦生死學,編撰《訪問死亡︰大學生的生死筆記》一書。 心理輔導碩士、行為健康碩士、認證NLP及催眠治療培訓師、香港人文哲學學會委員、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教學顧問。 丈夫離開的那天早上, 不斷在她耳邊細語,說了幾小時。 她就一直困在這個問題上,甚至欲找靈媒,究竟丈夫說了甚麼?
善別輔導: 申請服務
現為生死教育學會創會主席;香港紓緩醫學學會、瑪嘉烈醫院、贐明會和醫院管理局心靈綠洲的名譽顧問。 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假期或生日、紀念日等特別日子,對喪親人士來說或會特別難受。 善別輔導2025 別的家庭聚首一堂慶祝的畫面,會勾起喪親人士對離世至親的思念,繼而感到孤單不而。 喪親人士感受到的短暫快樂亦會被內疚感取代,因為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快樂背叛了離世的親人。 我們的追思活動是為了讓您追念至親而設,並協助您面對喪親後重拾生命的喜樂。
善別輔導: 課程類別
我們的社區善別輔導服務始於1997年,隨者本會成立「譚雅士杜佩珍安家舍」開始。 譚雅士杜佩珍安家舍以「去者善終,留者善別」為宗旨,為臨終病者、親友、在家照顧者及剛經歷喪親人士提供全面的傷痛與喪親支援服務。 位於交通便利的九龍中心地帶,本社致力回應「安家舍」三字的含意, 在令人安心、熟悉的環境下,將安慰帶給有需要的人。 2017年「賽馬會善寧之家」成立,成為新界區的社區善別輔導中心。 (一)下一輪高階單元將於2023年9月推出接受報名,學員於成功報讀進高階單元(網上自學課程)後,請於下方連結報讀進高階單元面授工作坊。
善別輔導: 高階單元課程内容
她就像走在沙丘中,每走一步都被扯着腿,又陷下去。 「我背包每天都袋着醫院給我善別輔導的信件,那封信都霉爛了。我知道有天我要需要尋求幫助。」後來,她接受善寧會的善別輔導。 許多人一提到「死別」就生起忌諱,不願去面對和作出適當的安排。 「善別」的含意就是:好好地說聲ByeBye。 不是沒有傷感,而只是心中明白、諒解和接納。
善別輔導: 第六章: 安寧照顧決定
多年來, 共服務近800個喪親家庭及臨終病人,服務對象廣及老、中、青、幼等。 第二部份透過體驗活動、個案及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參加者從喪親哀傷輔導理論及知識中認識喪親者的不同需要。 第二部份本課程導師會透過短講、課堂習作、個案及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參加者認識臨終病者多方面的需要,同時會引導參加者掌握提供臨終關懷的知識和實務技巧。 善別輔導2025 (二)有關面授工作坊部分,學員需要報名參與四天(共八節)工作坊;並須出席個人成長工作坊、整合工作坊及其餘最少四節,才算完成該部分教學內容 (不設補課)。
善別輔導: 哀傷輔導證書課程 (第三屆)
然而,有些人或因情緒難以平復而無法重拾日常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為病者及親友提供專業的善別輔導服務,協助每一位與親友道別的人越過難關。 2017年,Flora丈夫選擇在家中安辭。 從丈夫患病擔當照顧者以來,她忽略了自己,更加忽略了面對丈夫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