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屋邨喺落成時定名「荔景邨」,站名亦改為茘景站,成為通車時正式使用嘅站名。 由荔景站搭東涌綫過去香港島快啲,因此港鐵建議乘客用東涌綫前往香港島,但東涌綫班次好疏(非繁忙時間平均8至10分鐘一班),由於呢個原因同埋要喺香港站行去中環站先可以轉港島綫,因此用荃灣綫過海轉港島綫去港島東區會方便啲。 荔景站相片2025 而港鐵為咗方便乘客選擇合適嘅路綫到港島,荃灣綫列車由葵芳站開去呢個站途中,會作出提示下一班東涌綫列車往香港嘅開出時間,而喺2009年3月,港鐵錄製咗預錄廣播,取代車長讀出廣播。 荔景增哪验陈百粒卫今批延改站是一个架空、地底混合模式车站,部分建于荔景山中,部分建于山外。 向青衣站、葵芳站一方路轨以天桥接驳,向南昌站、美孚站一方路轨则为隧道。
- 葵青區南面主要以呈祥道為界,一些被人視為九龍的地區,如華荔邨、荔欣苑、荔灣花園、華豐園等位於荔園原址的住宅以及九華徑及鐘山臺一帶,都是全屬於新界葵青區,反而位於上述地區以西的清麗苑(同樣位於呈祥道以北)是屬於九龍深水埗區。
- 由于香港机场核心计划,港铁公司选取了这个车站作为荃湾线及东涌线的交汇点,因此将车站改建为跨月台转车站设计,兴建新的L3月台,荃湾线往荃湾列车改行此月台;而原有L5月台层则扩阔,保留原有荃湾线往中环方向轨道并加建东涌线往香港方向的轨道。
- 而家下層月台中間由車頭至車尾嘅無柱空間就係車站未擴建嗰陣一號月台嘅位置。
- 另外茘景站亦設有2條機場快綫路軌通過車站,亦設有緊急通道接駁至大堂層;而車站底部則為茘景牽引變電站為機場鐵路供電。
- 而下层月台喺兴举环容宜倒建东涌线嗰时被扩阔,而家可以睇到原有嘅1号月台边缘(而家系东涌线4号月台)。
- 后来香港房屋委员会计划在集装箱码头对开的山坡兴建“丽景邨”,车站改为在现址兴建并改称丽景站。
及後,前地鐵公司為方便乘客,荃灣綫列車由葵芳站開往茘景站途中,車長會作出人手廣播,提示下一班東涌綫列車往香港站之開出時間;直到2009年3月,港鐵以預錄廣播取代車長的人手廣播。 同時乘客可透過智能手機下載MTR Mobile應用程式查詢東涌綫列車的抵達時間。 在荃灣綫通車初期,由於茘景站鄰近荔景山各大屋邨,因此荔景區居民開始逐漸改用地鐵往返各區。
荔景站相片: 車站藝術
茘景站現時設有2組島式月台,1號月台(荃灣綫往荃灣)及3號月台(東涌綫往東涌/迪士尼綫)位於上層(L3層);而2號月台(荃灣綫往中環)及4號月台(東涌綫往香港)則位於下層(L5層)。 2組島式月台均採用同層月台轉車設計,乘客可走過對面月台即可轉乘另一條路綫之列車,另外上層月台的頂部更採用一個高樓底的特色孤形頂蓋。 而下層月台喺興建東涌綫嗰時被擴闊,而家可以睇到原有嘅1號月台邊緣(而家係東涌綫4號月台)。 而家下層月台中間由車頭至車尾嘅無柱空間就係車站未擴建嗰陣一號月台嘅位置。 葵青區南面主要以呈祥道為界,一些被人視為九龍的地區,如華荔邨、荔欣苑、荔灣花園、華豐園等位於荔園原址的住宅以及九華徑及鐘山臺一帶,都是全屬於新界葵青區,反而位於上述地區以西的清麗苑(同樣位於呈祥道以北)是屬於九龍深水埗區。 此站鄰近荔景邨(仰景樓、安景樓)、港鐵荔景站(A1出口)、賢麗苑及賢麗苑商場、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荔景評核中心、香港都會大學-製衣業訓練局荔景教學中心。
- 車站站體部分建於茘景山地底,向青衣站、葵芳站一方路軌以架空天橋接駁;而向南昌站、美孚站一方路軌則為隧道。
- 有傳聞指這是因為當時承辦興建地鐵的工程的日本財團,在製作車站名稱的字型時,未有留意「荔」字在中文與日文中寫法不同,因此使用了日本漢字的「茘」字。
- 车站站体部分建于荔景山地底,向青衣站、葵芳站一方路轨以高架天桥接驳;而向南昌站、美孚站一方路轨则为隧道。
- 同时乘客可透过智能手机下载MTR Mobile应用程序查询东涌线列车的抵达时间。
- 在荔景站连接美孚站的管道原先设有一组袋状轨,该袋状轨于落成时的设计与现时屯马线柯士甸站北面的袋状轨设计相似,同样可从两个车站的任何方向进入并停泊或掉头而不影响正常服务。
- 荔景是分隔新界和九龍的九龍群山最西之處;香港地圖一般都沒有「荔景」這地名,只有「荔景邨」,較相近地名為「葵涌」或「下葵涌」,這是因為荔景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地名,它原本只是指公共屋邨荔景邨。
- 而港铁为方便乘客选择合指适的路线到港岛,荃湾束确谁线列车由葵芳站开往该站途中,车长会作出人手广播提示下一班东涌线列车往香港之开出时间,而于2009年3月,港铁录制了预录广播,取代车长读出的广播。
最后屋邨在落成时定名为“荔景邨”,车站名称亦改为荔景站,成为通车时正式使用的站名,而车站承建商为前田建设-奥村组联营。 荔景站的前身为货港站,本来打算服务当时正在兴建中的葵涌货柜码头。 后来香港房屋委员会计划在货柜码头对开的山坡兴建“丽景邨”,车站改为在现址兴建并改称丽景站。 荔景站(英语:Lai King Station)是一个位于香港新界葵青区下葵涌荔景邨,属于港铁荃湾线与东涌线的车站,于1982年5月10日启用。
荔景站相片: 车站外升降机加建工程
茘景站的前身為貨港站,本來打算服務當時正在興建中的葵涌貨櫃碼頭。 後來香港房屋委員會計劃在貨櫃碼頭對開的山坡興建「麗景邨」,車站改為在現址興建並改稱麗景站。 最後屋邨在落成時定名為「荔景邨」,車站名稱亦改為茘景站,成為通車時正式使用的站名,而車站承建商為前田建設-奧村組聯營。 後來香港房屋委員會計劃喺貨櫃碼頭對開山坡興建「麗景邨」(今荔景邨),車站移至現址並改名麗景站。
每当特殊情况时,往荃湾方向的上行线列车将会以该站作为临时的终点站。 届时,前往葵芳站至荃湾站的乘客将须要转乘往还其他交通工具前往。 荔景邻近世界繁忙的货柜码头之一——葵涌货柜码头,也是多条主要公路干线的枢纽,往返港九市区、荃湾市区及新界内部,也是九龙往返香港国际机场的其中一条要道,主要道路有葵涌道、青葵公路、青山公路葵涌段等。 荔景(英語:Lai King),俗稱荔景山(英語:Lai King 荔景站相片2025 Hill)或荔枝嶺(英語:Lai Chi Ling),位於香港新界下葵涌葵涌澳與荔灣交界的磨石山[1],名稱取自荔景邨,地區行政上屬於葵青區。
荔景站相片: 月台吊板
“荔景”其实并不是正式地名,但由于港铁荔景站位处此地,故香港市民逐渐习惯把这里称为“荔景”。 按照政府官方分区,荔景不是正式地名,范围实为下葵涌磨石山[1] 。 荔景是分隔新界和九龍的九龍群山最西之處;香港地圖一般都沒有「荔景」這地名,只有「荔景邨」,較相近地名為「葵涌」或「下葵涌」,這是因為荔景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地名,它原本只是指公共屋邨荔景邨。 後來1982年地下鐵路(今港鐵)荃灣綫通車及荔景站啟用,大部份人所指的「荔景」還包括其鄰近地區,例如祖堯邨、麗瑤邨、華景山莊、海峰花園、華員邨、浩景臺、瑪嘉烈醫院等,統稱荔景山區。 荔景站的“荔”字(下方为三个“力”字),于站内范围被写成“茘”字(下方为三个“刀”字)。 有传闻指这是因为当时承办兴建地铁的工程的日本财团,在制作车站名称的字型时,未有留意“荔”字在中文与日文中写法不同,因此使用了日本汉字的“茘”字。
荔景站相片: 折叠 编辑本段 车站结构
由於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地鐵公司揀咗呢個車站作為荃灣綫同埋東涌綫嘅交匯點,因此將車站改建做跨月台轉車站設計,興建新嘅L3月台,荃灣綫往荃灣列車改行呢個月台;而原有嘅L5月台層就擴闊,保留原有荃灣綫往中環方向軌道同埋加建東涌綫往香港方向嘅軌道。 荔景站(粵拼:lai6 ging2 zaam6;英文:Lai King Station)喺香港新界葵青區荔景山或下葵涌,係港鐵荃灣綫同埋東涌綫嘅轉車站。 荔景(英语:Lai King),俗称荔景山(英语:Lai King Hill)或荔枝岭(英语:Lai Chi Ling),位于香港新界下葵涌葵涌澳与荔湾交界的磨石山[1],名称取自荔景邨,地区行政上属于葵青区。
荔景站相片: 車站以東路軌配置
現時於下層月台中央由車頭至車尾的無柱空間就是車站未擴建時的1號月台所在位置。 此外,前地鐵公司亦保留了前1號月台以北的高架路段,但該路段上的電纜、路軌以及連接主線的道岔已被拆卸,而位於無柱空間西端盡頭的緊急出口即通往該廢棄路軌。 荔景站的「荔」字(下方為三個「力」字),於站內範圍被寫成「茘」字(下方為三個「刀」字)。 有傳聞指這是因為當時承辦興建地鐵的工程的日本財團,在製作車站名稱的字型時,未有留意「荔」字在中文與日文中寫法不同,因此使用了日本漢字的「茘」字。 但是實際上「茘」這種寫法於昔日才是正寫,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查看得到,由三個「刀」組成的「刕」字,讀音為「黎」,是「茘」字聲旁,而「劦」讀音「協」,不合「茘」字讀音,所以當時才選用了「茘」而不是現時的慣寫「荔」[7](可參看港鐵字體所述。)。 不過,有語言學者曾就此字撰文,指出「荔(從力)枝」一詞早於西元前的《史記》已經出現,但「刕」、「茘」(從刀)二字在唐代《切韻》還未收錄,到了宋代《廣韻》才見「刕」字,所以「荔」不應該從「刕」。
荔景站相片: 車站結構
车站站体部分建于荔景山地底,向青衣站、葵芳站一方路轨以高架天桥接驳;而向南昌站、美孚站一方路轨则为隧道。 同时乘客可透过智能手机下载MTR Mobile应用程式查询东涌线列车的抵达时间。 重关洲罗港铁荃湾线通车初期,因荔景站邻近荔景山各大屋邨,而且该区的巴士服务品质欠佳,因此荔景区居民逐渐改用港铁进出市区及荃湾,客量一直保持平稳。 东涌线通车后,该站变成荃湾线及东涌线从若影渐的跨月台转车站,因此令该站成为交通枢杻,每日均有大量来往葵芳至荃湾与港岛西市区及由大屿山往返旺角等区的乘客于该站转车,亦有部份需要上落两层月台的学生因为有特惠车资而弃用巴士,改为用港铁往来。 荔景是分隔新界和九龙的九龙群山最西之处;香港地图一般都没有“荔景”这地名,只有“荔景邨”,较相近地名为“葵涌”或“下葵涌”,这是因为荔景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地名,它原本只是指公共屋邨荔景邨。 后来1982年地下铁路(今港铁)荃湾线通车及荔景站启用,大部分人所指的“荔景”还包括其邻近地区,例如祖尧邨、丽瑶邨、华景山庄、海峰花园、华员邨、浩景台、玛嘉烈医院等,统称荔景山区。
荔景站相片: 車站外升降機加建工程
同时乘客可透过智能手机下载MTR Mobile应用程序查询东涌线列车的抵达时间。 其中上层站台以及新旧站中间接驳位设有侧高窗,让天然光可以渗进车站。 另外荔景站亦设有2条机场快线路轨通过车站,亦设有紧急通道接驳至大厅层;而车站底部则为荔景牵引变电站为机场铁路受流。
荔景站相片: 兴建及命名
葵青区南面主要以呈祥道为界,一些被人视为九龙的地区,如华荔邨、荔欣苑、荔湾花园、华丰园等位于荔园原址的住宅以及九华径及钟山台一带,都是全属于新界葵青区,反而位于上述地区以西的清丽苑(同样位于呈祥道以北)是属于九龙深水埗区。 荔景站相片2025 在茘景站連接美孚站的管道原先設有一組袋狀軌,該袋狀軌於落成時的設計與現時屯馬綫柯士甸站北面的袋狀軌設計相似,同樣可從兩個車站的任何方向進入並停泊或掉頭而不影響正常服務。 此袋狀軌曾是荃灣綫唯一一組袋狀軌,然而為配合機場鐵路工程,荃灣綫北行路軌需要改建,變相的是袋狀軌也須進行改建。 在東涌綫啟用初期,由於東涌綫在繁忙時間也只維持10分鐘一班車,班次相當疏落之餘,乘客在香港站亦要步行約5分鐘前往中環站方能轉乘港島綫,在服務配套不足之下一直難以吸引過海乘客改變以往出行習慣。
荔景站相片: 车站外电梯加建工程
荔景站的东涌线扩建部分由前香港地下铁路公司委托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跟荃湾线部分同样由前田建设工业株式会社建造,新建部分沿现有荃湾线的车站建造,并穿越荔景山路下面的山坡。 主要工程包括兴建新站台及开凿隧道时的大型挖掘工程,为此荔景社区会堂需拆卸及重建,前地铁公司已斥资在政府定出的地方兴建新的社区会堂,新社区会堂的规格,会符合启用当时的标准,并由建筑署负责设计及兴建。 直到荔景站的新1号站台启用后,由于此袋状轨失去掉头功能,该袋状轨便正式改建,将原先连接车站的旧有1号站台及美孚站2号站台的路轨及渡线拆卸。 主要工程包括兴建新月台及开凿隧道时的大型挖掘工程,为此荔景社区会堂需拆卸及重建,前地铁公司已斥资在政府定出的地方兴建新的社区会堂,新社区会堂的规格,会符合启用当时的标准,并由建筑署负责设计及兴建。
荔景站相片: 荃湾线车站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故港鐵公司於車站B出口外近通往荔景邨仰景樓平台的樓梯旁增設一部升降機,方便有需要的乘客以新的無障礙通道往返車站,其工程於2014年2月展開[9],並在2016年完成後於同年5月6日開放予公眾使用[10]。 荔景站相片2025 茘景站的東涌綫擴建部分由前香港地下鐵路公司委託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跟荃灣綫部分同樣由前田建設工業株式會社建造,新建部分沿現有荃灣綫的車站建造,並穿越荔景山路下面的山坡。 主要工程包括興建新月台及開鑿隧道時的大型挖掘工程,為此荔景社區會堂需拆卸及重建,前地鐵公司已斥資在政府定出的地方興建新的社區會堂,新社區會堂的規格,會符合啟用當時的標準,並由建築署負責設計及興建。 荔景站位于香港新界葵青区荔景山,是港铁荃湾线和东涌线的转车站。 现时于下层站台中央由车头至车尾的无柱空间就是车站未扩建时的1号站台所在位置。
在荃湾线通车初期,由于荔景站邻近荔景山各大屋邨,因此荔景区居民开始逐渐改用地铁往返各区。 而在东涌线通车后,该站成为荃湾线及东涌线的转车站,每日均有往返荃湾、葵涌及港岛以及由大屿山往返九龙的乘客于该站转车。 荔景站的A3出口是连接荔景邨仰景楼平台的出入口,但仅以自动扶梯连接车站大厅,并非无障碍通道。 故港铁公司于车站B出口外近通往荔景邨仰景楼平台的楼梯旁增设一部电梯,方便有需要的乘客以新的无障碍通道往返车站,其工程于2014年2月展开[9],并在2016年完成后于同年5月6日开放予公众使用[10]。 后来因要兴建新站台以供换乘东涌线,于是在原有车站旁兴建新站台及大厅,并于1997年7月6日将原有1号站台搬到大厅上层。
荔景站的A3出口是连接荔景邨仰景楼平台的出入口,但仅以扶手电梯连接车站大堂,并非无障碍通道。 故港铁公司于车站B出口外近通往荔景邨仰景楼平台的楼梯旁增设一部升降机,方便有需要的乘客以新的无障碍通道往返车站,其工程于2014年2月展开[9],并在2016年完成后于同年5月6日开放予公众使用[10]。 荔景站相片 荔景站相片 后来因要兴建新月台以供转乘东涌线,于是在原有车站旁兴建新月台及大堂,并于1997年7月6日将原有1号月台搬到大堂上层。 荔景站相片 原有1号月台路轨部分于1997年7月被封闭及其后被填平成为连接4号月台的通道部分,而4号月台路轨部分位于原1号月台路轨部分旁,而新1号月台位于4号月台侧上方。
「荔景」其實並不是正式地名,但由於港鐵荔景站位處此地,故香港市民逐漸習慣把這裏稱為「荔景」。 按照政府官方分區,荔景不是正式地名,範圍實為下葵涌磨石山[1] 。 在东涌线启用初期,由于东涌线在高峰时段也只维持10分钟一班车,班次相当疏落之余,乘客在香港站亦要步行约5分钟前往中环站方能换乘港岛线,在服务配套不足之下一直难以吸引过海乘客改变以往出行习惯。 後來因要興建新月台以供轉乘東涌綫,於是在原有車站旁興建新月台及大堂,並於1997年7月6日將原有1號月台搬到大堂上層。 原有1號月台路軌部分於1997年7月被封閉及其後被填平成為連接4號月台的通道部分,而4號月台路軌部分位於原1號月台路軌部分旁,而新1號月台位於4號月台側上方。
而在東涌綫通車後,該站成為荃灣綫及東涌綫的轉車站,每日均有往返荃灣、葵涌及港島以及由大嶼山往返九龍的乘客於該站轉車。 荔景站相片2025 地鐵(而家嘅港鐵)荃灣綫通車初期,因為荔景站近住荔景山各大屋邨,而且嗰區嘅巴士服務欠佳,因此荔景區居民逐漸改用地鐵進出市區同荃灣,客量一直保持平穩。 東涌綫通車之後,呢個站變成荃灣綫同東涌綫嘅跨月台轉車站,因此令呢個站成為交通樞杻,每日都有好多來往葵芳至荃灣與港島西市區及由大嶼山往返旺角等區嘅乘客喺呢個站轉車,亦有部份需要上落兩層月台嘅學生因為有特惠車資而唔搭巴士,改用港鐵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