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大樓內主要設施包括校務處、校長室、教員室、美術室及音樂室等。 行政大樓已在2006年10月啟用,泳池亦於2007年重開。 現時使用中的課室、禮堂(「莫幹生紀念堂」)、操場、圖書館及已拆卸的前小學部大樓於1962至1968年間分階段建成,「史超域兄弟校舍大樓」的揭幕儀式在1965年由港督戴麟趾爵士主持。
在新校舍落成啓用後,原有校舍亦將進行翻新工程,據悉工程包括裝修禮堂以及將原有五樓改建為圖書館。 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於1920年代成立,成立早期的功用並不顯著,而且沒有正式名稱。 據文獻所載,1930年百多名校友曾與校方在西環某茶樓聚會商議成立「Old Pauline Union」,其後同學會在廣州及上海等地亦成立了支部以聯絡校友。
聖保羅書院校服: 小學部山道舊校舍
劉譽鋒初時加入合唱團是想「 搵細藝」,自己又對唱歌有少許興趣。 他指一開始不太懂音樂,但後來慢慢了解音樂後,對它很大興趣, 周不時與同學在班房中練習唱歌,大家亦會互相提點不足之處,一直陪伴他到中五成為團長,形容音樂已融入生活。 他又表示,自己即將升讀中六,是次比賽為中學生涯最後一場合唱團比賽,表示之後會將重心放回學業,以準備來年的中學文憑試。 聖保羅書院校服2025 他又指自己本身音樂感不太強,以及對音樂認識只限唱歌,故未來升大學不會選修音樂相關科目,不過會繼續探討音樂及參與合唱團。 Paul’s College So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由1970年代的音樂老師吳東牧師(Rev. Moses 聖保羅書院校服2025 Wu)作曲,C.F.Miles填詞。
聖保羅書院的中一入學資訊,要注意是學校不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 學校不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3 年9月升讀中一)。 選修科目:物理、化學、生物、經濟、地理、倫理宗教、歷史、中史、企業會計財務概論、資訊科技、中國文學、音樂、視藝。 聖保羅書院基金會(St. Paul’s College Foundation 聖保羅書院校服2025 Ltd.)於2008年成立,旨在為學校在政府資助及學費以外籌募款項,以支持多項為學生提供一流學習環境的計劃。 基金會支持的項目包括學生獎學金、推動校園電子化學習、在黃鳴謙堂設立學校歷史文獻檔案館等等。 此外,基金會亦在小學部遷往薄扶林新址的經費籌募運動上擔當重要角色。
聖保羅書院校服: 一條龍學校(黃大仙區)
他曾示一本《聖保羅歷史》 —— 1900年代起編寫 —— 翻到「校歌」一頁,説樂譜「無拍手標記」,故不應「違反」。 2006到2011年間,不准拍手的場合限於運動會、畢業禮等。 堅尼地道校舍本為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堅尼地道)的校舍,後來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合併後成為初小校舍,最後在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搬往黃竹坑新校舍後被聖保羅男女中學租用作中一及兩班預科班的課室,现在由于主翼翻新已经完成,这校舍已经没有班别在裏面上课了。 聖保羅書院校服 根據教育局網頁,一條龍辦學模式是讓擁有相同理念的中、小學加強合作,以加強學校對學生的認識和照顧,提升中、小學教育連貫性,減低小學生升中的適應困難。 聖保羅配合男生的天性而設計課程,培育出品德與知識兼備的學生,麥志豪校長強調:「我們不是揀最叻的小朋友,而是揀最適合聖保羅的小朋友。」只要學生在校內評估達標,便可直升聖保羅書院,升中有保證,變相中小學12年無憂。
- 根據2022/23學年資料顯示,聖保羅書院的班級結構是中一6班,中二6班,中三6班,中四6班,中五6班,中六6班,總計全校共開36班。
- [15]因公開試中國語文科設說話考核,宜以廣州話應試,故中四級以上回復粵語上課。
- 不少家長心儀一條龍學校,皆因子女入讀一條龍小學後,可直升其結龍中學,免卻選校煩惱。
- 有需要的學生(包括來自綜援家庭的學生及領取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的學生資助處財政資助的學生)可申請學費減免。
- 至 學年,新上任的學生會內閣並未有出版《Paulines’》,再度停刊。
- 「非參加派位直資中學」通常於每年九月到十二月接受下學年中一入學申請。
聖保羅男女中學秉承聖公會辦學理念,以哥林多前書的「信、望、愛」作為校訓,培養學生追求卓越的精神。 聖保羅書院學生會於1963年由一班中六學生創立(當中包括曾任立法會主席的曾鈺成),是香港最早成立學生會的中學。 早年學生會會長由總學長兼任,或由校方委任中六級學生擔任,由1977年起每年皆以全體學生投票選舉產生。 候選內閣須推出參選政綱、公開拉票及出席全體學生答問大會以爭取同學投票支持。
聖保羅書院校服: 學校設施
在 學年起,更增加至中二及中三級每級有兩班「普通話班」。 至 學年,中二級及中三級的「普通話班」更增至三班。 在 學年,有中二乙、中二丁、中二己、中三乙、中三丁和中三己為普通話班。 [15]因公開試中國語文科設說話考核,宜以廣州話應試,故中四級以上回復粵語上課。
除了本地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課程外,亦提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IBDP),為期兩年,相等於新高中中五及中六兩級,課程受國際文憑組織而非香港政府教育局管理。 校方期望此課程能為同學提供本地課程外的另一選擇。 因應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只是為期兩年,校方對修讀課程的學生提供一個相等於中四級的一年制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銜接課程,以協助同學適應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以論文及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 聖保羅書院屬於直資中學,需要繳付學費,中一級學費$41400,中二級學費$41400,中三級學費$41400,中四級學費$41400,中五級學費$41400,中六級學費$41400 。 學校設有學費全免或減免3/4、1/2、1/4學費。 有需要的學生(包括來自綜援家庭的學生及領取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的學生資助處財政資助的學生)可申請學費減免。
聖保羅書院校服: 一條龍學校(觀塘區)
香港有 聖保羅書院校服 21 間直資小學,佔整體約 4%;香港有 10 間男子小學,佔整體約 2%;香港有 181 間基督教小學,佔整體約 34%。 有關學費詳情,請參看教育局提供的 收費證明書。 學生習慣在校歌尾二一句(即“Down the years we will be faithful”)後及完曲時兩度拍手。
聖保羅書院校服: 香港中學會考狀元名單
學生會也在其辦事處售賣午膳飯盒、「西瓜波」(紅白相間的塑膠足球)、文具、「白飯魚」(白色帆布運動鞋)、呔夾、雨傘和毽子,並在辦事處提供籃球租用服務。 此外每年學期初學生會亦會舉辦由學校步行上山頂的步行籌款(Sponsored Walk)以籌募經費。 小學部於1993年遷至位於西環山道70號的校舍。 該處早年為山道官立小學的校舍,筲箕灣官立工業中學亦曾借用作臨時校舍,山道官小在1977年停辦後由佛教慈航中學使用,慈航中學遷往大埔後於1991年曾輾轉作為樂善堂梁銶琚書院之臨時校舍,後再交由聖保羅書院小學使用。 前校長甘納德上任之初,不反對拍手,因拍手是學生愛校表現,又稱限制拍手是舊生會特別要求。
聖保羅書院校服: 一條龍學校(南區)
聖保羅書院其後於1950年在般含道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舊址復課,聖保羅中學則於後來改名「聖保羅男女中學」(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維持男女同校制度至今。 聖保羅書院家長教師會(St. 聖保羅書院校服 Paul’s College 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簡稱PTA)於1994年成立,宗旨為促進學校及學生家庭的關係。 曾經舉辦的活動包括書展、講座及參觀報社等,而且每年家長方面都會派出代表隊參加學校舉辦的週年陸運會接力賽。 家長教師會每年舉辦一次週年大會,以選出該年度的主席和幹事。 聖保羅書院校服 《Paulines’》為聖保羅書院學生會之會訊,曾於該會1963年創會時發行,後來停刊。 直到 學年,當屆學生會從創會校友曾鈺成的訪問中得知當年曾出版《Paulines’》後,方透過學生出版社副刊。
聖保羅書院校服: 聖保羅學校
辦學宗旨:學校的使命為秉承聖公會傳揚福音之精神,以基督教真理為基礎,向本港華人學生提供現代化的通才教育。 校詩的歌詞與香港聖公會屬下其他學校相同,沿用《學校根基歌》(We Build Our School on Thee, O Lord)曲詞,由G.T. 而1916年出任校長的胡素貞,是華人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校長。 亦開創了學生穿著統一校服的先例,於1952年榮休,亦是聖保羅發展史中的重要人物[6]。
聖保羅書院校服: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狀元
據悉源於1980年代的直屬小學,後才傳到中學。 「世界學堂計劃」是惠僑課外活動計劃的重點,早於2001年,惠僑配合教育改革建議開展該計劃,冀盼學生超越學科課程和考試的局限,擴闊眼界,體驗與別不同的學習經歷。 GoodSchool好學校網站,這是由教育傳媒營運的教育網站,我們期望成為教育界和家長之間的橋樑,讓學界可以在這裡發放訊息,把學校內的教學政策和好人好事發送出去,而家長也能夠第一時間獲悉學校的亮點美事,讓他們能夠為子女尋找最適合的學校和課程。 《弘道》及《文苑》皆曾在香港的學校刊物公開比賽中獲獎,例如《弘道》曾於80年代贏得由《南華早報》舉辦的校刊比賽冠軍。 學校於2003年開始進行擴建工程,將前小學部大樓部分拆卸,並在該處及泳池上方興建一座新行政大樓。
聖保羅書院校服: 校歌及校詩
有學生十分欣賞Amanda的文筆。 為了令詩歌更廣為人知,他把內容翻譯作英文: Ancient people happy life. 雖然歌詞相同,但即使同屬聖公會,各學校所採用的《學校根基歌》曲調均不盡相同;聖保羅書院採用之校詩曲調與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聖公會鄧肇堅中學等校相同。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聖保羅書院的資訊。 香港有 60 間直資中學,佔整體約 13%;香港有 29 間男子中學,佔整體約 6%;香港有 153 間基督教中學,佔整體約 33%;了解更多:中學分佈圖表。
聖保羅書院校服: 教學語言
拔萃男書院合唱團以96.75分成績成為第一名,而男拔和女拔校友隊「拔萃歌詠團」以96.13分為第二名,當中一首歌曲更配合耍太極來表演。 根據2022/23學年資料顯示,聖保羅書院的班級結構是中一6班,中二6班,中三6班,中四6班,中五6班,中六6班,總計全校共開36班。 2008年起,學校在內地開展社區服務計劃(Community Awareness Project),鼓勵學生參與義務工作服務社會及幫助弱勢社群,至今此計劃曾在哈爾濱及洛陽等地推行。 學校每年均會派隊參加中學聯校科學展覽(Joint School Science Exhibition,簡稱「聯校科展」,JSSE)。 該展覽係由該校舊生於在學期間創辦,聯校科展隊伍歷年來多次勇奪全場總冠軍及其他多項殊榮。 山道校舍除18個課室外,還有禮堂、會議室、音樂室、電腦室、圖書館、多用途活動室、英語室、輔導室、救護室、視覺藝術及科學室、小教堂、操場及小食部等。
校歌主要在學校重要活動時頌唱,例如開學及畢業典禮、陸運會、水運會等。 在畢業典禮上全體齊唱校歌時多由學校管弦樂團伴奏。 另外在校慶週年音樂會,同學會合唱團傳統上亦會於表演後與全體觀眾合唱校歌。 在師資方面,聖保羅書院全校教師總人數為97人,其中89%擁有教育文憑、100%擁有學士資格、60%是碩士、博士或以上學歷、17%具有特殊教育培訓資歷;年資方面,18%老師年資在4年或以下、18%年資5年至9年、64%老師擁有10年或以上年資。 聖保羅書院校服2025 校刊《弘道》及校報《文苑》皆由學生出版社(Student Publications 聖保羅書院校服2025 Council)負責編輯工作,校刊及校報每年各出版一次。
聖保羅書院校服: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
聖保羅男女中學由聖保羅書院已故校長史超域牧師之妹凱薩琳(Kathleen Stewart)於1915年創立(當時名為「聖保羅女書院」)。 早期只收女生,1918年成為香港第一間規定學生必須穿著校服的學校,至今該學校的女生校服仍然保留民國時期風氣,女生要穿著旗袍校服,甚為特色。 1945年戰後復課,被聖公會短暫安排與聖保羅書院合併兼收男女學生,易名「聖保羅男女中學」,是香港首所男女同校學校。 聖保羅書院其後於1950年在般含道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舊址復課,聖保羅男女中學則維持男女同校制度至今。 2001年向政府申請成為直接資助學校,成為首間直資中學。
這是一棟由多部分組成的建築物,八層高,設有36間課室。 除此以外,主校舍亦設有1個圖書館(「伍廷芳圖書館」)、1個有蓋操場、1個室內體育館、2間化學實驗室、2間生物實驗室、2間物理實驗室、1間音樂室、1間多媒體學習中心、2間電腦室、1間地理室、1間美術室和1間小教堂。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聖保羅書院的校舍位於中環鐵崗(即今己連拿利,門牌地址為下亞厘畢道1號),即現時香港聖公會會督府所在地。 當年聖公會主教會兼任書院校監一職,因此部份校舍乃主教之住所。 現時該處外牆仍留有當年所刻的聖保羅書院校名及舊校訓「恭敬天主,愛人如己」。 另於隔鄰的港中醫院地面置有創辦人史丹頓牧師紀念碑。
聖保羅書院校服: 聖保羅書院家長交流區
學生出版社名義上為學生會的從屬機構,惟其編採、財政等各方面皆獨立於後者。 在音樂方面,學校擁有多個合唱團、管弦樂團及中樂團。 聖保羅書院校服 學校多年來積極參與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學校音樂節多項個人及團體比賽,在前任音樂主任吳東牧師及符潤光先生的指導下,歷年來所獲獎項不計其數。 2007年起,學校開展「駐校藝術家計劃」(Artist-in-Residence),邀請著名音樂家駐校數週,期間舉行音樂技巧訓練工作坊指導同學。
聖保羅書院校服: 一條龍學校(沙田區)
– 新生可於開學前的2個星期內遞交申請,其申請結果會在8個星期內獲得通知。 學生如家庭遭逢變故令財政狀況改變,可在學期中任何時候申請減免學費。 – 學校學費減免計劃詳情包括家庭入息限額,請瀏覽網上版的超連結。 主校舍旁有一座已經拆卸的校舍,原為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麥當勞道)的校舍,及後在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合併後成為高小校舍。 2008年為配合中學校舍擴建工程拆卸,中學新翼工程隨即展開,于2011年9月起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