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被取錄,就於十二月申請「統一派位」,結果於來年六月公布。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軍230聯隊於12月12日登陸青衣島,青衣島也進入日治時期,日軍在現今聖保祿村山上一帶裝設防空探射燈。 畢業生大多升讀區內中學,包括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東華三院吳祥川紀念中學、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等。 全港有大約 545 間小學,當中有 65%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9%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26% 中英並重,雙語教學。 有 25% 的學校會使用普通話教學,他們當中大部分同時是中英並重。
1980年代後期,香港製造業日漸息微,加上9號貨櫃碼頭啟用,島上的工廠大廈大多改作貨倉用途。 另外青衣路、青鴻路及青衣航運路一帶,亦建有物流中心或倉庫,為9號貨櫃碼頭提供後勤物流服務。 2005年位於青衣東南填海區的九號貨櫃碼頭的6個泊位全面啟用。
青衣公立小學: 公共設施
學校名冊。 其中 30 所是官立/資助小學(官津小學),1 所是直資/私立小學。 官津小學分佈於校網 64, 65, 66 內,請點擊以下連結查看校網涵蓋地區及學校名冊。
- 在新機場啟用初期,由青衣前往新機場必須經青衣西路進入青嶼幹線前往,由於該路段也有不少青衣區巴士線行走,在繁忙時間就十分擠迫。
- 門仔塘是青衣島與牙鷹洲之間的海峽,本來是避風塘;牙鷹洲則建有油庫。
- 學校是資助小學,所以要按照政府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收生。
- 全港有大約 545 間小學,當中有 65%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9%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26% 中英並重,雙語教學。
- 隨着機場核心計劃的開展,加上政府決定改善青衣的橋樑運輸,青衣在10年內從只有2條跨海橋增加至7條行車橋(增建了葵青橋、長青橋、汀九橋、昂船洲大橋及青馬大橋)及供港鐵使用的青荔橋。
- 66校網內共有12間資助小學參與派位,並無官立學府坐鎮。
其他的住宅還有青華苑、藍澄灣、涌美村及上高灘村等。 區內設有三個公共運輸交匯處,包括長青巴士總站、長康巴士總站及美景花園巴士總站等。 區內設有三所中學、四所小學、一所特殊學校,分別有佛教葉紀南紀念中學、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保良局陳溢小學、青衣商會小學、東華三院周演森小學及保良局陳百強伉儷青衣學校。
青衣公立小學: 【66校網】小一升學必睇 新界青衣校網小學名單+派位數據+選校攻略!
英國收回香港後,恢復理民府制度,青衣島再度劃入南約。 青衣是香港第五大島嶼,人口超過二十萬人[2],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 這三個島分別是青衣主島,以及位於今日青衣東北方的牙鷹洲(原華潤油庫,今為灝景灣及燕京書院)和青衣東南方的洲仔(華潤油庫現址)。 青衣位於維多利亞港西北部,其北面及東/南面水域(藍巴勒海峽)皆受保護海港條例規管。 根據教育局公佈的《2020年度小一入學各學校網學童派位結果概覽》資料顯示,2020學年66校網共派發1197個學額,自行分配學位及統一派位學額差距微小,可說相當平均。
青衣商會(學校)有限公司於 1979 年成立,積極籌劃發展教育工作,實踐「培育幼小、回饋社會」的辦學理想,自 1984 年開始,商會已全力為區內青少年提供優質教育。。 校舍目前位於青衣長宏邨,為早期版本小學千禧校舍,佔地約7,300平方米[1],樓高7層(不包括基座停車場),設有30間課室及各種特別室,另附一個露天劇場[5]。 本校為聖公宗(香港)小學監理委員會屬下的政府資助小學,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為校訓,致力培育學生六育的均衡發展,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日後成為具獨立思考、能關心社會、具備知識和技能、懂得待人處事的良好公民。 青衣公立小學2025 在新機場啟用初期,由青衣前往新機場必須經青衣西路進入青嶼幹線前往,由於該路段也有不少青衣區巴士線行走,在繁忙時間就十分擠迫。 但青衣北岸公路於2002年通車後,大大解決了這個問題。 2013年2月27日,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透過《2013年至2014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宣佈,為了進一步發展物流及旅遊兩大支柱產業,將會於同年上半年推出位於青衣、佔地兩公頃的土地,發展物流基礎建設[4][5][6]。
青衣公立小學: 學校設施
從前運輸大癱瘓的情況在青衣已經不復出現,即使現時所有來往青衣的渡海小輪已經停航,也沒有對運輸造成影響。 1997年通車的3號幹線(青衣段)包長青橋、長青隧道、長青公路及青衣西北交匯處。 同年落成的青嶼幹線,是香港英治時期最後一項完工的大型基建工程,通車儀式由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主禮。 機場鐵路的東涌綫及機場快綫於1998年通車,徹底解決了兩條跨海行車大橋的擠塞問題。 青衣戲棚,以慶祝真君寶誕及天后寶誕,自1961年開始舉行「一棚兩誕」,每年農曆三月十二至十六及農曆四月初一至初五舉行,在青衣市政大廈附近的球場及空地搭建臨時戲棚,真君及天后兩誕會共用戲棚,以作粵劇表演,青衣原居民會為兩誕節慶申請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 戲棚附近有大量熟食攤檔擺賣,初期主要為島上居民光顧,並逐漸演變成夜市,而近年因受傳媒廣泛報導[9],令青衣戲棚夜市開始受到島外的市民關注。
青衣公立小學: 運輸
此校分拆前為聖公會主恩小學的上午校,於1961年在大窩口邨第12座地下創立,其後於1976年遷入葵盛西邨的「火柴盒」小學校舍,沿用半日制模式辦學[3]。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英語:S.K.H. Tsing Yi 青衣公立小學2025 Chu Yan Primary School)為香港一所全日制男女小學,其前身是1961年創校的聖公會主恩小學上午校,於2002年分拆為一所獨立的全日制小學,並遷入青衣現址。 不過中心所排放的氣體、廢水及經處理的化學廢物的渣滓,都會令附近一帶的環境,帶來負面影響,而特別令到附近青衣新市鎮的居民所關注的,就是中心所排放出來的致癌物質—二噁英,會影響到青衣島居民的身體健康。 約19世紀末,當時青衣為屬「荃灣四約」之一,青衣與海壩、葵涌及石圍角,四約首領組成「荃灣全安局」(荃灣鄉事委員會前身),維持荃灣、葵涌及青衣地區的治安。 66校網內共有12間資助小學參與派位,並無官立學府坐鎮。 青衣公立小學 12間小學皆為男女校,亦都沒有聯繫或是直屬中學。
青衣公立小學: 商場及街市
每當青衣大橋發生事故,或颱風後大量貨櫃車同時駛到葵涌貨櫃碼頭交收,青衣的運輸便告癱瘓。 1977年港府首先在青衣島所屬的荃灣成立全港首個「地區諮詢委員會」,負責與市民以提問及討論的方式研究政府在地區方面的政策,為日後設立區議會奠定基礎。 1982年港府推行地方行政改革,當時青衣島仍屬荃灣區,荃灣理民府的執行工作由荃灣政務處及荃灣地政處接手,諮詢工作則由荃灣區議會接手。
青衣公立小學: 發展
自1961年港府刊憲宣佈發展荃灣衛星城市後,本來停泊荃灣和葵涌的漁民艇戶,都遷移至青衣灣及門仔塘,令青衣的艇戶急劇增加,環境擠逼惡劣,美國經援會和香港明愛,先後建成漁民村和聖保祿村,協助漁民上岸居住和改善生活質素。 1906年,港府於新界設理民府,青衣島被劃入南約。 1941年進入香港日佔時期,青衣島隨荃灣區被歸入九龍地區。
青衣公立小學: 青衣市中心
香港有 423 間資助小學,佔整體約 81%;香港有 496 間男女小學,佔整體約 94%;了解更多:小學分佈圖表。 從2020年數據亦可觀察乙組統一派位首三志願成攻率較低,反倒是獲派第四志願至第十志願之間的比率相對較高,達25%。 因此建議家長在新學年事先評估心儀學校的統一派位所剩學額,以便儘早部署選校填表的應變策略。 青衣公立小學2025 若是心儀學校所剩學額少,建議避免首5志願皆填選熱門學校,反倒宜將次熱門學校往上移,避免運氣不佳而被派往「寶校」。
青衣公立小學: 葵青區小學
1990年代開始,青衣島上的臨時房屋區陸逐清拆,部份空出的土地用作公營房屋發展或興建社區設施。 1995年清拆青發臨時房屋區及青健臨時房屋區,分別建成青宏苑及綠悠雅苑;1999年清拆青欣臨時房屋區及青安臨時房屋區,分別建成長宏邨及青逸軒。 青康路臨時房屋區,清拆後建成了東華三院周演森小學及保良局陳百強伉儷青衣學校的校舍。 青翠臨時房屋區清拆後,則建成2017年落成啟用的青衣西南康體大樓。
青衣公立小學: 校舍/規模
發展區位於寮肚山東面的半山,寮肚路為幹道,是新市鎮較後期發展的區域。 政府為了進一步發展青衣新市鎮,1980年代後期開始在寮肚山進行發展,作為青衣西路跨越山谷的行車天橋—寮肚橋於1985年及1987年分階段落成,將寮肚山半山與三支香半山連接着。 1988年,青欣臨時房屋區落成,為區內首個公營房屋。 青欣臨時房屋區於1997年開始清拆,原址於2001年建成長宏邨。 區內設有兩個公共運輸交匯處,包括有長亨巴士總站及長宏巴士總站。
青衣公立小學: 房屋設施
區內設有兩所中學及四所小學,分別有明愛聖若瑟中學、東華三院吳祥川紀念中學、保良局世德小學、聖公會青衣邨何澤芸小學、荃灣商會學校及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 基於歷史及地理原因,青衣島的新市鎮發展區域,分散在青衣市中心、門仔塘與牙鷹洲、三支香、寮肚山。 青衣島在新市鎮發展以前,已經有墟市和多個農村和漁村聚落,青衣墟(又稱青衣大街)就是當時青衣島上的墟市,島上現在還有聖多默宗徒堂天主教堂、真君廟、天后古廟和達摩祖師廟及青衣大王伯公廟等宗教建築。 青衣公立小學 1974年後,隨着青衣大橋(青衣南橋)及青荃橋(青衣北橋)先後通車,青衣島的新市鎮發展亦隨即展開。 青衣公立小學2025 港府先後在三支香半山、青衣灣、門仔塘、寮肚山等地,進行了土地平整工程,並興建各項運輸基建、公營房屋及社區設施等。 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機場核心計劃及多個大型屋苑完工,青衣公園、青衣運動場、青衣游泳池、青衣市政大廈、大型購物商場青衣城以及青衣站等主要社區設施也都相繼落成啟用,青衣島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新市鎮。
青衣社區隔離設施於2022年3月1日開運作,由保安局負責管理,同年5月12日因應疫情緩和而關閉。 學校肩負起百年樹人的使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小學教育,並期望通過教育培養出愛國愛港、敢於承擔的高尚情操的孩子,為未來作出貢獻。 學校竭力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使他們健康成長,讓學生掌握兩文三語,並運用資訊科技,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與社會同步前進。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青衣商會小學的資訊。 這裡並不是該校的官方網站,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
青衣公立小學: 青衣島
校網 64 的 涵蓋地區,教育局提供的 學校名冊。 校網 65 的 涵蓋地區,教育局提供的 學校名冊。 校網 66 的 涵蓋地區,教育局提供的
到了1980年代中期,政府在門仔塘及龍洲一帶移山填海,將青衣島與牙鷹洲併合起來,平整土地來興建青荃橋,以舒緩青衣大橋的擠塞問題,及興建大量公營房屋並進一步擴大荃灣新市鎮。 青衣公立小學2025 1987年,青衣島首個租者置其屋計劃公共屋邨—長安邨入伙,其後青泰苑、長發邨陸續入伙。 1996年,原址牙鷹洲的華潤油庫遷走後發展成私人屋苑—灝景灣。 區內設有一個公共運輸交匯處,為青衣區最大的公共運輸交匯處—長安巴士總站。 區內還有領展的重點商場及青衣島上第二大型商場—長發廣場、青衣東北公園、青衣海濱公園等。 區內設有兩所中學及三所小學,分別有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皇仁舊生會中學、中華傳道會呂明才小學、地利亞(閩僑)英文小學及東華三院黃士心小學。
以下列出過去數年的派位數據(自行分配學額及暫定統一派位學額是教育局公布的數字,小一派位總學額是推算出來的)。 註:統一派位學額如有兩個以上數字,第二個開始是分配給其他校網的。 學校是資助小學,所以要按照政府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收生。
在70年代大規模發展之前,島上商業中心為青衣墟,被稱為青衣大街,從青衣島東北面的碼頭伸延至內陸,青衣公立學校的舊校舍便是位於大街街尾。 昔日交通不便,學生多為青衣島上居民,如青衣四村、新福村等。 學校操場除供學生使用外,亦是青衣島上一年一度天后誕及真君誕的神功戲棚所在地。
青衣公立小學: 新市鎮發展
中小學、屋邨商場、街市、公共圖書館、公營診所等基本社區設施亦相繼落成。 青衣公立小學2025 青衣公立小學 青衣島第二條跨海行車大橋—青荃橋,於1988年落成。 青衣公立學校,建校於1938年,為青衣島上第一間小學。
另外兩誕節慶還有島上的會景及花炮巡遊,主要為原居民參與。 化學廢物處理中心,位於青衣島東南部(昂船洲大橋南側),於1993年4月開始啟用。 化學廢物處理中心設有高溫焚化爐,用以處理有機化學廢物,該中心的設計處理量為每年10萬公噸化學廢物。 中心的現行管理和營運工作由衡力化學廢料處理有限公司承辦。 1989年時任港督衛奕信勳爵於施政報告上,宣佈興建玫瑰園計劃,後來正名為機場核心計劃,當中的機場鐵路、3號幹線(青衣段)和青嶼幹線都建在青衣島上,是青衣島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區內設有兩所小學,分別有聖公會何澤芸小學及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自1970年代起,經過多年來的新市鎮發展,青衣已經成為一個文娛設施、康體設施、大型購物商場、中小學校、大專院校等俱備的大型住宅區。 1972年港督麥理浩勲爵公佈十年建屋計劃,1973年新界拓展署成立,港府開始大舉發展新界,新市鎮有相對充足的土地,興建大量公營房屋,當中包括荃灣新市鎮範圍內的青衣島。 港府於1970年代中期,着力改善青衣島的對外運輸及島內的道路網絡,大規模的移山填海工程,分別於三支香、青衣灣、門仔塘和寮肚山展開,為島上多項公營房屋計劃提供大量土地。
青衣公立小學: 【66校網】小一升學必睇 新界青衣校網小學名單+派位數據+選校攻略!
其中,東華三院黃士心小學、聖公會何澤芸小學、聖公會青衣邨何澤芸小學、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保良局世德小學、保良局陳溢小學都是受到該區家長青睞的熱門小學。 每年中秋節,附近住戶一家大小都會到青衣海濱公園散步賞月、野餐和玩瑩光棒,此為青衣居民近二,三十年來自發創造的傳統。 青衣市中心(英語:Tsing Yi Town Centre)大致上位於舊青衣墟、舊青衣灣及部份舊門仔塘一帶的位置,青敬路、青衣鄉事會路及楓樹窩路為幹道。
學校報導及相關影片,部分由搜索器自動提供,因此內容可能跟學校不太相關。 如果想移除某些連結,請把詳情電郵到: 或使用這表格:回報問題。 辦學宗旨:學校肩負起百年樹人的使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小學教育,並期望通過教育培養出愛國愛港、敢於承擔的高尚情操的孩子,為未來作出貢獻。
青衣公立小學: 商場及街市
2020學年,僅有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出現超收情況。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2021年已經公佈的自行分配學位數據來看,新學年卻有多達5間小學(東華三院黃士心小學、聖公會何澤芸小學、聖公會青衣邨何澤芸小學、保良局世德小學、保良局陳溢小學)出現超收學額情況,必定影響新學年統一派位首三志願成功率。 由於原校空間不足以將上、下午校合併為全日制學校,上午校遂於2001年申請位於長宏邨的校舍作分拆,並獲批准[4]。 隨着校舍於2002年中落成,主恩小學上午校正式遷入現址;而下午校則留守原址,同樣改為全日制。 2022年,因應2019新型冠狀病毒爆發第五波疫潮,港府決定興建六間社區隔離設施,以應付需要,其中一個社區隔離設施選址青衣航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