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至路口,左走可下降至三塊田,右攀陡峭小徑可登水牛山。 向左可眺望西貢白沙灣,近可俯瞰大腦上洋一帶的蒼林翠木。 隨後山徑緩緩而下,漸見群雄林立,從左方遠處的飛鵝山、大老山、東洋山及連綿的九龍群山,盡收眼底。 經過右方往花心坑的路口續往前,及後沿山陵起伏,穿過林蔭,接上基維爾營地附近的水泥路。 沿水泥徑走至路口,接上左方的茅坪古道和緩上行(右走往梅子林村及花心坑村)。
- 「梅子林北港古徑」自然成為該地村民往來西貢至大水坑,甚至是沙田黃泥頭的重要通道。
- 這棵榼藤倚着荒廢村校廁所而生,幹部粗壯,如紐紋般拔地而起,藤枝向四方蔓延,部分如電纜般橫過山徑之上,十分壯觀,故被山友稱為藤皇。
- 梅子林約在三百年前,吳氏祖先由廣東省伍華縣南來發展,定居於該處,初至時,只一家十餘人,其後發展至二、三百人之多,建有梅子林吳氏宗祠。
- 由於與梅子林同處風水林及原生林內,物種豐富。
三椏村內有多間士多,包括合益蜂場、綠悠遊山莊及福利茶室。 梅子林行山 如果約朋友行這條路線,可以在大埔墟鐵路站A出口集合,車站及商場都有便利店、超級市場及洗手間,山友出發前可以做足準備。 行了25分鐘,就到梅子林路的盡頭,抵達梅子林村。
梅子林行山: 梅子林、蛤塘行山路線資訊:
沿東北谷上山以到石壟仔,沿西南谷上山,過女婆坳,落山就係小瀝源各村[1]。 沿東南谷上出,可以到茅坪同黃竹山[1],向南行,過一羣高山可以到西貢。 梅子林坐落西貢,被馬鞍山郊野公園環抱,西北方有一條小路,東南約一公里的茅坪被馬鞍山郊野公園包圍。 山谷蔚然成林,還有數條小村(茅坪老屋、茅坪新屋及黃竹山)。 約在三百年前,吳氏祖先由廣東省伍華縣南來發展,定居於該處,該村因何取名「梅子林」,已無從稽考了,不過,該處並無梅的出產,村民以種禾為主,並兼以斬柴維生。
沿路續走,途經劉氏宗祠,門面整潔,接駁電源,相信仍有後人打理。 之後經一座石屎橋,橫過茅坪坑石澗的上游,再踏上上斜的古道,往茅坪坳進發。 梅子林行山2025 這段路依然由石塊所砌,兩旁會有荒廢村落的痕跡,例如砌得堅固的石牆。 於大草地前方的十字路口,右走麥理浩徑往基維爾營地方向(左走往昂平)除除而上。 及後,回首遠眺宏偉的馬鞍山、大金鐘及彎曲山,峰巒疊嶂,山脈橫亘。 前走不久,已見水牛山坐立右前方等候,但山徑只繞過其山腰。
梅子林行山: BB級行山路線|7.大埔滘松仔園四色林徑
由於本網站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全港116種風水林物種之中,梅子林兩公頃林地有72種,係全港之冠[2]。 其中有羅傘樹,可以將雨水散開到周圍地上便[2]。 茅坪藤皇生長於茅坪坳,是香港稀有植物之一的榼藤,又名「過江龍」,藤皇倚着荒廢建築物而生,樹幹粗壯,如紐紋般拔地而起,藤枝向四方伸延,縱橫交錯,十分壯觀,故被稱為「藤皇」。
以姓氏及當時梅子林的規模推斷,相信此界石由梅子林村村民所建。 行左路可往荔枝窩,15分鐘步程便到;逢周六、周日及假期,有一班往馬料水的街渡由荔枝窩碼頭在下午3時半開出,若果耗盡體力,不想再行的話,可以考慮這個中途撤退點。 行去三椏村的村徑全是石屎路,沿途有清楚的指示牌,上完山坳再落去,約20分鐘就抵達三椏村。
梅子林行山: 【 北港 梅子林 】 路線地圖
起步就離開巴士總站,沿富安花園商場旁的馬路行,至河邊轉左,繼續跟住河道旁的馬路走。 走至馬路盡頭的迴旋處,接上河邊的行山路行。 不久,見到一座小廟,經過廟後的行人天橋過河,接上樓級,行到上梅子林路,轉左沿馬路上斜。 由大水坑港鐵站B出口走至恆德街,沿恆德街向沙田方向靠左前走,不久經過左方的馬鞍山崇真中學後,轉入左方的小路,稍微下行後,即經右方有大水管的石橋過河。 及後,沿梅子林路左走緩緩而上,途中可遠望石芽背屹立前方,孤峰挺拔。 梅子林行山2025 梅子林行山2025 走至閘口,依路牌進入左方的水泥小徑往梅子林村。
- 這段梅子林路深受附近跑友及單車友的歡迎,可以鍛鍊上落斜,間中亦有司機駕車上來洗車。
- 全港116種風水林物種之中,梅子林兩公頃林地有72種,係全港之冠[2]。
- 「梅子林北港古徑」是研究香港,以至華南地區歷史發展的重要資料,也是全港市民的寶貴文化遺產。
- 北港駱氏族人原為姜太公後人,在宋朝高宗時曾經當官,宦遊廣東,居於東莞新涌,開基立業。
- 現時遊人仍可在連接茅坪與梅子林間的古道折入,沿磴道前往黃竹山。
- 從沙田黃泥頭出發,途經女婆坳,踏古徑到梅子林村,沿石砌古道登茅坪 (五鄉聯達),翠綠草坪上的涼亭原為五鄉聯達學校遺址,回程順古道而下至西貢北港。
之後,我們要行約1.4公里的馬路,緩緩上斜往梅子林。 梅子林行山2025 這段梅子林路深受附近跑友及單車友的歡迎,可以鍛鍊上落斜,間中亦有司機駕車上來洗車。 要注意的是,這段路有時會有大車經過,各位行山人士別掉以輕心。 馬路旁有幾座小涼亭,予晨運客及行山人士休息,還見到兩個流動廁所,但就沒有開門細看。 蛤塘位置處新界東北船灣郊野公園範內,與荔枝窩、三椏、梅子林等村落同屬沙頭角十約中之第九約(慶春約)。 蛤塘附近的梅子林等村,因位置偏僻,無車船交通直接到達,村落曾一度荒廢。
梅子林行山: 上山前先了解行山禮儀:
休後,走北港古道,岔口直入橫山路下菠蘿輋出西貢。 轉了路較為輕鬆,全程橫走8公里多,4個多小時到達西貢。 梅子林喺馬鞍山山頂西南便山腰,佢西便有女婆山[1]。 梅子林行山2025 梅子林係三個谷嘅水嘅匯聚點,水由另一個谷向西北經大水坑流入大埔海[1]。
梅子林行山: 首頁 > 旅遊景點 > 梅子林及茅坪
本網站所載的全部相片,均屬本人所有,且受版權保護。 任何人士如未獲本人事先給予書面許可,一律禁止轉載、發放或擅用本網站的任何內容或資料。 景色方面,女婆山除了奇石外,沿路亦可欣賞到馬場及石芽出一帶的開揚風景,景觀相當不俗。 難度方面,女婆山雖然是非官方路線,但路徑非常明確,只要不要亂入小路,迷路機會不大,而女婆山路程頗短,坡度一般,屬中等難度。 在村前建有水務署北港濾水廠,於1989年開始運作,第二期擴建工程於1992年完工,日產量80萬立方米,是香港第二大濾水廠。
梅子林行山: 梅子林-西貢
離開三椏涌,續沿苗三古道前進,初段要上石級,跟住平緩好行,約行個多小時,就回到烏蛟騰。 梅子林行山2025 位於新界東北的梅子林近年被活化為生態文化旅遊景點,村內有故事館、美蝶園、菇牆等設施,還有多幅由作家葉曉文繪製的壁畫。 這次的行山路線以梅子林村為目標,由烏蛟騰為起點及終點,在新界東北繞過圈,感受大自然之餘了解村落文化,並可以在蛤塘的發記士多享受一頓柴火午膳。 路口轉左就到巴士站,這個方向可以搭車到西貢市中心。
梅子林行山: 路線詳情
不過,古道路面多石塊,濕石會較滑,而且中途沒有補給,記得帶足糧水才起步。 梅子林行山 由茅坪大概落了半小時,就行到「竹林隧道」。 梅子林行山 這條北港的竹林隧道有兩段,頭段較長,兩旁的青竹搭成拱門,形成一道幽深的隧道。
梅子林行山: BB級行山路線|5.馬鞍山梅子林
古物古蹟辦事處考古組於2000年3月31日覆查了該古徑,發現古徑保存狀況尚好,歷史可能超過百年以上,其終點從北港可直達梅子林。 然而,中段途經之茅坪古村落,村屋已然廢棄,一片荒涼的境象。 梅子林村吳氏先祖均是三百多年前,從廣東五華縣遷居於此。 「梅子林北港古徑」自然成為該地村民往來西貢至大水坑,甚至是沙田黃泥頭的重要通道。
梅子林行山: 北港 梅子林
本網頁所提到一切,只供參考,如有意外,本人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義務或責任。 康文署網站設有《行山樂》網頁,以推廣遠足運動,促進市民投入健康生活。 網頁介紹了香港44條各具特色的遠足路線,除了文字介紹,亦製作了縮時短片,可以令大家對有關路線有個基本認識。 北港駱氏族人原為姜太公後人,在宋朝高宗時曾經當官,宦遊廣東,居於東莞新涌,開基立業。 其後遷居津埔筋竹岡鄉,駱維紳為津埔筋竹岡鄉駱族十五世祖,後為北港村開基祖。 沿村徑行入去,雖然中途路經地盤,但顯眼處都有絲帶或路牌引路,村徑沿茅坪坑而建,見到有兩位伯伯站在澗中釣魚。
梅子林行山: 風水林
沿寬闊的原始山徑,緩緩落斜,約行10分鐘見人造建築痕跡,再踏上一塊石屎空地,來到亞媽笏。 沿亞媽笏路牌旁的山徑繼續前進,又行多10分鐘,來到一片空曠的草地,有不少行山人士歇息。 經過草地,再落樓級,便抵達荔谷古道的分岔口分水凹。
茅坪位於西貢與沙田之間、水牛山以北的山地,是昔日古村茅坪新屋及茅坪老屋的遺址。 由於與梅子林同處風水林及原生林內,物種豐富。 約在百多年前,有吳姓兄弟二人由內地(據說為紫金)來到現址開荒發展,至今已歷六傳,現有七戶人家,共計百多人。 筆者撰寫這個網頁目的是分享平日行山路線相片、資料及心得。 行山涉及體力活動,而且涉及多方面風險,例如:健康、突發疾病、天氣、野生動物襲擊、山崩等等不同方面因素。 擬計劃或參加行山的朋友,要預先準備及評估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