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化街市及果欄為例,如果市建局將其打造成旅遊景點,有機會提升當區的舖租,令原本的商戶無法負擔而被逼離開,破壞社區經濟網絡。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鄒崇銘指出,社區經濟的作用,在於提供一個可以跨階層的城市空間,從而兼容更多弱勢社群,令社區更開放及多元。 當社區更多元,有更多商戶連繫區內不同的階層時,便會漸漸演變出其獨有的文化。 前城大中文及歷史系副教授李佩然解釋,文化的匯聚不是一個刻意形成的群體,而是有一些人在某個地找一個生活的空間,然後慢慢在當區形成一種獨有的特色。
早期香港居民飲用主要依賴溪水和井水,1859年羅便臣就任港督,正值人口膨脹,於是徵求供水方案。 皇家英軍工程部監督羅寧建議在薄扶林谷地建造水塘,將食水經輸水道送至市區。 當局接納此計劃,1860年動工,三年後建成,為香港第一座水塘。 首先,在油旺區內轉移地積比的可行性頗低,葉毅明指出油旺區有不少六十年代興建的舊樓,而當時的地積比已被用盡,即使這個方法能夠增加房屋供應,但技術上難度甚高。 香港仔舊大街(英語:Old Main Street, Aberdeen)是香港街道,位於香港島南區香港仔,是區內歷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 擁有悠久歷史的九龍城區,一棟棟唐樓,一間間老店林立,大街小巷裡都能感受到舊城區的獨特氣息。
香港舊區: 重建易造成「士紳化」 剝奪小店生存空間
香港仔舊大街原稱香港仔大街,是開埠前及開埠初期香港仔區內的最主要街道,因為當時大街以西的香島道(今香港仔大道)已是處於海邊。 後來於1920年代,香港仔的海岸線隨填海工程西移至成都道一帶,但大街仍是區內主要街道之一。 到了1961年,香島道香港仔段改稱「香港仔大道」,名稱相近的香港仔大街亦改稱為「香港仔舊大街」。 香港舊區2025 1970年代,香港小巴興起,大街曾經是多條小巴線的總站,但在1980年代陸續遷到區內其他地方,唯獨是1995年開辦的52線,總站設於香港仔舊大街旁的漁暉道。
- 當局接納此計劃,1860年動工,三年後建成,為香港第一座水塘。
- 為提高油旺區的環境質素,市建局在研究報告中提出五個發展節點,包括興建大型水道公園及大型露天廣場、活化旺角街市及油麻地果欄,以及在西九龍門戶提供甲級寫字樓及其他混合用途的建築物。
- 享用佳餚之餘,不妨喝上一杯可口的手工啤酒 —— 香港著名的少爺啤酒廠專為百味村訂製的麥芽啤酒非常值得一試。
- 村中最古老的建築物是建於民國丙辰冬(1916年)的李靈仙姐塔,供奉一位據說曾替薄扶林村降魔伏妖的仙姐。
- 1990年代初,政府清拆馬坑村寮屋區,興建公屋和居屋,2000年再興建赤柱廣場和重置美利樓,之後在美利樓旁重置舊卜公碼頭上蓋,令赤柱面貌一新,加強旅遊色彩。
香港之名是否來自香港村,而香港村又在哪裏﹖一直引起史學家討論。 香港舊區 香港舊區 1841年英國人登陸香港島後,即進行首次人口統計,記錄了島上有二十條村,人口共四千三百五十人。 其中一半村落在南部,包括赤柱(二千人)、香港(二百人)、石澳(一百五十人)、大浪(五人)、土地灣(六十人)、大潭(二十人)和四條荒廢漁村(舂坎、淺水灣、深水灣和石排)。 因此,若社區經濟受「士紳化」影響,文化亦會隨之而演化,更變得無法容納基層市民。 城大公共政策及政治學系教授葉毅明指出,今次的研究可顯示政府希望市建局能在重建項目中進行長遠規劃,摒棄過往「小修小補」的規劃模式。 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之後港府在港島中部加建一座細小的黃泥涌水塘,增加供水資源。
香港舊區: 重建發展
2003年政府修復伯大尼修院和鄰近建築,租給香港演藝學院作為校舍,令建築物得以重生。 英國人最早接觸的香港景貌,相信是1816年阿美士德使節團乘船前往中國商討貿易途中,看見薄扶林的瀑布灣水量豐富,於是停靠取水。 1970年代漁業衰退,漁民陸續上岸謀生,赤柱的市集亦開始轉型,售賣衣飾物品,吸引遊客到來光顧,逐漸演變為旅遊區。 1990年代初,政府清拆馬坑村寮屋區,興建公屋和居屋,2000年再興建赤柱廣場和重置美利樓,之後在美利樓旁重置舊卜公碼頭上蓋,令赤柱面貌一新,加強旅遊色彩。 1926年獲委任為行政局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1936年政府為表揚他的貢獻,將新圍後方的山丘命名為「壽臣山」。
小小的街區,由香港最早建成的街道荷李活道貫穿其中,是這座城市殖民管治歷史的開端,也是旅人認識香港的絕佳起點。 這裡遍佈古蹟、藝廊、老字號、潮店、餐廳和酒吧……中西古今,傳統與創意,繁華與寧靜,看似對立的東西,卻完美並存、融合、碰撞。 然而,只要放緩腳步,你會看見於聞名的天際線背面,百多年的歷史、藝術、飲食、生活文化如何扎根萌芽,不斷成長。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香港舊區: 香港仔的漁港
今天新圍內仍保留一座約建於1890年的清末舊屋,為周氏族人住所,1992年被政府購入,曾經閒置一段長時間,2013年起於週末和假日開放給市民參觀。 香港舊區2025 香港舊區2025 香港舊區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編纂的《新安縣志》,已有「香港村」的記載。 1866年米蘭外方傳教會的和倫泰神父繪製了一幅中英對照的《新安縣全圖》,也可見到石排灣東面有「香港圍」地名,位置在今天的黃竹坑。
這一切重建「後遺症」,無疑是對基層市民的一種剝削,讓他們在社區無處容身。 確實,不論是油旺重建研究提出的方案,還是市建局過往的重建項目,都會自不然會淪為「搞地產」,造成不少舊區出現「士紳化」的現象。 「士紳化」所破壞的,並非是文化本身,而是社區內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香港舊區: 香港仔舊大街
事實上,市區更新的目的是為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令社區更多元化,達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不過,假若重建項目的主導者,包括市建局及發展商,選擇蒙蔽殘酷的現實,只看到種種不切實際的願景,就算重建後有再多的綠化、整潔的街道,都只是本末倒置。 重建發展是市建局其中一項核心業務,透過綜合規劃,改善舊區已建設環境及基建設施的設計,並提供更多綠化環境、公眾休憩地方及社區設施用地。
香港舊區: 前往
這個海濱美食廣場是香港嘉里酒店的一部分,匯集了10家不同的餐廳,烹製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多國料理,還提供牛腩麵等本地美食。 享用佳餚之餘,不妨喝上一杯可口的手工啤酒 —— 香港著名的少爺啤酒廠專為百味村訂製的麥芽啤酒非常值得一試。 百味村還提供便捷的手機支付系統,讓你不用掏錢包、無需離開座位,就能向任何一間餐廳點菜下單。 1928年港府買下該水塘,擴建為香港仔下水塘,1931年再加建香港仔上水塘,以解決港島西區食水不足的問題。 可是食水很快便供不應求,1883年港府在大潭村建造第二座水塘。 這是一組水塘建築群,最先出現的是大潭水塘(後稱大潭上水塘),接著是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篤水塘,配以水掣房、抽水站和輸水隧道等設施,至1917年全部建成。
香港舊區: 歷史
殘破失修的樓宇則重建成符合現代生活標準、環保又具智能的新式樓宇。 香港舊區 1860年造船匠約翰‧林蒙夥拍蘇格蘭商人杜格拉斯‧林柏在沿海地段建造了香港仔船塢,其後被黃埔船塢收購。 1970年代政府要發展香港仔,在天后古廟對出填海,船塢亦被填平,興建了香港仔中心。
香港舊區: 香港早期水塘
根據英國人調查,「香港」為一條漁村,但據周氏族人資料,其先祖於乾隆年間(18世紀中葉)在黃竹坑立村,建立香港圍,以務農為生。 明萬曆年間編撰的《粵大記》附有廣東沿海圖,可見香港島有六條村,分別是黃泥涌、稍箕灣(筲箕灣)、大潭、赤柱、舂磑(舂坎角)、鉄坑(相信是指黃竹坑)和香港(位置似是今天的鴨脷洲)。 六條村中有四條在港島南部,可見該區在四百多年前已有相當多人口聚居。
香港舊區: 香港仔舊大街
市建局採用「小區發展模式」規劃重建項目,務求帶來更大的規劃及社會裨益,並改善區內居民的生活環境。 香港舊區2025 市建局在九龍城區以這個規劃模式共開展了六個重建項目,改善區內街道網絡及可達性,亦保留街道的活力。 不過,市建局所提出的重建方案,不但與2010年油尖旺區議會一份具民意基礎的研究報告有出入,甚至與居民的意願有相違背。 居民期望市區更新後,能夠解決生活環境及交通問題,但以上的市區發展果真能解決區內的問題嗎? 香港土地房屋供應緊絀,舊區重建成為政府其一個增加房屋供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