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著擔心他長此毀謗大乘佛法,將來會落入惡道受苦。 八識圖 因此,假托重病,誘使世親前來探望時,為其開示大乘要義。 世親聽聞大乘妙理之後,始悟大乘的殊勝,於是轉小歸大,廣造諸論詮釋大乘經典,有「千部論主」的美稱。 世親致力於弘揚大乘唯識學,其主要唯識學著作有《大乘五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攝大乘論釋》、《百法明門論》等,他將複雜的唯識學有系統的加以組織,可說是唯識學之集大成者。
- 佛法的判攝將學佛者歸為五類人,分別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菩薩乘又稱「大乘」或「佛乘」;亦有簡分為三乘,即聲聞、緣覺和菩薩乘。
- 無著擔心他長此毀謗大乘佛法,將來會落入惡道受苦。
- 一天,他在家中把玩最心愛的一個瓷杯時,不小心手一滑,瓷杯差點掉落地上,幸好他身手敏捷,即時把它接住,卻也因此嚇出一身冷汗。
- 阿賴耶識的生起需要四個條件:境、作意、末那識、種子。
- 5.作意緣:將「心」投注在某處而引起的精神作用。
- 四惑者,即前頌「貪癡我見慢相隨」中的我貪、我癡、我見和我慢。
唯識學派將人的心理狀態分析得很細緻,稱為「心所」,共有六類共五十一心所之多。 六類分別是遍行心所、別境心所、善心所、煩惱心所、隨煩惱心所和不定心所。 「性境」代表實在的境的意思,「現量」則為由直觀而未經細思分析的呈現,有時可說之為直覺。
八識圖: 「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將推出!法師與學者對談,探討圓滿自在的普世生活價值觀⋯⋯
學術界雖然認可《楞伽經》是最早提出八識說法的經典[12],但《楞伽經》成立的時間目前未有定論,因此對於八識說法是否本源於《楞伽經》,學界尚有爭議。
第八識阿賴耶唯屬性境,即實在的境,所以是現量。 第二、賴耶無覆無記,非染非淨,而善與煩惱相違,故善及煩惱心所皆不相應。 種子是唯識家將由業力牽引而成的生命特質的一個施設。 八識圖2025 以種子作譬,喻能儲藏,與緣則生及能再生種的一個概念。 八識圖 眼識要九緣,耳識不需要光線,八緣就可;鼻舌身三色不需要光線和足夠的距離(古代的人以為嗅香、嚐味與身觸都是貼身的事情,距離不是主要條件),七緣就可。 每一個識都須要一個根去配合,比如眼識的根是眼球,耳識的根是耳朵等;但五官其實都是外在的形相,真正產生識是通過所謂淨色根與境的接觸而來的。
八識圖: 身體中脈開通後的十二種境界 (
上節所述當前六識脫開後, 八識圖2025 第七意識會帶著第八意識去尋找下輩子的前六識, 此可比擬為馬斯洛需求最高層次的“靈魂”之存在。 八識圖 上節所述當前六識脫開後,第七意識會帶著第八意識去尋找下輩子的前六識, 此可比擬為馬斯洛需求最高層次的“靈魂”之存在。
希望有這樣的理解讓讀者對達成「如如實實、自自在在」活著的生活態度,能提供若干思考的角度。 唯識學把心更細膩地分成六、七、八意識三部分,其中第六意識則是面對生活中大小事最主要的關鍵,也是我們可以掌控的部分。 八識圖2025 第六意識主控對事物的分別能力,分別層次越粗淺必然反應越強烈,佛法稱「粗分別」,受外境事務的影響程度越大, 念頭、煩惱也越多,情緒波動也會越起伏。 第七識又叫末那識(梵文manas-vijñāna),意思是思量,為了不和第六識(意識)混淆,所以用音譯。
八識圖: 以「般若」智慧破除病友「執著」的迷思
末那,是印度話,翻譯成中國話就是「意念」,有「思量」的意思。 八識圖2025 第七識就像郵差、傳真機,也像國家的老臣、家裡的老僕人,是我們最忠實的朋友。 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執著前六識所做的一切,要毫不糊塗的送交給第八識。
一休禪師帶著他的小徒弟雲遊四海,有一天,兩人來到一條河邊,看到橋被大水沖斷了,一位女子在河岸邊過不了河,於是一休禪師就揹著他涉河而過。 不好的習慣不容易改進,是因為執著;不當的言行不容易糾正,也是因為執著。 執著有種種弊害,一個人執著,就如同走路時,不肯放棄後面的一步,又怎麼能邁出向前的一步呢? 八識圖 有一次,經過一處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掉下深谷。 眼看著生命危在旦夕,還好他及時抓住崖壁上一棵老樹的枝幹,總算暫時保住了性命。 反而更加的抓緊樹枝不放,真的要救他也沒有辦法。
八識圖: 身心健康的“妙方良藥
色界與無色界合稱四禪八定,如再加上欲界,則稱之為三界九地。 上頌說末那在第八地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是為中品轉依;但事實上末那的圓滿還是要在第十地才得成就。 所以嚴格地說,六七雖然因中轉,但五八果上圓之外,還有第七識。 在第十地的第七識為上品轉依,此時它就可以成就佛的「他受用身」。
八識圖: 佛學八識
“心”與“事”流轉於自相與共相之間的互動,透過“身”的來回傳遞, 亦即是出世超脫的“心”,也要透過入世世俗的“身與境”來修行,而達到自在清淨的境界, 也是身心平衡的最高境界。 觀念上調整”以事煩心”的消極迷亂,轉換為”以事練心”的積極精進。 「前六識」是生活的憑藉,「七、八意識」則是生生世世生命的核心,所以在佛學上有這般的俗諺作為說明 八識圖 :八個兄弟一個胎,一個伶俐(七),一個呆(八),五個門前做買賣(前五),一個在家把帳開(六)。 這輩子結束時,「前六識」自動脫開由「第七意識」執著地帶著「第八意識」去尋找下輩子的開始 ,再長出不同的「前六識」(十二因緣的六入)而展開另一段生命的歷程, 世世代代循環不已。 四惑者,即前頌「貪癡我見慢相隨」中的我貪、我癡、我見和我慢。 我貪相當於我愛,我癡即無明,我見是我執,我慢即倨傲,傲心高舉不下;尤其是聰慧的人因比常人能力更强,都容易起慢心,十分難對治。
八識圖: 修行過程會發生的身心變化! (
有了根本智的體悟之後,因為想度化眾生,所以要將這道理體驗用世俗的方式來表達,這叫後得智。 依唯識義理,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是後得智;單是後得智不是全部;所以說「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 當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時,這個就是圓明初發。 無漏是佛家用語,不會漏表示沒有雜染,意即清淨。 這個是根本智,有根本智後再依後得智使用五根來發揮渡化眾生的作用,便是無漏的成所作智。
八識圖: 改變是憂鬱症朋友邁向康復必修的功課
相傳佛滅後九百餘年時,彌勒從兜率陀天降臨中印度阿踰陀國,在踰遮那講堂為無著說五部大論,並由無著記錄下來。 世親,為無著之弟,原於小乘說一切有部出家,精通有部教理,著有《阿毗達磨俱舍論》,該論是中國俱舍宗所依據的論典。 世親在北印度弘傳有部教義,聲名遠播,但他抨擊大乘佛教,認為「大乘非佛說」。
八識圖: 佛陀的教化——超越認知治療的根本療法
所以雲門禪師雖然腿被夾斷,但也截斷了他虛妄紛紜的意識,證悟內外一如、平等不二的道理。 凡夫的第七識,一天到晚只想著自己,沒有你,沒有他,沒有寬恕和包容,總以為自己和別人存在著種種差異,所以把人我的界限鴻溝分得極其清楚,計較揀擇的習氣也就因此根深蒂固。 對於第七識的修行,一定要學習破除我執,修持平等觀,第七識才可能轉為「人我平等、自他不二」的智慧,證入萬法平等的「一真法界」中。 到了那個時候,就可以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性,不再有人、我的差別對待,能平等面對一切因緣,乃至平等面對一切眾生,如此,我們的生命才有可能從輪迴當中解脫出來。 前五識是感識,是我們透過眼耳鼻舌身去接收外在環境的輸入新資訊,但不做任何價值判斷。
八識圖: 身心健康的“妙方良藥
據無性攝大乘論釋卷八載,此智可別為五種:(一)通達思擇,於真決定,於真現觀,故稱通達;由後得智思擇如是所得通達,即於中自內審察此事如是,故稱通達思擇。 (二)隨念思擇,謂於後時隨念通達,念言「我曾通達是事」,故稱隨念思擇。 (三)安立思擇,謂從此出,如所通達為他宣說,故稱安立思擇。 (四)和合思擇,謂以總相觀緣一切法,由此觀故進趣轉依,或轉依已,重起此觀,故稱和合思擇。 (五)如意思擇,謂智現前,隨所思惟,一切如意,如令地等變成金等,故稱如意思擇。
八識圖: 修行過程會發生的身心變化! (
須知識體常存,說「去」的意思是指以有情的一期生命為本,第八識是最後離開根身,而又最先到達另一期生命,因此說去後來先。 第八識相續執持,於生死異熟時,稱為阿賴耶識;如已斷二障,證二空真如,則名為「阿陀那識」。 當業力已盡,第八識轉趣他身時,捨夀及煖,此識出離,謂之死亡;若全身尚有餘溫,則識尚未捨離。
過去有一位婦人,特別請了一尊白瓷觀音到寺裡開光,以求感應。 但是當裊裊香煙燃起,香煙總是飄到旁邊的菩薩身上。 自私的婦人看了,心裡一急,就拿了一個環香掛在白瓷觀音的鼻子下,這樣一來,就只有自己的菩薩享用得到。 八識圖2025 造成婦人自私的源頭就是第七識的作用,第七識執著「我」是唯一最好的,並以「我」為出發點,追求一切對「我」有利的物質和精神滿足。 八識圖 所以婦人才會執著供佛的香要飄到「我的菩薩」身上,沒想到卻弄巧成拙,漂亮的白瓷觀音變成難看的黑鼻觀音。 在《中阿含經》裡,一位弟子請佛陀用一句話來概括佛陀的教法,佛陀回答:「一切都不可執著。」經中也提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執著,實在是導致我們生死輪轉的罪魁禍首。
但色身不是永久恆存的,它終有敗壞的一天,當大限到時,所有的錢財寶物都帶不走。 我們何不利用這個短暫存在的身體「借假修真」,成就我們的修行,以勤勞、謙恭、禮拜、念佛,來莊嚴我們的色身,改變我們的氣質。 (六)意識我們平日的心念,雖和我們朝夕相伴,但它無形無相,很難掌握,像猿猴般,上天入地,一刻都不停,時而有菩薩心腸,時而是阿修羅的瞋心,時而是貪欲的餓鬼心。 佛教有很多對治我們這顆心的法門,如四念住的觀心無常、八正道的正念等,皆是因心而施設的。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第六識來修行,學習會思惟、能包容、能靈巧、能接受,時時護念著我們的心,把心念安住在慈悲喜捨中,那麼,第六意識就不再起雜染分別,身口意自然轉化為清淨無垢。 (七)末那識末那識即第七識,含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四種特質。
其實,我們的煩惱、痛苦正是來自對「我」的不認識。 我們每日吃飯、睡覺、聊天、開車、運動……身體忙不停;思考、算計、歡喜、悲傷……心裡想不停。 八識圖2025 行住坐臥,吃喝拉撒,看似理所當然,其實是有個複雜的系統在運作,支撐著我們的身心活動不斷,這個系統就是每個人的「八識」。 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它們分說是八識,實際合起來,是每個人自己的總稱。 如果把自我的八識了解清楚,不但懂得眼、耳、鼻、舌、身、意如何和世間「五欲塵勞」的色、聲、香、味、觸、法之間互動往來;藉由認識阿賴耶識這個生命的主體,更可以知道自己生死來去的原理。 所以,八識是我們認識世間萬象,運作種種活動的管道,同時,在生命流轉的過程中,它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有(執)受者——身體有執受,如果無我,那執受的主體又是甚麼呢? 前六識生生滅滅,不能無間執受;而心能攝取有根身為自體,所以立此心為第八識。 異熟者——謂異時成熟,因善惡業感,此對應《契經》說的異熟心。
在論及前五識時,曾經說過佛有三身,他受用身屬於報身,報身是佛因修行成正果之後的酬報,可再細分為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 自受用身受用廣大法樂,他受用身居淨土,現大神通,為初地以上菩薩說大法。 佛陀應機說法,表示他會因應對象的根性而說受者能明白的法,換句話說,即是因材施教。 但他受用身的說法對象是十地菩薩,說的是深邃的法,謂之大法。 除了說的是大法外,還有因為地前行者未證真如,仍有人相,所以未能見到如來的他受用身之故。 第八識雖非實我實法,但作為輪迴主體及業力的載體,它貫穿一期又一期的生命,所以謂作主公。
八識圖: 「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將推出!法師與學者對談,探討圓滿自在的普世生活價值觀⋯⋯
一生因果,全憑一己之所行薰習種子,變異而後熟。 八識圖 能到達解脫道,第八識只持無漏種子及無所間斷,故此又叫「金剛無間道」,並說之為「異熟空」。 八識圖 結之,第八識的轉識成智過程分為三位:(一)、在第七地出位時捨藏色之名,此即前頌句「不動地前纔捨藏」;(二)、金剛道後的佛果位,乃捨異熟識之名,亦即此頌句;(三)、至於阿陀那識,則仍然存在。 此所以成佛不是幻滅,不同於二乘聖者的灰身滅智。
我一生講經都以能讓人聽得懂為期許,希望佛法真理,以親切白話或貼近生活的方式表達出來,使有緣者都能聽得懂、用得上。 佛法具有現世得法樂的殊勝性,能從中改變我們的心性、未來;有希望的人生,才是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的用意。 因此,我以許多禪門典故和生活的實例來說明唯識綱領──「八識」的概念,以不同於傳統的詮釋方法,令大眾一窺唯識思想,從中探究自我和世間相互的關聯。 「八識」可說是直接談論我們身心運作的基本理論,認識八識等同認識「我」。 一般人都以為「我」是最認識自己的人,是自我身心的主人,然而這個「主人」卻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終日煩惱不斷,常為外境所轉,不得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