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患者年齡、病情的不同,手術方式的選擇也不同,許多患者可能是第一次接受手術或第一次接受脊椎手術,對手術後的復健基本上是一無所知,手術後如何進行復健訓練便成為患者術後的頭等大事。 假如在椎間盤切除手術後仍然有持續腰痛的情況,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腰椎融合或腰椎間盤置換,通常可以解決問題(請參閱亞洲專科醫生的「腰椎間盤置換術常見問題」)。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宗熹表示,腰椎3、4、5節及薦椎第1節是人體受力最大的部位,容易老化、受傷。 林先生就醫接受理學檢查的舉腿測試,正常人伸直上舉可到80度不會腳痛,他只能到35到40度就疼痛不已,並接受脊椎X光及核磁共振攝影檢查,確診椎間盤突出,以及腰椎及薦椎滑脫。 楊士弘醫師提醒,預防椎間盤突出等脊椎疾病,宜避免下述情況造成脊椎負荷過大,包括:姿勢不良、過度曲頸或彎腰、負重等等。 而維持適當體重,規律運動訓練頸肌、腹肌、背肌等核心肌群,都有助於減少脊椎的負荷,讓你我遠離病痛、快意人生。
- 正確的鍛鍊方法可有效防止神經根粘連,促進機體的血液迴圈,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 舉例來說,肩部旋轉肌袖關節鏡手術,一般開刀後至恢復日常生活肌力至少需3個月時間。
- 此外,傳統手術仍建議常臥床休息,但微創手術不必特別臥床休養。
- 一旦患者術後症狀復發,必須仔細區分是疾病局部再發、鄰近脊椎退化、或嚴重神經沾黏所引起。
在儀器及融合術運作下,骨頭有機會沿著金屬板及骨釘生長 – 類似鋼筋混凝土般 。 大部份頸椎間盤問題的第一線治療,是以控制疼痛和物理治療為主。 若這些方案都失敗,或有明顯的神經功能缺損,那麼外科手術會較為合適。 傳統的椎間盤切除術需要切開皮膚,再將背部肌肉移至側面,讓醫生可以看到椎板(椎骨後部形成的骨)。 通常會在兩塊椎板之間鑿開(稱為「椎板切開術」),讓醫生看到椎管。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椎間盤突出跛行 微創手術破壞小、復原快
四十肩、五十肩等肩膀的疼痛,就是因為肩關節的滑液分泌過少所引起的炎症性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薦骨是連接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骨頭,要是這個骨頭偏離原位,在其上的腰椎、胸椎、頸椎等也會歪曲。 如果位於頸部的頸椎出現歪曲,那麼頸部、肩膀、手腕、頭部等都可能會出現各種不舒服。 相鄰兩塊脊椎骨之間,夾著稱為椎間盤(軟骨)的組織。 人體要是受到強烈的衝擊,椎間盤有可能在擠壓下突出脊椎。 像椎間盤之類的組織偏離原位的情形,稱作「疝」。
- 再者,如果接受的手術有裝置腰椎內固定,在固定的上下節,反而會承受比原來更多的負擔,也會代償原本腰椎固定所損失的脊椎活動角度而過度活動,所以重建整個的脊椎活動度以及核心肌力,在開完刀後,是非常重要的事。
- 根據美國FDA的建議,目前仍然侷限在單節或是雙節的頸椎手術為主。
- 若沒有接受復健治療,開刀後發生「肩關節沾黏」情形,反而更難恢復。
- 雖然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的問題能以非手術方式治療,但研究顯示,與非手術治療相比,手術可以更快舒緩腿部症狀 ,長遠效果更佳,並令患者更為滿意 。
- 然而由於機器牽拉的力道必須從輕到重慢慢往上加,經驗上大概需要做20-30次才會開始進入有效劑量。
- 椎間孔硬膜外類固醇注射屬微創手術,手術過程相對安全,風險亦很小。
- 我們恭逢其盛,也完成了臺灣脊椎手術的大躍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手術治療椎間盤突出源起於西元1934年,當時影像醫學不發達,醫師只能從病人臨床上的症狀來判斷,因無法在術前確定施行手術的椎節,所以手術傷口都很大(至少8到10公分左右)。 雖然切除突出的椎間盤後能有效解決病人的症狀,但也留下許多手術本身所引起的後遺症,如嚴重的傷口疼痛、術後背部肌肉纖維化、肌肉無力、僵硬等,術後也必須穿著約三個月左右的背架保護。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醫療科技發達,微創手術不斷進步,使得病人能很快復原! 根據李明依的X光影像檢查報告顯示,應為第4、5、6、7節的低位頸椎間盤突出,導致掌管上臂的臂神經叢受到壓迫,從肩頸到上臂,都會出現痠麻、疼痛、無力等症狀;臨床上,常見的原因包括:車禍、運動傷害、退化,以及長期姿勢不良。 復健專科及運動醫學專科醫師江研壹表示,復健科門診常遇到腰椎重複開刀的個案,可見得開刀並不保證不會復發,如果錯誤的姿勢不修正,同樣的事情會一再發生,成為「輪迴」。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椎間盤的位置與作用
振興醫院骨科部一般骨科主任朱唯廉指出,大部分的椎間盤突出發生在腰椎,占了將近60~70%的比例;而頸椎間盤突出較少見,但致命性卻較高。 尺神經主要由第八頸神經及第一胸神經根發出的纖維所組成,由臂神經叢(在頭、頸、肩部近鎖骨、上臂等處穿梭的神經叢)中的內側索發出,經由上臂內側到達由手肘內側肘隧道,再延伸至前臂內側直到手腕,在手掌處分支,掌管手指頭部份感覺。 位於肘隧道此處的尺神經較表淺,因此易受到外力壓迫,造成手部小指、及無名指麻痛或部份手的動作困難或無力。 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FBSS)對於骨科、復健科、疼痛科都是個複雜又棘手的病症,雖然是手術後才出現的問題,但是實際上也不能歸責為手術失敗所致,本院認為應該稱之為手術後遺症或手術併發症較為合適。 這類罹患脊椎手術後心因性神經痛的病患,大多數過去都有焦慮、恐慌、憂鬱其中一或二項以上的病史。 病患可能原本精神心理方面病史,因病情穩定多年,因此並未繼續服用藥物控制。
不過一旦出現併發症,如呼吸困難、血壓不穩定,您可能需要留院多一段時間。 假如您能及早並定時服用口服止痛藥,通常會得到最佳療效。 現時的 COX-2 選擇性的非類固醇消炎藥可以達到傳統非類固醇消炎藥的所有好處,並能同時減輕副作用。 一些藥物則是專門紓緩神經痛,更或有助減少椎間盤突出引起的散射性腿部疼痛。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腰部活動受阻
由於腰椎間盤突出通常會自行痊癒,因此應先嘗試非手術治療。 假如症狀沒有改善,或在接受約 6 至 8 星期的非手術治療後症狀加重,則建議進行手術。 因為症狀出現超過 60 天後,進行手術的效果似乎比較遜色 。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2025 脊椎由頸椎開始,上連腦幹下至尾椎,緊連著全身無數細胞神經元,可說「牽一脊,動全身」。 同樣的腰椎椎間盤突,病人卻常常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有些只有在比較忙的時候才有下背痛,有些因為引起嚴重急性腰痛及下肢痠麻痛而緊急送急診,這也是大家常聽到的坐骨神經痛。 新樓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和明指出,腰椎間盤動手術後常無法負重,為減輕病人痛楚,會施以椎間盤成型手術,作法是將受損的椎間盤切除,使用撐開器灌漿、恢復椎間盤高度。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腰椎間盤突出手術後還是疼痛
把壓著神經根的骨刺取走,然後利用鑽頭把作為脊椎神經出口的椎間孔撐大(圖4)。 這程序稱為頸椎椎間孔切開術,使您的神經有更多空間離開椎管。 外科醫生會在熒光鏡(特別的X光視像) 的輔助下,把一支幼細的針插入椎間盤以確定受影響的脊椎骨和椎間盤位置。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健康網》高血脂要當「心」 醫籲預防5招
中度拉傷Gr.II:韌帶被拉長到超過本身負荷,會造成韌帶浮腫受傷,但無斷裂。 俗話稱為「中扭傷」,扭到時可能聽到「啪」一聲,關節會腫起來,而且浮腫,過起天甚至變成紫黑色的瘀血變化,這是肌腱、韌帶上的血管受傷的跡象。 林新醫院的復健科也提到,可以做3種簡單運動來幫助加強肌肉,但千萬不要太過躁進,如果不舒服就要停下來。 雖然動一下就痛得要命,卻又擔心如果一直不動的話,可能會讓肌肉變得更加僵硬、萎縮,導致脊椎受力更大;但練習仰臥起坐,想說鍛鍊腹肌之後,反而感覺更痛,不知道到底要堅持下去,還是不要堅持下去,就令人非常困擾。 3.“小燕飛”:俯臥位,腹部支撐,雙上肢,雙下肢及頭部儘量後伸。 (見圖三),該方法對腰背肌肉力量要求較高,可在上述鍛鍊的基礎上進行的強化鍛鍊,通常在術後5-7天可開始用該方法。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手術治療
後造成的椎間盤突出; 年長者身上則可能因椎間盤外圍的纖維軟骨環退化而支撐度下降,椎間盤突出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然而臨床實務上,椎間盤突出的影像嚴重程度常常與臨床症狀不完全相符。 建議不要因症狀輕微就輕視下背痛,也不要因症狀嚴重就過度焦慮。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相關網站
而從頸椎分出來的神經,許多會延伸到手腕與手掌。 要是受到壓迫,不只是頸部,連手腕與手掌都會出現痠麻。 李宜軒醫師解釋,前兩者是因為手術風險、產生併發症的風險高而不建議。 從事激烈運動者、無法停止勞務工作者,是因為術後若無法改變「生活與工作型態」,則復發的機率較高,如果復發又須進行第二、三次手術;手術越多次,越容易產生重複沾黏的情況,會增加手術風險及難度。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雞蛋大腦膜瘤 壓迫神經手腳無力
透過專業的評估與觀察,察覺出正常與異常的嬰幼兒動作表現、分辨是否落後同齡兒童的發展里程,尤其是骨骼肌肉發展、粗大動作表現以及適齡的姿勢控制能力,且分析嬰幼兒發展遲緩的可能原因並予以治療。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只需一張椅子及一個墊子就能完成一系列的動作,動作與動作之間不會維持一個姿勢太久,因此也不用怕自己無法久坐、久站! 讓身體更功能性地活動起來,增加本體感覺與喚醒身體的連結,展現力與美的結合。 在家亦可嘗試一些簡易的動作來減緩症狀(請參考上方的影片),但若太過疼痛無法執行,或症狀越來越嚴重,則應暫停運動並盡速就醫。 若上述治療無效,或症狀較嚴重者,可以接受注射治療。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椎間盤突出該怎麼治療
早期不做上身下屈及左右過度扭曲的動作, 以減少脊柱的活動。 6個月內, 避免彎腰、扛物、挑擔等重體力活動;術後1年之內, 盡可能避免跑步、跳躍、彎腰及挑擔等活動。 任何手術都可能出現的一般併發症包括出血、感染、血塊 (深層靜脈血栓)及麻醉反應。 由於麻醉藥會上癮,一般只可限時服用(二至四星期)。 由於經常使用麻醉藥會引致便秘,患者需大量飲水及進食高纖食物。 輕瀉劑 (如樂可舒、新來福草本通便丸、鎂乳) 是能買到的非處方藥物。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脊椎有無不穩定」為選擇手術方式考量之一
要達至快速痊癒及融合,自體植骨可說是黃金標準。 雖然採摘移植骨會為患者帶來痛楚,亦有機會引起併發症,但時至今日,自體植骨已被証實是相當有效的做法,普遍用於非吸煙人士作一或兩節椎間盤融合。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認識橫紋肌及身體的肌肉組成 身體的肌肉組織約佔40%的體積,主要分為三大類:骨骼肌、心肌及平滑肌,而橫紋肌指的 … 冬天冷氣團、寒流一來,手腳總是容易冰冷,不論穿再厚的手套襪子都起不了作用,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2025 對於許多需要久坐的工作者來說,一天往往需要以坐姿的型態持續6-8小時,正是因為如此,錯誤的坐姿往往日積月累的造成傷害。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關節不受傷,運動7訣竅
這種類型的繼發性椎間盤突出,大部分出現於被鋼釘所固定脊椎的下一節,因為此節脊椎未固定,是屬於整個脊椎力學結構的弱點,因此最容易術後於此處再次出現問題。 但是進行此項手術後,常會出現鋼釘穿入椎體部分的骨質受破壞而崩解,造成原本固定骨頭的鋼釘鬆動,進而脊椎的支撐力下降並出現局部發炎疼痛的情形。 但實際上病患的病因或病痛卻不是這些現代儀器檢查所發現異常的位置,反而真正病因是藏在其他周邊的軟組織中,因此,若醫師只針對X光或MRI發現的異常而進行手術,除了無法解決原來的病痛外,甚至還會形成更多手術的後遺症。 這個伸展操,是因腰椎間盤突出而感到痠痛時,最先要做的動作。
如在取出椎間盤組織時,將破碎的組織推向了對側,造成了對側新的神經壓迫;或是手術操作過於粗魯,造成了神經根與硬膜囊的嚴重粘連或神經根斷裂或損傷,需再次手術分離粘連或進行接合手術。 另外,即使手術本身成功,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患者本身不注意勞動保護,也會造成患者如發生新的椎間盤突出或椎管狹窄,也可能需要第二次手術治療。 一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症狀緩解不明顯,或症狀雖經緩解但一段時間後又再次復發。 他們中的許多人,需經第二次手術治療才能解決問題。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腰椎椎間盤突出是成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超過35歲的男性中,每20位就有一位有腰椎椎間盤突,而女性則每40位便有一位得到這種疾病。(圖片來源/[email protected])
根據美國FDA的建議,目前仍然侷限在單節或是雙節的頸椎手術為主。 在美國一個大規模研究報告中,包括了來自美國四大職業運動聯盟-美式足球、棒球、冰球及籃球的選手,其中棒球選手接受了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病患平均都在術後八個多月回到比賽場上,而且運動表現都有比術前還進步近6個百分點。 雖然案例數不是很多,對於台灣這個棒球大國,仍是一個很好的指標跟建議。 德國的報告也指出,單節的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對於職業及半職業的選手,在術後都可以回復原有的運動強度,而對於一般有運動習慣的大眾,更是可以延續手術前的運動習慣。 椎間盤是連接兩個脊椎骨中間的纖維軟骨,像避震器一樣,幫忙傳遞力量和吸收震力。 如果因長期受壓退化或突然衝擊力,而導致椎間盤突出的話,就可能造成背痛,甚至壓到神經而有坐骨神經痛。
它不只會產生腰痛問題,也會伴隨腿部痠麻、身體沉重等症狀,嚴重者還有可能會有腰、腿部麻痺的情形。 因此,以上四種情況的患者,可請物理治療師找出是哪些不良動作造成椎間盤突出,在日常生活中徹底調整成正確姿勢,並積極實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竹分院復健科醫師何宇淳表示,當椎間盤突出剛發作、還在發炎、疼痛的時候,不只不能運動,連復健也不能做,否則會讓受壓迫的地方更嚴重,最好可以臥床休息2週以上,而且要保持平躺的姿勢。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2025 神經外科醫生只需在病人背部開一個如手指甲闊度大小的傷口,置入內視管,再透過手術顯微鏡,將腰椎內增生組織清除,原本受壓的脊髓神經就可以即時得到紓緩。 有些脊椎手術更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病人術後即日出院。 外科醫生會從患者的骨盆(髂嵴)抽取骨組織,將其移植到融合的位置。
嚴重退化時(如頸椎嚴重退化、腰椎嚴重退化、膝蓋嚴重退化)才需要維持性復健。 主因大多是長輩的目前的身體狀況不適合,或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便需要長期復健來維持正常或者不痛。 另外,有一位年約四十歲的前甲組柔道選手,近年來也是為頸椎椎間盤突出所苦,他雖然已經沒再參與柔道比賽,但是仍在進行柔道的教學及自身的重量訓練。 他本身為右撇子但最近在做重量訓練時,會覺得右手腕背屈的力量較差,也發現右前臂的肌肉無法訓練起來外,右前臂的臂圍也比左前臂略為縮小。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健康網》血壓值上下哪一個重要? 醫:「這個高」代表血管嚴重硬化
手術後,在復健科已經不必進行儀器治療,但可請治療師找出以往錯誤的身體使用方式,並教導正確的方法,根治病因以免復發。 開刀可立即去除疼痛的病灶,但摘除突出的椎間盤,並不算是「根治」,要「根治」肌肉骨骼的疾病,需要患者更多的努力。 微創手術:將傳統手術的傷口變成兩個甚至多個小傷口,並用醫療顯微鏡來輔助手術進行。 因為切口較小、肌肉損傷少,使得手術中的失血少、手術後的感染風險也較低,恢復時間也較短。 「復健都要長期做、做很久?」請問堡醫師,是這樣嗎?
如果有做了腰椎間盤突出手術的朋友們可以試著瞭解一下, 相信會有不同的恢復效果。 神經受損或持續性疼痛:任何脊椎手術都有損害神經或脊髓的風險。 有時,您的外科醫生會建議在手術中進行神經功能監控,以監察減壓效果及防止神經功能於術中受損。 不過,很多時持續性疼痛是因為椎間盤本身突出時引致神經受損,有些椎間盤突出會永久地損害神經而導致對減壓術沒有反應。 針對頸椎間盤突出或退化最常見的外科手術,是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及融合術 或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 。 外科醫生會由頸椎前面開刀進行手術,將問題椎間盤的上下脊椎骨融合一起或置換一新「關節」。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腰椎傳統手術後又退化 老翁改內視微創術第2天出院
醫生會移走攤開器及牽開器,再用縫線把肌肉及皮膚切口縫合。 手術期間,醫生會於手術位置放入引流管,以監察術後的內部出血情況及把傷口的殘餘血水吸走。 醫生會在您頸部左或右邊剖開一個大約兩吋的切口 (圖2)。 外科醫生會把您頸部的肌肉、氣管、食道及頸動脈移往一邊,製造一個通往脊椎的管道。 最後,外科醫生為了要看清楚您的脊椎骨及椎間盤,會把支撐正面脊椎的肌肉提起並固定在一旁。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台灣人愛心滿出來 348公噸物資援救土耳其
中心部分稱為髓核,為胚胎發育時期之脊索退化後的遺留物,主要由柔軟有彈性的膠狀物質所構成。 外層部分稱為纖維環,為一呈同心圓排列的多層韌帶結構,與上下方之終板軟骨、脊椎骨邊緣之環狀隆起以及後縱韌帶緊密相連。 由於椎間盤有此內軟外韌兩種結構,在人體活動時,除了可以維持脊椎的穩定度與可動性之外,同時也可均勻分散脊椎受力,減緩外力對脊椎所造成的衝擊。 椎間盤突出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疾病,最常發生在30-50歲之間。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雖然大多數的椎間盤突出患者的症狀都能在保守治療6周內得到改善,但由於其造成的不適感可以十分強烈,往往會大大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以下將對椎間盤突出的症狀、受傷機轉、治療、注意事項,與預後做初步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