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谷,今年4月每天扔掉的塑料垃圾多达3432吨,高于去年平均每天扔掉的2115吨,其中,外卖包装等日常塑料垃圾占80%。 智库泰国环境研究所(Thail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认为,该国今年的塑料垃圾总量会激增30%。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的研究報告指出:八成的海洋垃圾來自陸地活動,垃圾隨風或雨帶到排水管道,並經沿岸流入海洋,最終成為海洋垃圾。 兩成的海洋垃圾則是來自海上活動,如由遊艇活動、漁船或渡輪等所產生的垃圾被棄置於海上。 塑膠難以被生物降解,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是較嚴重及主要的海洋污染來源。
- 從海廢的組成材質分析可以看到塑膠材質達95%,當中75%是跟飲食相關的即棄物(包裝、瓶罐與餐具),那代表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的飲食著手,減少使用即棄物或是自備食物盒及餐具作出替代,將會大大減少海邊垃圾量。
- 棱皮龜是世界最大的海龜品種,並非每年也能夠在香港目睹牠們,而多數發現的時候,都只剩下屍體。
- 海洋是屬於大家的,香港水域只是被迫「硬食」其他地方的垃圾?
- 被問及傷口是否因為螺旋槳所致,祝效忠稱「有咁嘅可能性」,但須待進一步的分析及檢測。
- 2021年舉行了36個次活動,包括:定時淨灘9次;定時淨山6次;團體淨灘6場;團體淨山1場;講座分享(實體)4場及座分享(線上)10場。
- 環境局統籌的「海洋環境管理跨部門工作小組」(下稱小組)負責協調以上各相關部門(不包括渠務署)處理海洋垃圾問題,不過工作範疇則沒有包括海底。
他还提出警告说,因为新冠疫情,环保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先级下降“是一个非常实在的威胁”。 ”“告别塑料”环保项目的专家贝克谷兹对《中国慈善家》表示,塑料制品增多的最可能结果,是塑料垃圾被填埋或被倾倒入海洋。 唐大旻认为,民众对塑料制品的依赖、政府对塑料的限制程度,是随着不同国家的防疫进度变化的。
香港海洋垃圾: 香港海龜「吞下了塑膠手套」, 海洋污染中求生的瀕臨物種
研究成果有助進一步了解海洋動物的健康狀況,為管理本港水域、保育動物及制訂相關政策提供基礎數據。 為配合工作小組的工作,環保署於2013年委聘了顧問展開海上垃圾研究,調查海上垃圾的源頭、分佈和流向。 顧問根據研究結果,識別出需優先處理海上垃圾地點,各部門亦增撥資源加強清理能力。 香港海洋垃圾2025 需優先處理海上垃圾地點名單上的海岸清潔情況已逐漸改善,可見加強清理工作有一定成效。 自2019年8月起,香港城市大學臨床動物醫學系及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漁農自然護理署批准,協助解剖及研究在本港水域擱淺的海龜,進行全面健康評估研究,以至分析死亡原因。
- 塑膠進入海洋後猶如陰魂不散的惡魔,隨水漂浮,在環流中積聚,形成龐大的垃圾帶。
- 葛展榮及其團隊正在收集海洋數據,並與來自中國內地、日本、泰國、新西蘭和美國等地的夥伴合作,收集擱淺海洋動物的資料,經分析後加入資料庫中。
- 環保署已建立系統實時監控雨量數據和預測可能出現大量海上垃圾的地區,並按有關結果即時知會相關部門戒備,預早調配資源和人手作出準備。
- 他表示,海龜體內的包裝紙有繁體字及簡體字,垃圾來源有待進一步研究。
- 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2018年估計其面積達16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446個香港。
環保署亦會為不同社區團體提供意見及支援以舉辦海岸清潔活動,例如派員講解海洋垃圾的成因和應對方法、提供清潔用的工具及物資等。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對於香港水域該布氏鯨死亡感到十分惋惜,漁護署聯同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進行解剖的初步結果發現,鯨魚身上出現新傷口,但該傷口是否導致其死亡的原因,仍需作進一步化驗才可定奪。 香港海洋垃圾2025 他指,今次事件反映市民對於野生動物的對待不是太適當,大家可能對於鯨魚出現很想去看、很想去觀光,不但會騷擾鯨魚,亦可能會傷害鯨魚。 香港海洋垃圾2025 基於上述背景,城大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除了為擱淺海龜進行影像解剖,同時配合傳統解剖,找出牠們的死因及生活史,推算其年齡、品種、病理,探究是否因人類活動而造成損傷等。
香港海洋垃圾: 食物環境衞生署
這些廢物可能來自在海岸附近傾倒的垃圾,亦可能隨風及河流而來,或是因海洋災害事故如海難帶來。 相關的研究發現,海豚受到海洋污染的影響較海龜少,他認為這可能和本港海豚的種類、生活習性、香港水深不高等多項因素有關。 他重申,海豚也受污染影響,只是目前從死因仍不能妄下結論,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獲香港漁護署批准, 香港城市大學臨牀動物醫學系及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專家自去年8月開始協助解剖及研究在香港擱淺的海龜,希望查找海龜的主要死因,也是全球第一個團隊,以影像解剖的方式去研究死亡的海龜。 海上垃圾意指任何由人為活動產生的固體廢物、被棄置或遺失的物料,不論其源頭而進入海洋環境中。 在此研究中,海上垃圾包括在海上漂浮或被沖上香港海岸的廢物或物質。
食環署員工會到非刊憲泳灘和沿岸地區進行定期巡查,以確保該等地區獲妥善清理。 署方則回應指,一直與區域內的國際相關機構合作,並自2000年起與廣東省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持聯繫和合作,就雙方的海龜保育工作進行交流,包括資料交換、科研項目及護理人員培訓等。 張瑪珊指出,香港基於其地理位置,是各地海洋垃圾飄流過來的集中地,呼籲港府能夠牽頭協調,為區內能夠更多跨地合作,共同制定減廢指標,並可投資一些清潔海洋的科技,以更好保護區內的瀕危動物。
香港海洋垃圾: 魚類吞食垃圾 人類成最終受害者
此外,環保署會派員定期監測優先處理海上垃圾地點的清潔情況,並以五級評分制(圖2)對各地點作出評級,以查察加強清潔的成效。 香港海洋垃圾2025 香港海洋垃圾 若有地點被評為第三級(一般)或以上,環保署會立刻通知相關部門跟進處理,並協調相關部門進行改善措施,以適時加強清潔的力度。 按實際環境需要,所有海岸公園每週清理四次至六次不等;而大小磨刀海岸公園及鶴咀海岸保護區的清潔次數則維持每月二至四次。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負責全港共42個憲報公布的泳灘(圖2)的清潔工作,並一直密切監察這些泳灘的狀況。 該署每日調派工人到憲報公布的泳灘執行清潔工作,每天最少兩次。 當在泳灘海面發現大量垃圾而影響游泳人士,該署會特別安排人員清理在泳區範圍內的漂浮垃圾。 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負責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的清潔工作(圖1)。
香港海洋垃圾: 海洋垃圾
日本東京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赤蠵龜遇到塑膠時,有17%機會錯誤認作水母,綠海龜則有62%當成海藻吞食。 海龜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牠們會吃掉遮擋陽光和散播病菌的海草;吃下肚的海草更會消化成糞肥,為棲息海洋的動植物提供養分。 這種體型大、泳速快又有堅硬龜甲保護的動物,在成龜期於大自然中生活,幾乎沒有什麼天敵。 可惜,由於人類種種貪婪和自私的行為,令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受到嚴重污染,部份海龜更誤吞海洋垃圾致命。 海洋是屬於大家的,香港水域只是被迫「硬食」其他地方的垃圾? 在服務時間內,不論服務範圍的清潔情況,承辦商最少要有其一半的清除/收集船隊,在特定的服務區進行巡邏,以搜索漂浮垃圾。
香港海洋垃圾: 政府採取四項工作 檢視是否給予漁護署更多權力
根据彭博社(Bloomberg)的报道,德国的Ineos Styrolution以及美国的Trinseo等全球性塑料企业,近期销售额都实现了明显增长。 而山廢的組成材質亦是以塑膠垃圾居多,假若能以手巾/毛巾取代紙巾/濕紙巾,把煙頭用鐵盒自己帶走,也能將大部份的山廢減少。 夏天雨季時(6月、8月、10月)山徑旁及休息位置雜草叢生,煙頭被丟棄的數目跟冬天除草後有明顯的差別,有可能是垃圾在草叢中難被看見,也有可能是亂丟煙頭到草裡易引起山火。 進食塑膠對海龜來說是高風險行為,因為22%海龜攝入塑膠後有機會致命,不僅尖銳的塑膠會使內臟受損,膠袋亦會造成腸道阻塞,令海龜無法進食。 即使倖存下來,誤食塑膠也會令海龜異常漂浮,或會阻礙生長,並導致繁殖速度減慢。 如果可以戴上潛水裝備跳下海底,你會發現不少海底垃圾:膠樽、汽水樽、鬼網等等,在陸地上的垃圾,丟進海裏不等於在世上就此消失。
香港海洋垃圾: 按水域分佈:東西濃度大不同,塑膠垃圾「香港製造」
漁護署對BBC中文表示,署方一直透過各項保育措施保護綠海龜及牠們的產卵地,近期亦建議將深灣限制地區擴展至鄰接的海灣水域,並把限制期由每年5個月,延長至每年的4至10月。 我們去年曾徵集市民認為「多膠餘」的過度包裝照片,當中不少都是塑膠層層叠的食品包裝──薑、雪梨、罐裝汽水全部都係膠! 從顏色、形態推測,採集所得的這些透明微塑膠多數來自用於食品包裝的塑膠垃圾。 出得嚟行,預咗要還,去年超強颱風「山竹」還給香港一片「發泡膠海」,說明我們以為海洋垃圾眼不見為淨,其實它們一直十面埋伏。 今次在20個採樣點收集所得的18,123件塑膠碎片當中,微塑膠(大小介乎0.355至4.749毫米)佔當中94%,其中按塑膠形態分類,它們多屬發泡膠(42.3%),其次為碎片(21.5%)及纖維(18.7%)。 食環署員工會定期到非憲報公布的泳灘和沿岸地區巡查,以確保該等地區獲妥善清理。
香港海洋垃圾: 還原基本步 日常走塑源頭減廢
據漁護署資料,珊瑚礁普查結果顯示,發現廢棄漁網地點有逐年上升之勢,在過去五年(2013年至2017年),發現有棄置漁網的地點由六個升至十個,惟署方回覆指其影響程度僅屬輕微。 楊松頴認為,此類行動被動,亦不屬常規性活動,政府需要投放更多資源改善生態,例如制定針對性的政策處理海底垃圾問題。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祝效忠表示,已完成為該鯨魚初步採樣和解剖,在鯨魚屍體背鰭前方發現新傷痕,面積和深度較大,獸醫和團隊已採樣進行化驗,他們也打開鯨魚的胃部,暫時沒有發現外來物或海洋垃圾。
香港海洋垃圾: 擱淺香港海龜體內滿佈塑膠垃圾 港人責無旁貸
報告表示,在海龜腸道發現了800多件塑膠品,確實數字更可能遠遠高出20倍,因為他們只抽取每隻海龜消化系統的一小部份作研究。 除了一隻海龜身上有明顯遭船隻撞擊的痕跡,其牠海龜則大部分發現體內有大量海洋垃圾,不排除死因與海洋污染有關。 這些非憲報公布的泳灘和沿岸地區的清潔工作,由食環署的內部員工和清潔承辦商負責。 感謝各義工的積極參與,清理所得的數據將向大眾發佈,以教育社區了解香港的海洋垃圾問題和鼓勵大家改變污染海洋的惡習。
香港海洋垃圾: 疫情下失控的垃圾:香港水域大量口罩漂浮上岸 百米海滩拾获近70个
除常規清理服務外,海事處的承辦商工人亦會協助環保組織棄置他們在海岸清潔活動中所收集的垃圾。 海事處承辦商的前濱清潔隊亦可與環保組織的義工合作,共同清理積聚在陸路難以到達的前濱地區的海上垃圾。 環保促進會自2008年作為香港及澳門的「國際海岸清潔運動」統籌機構,負責安排義工於海灘進行清潔活動。
香港海洋垃圾: 更多「塑膠」主題…
公共机构管控塑料污染的议程可能因为疫情暂缓,但他认为其长远目标并没有改变。 较多环保人士认为,塑料行业在疫情下将塑料重新定义为安全、健康材料的做法,模糊了人们对其环境危害的关注,何况塑料本身远非健康产品。 香港海洋垃圾2025 马约表示,就塑料制品本身的特性而言,塑料包装实则可能导致化学物质进入食品内,并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ADB)的数据,湖北省在新冠疫情发生后的医疗废物增加了六倍。 绿色和平组织(Green Peace)塑料项目主任唐大旻告诉《中国慈善家》,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并未普及垃圾分类,人们用过的口罩等防护用品不能被置入“有害垃圾”箱。
他會見傳媒時說,當局上月中收到在香港水域發現鯨魚的報告後,漁農自然護理署隨即連同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研究如何協助鯨魚離開香港淺水水域,他們也曾諮詢內地專家、本地保育團體和海外相關專家的意見,發現當中存在不少困難。 從海廢的組成材質分析可以看到塑膠材質達95%,當中75%是跟飲食相關的即棄物(包裝、瓶罐與餐具),那代表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的飲食著手,減少使用即棄物或是自備食物盒及餐具作出替代,將會大大減少海邊垃圾量。 他指,7月21日再接獲鯨魚出沒報告,漁護署已立刻聯同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已立即監察鯨魚的情況,並且呼籲市民出海觀鯨,但見到效果「唔係太好」。 他指,7月26日當日,他與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曾向漁護署要求「加強動作」,但由於法例限制,程序較為複離,漁護署不能於短時間內設立禁船區,所以漁護署連同水警出動六艘巡邏艇出海勸喻,呼籲船隻離開鯨魚出沒水域。 祝效忠認同,加強教育是需要,認為藉今次事件,每個人都應思考如何與野生動物,包括鯨豚共存,人類應學習如何去享用天然資源,又提及近距離觀鯨等個人行為不但影響野生動物,亦會影響自身安全。 他說,明白市民對於鯨魚好奇會想觀看了解,但如果想拍照、分享,很多事情可以做,未必需要分享鯨魚的確實位置。
該署聘用承辦商定期清理並妥善處置垃圾,以保持沿岸水域清潔。 按實際環境需要,一般海岸公園由每月清理兩次至每週清理六次不等;鶴咀海岸保護區不允許進行任何康樂活動,清潔次數維持每週一次。 雖然未必能夠拯救牠們,但至少可以讓科學家研究牠們的死因、生活習性等。 葛展榮指出,香港地方不大,卻在海龜體內發現不少海洋垃圾,反映海洋污染情況嚴重,而且問題不僅限於本地水域。 他表示,海龜體內的包裝紙有繁體字及簡體字,垃圾來源有待進一步研究。 他補充,海龜本身有能力從體內排走細小垃圾,有活海龜甚至可排出塑膠手套。
香港海洋垃圾: 海上垃圾研究
環保署的數據顯示,香港每日棄置約二千公噸塑膠廢物於堆填區,其餘有些或經不同途徑流入海洋。 事實上,被棄置的塑膠廢物仍有經濟價值,可循環再造成原材料或有用物品,可惜本港塑膠回收率只得一成三,若政府能立法強制回收,回收量將可提升,而海洋塑膠廢物的數量亦可減少。 該處提供的服務包括:清理海面和積聚在前濱範圍的漂浮垃圾,及免費向停泊在避風塘內的本地船隻和繫泊在碇泊處及政府繫泊浮標的遠洋輪船收集家居垃圾等。
香港海洋垃圾: 香港政府將重推「23條」:與《國安法》有何差異?
以大西洋南部一個地區為例,總共發現超過1,000隻南極毛皮海獅被垃圾纏繞。 如果動物遭垃圾纏繞,可能會受傷,甚至淹死或勒死;如果吃下垃圾,消化系統會被堵塞或填滿,令動物慢慢餓死。 香港海洋垃圾2025 此外,塑膠更可能滲出毒素,並吸附水中污染物,當這些有害物質通過食物鏈層層積聚,將威脅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並且危及人類。 他表示,鯨魚屍體會用作標本,骨骼會用以科學研究及公眾教育工作。 他又提及,過去大部份鯨豚擱淺個案,大多為船隻撞擊、內臟感染或病變,甚或被海洋垃圾如魚網纏擾而致命。
《福布斯》杂志的一篇评论文章写道,大流行、全球油价暴跌、全球经济下行,这些连续事件将最终挑战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香港海洋垃圾 新冠病毒的暴发极大压缩了可回收物品的贸易价值,循环经济受阻将导致全球塑料污染变得更为严峻。 政府、企业很有可能在经济压力下,偏离原先制定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唐大旻指出,对于中国的普通民众而言,由于社会的塑料污染治理机制基本是自上而下的,民间团队对该议题缺乏参与,所以疫情期间的塑料污染话题并不在民众的优先级之中。
香港海洋垃圾: 政府措施
2021年舉行了36個次活動,包括:定時淨灘9次;定時淨山6次;團體淨灘6場;團體淨山1場;講座分享(實體)4場及座分享(線上)10場。 上文節錄自第252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8日)《疫下海龜的無聲吶喊》。 過去20年,綠海龜在該處產卵超過2000顆,但署方自2012年開始,並沒有發現綠海龜在深灣沙灘產卵。 署方強調,在香港,所有海龜品種都是瀕危物種,任何人如非按照法例規定進口、出口、再出口或管有瀕危物種,均屬違法,一經定罪,面臨最高1,000萬元罰款及十年監禁。 漁護署亦派遣護理員每天從海、陸兩路巡邏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向遊客發出勸喻,並在必要時採取執法行動。
海面的潔淨狀況會由海事處人員監測,當潔淨狀況在良好水平以下時,承辦商須調動工作船在30分鐘、60分鐘、120分鐘內分別往第一區、第二區及第三區進行漂浮垃圾清理工作。 這些非刊憲泳灘和沿岸地區的清潔工作,由食環署的員工或清潔承辦商負責。 香港海洋垃圾 視乎地點的潔淨情況和客觀條件,清潔頻率由每週六次至半年一次不等。 2018年,來自英國、美國和澳洲的科學家團隊,研究了來自大西洋、太平洋和地中海的七個海龜品種,合共102隻海龜,結果發現全部均曾進食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