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時代的專業系統強度不足,缺乏整體技術面的支撐,還沒有專業分工的環境。 而個人也認為,現象學的方法可能更貼近黃聲遠的設計狀態,尤其是他的渭水之丘(2011-2015),在渭水之丘,他以理性的方式簡單地重組基地的自然元素,雖然沒有敘事明確的空間意象,但不論是它的開放、高聳、突出、懸浮、俯瞰等狀態,都存而不論地帶領人們聯想到被紀念者的種種。 這樣的設計狀態,也讓人聯想到瑞士建築師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卒姆托擅長是以不動聲色的設計讓觀者在建築中感想連綿不斷之意涵的建築師,巧合的是他也是長居端士鄉下小鎮的建築師。 漢寶德熱衷創辦雜誌、著述、教學,但也沒離開建築創作,即使法令不允許具公教人員身份者擔任簽證的建築師,他仍然是自己創立之漢光建築師事務主要設計者。
而且,這個概念並不是想像中的虛幻傳統,也不是抽象與理性的機能主義,而是在地意識的傳達。 路康關注空間的論述性,用幾何的構成關係表達;紐約白派受到荷蘭風格派(De Stijl)影響,著重外觀連續性的表現。 王增榮 漢寶德的設計,用的表現法像紐約白派,但在概念上,我仍認為影響他最多的是路康。 王增榮2025 趙建中可能是台灣第一位上過路康的課的學生(這要再求證),但他是漢寶德在東海大學的學生,當過助教,早期與漢寶德相當親近。 漢寶德或許從他那邊多知道路康一些,但第一位翻譯康路康著作的人,在一九七三年出版,不是趙建中。
王增榮: 建築不該只是這樣,探索屬於台灣的價值/專訪廖偉立建築師
吳增榮的成名作,是以童年放牛經驗放入設計,私下命名「微笑的牛」的東勢鎮公所。 他在贏得台北市政府市政中心競圖後,無視各方的期待,毅然放棄建築生涯,改為繪畫藝術創作,不太公開出入建築專業場合,成為最讓人覺得神秘的建築師。 王增榮 比格達工作室主持人,知名建築評論學者,建築策展人,許多人口中的「大王老師」。 曾任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和建築系講師,《台灣建築》總編輯。 2012年成立比格達工作室,以建築策展、展場設計、建築旅行、建築講學等非建築事務所業務為主要工作。 路.康(Louis I. Kahn)為美國建築師,建築教育家。
- ▲王增榮,台灣知名建築評論學者,曾任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和建築系講師,現任“比格達建築世界”主持人,及建築藝術設計策展人。
- 這部分剛剛王大在談時也帶一點點模糊,漢先生真的是大乘主義的實踐者嗎?
- 我記得七〇年代的建築雜誌,幾乎是經常見到他的作品,那時期各種建築獎也都是他的囊中物,尤其七〇年代起,王大閎已經有點沒落無力,李祖原還沒正式出現,漢光事務所就是最閃亮的一顆星。
-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 198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辦了一個展覽,名稱是「開東合西:台北/東京建築師聯展」。
- 而我們將回溯他們在開啟成功大門前的經歷,與讀文的各位分享這一路的追夢故事,也一同來探尋能夠沐浴勝利光明的奧秘。
- 我們雖然尊敬王大閎,但他並沒有產生出現實面的積極影響,因為他介入到各個層面的位置點都沒有站穩,就是選擇成為一個孤獨的獨行者,儘管很重要卻沒有當代的影響力,陳其寬和李承寬的狀態,其實也是通通一樣。
面對優美如畫或動人心魄的景致時,設計一面「落地窗牆」似乎是最好的處理方式,然而,經過悉心挑選、框劃、遮掩甚至謝絕的景致,往往更能帶給我們豐富的視覺經驗。 設計者必須為每個景致量身打造獨一無二的開窗,仔細處理窗戶的形狀、大小和位置,讓觀看者可以感受到風景在說話。 我刻意決定嘗試不要因疾病的限定而將他們拍攝成在醫院中被醫療器材包圍的景象。 相反的,我將他們活潑的人格特質呈現至極致,同時又暗示了隱藏在背景中致命的“惡魔”。 因此,每張照片的主角背後都包含與鐮狀細胞貧血症的關聯性-監獄中高不可攀的牆,一個可怕的人影準備要吞噬他們的頭,一整片巨大“細胞”的海洋,圍牆上突起的尖刺。
王增榮: 隈研吾建築圖鑑:專業導覽及手繪千幅圖片,美學、知識、旅遊一本全收錄
尤其,他後半段在建築上的發展,事實上思考與操作面的著力變少,因此漸漸失去對建築界的影響力,整體來講是很可惜的。 漢先生聽了回答道:「這應該不容易吧。」再客套地笑了笑就離開。 王增榮2025 “比格達建築世界”正式成立於2012年,主要從事建築但非建築事務所業務的所有工作,如建築之旅、建築展策展、展場設計、公共藝術等。 他似乎天生具有將理論通俗易懂化的能力,在敏隆講堂中的白話現代建築講課讓70歲的老人家都能聽懂。 所以他把這個能力運用在建築解讀上,讓平常人也能領會到原本神秘難解的設計奧秘,而他本人則像是一位傳教士,不求回報,只是埋頭忙著拉近民眾與建築設計的距離。 但是他認為:“想要把建築的好處,美好的感覺,讓一般人體會到,甚至能夠提升台灣整體對建築的理解和品味。
黃聲遠的建築一向都有這種戰略性的企圖,如礁溪鄉公所(1995-2002)、礁溪生活學習館(2000-2005)、樟仔園歷史故事公園(2005-2009)、羅東文化工場(1999-2014)等,不論案子規模是大或小,在具體的建築動作下,其實他想要的是緊密地扣入地區的生活節拍。 如果用水墨的筆法做比擬,黃聲遠的建築與基地的關係,並不是筆觸清秀、細節分明、意象清晰的畫法,倒比較像是潑墨,看似一團混沌,實是漸層豐富的渲染,以及順著畫紙紋理的滲透,牢牢地錨定(Anchoring,借自Steven Holl的用語)在基地上。 以個人的理解,台灣一般人想像的地域主義,通常是指過去因應地區特性形成作法,是屬於傳統的一種。 而黃聲遠的作法幾乎與此無關,他用到裝飾語言通常是自己的原創。 事務所選擇離開台北,而落地宜蘭,「反了」的作用似乎開始發酵。 王增榮 東海大學建築系,在陳其寬創辦時,就帶有美式包浩斯的形態,因為這是陳其寬在美國學到的事。
王增榮: 中國大陸
三星蔥蒜棚,不是平鋪直述的獨立棚架,透過與三星鄉公所外觀的黏合,這是為當時資源不算豐富的偏鄉,建立可作為單純的戶外活動,或作為室內延伸至戶外之活動的類貧窮劇場。 礁溪林宅,跳脫當時一般住宅僵化的格局,展現貼近家人相處之流動性的空間組織。 已經被改為民宿使用的壯圍張宅(1998-2005),乍看之下是傳統合院的態勢,然而內部空間活潑生動的蔓延,超越了傳統的拘泥與停滯,讓室內更像是自然環境般連綿而弛張有度。 冬山河親水公園建造的過程與成果,讓台灣建築圈重新發現──原來設計不只是照本宣科的事,這是與發現及創見有關的工作,同時也啟發地方政府與民眾對建築之可能性的包容力,這或許是黃聲遠當年的考量之一。 「全部都反過來了」的驚嘆,正反映了現實正在進行的差異帶給他的衝擊吧! 而且,也預告了日後他對所有「似是」都採取「而非」之存疑的行事風格,尤其是建築設計。
漢寶德除了在建築的領域身兼教學、著述與設計者的身份,其實終其一生,他的工作還涉及各種層次的管理與政治的公職,從博物館館長,大學校長到國策顧問。 就某種角度而言,他可以算是戰後到目前,在權位上站得最高處的建築人。 王增榮2025 與同時期大部份的建築師相比,他的作為似乎更像傳統的士大夫,建築是他的入門,文化人是他想要的身份,出仕才是他的理想,晚年他透過一己的影響力推動美教育。
王增榮: 構築展在蘭陽博物館,展出到2023年5月1日
哈佛的深遮板甚至被認為是太形式,反而失去在印度之存在的必然性。 副展【微光顯聖-台東天主教白冷外方教會建築】,藉由過往映照當代,並探討構築行為在東台灣的樣貌。 歡迎熱愛建築空間美學的朋友把握機會,一起感受當代臺灣建築之美。
王增榮: Books related to 隈研吾建築圖鑑:專業導覽及手繪千幅圖片,美學、知識、旅遊一本全收錄
而(不)在場(in non- places)正為這樣的姿態提供了一個最有趣的位置。 吳增榮有承接了日本建築師的這個態度,我就是我,我就是一個完整世界,我就做我相信的東西,我才不管什麼文化什麼園林傳統,因此做出一個讓人覺得帶點神秘感、也無法清楚解釋究竟是什麼的建築。 王:因此吳增榮的角色,尤其他最後的作品是很重要的徵兆。 透過觀看「開東合西」展覽裡的日本建築師表現,讓吳增榮知道他作品最大的問題,就是個人化不足,他開始擺脫有如匿名的幾何構成,轉向使用清水混凝土,但是很可惜並沒有繼續做下去,可能是市政府這個複雜的案子,讓他心灰意冷。 阮:第一階段的幾位建築師,我們有一種遺憾惋惜的感覺,覺得他們都有理想、目標,但最後都沒有達成。 第二階段幾位建築師反而滿奇怪的,並不是惋惜,而是搖頭啊,像整個是失敗的一代,從李祖原、姚仁喜到後面這批人,就是台灣自己教育訓練出來的第一代建築師,到後面再來認真看時,其實只是顯出非常侷限、封閉的價值觀,還是跟外面現實世界的現代性,有一定程度的脫離隔絕。
王增榮: Jennie「這樣穿」過聖誕太性感,邀毛小孩合照超級可愛
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裘振宇+Studio Cho,2020)/臺北表演藝術中心(OMA,2021)/永恆之丘(林友寒 Behet Bondzio Lin 王增榮 Architekten + 林彥穎 十彥建築師事務所,2022)。 建築之所以成為建築,必須要滿足使用性(類比電影的故事性)、審美、環境涵構等人文條件的需求,還要整合如業主、結構、構造、材料、法規等事項,但真要能跳脫工具性的角色或宿命而成為表意的論述,則必須在設計裡展現出清晣、獨特的敘事性,以表述作者論式的意志。 作者︱王增榮 王增榮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曾擔任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建築系專任講師、《台灣建築》月刊總編輯,現為比格達原創有限公司負責人。
王增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高雄前鎮福音村難民住宅(一九六二,東建築研究室.陳其寬,已拆除),是他實質負責設計,透過把當時流行的傘形構造單元反過來用,這設計展現了空間、形式與構造整為一體之現代建築的樣態。 其後,受路康(Louis Kahn)的影響,他的設計更趨向於幾何與雕塑感,比如救國團的洛詔山莊(一九七二)與天祥青年活動中心(一九七八),與同時期仍停留在方盒子式設計的作品相比,更彰顯他的特色。 因父母離異的關係,讓王傑一直渴望能有個完整的家,19歲即與第一任妻子結婚,生下一女。 王傑結婚後,為希望長期居留臺灣,所以於18歲時決定入伍服兵役[24],在金門縣的大膽島擔任陸軍下士班長,後入選兩棲偵察營。 退伍後,妻子拋下他和女兒離去,王傑成為單親父親,獨自一人撫養女兒,日子過得相當辛苦。
王增榮: 王增榮對台中巨蛋競圖結果提出見解:是評審的錯,還是政府的錯?
吳增榮與他同代的建築師,雖然也很努力,但是似乎提不出在修澤蘭與李祖原之外的其他表現,只能躱在機能主義的層面下,勉強留下吳增榮的東勢鎮公所,作為那個時代的標記。 東勢鎮公所與吳增榮的自宅室內設計,可能是1980年代台灣最早使用清水混凝土的建築作品之一。 當時,吳增榮似乎把不加修飾的混凝土,看作重新回到建築本質的途徑。 譬如在他住家的平面,打破了當時台灣完全被開發商制約的三房兩廳格局,透過流通空間般的格局,塑造促進家人共處一起的感覺。 東勢鎮公所在滿足公務的機能需求之餘,他開始在建築的構築裡,碰觸了概念表達的層面。
王增榮: 世界文化遺產
我們雖然尊敬王大閎,但他並沒有產生出現實面的積極影響,因為他介入到各個層面的位置點都沒有站穩,就是選擇成為一個孤獨的獨行者,儘管很重要卻沒有當代的影響力,陳其寬和李承寬的狀態,其實也是通通一樣。 王增榮2025 王增榮2025 李祖原因為八〇年代中期後現代主義價值開始被逆轉,突然也變成過街老鼠,甚至被大家不斷當作負面人物批判,只有漢寶德在生涯的過程中,能夠成功與持續地產生各種影響力,甚至到現在還是餘波不止,這包括他當年在台灣建築教育上的重要奠基角色等。 另外,大概從一九七二到一九八四這段時間,應該是他建築設計與操作的高峰。
王增榮: 王增榮與阮慶岳,對談系列「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談論漢寶德
他善於用自己的經驗、體會和邏輯,以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 聽過之後,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簡而明的哲理,因為真理就應當是簡單的。 具體說,王永慶強調了四個善待:”善待客戶、善待員工、善待社會、善待自然”。 我們選了一個下午,在一個舒服的陽台,單獨談了超過三個小時,很淋漓盡致。 但卻因為不會使用錄音筆,談完直接關機,這三小時的內容,就此回不來了。
也是去年王品董監酬勞當中,唯一列在3千萬到5千萬最高級距的董事成員,戴勝益都沒他拿得多。 「天下是我在打,也不是他(指戴勝益)在打。」陳正輝談起與戴勝益的共同創業過程,流露出他的霸氣與中國狼性風格。 他意識到:企業領導重在創造高工薪的工作崗位,讓每位員工對自己的責任、使命清清楚楚。 其職能特徵是支持性服務,對產銷業務沒有直接指揮權,但有絕對的建議權和稽核權。 這就從上到下形成業務與行政兩條線,二者是互動關係,形成台塑特有的”集權決策、分權執行”的基本框架。
王增榮: 個人榮譽與獎項
那就設計一道酷炫的樓梯、斜坡或天井來歌頌這種垂直的空間關係。 那就把這不利的比例改造成一趟有意思的旅程,並在旅程的盡頭設計一個高潮驚喜。 美國名建築師Matthew Frederick有感自己在學時,不得其門而入的摸索。 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他的學生們一再地向他證明,大家在建築課裡碰到的問題和困惑,幾乎一模一樣。 王增榮 因此他決定用最簡單的文字和插圖,說明最複雜的建築設計。
王增榮: 台灣
事實上,如果以王大閎跟李祖原來看,他們在思考如何將傳統轉到現代性時,都有發展自己的建築語言,但漢寶德似乎沒有基本語言的建立,只有形式上的轉換,沒有看到語言鍛鍊的歷程。 王大閎比如在木斗拱轉換成鋼筋混凝土構造,或是立面、欄杆、基台與屋頂的處理等,都可以讀出他的思考痕跡;李祖原就更不用說了,他其實是把傳統建築轉化成現代性語言過程裡,應該是最用功也積累完整的,相對來看,漢寶德比較接近摘取與拼貼,並沒有想發展演化成一個語言的企圖,這是一個問題。 漢寶德的大乘建築,如果與同時期進入後現代之傳統主義的李祖原比較,李祖原的元素是轉化自中國大傳統的語彙,漢寶德則是台灣閩南式的小傳統。
在鹿身之上,老木料中透出的金漆,在陽光下閃爍出光澤,讓人想起王增榮,初入暮年,依然要放出能量為身處的建築設計界帶來前行的照明。 然而王增榮絕不只是普通的老師,在這一路對理想的追尋實現路途上,他自發地將促進台灣建築設計發展的使命融進自己的夢想,在大我的境界中快樂地達成想要做的事情,而這種豁達積極的情緒可以感染所有與他交流的人。 與王增榮的交談如同上了一堂課,他是學者,更是師者,略有粵音的腔調攜帶詼諧幽默,無所保留地將他對建築設計的觀察認識通俗易懂化後再與你分享,只希望你能夠在輕鬆自然的氛圍裡收穫自己的思考理解,這似乎是他為人師長的本能。 所以在他的講解中,只提供個人經驗和觀點做借鑒,通過示範推論的過程來激發大家的思考,能夠有持不同意見的團員來和他討論,也會成為他在建築之旅中的收穫。 ▲德國,Neuss之蘭根基金會(Langen Foundation),一如安藤忠雄其它作品一樣,在進入空間時,觀感便開始感受到內部釋放出的壓力,切實體會到設計傳達出沉默的安靜。 但是在王增榮的建築之旅中,選擇思考的方式,才代表最終的收穫。
王增榮: 澳門
漢寶德填補了論述的重要,這並不是說在他填補以前,大家都是只會用技術性操作,只有他成為並非單用技術性來操作設計的人。 只是我覺得,前面的那些前輩的特質,可能是比他更純粹與認真地在做自己的建築,所以漢寶德的建築一出手,立刻就見到對別人語言的銜接和轉換,轉譯與借用的某些痕跡太明顯,我們幾乎看不到自我語言的建構過程。 阮慶岳: 也就是說,漢寶德其實並不像王大閎那樣,一旦意識到時代與環境的時不我與,立刻姿態堅定轉身就走。 漢先生是一直到最後一刻,都沒有真正離開與放棄政治,即使最後幾乎被政治權力邊緣化,他還是沒有斷然離開。
這個現象看得出他的種苦心,不過,就後來研究者的觀點,這無疑也算是壟斷,因為這讓戰後台灣建築留下來的聲音顯得單調很多,其功與過不好一語明白。 王增榮2025 王:談起吳增榮同代的建築師,他們之前是隨著國民政府移居台灣的建築師,譬如王大閎、王秋華、修澤蘭等,都不是在台灣受教育,而是在中國大陸或到國外,所以中國文化傳統和西方的現代性,是他們直接體會建築的源處。 直到1950年代台南工學院成立,才開始出現台灣養成的建築師,如漢寶德、李祖原等這樣的新群體,對於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他們有時空上的隔閡,對於建築現代性的理解,也是在台灣資料不完整的狀態下,用自我的想像來認知。
王增榮: 【專訪】王品董事長陳正輝:等市值夠大再續「美國夢」,菲律賓「快樂蜂」併購擴張值得效法
藉此,推薦一款管理者成長課,涵蓋多方面的知識思維結構,都是實用的工作方法和經驗案例。 本書用大量故事說明,王永慶發展企業有兩大依靠:第一是靠不斷演進的領先理念帶動企業員工行動;第二是以實踐為本,不斷探討實踐,使之發現新理念,引領企業的進步。 王:整體看來這個世代,並沒有承擔起當有的時代理念,有幾度我腦裡甚至想到「絕望的現代性」這樣悲觀的字眼。 我覺得這一代最可惜的有兩個人,一個當然是吳增榮,另一個是黃永洪。 王增榮 兩個人都暗示他們熱愛建築,但都算是在半途放棄追求,吳增榮應該是做太多公共工程,裡頭各種複雜困難的事情,讓他覺得心灰意冷、或是應付不了,大概是四十多歲就退出。 柯比意的兩個作品,意象相像的只有戶外開展的大斜坡與外觀的深遮陽,在平面的構成,尤其大斜坡與內部空間的關係完全不同。
我們看前面的幾位前輩,服務對象主要是政治權力,這時逐漸轉到商業機構,服務對象轉為資本權力。 但是這時的政治權力漸漸轉到地方,地方政府因為選舉與經濟蓬勃,發言權逐漸加大,那時像是李俊仁、王立甫,主要在做地方性的文化中心。 與他上一世代的建築師相比,黃聲遠與他同世代的建築師,如呂理煌、龔書章、廖偉立、邱文傑等(或許可稱之為解嚴的一代),他們的設計意識顯得更加積極,不再安於「合乎普世性」之一言堂般的作法,而彼此各有自己對建築的思維與風格。 黃聲遠讓建築成為重組生活空間紋理以及發現自然與當下之契合性的角色,讓建築的存在超越作為機械地滿足機能的工具。 作為解嚴的世代,黃聲遠的設計也如同李安的電影一樣,都存在著對威權意識的批判。
Kenneth Frampton提出了批判的態度,當然是對現代主義的發展路徑,提出意圖修正的批判,這裡頭尤其強調地域性批判態度的重要性,就是針對現代主義以及對現代建築史,單一中心發展的反省。 也就是說,現代主義一直是以歐美的社會、經濟及政治條件,作為思考與衡量的標準,並沒有想到第三世界在文化、社會、經濟上的差異。 另外,范求利(Robert Venturi)的《建築的複雜與矛盾》,對於現代建築的菁英主義,以及過度服務上層階級的封閉美學觀,完全跟現實民間美學不對話的態度,所提出直指核心的批判。
▲在“樂埔町Leputing”裡,王增榮也不忘先帶著大家參觀一遍空間中的重點,再介紹修復設計中的細節:運用文創的絲綢產品佈置傳統凹間,既能製造意境,又可進行展示。 當某個設計難題大到幾乎讓你束手無策時,別坐在那兒枯等答案浮現,動手畫就對了。 畫圖不只是為了傳達設計解決方案,畫圖本身,就是了解問題的一種方式。 王增榮 王增榮 除搭配實際建物的照片和詳盡的資料,更特別製作了隈建築進化圖和縣別分布圖,堪稱至今最完整的隈研吾建築書。
當然,這樣說並不代表黃聲遠的形式必然合理,他也必須對出手的形式更深思熟慮。 王增榮: 在今天的單元,我要給他一個在建築領域的定位。 我認為從戰後到他的時代,建築除了實務的操作,還能呈現論述狀態,漢寶德是極少數的人。 王增榮2025 在我腦裡,還有另一個人,他是賀陳詞,不過影響力比較大的,當然還是漢寶德。
王增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王增榮,台灣知名建築評論學者,曾任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和建築系講師,現任“比格達建築世界”主持人,及建築藝術設計策展人。 反之,最糟糕的動線安排,往往是對角穿越或過道與長軸平行。 在這類情況下,家具無論怎麼擺放都很難讓人舒服,因為居住在這個小空間裡的人,會一直覺得有人走來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