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香港本土並無能源資源,必須完全依賴入口燃料,這可能是直接從境外進口(例如油產品和煤產品),又或是進口燃料後於香港進行加工(例如電力和煤氣)。 除此之外,還有小部分的能源由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提供。 現時所供應的氣體燃料主要有兩類: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供應的煤氣及各油公司供應的石油氣。 燃料組合 燃料組合 香港的燃油主要由在香港的多間石油公司提供,包括蜆殼、埃克森美孚、加德士、華潤石化、中國石化等。
機電工程署總部大樓包括有機電工程署展覽館,頂樓觀景區則有太陽能發電板及風力發電機。 正如在沙灘上行走會留下足印,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亦會釋放溫室氣體,產生所謂的「碳足跡」。 所有我們擁有的、享用的,例如食物、衣服、交通,都與香港的碳足跡有密切關係。 黃錦星表示,兩個方案各有優點,但由於須興建新供電基建和天然氣價格上升,電費上漲勢所難免,初步估算兩個方案的成本相差不大。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界及市民同心協力。 燃料組合2025 我希望大家善用科技創新、區域協作、綠色經濟等機遇,同心邁向碳中和。
燃料組合: 燃料コラム
我們會繼續針對本地溫室氣體主要排放源,優化香港未來的發電燃料組合,以及實施能源需求管理,雙管齊下,以減低溫室氣體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 燃料組合2025 環境污染、地球暖化,全球響起警鐘,因此,增加利用清潔能源、再生能源是大趨勢。 香港一直倚重燃煤發電,但由於要加強環保,而且現時使用的燃煤發電機組亦會陸續退役,未來在發電燃料上,勢必會更廣泛使用清潔能源,所以環境局早前諮詢市民意見,探討未來使用發電燃料的大方向。 當局在諮詢文件中,開宗明義點出要讓香港可以持續發展,必須確保市民能在合理價格下,獲得安全可靠的電力供應,而市民亦期待有更清新的環境,為配合未來市民及經濟發展所需,故須要考慮發電燃料組合變化。
- 現時的發電燃料組合中,燃煤佔超過一半,核電佔23%,天然氣佔22%,而燃油和可再生能源共佔2%。
- 新界尤其較偏遠區域的一些建築物,和康樂設施也設置小規模的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系統,主要作照明之用,或用於操作現場數據資料記錄設備等用途。
- 然而在同一年進行的耐震評估中,發現該建築在發生6.0以上地震時可能倒塌,且由於施工者(如清水建設)當時缺乏內部裝修的相關資料[12][13],原本預定於2017年動工,2018年完工的計劃則出現延遲的問題。
- 天然氣的使用始於1995年底,由海南島的氣田經780公里長的高壓海底管道進口(中電);而港燈則由2006年起,由澳洲西北氣田(主要)及中東地區氣田(次要),經其有份參股的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及附設管道,進口天然氣發電。
- 大家近年親身體驗過超強颱風襲港的威力,「天鴿」和「山竹」在數年前對香港造成的破壞,至今仍然歷歷在目,亦向我們發出明確的警號,提醒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我們預計在今年內就發電燃料組合徵詢公眾意見,並會一併檢視二○一○年時建議的碳強度下降目標,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燃料組合 (三)在二○一○年的諮詢文件中,我們亦建議從需求管理着手,提高能源效益、推廣環保陸路運輸、鼓勵汽車使用清潔燃料,以及轉廢為能,以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推動使用可再生能源方面,現時已有電力公司在發電廠設立光伏系統,每年可生產約一百一十萬度電。
燃料組合: 我們的目標
再者,太陽能的使用不涉及高輻射的發電過程,能夠避免核能的安全性問題,亦不會帶來熱污染,減少因為發電而危害自然生態的棲息空間,有利於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政府若更積極改變發電燃料組合,建構可持續的電網,香港可以減低70%的直接碳排放。 燃料組合2025 除了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組合外,政府應竭力發展與電力供應相關的科技。 此外,政府應研究核電的使用安全,並考慮本地電力廠可否加入碳捕獲和儲存的科技。
除此之外,以上的電力供應政策必須配合鼓勵家庭節省能源的措施,才能有效減低香港的碳排放。 黃錦星今日會見傳媒時表示,網電方案建議的燃料比例是從內地南方電網購買約30%網電,同時維持從大亞灣核電站輸入20%核電,天然氣發電比例則由現時的22%增至40%,燃煤和可再生能源佔約10%。 2014年2月,作為被爆70周年紀念活動的一部分,廣島市決定進行休息處的改修工程。
燃料組合: 能源
兩間電力公司亦正研究建立離岸風力發電場的可行性。 此外,政府亦推動轉廢為能,例如為興建中的污泥處理設施加裝設備,把污泥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熱能轉化成電力,除滿足設施本身的用電需求外,剩餘電力亦可輸出至電網。 然而,礙於天然和地理環境所限,以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我們仍未具備條件發展具經濟效益及規模的可再生能源設施。 在節能和提高能源效益方面,政府透過立法、政策配合和公眾參與全面推動有關工作。
因此,兩家電力公司近日對未來發電燃料諮詢的回應,都集中在中港供電穩定性差異之上,擔憂向內地買電,會降低供電可靠性,影響民生及經濟。 屯門濾水廠淡水來自七公里外的大欖涌水塘,由於水源增加,水塘供水日趨穩定,成為濾水廠用水力發電的契機。 水力發電屆時能為廠內設施每年提供300萬度電力,節省240萬元電費,佔濾水廠現時電費的10%,並減排約2,000公噸二氧化碳[18]。 現時全港共有21個濾水廠,水務署將全面評估使用該技術的可行性。 而政府計劃將沙田濾水廠重置於岩洞內,經水務署初步估計,新位置亦能夠加入水力發電裝置,以便利用來自萬宜水庫輸水的剩餘水壓[19],在經過詳細評估後,有望將發電機組工程加入重置計劃內,進一步善用再生能源減排[20]。 我很高興知道早前D1燃氣發電機組投入運作後,天然氣在中電的發電燃料組合比例已由2019年的少於三成,提高至2020年的大約五成。
燃料組合: 我們的能源組合
香港的電力按地區分別由兩間公司供應,兩者均屬私人投資公司,並非由政府授權專營,但分別自願與政府就財務事宜簽訂《管制計劃協議》。 成立於1889年的香港電燈為香港島、鴨脷洲及南丫島提供電力;而成立於1901年的中華電力則為九龍、新界及南丫島以外的絕大部分香港離島提供電力。 香港第一盞電燈於1890年12月1日的黃昏由灣仔發電廠生產的電力驅動[4]。 香港能源來源主要依賴化石燃料及核能,以滿足發電、運輸及煮食等需求。 由於香港境內並沒有任何能源礦產的儲藏,因此所使用能源均依靠進口,包括煤、燃油及天然氣等。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
燃料組合: 環境局:電費補貼非可持續方案
環境局緊接在2021年施政報告後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詳細闡述淨零發電、節約能源、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四大減碳策略和目標。 由於發電佔香港碳排放約三分之二,因此淨零發電是我們減碳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 次要的太陽能發電系統用於泳池的設施,而上水屠房的熱水供應系統也有這種系統。 新界尤其較偏遠區域的一些建築物,和康樂設施也設置小規模的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系統,主要作照明之用,或用於操作現場數據資料記錄設備等用途。 當中馬鞍山海濱長廊緩跑徑建有195支各自距離8米的燈柱,每支使用50瓦慳電膽,為長廊提供基本照明。
燃料組合: 發展可再生能源 力爭實現碳中和
我們又與電力公司合作,推廣能源效益及節約能源的措施。 香港政府可以通過津貼及推廣兩種方法,雙管齊下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 由於建議從供應及需求雙管齊下,大大增加研發及投資於可再生能源的經濟誘因,再加上,建議只為短期補助,長遠可以通過需求帶動生產,所以財政不會帶來持續負擔,因為屬於既可行又具成效的建議。 料B建議為擴大樓宇太陽能使用,可以減少(a)題所提到的空氣污染和安全性問題。 燃料組合2025 基於太陽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發電過程不會產生空氣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倘若可以取代燃煤發電,能夠大幅改善香港的空氣污染問題,並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紓緩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問題。
燃料組合: 香港電力市場的監管機制
就我所知,民眾對於核能存在「安全隱憂」,基於核電廠運作的輻射有機會危害人體健康,更嚴重是核事故帶來的性命財產損失,另外,屢次核事故亦會令到港人質疑核電廠的安全性,長年累月活在憂慮和惶恐之下,影響心理健康。 即使大亞灣核電廠並非設於本港境內,但是距離之近仍然會令到港人擔憂輻射問題。 然而天然資源受環境影響,供應時斷時續,需賴以傳統發電方式作支援, 燃料組合2025 例如,太陽能的產生需取決於天氣,並不是所有地區都同時具備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和發展條件。 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燃料,相較於其他大部分化石燃料,每電度可產生最少的碳排放量。
燃料組合: 廣島市原子彈爆炸
「一次能源需求」(PER)是指在一地域內的整體能源用量。 它代表在境內所有用作能源轉化和最終使用的能源供應。 一般而言,在一地域內的一次能源需求包括本地生產和進口的能源產品。 以香港而言,其計算方法是先將油產品、煤產品和電力的進口留用數字減除船或飛機艙所需的能源,然後再將餘數就貯存量供應的變化作調整而得。 要解釋香港的能源情況,我們首先要看看兩個主要總能源指標,即「一次能源需求」[1](相等於其它國家的「一次能源總供應量」)和「最終能源需求」[1](相等於其它國家的「最終能源總消耗量」)。 雙管齊下:(b)題完整示範雙管齊下的其中一種技巧,從「供應」與「需求」兩端提出相應建議,更重要的是學習可行性的申述方式,不少學生只懂要求政府津貼而未有考慮財政可持續性,以上述的方法則可令建議更為圓滿。
燃料組合: 發電燃料組合諮詢展開
隨著香港發展成低碳的經濟體,我們致力採用更潔淨的燃料組合,支持未來能源持續發展。 戰後,燃料會館一度作為燃料會館繼續運作,直到1957年被廣島市政府收購並改為「東部復興事務所」。 隨後在1982年經過改建成為市觀光協會的辦公室,並更名為「休息處」,至今仍保留這個名稱。 截至2017年,建築內幾乎沒有保留創建時的原貌,只有地下室仍保留着被爆當時的狀態。 「最終能源需求」(FER)是指最終使用者用於如發熱、煮食和推動機器等能源用途的全部能源。 它與「一次能源需求」的分別在於後者包括在能源轉化和傳送過程中所損耗的全部能源。
燃料組合: 燃料調整費
香港的發電廠以煤作為主要發電的燃料,其次為天然氣。 天然氣的使用始於1995年底,由海南島的氣田經780公里長的高壓海底管道進口(中電);而港燈則由2006年起,由澳洲西北氣田(主要)及中東地區氣田(次要),經其有份參股的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及附設管道,進口天然氣發電。 另一方面,中華電力也從廣東省的大亞灣核電站(以及作為核電廠附屬設備的的廣州抽水蓄能電站)輸入電力到香港。
高用電量的用戶(例如:機場和港鐵)可獲132千伏(kV)、33kV或11kV配電。 燃料組合 碳封存是指二氧化碳經過壓縮和運輸後,儲存在地球表面以下幾公里的多孔地質岩層,以防止二氧化碳排放洩漏到大氣中。
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燃料組合 中電雖然都支持加大天然氣發電的方案,但取態較溫和,沒有完全抗拒與內地聯網買電,希望政府就此進行更深入的技術及商業研究,例如聯網的電纜走綫是海底、地底還是架空電纜,以及相關環評和公眾諮詢等,亦要與內地商討長遠電價水平。
燃料組合: 香港地球之友歡迎港府訂立進取中期減碳目標
另外,當其他發電設備意外停運時,它也可用作備用電量。 香港發電一向依賴高碳排放、並造成嚴重污染的一般煤炭,但兩家本地電力公司——中電和港燈近年已逐漸轉向使用乾淨煤和天然氣,為較少污染的化石燃料,以減低碳排放量。 根據政府的統計資料顯示[1],在2010至2020年期間,「一次能源需求」和「最終能源需求」分別減少3.5%及增加11.3%。 能源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十分重要,像香港這種大都會來說,能源對所有經濟活動均不可或缺。 香港的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平地稀少,但人口卻多,而且不斷上升。 我們需要大量能源,以在各式高樓大廈中創造出舒適的室內環境。
燃料組合: 利用申込書類
第3、4段︰新聞分析(一)指出向內地買電的兩大問題︰供電穩定性不及香港兩家電力公司;內地燃煤發電亦同樣會造成污染。 站在環保角度,業界人士亦關注,就算向內地買電,發電設施在內地,但發電排放的污染物,可能隨風飄至香港,無助解決本港的污染問題,而且在內地燃煤發電,同樣會污染地球村,破壞生態環境。 應研究香港能否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核能,並落實本地碳捕獲和封存技術,亦可為電力公司提供管理電力需求的指引。 要實現碳中和這目標,我們必須掌握科技發展的趨勢,作具前瞻性的規劃。
燃料組合: 電力來源影響深遠 優劣須知
隨着電力公司逐步以天然氣及零碳能源代替燃煤發電,我們估算香港2020年的碳排放量已較2005年的水平減少約五分之一。 未來發電燃料組合對電價的影響,更是一般小市民最關心的問題。 高中題:(a)題為政策評論題,基本要求清楚申述核能利弊,進階應該緊扣題目關鍵詞「主要發電燃料」,故此應該比較其他可以作為主要發電燃料的能源,例如煤、天然氣或其他可再生能源。
燃料組合: 電力
環境局在諮詢文件提出兩大方案,方案一是從內地南方電網購買三成電力,再加上從大亞灣核電站輸入兩成核電,令本港從內地輸入電力高達五成;方案二則是加大天然氣發電比例,由現時約兩成二大增至六成。 雖然燃燒天然氣發電較燃煤發電潔淨,但要達致205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我們必須更廣泛使用零碳能源發電。 我們已定下進取的目標,爭取在2035年或之前把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燃料組合中所佔的比例提升至7.5%至10%,並期望這比例可在往後進一步提升至15%。 政府會帶頭在水塘、已修復堆填區,以及適合的政府建築物和設施盡量加裝可再生能源系統,並會發展更多先進的轉廢為能設施。 在社區層面,我們與電力公司於三年前推出上網電價計劃,公眾反應非常踴躍。 我們會繼續研究推出更多便利私營界別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措施,配合上網電價,帶動可再生能源發展。
燃料組合: 發電燃料組合在2020年 (按輸出量計算)
現時香港用電的發電燃料組合中,煤佔約54%、天然氣約23%,而輸入核能則約23%。 政府於二○一○年年底發表《香港應對氣候變化策略及行動綱領》諮詢文件(諮詢文件),並建議訂定目標,在二○二○年將碳強度(即以每單位本地生產總值計的溫室氣體或碳排放量)由二○○五年水平減少50%至60%。 針對本地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我們當時建議採取相應的減排措施,包括優化香港未來的發電燃料組合,在二○二○年大幅減少依賴碳排放量高的化石燃料,逐步淘汰現有的燃煤發電機組,並增加使用非化石、潔淨和低碳的燃料,包括從內地引入更多核電。 其後,內地宣布重新檢視核電安全,並暫停審批新的核電項目,而香港社會各界就核能在本地的應用亦有不同的意見。 不同的發電燃料各有利弊,在檢討本港的整體發電燃料組合時,我們會充分考慮及平衡有關能源政策目標,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合理價格及環保表現,並與持份者保持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