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特徵: 1.有發育遲緩現象 2.體重增加緩慢 … 屯門醫院腦神經外科部門是香港其中一間最富經驗於提供椎管內脂肪瘤治療,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腦癎手術,腦血管重建術,及神經功能術中監察技術的中心。 根據調查表示,僅 2 兒童腦科2025 成家長認為腦發展可靠後天行為改變。 郭雲鼎強調,其實遺傳僅是腦發展影響的因子之一,並非完全不可逆,一般正常的寶寶,可透過家庭的陪伴、多元的外在刺激與完整營養補充等三要素,全面幫助寶寶的腦部發育。
脊柱裂(spinal bifida)是一種脊柱的椎弓閉合不全的脊柱畸形。 臨床特徵: 1.隱性脊柱裂僅有脊椎缺陷,脊髓和脊髓膜正常 2.大部份病人沒有症狀 3.脊髓膜膨出(meningocele)是脊髓膜… 神經與皮膚在胚胎發育時,同來自外胚層,也就是說他們發育的源頭是一樣的,所以若是遺傳上的病變,會同時俱有神經和皮膚的病徵,最代表的二種疾病是結節性硬化症或神經纖維瘤。 ;另外,發生畢生最痛的頭痛、頭痛頻率越來越高、晚上會痛醒,或是改變姿勢反而更痛,也可能是急性、嚴重的腦部疾病,同樣要馬上就醫檢查。 2.真誠讚美做得好的地方:當孩子成功做到一件事時,爸媽的鼓勵很重要,但絕不是一味誇獎小孩「好聰明」、「好厲害」這樣而已,而是要去讚美他努力的過程,把孩子的正向行為描述出來,讓孩子自己肯定自己。 是一個特別的門診,有超過1500名患者在名單上,並每年接受超過100個新轉介。
兒童腦科: 評估治療
PVL 在神經發育上的預後很差,有 75% 以上 的危險性將來有運動障礙,較少比例的病人也會有認知障礙。 局部或單側的 PVL 將來大的障礙機率較少些,馬偕醫院於1984 至 1989 年收集 24 例 PVL 的報告病例中,追蹤時間由一年半至四年,其中只有 1 例的神經發育正常,此病例的 PVL 為位於左側額角旁的單一囊泡狀 PVL。 除了會造成運動障礙如腦性麻痺之外;根據報告,PVL 和將來身體上的障礙如視覺、聽覺障礙和痙攣抽搐,尤其是嬰兒點頭痙攣 (infantile spasm),也有著相當的關連。 PVL 造成腦性麻痺後遺症的比率,根據 Paneth etal. 從 1985 年至 1993 年統計 15 篇關於 PVL 的論文,結果顯示全部累積有 358 個病人中,腦性麻痺後遺症佔了 212 位(59%)。
- 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短暫、重覆發生的突發性偏癱,或左、右側交替性的偏癱。
- 案例二的良性腦瘤為顱咽瘤(craniopharyngioma),位於蝶鞍附近,常會壓迫視神經、腦下垂體或下視丘構造,造成視力障礙與視野缺損、內分泌功能障礙、尿崩、食慾無法控制導致肥胖、或水腦症等問題。
- 有些罹患腦炎的孩子經過治療後便順利痊癒,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腦部發炎後會留下發展遲緩、學習障礙等長期的後遺症。
- 的確會讓大家充斥著疑惑,因此我就著兒童精神學跟大家來個簡單說明。
- 使用立體定位放線治療技術(或放射手術,如:電腦刀、加馬刀等),與傳統放射線治療相比,有相同之治療成效但較少之副作用,目前已取代後者成為主要的放射治療方式。
- 非感染性腦炎的致病原因比較複雜,通常是在遭遇到前驅的抗原刺激後,病人體內產生了會對抗自身神經元細胞內蛋白質的抗體,於是導致受到攻擊的腦部發炎,這一類的腦炎可泛稱為自體免疫腦炎。
要引導小小孩看大人「淡定的情緒」,所以不要跟孩子一起急。 這大大有助於兒童骨折的直接管理,也因此顯著紓緩傳統的放射線負擔。 負責所有困難的下肢問題包括:先天性畸形、發育異常、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和肢體長度不平衡。
兒童腦科: 陳震宇 醫師
郭雲鼎醫師強調,其實遺傳只是腦發展影響的因子之一,並非完全不可逆,透過家庭的陪伴、多元的外在刺激與完整營養補充三大要素,也能幫助寶寶全面的腦部發育;而其中多數父母了解外在刺激和家庭陪伴的重要性,卻忽略「營養」對於寶寶腦發育的關鍵影響。 小兒神經醫學會提出數據顯示,僅不到2成的家長認為「營養」是影響嬰幼兒大腦發展最重要因素。 小兒腦神經系統疾病範圍廣泛,當中包括腦癇病、先天性腦神經異常、兒童腦麻痺、兒童偏頭痛、抽動症、與基因或染色體有關的腦神經疾病、新陳代謝異常、儲值性疾病等。 匯兒兒科醫務中心提供兒童腦神經系統疾病的檢查,診斷與治療。 提供腦電圖檢測服務 ,由兒科專科醫生分析數據及撰寫報告,從而判斷該用哪種治療方法。
- 我們的睡眠研究中心擁有兩間獨立房間,可於同一時間為兩位病兒在理想,不受騷擾環境下進行睡眠測試。
- 抽動症一般於18歲前出現病徵,而本身並非因為其他疾病如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腦炎或因服食藥物所導致。
- 為了縮减住院時間和早期出院,日間醫療中心於2014成立,為患病兒童提供家居,以及一站式跨學科和多學科的服務,減少通宵住院的需求。
- ,透過小動作即可看出寶寶腦部發育的端倪,提醒家長除了生理發展與疾病,平時可透過兒童手冊與互動多留意寶寶的狀況。
- 現為腦神經科專科醫生,1995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兼任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醫學院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 儘管兒童青少年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死亡的比例很低,然而留下後遺症的比例不低。
如果觀察之後都沒有上述的狀況的話,頭痛頭暈不舒服的情況通常會在第2天、第3天最不適之後,就會逐漸改善。 但也提醒,還是要以現場醫師判斷為準,畢竟現場的醫師才是真正有看到病人的人。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傷與重症團隊說明,在考慮小朋友頭部外傷後要不要做電腦斷層時,會考量3個方向:受傷機轉、過去病史和臨床症狀。 以目前的小兒神經團隊來說,以上三個類型的疾病是以團隊方式來進行的;換句話說,小兒神經團隊為一個整合團隊的醫療照護。
兒童腦科: 醫生的槌子
磁力共振涉及磁力,它不用幅射,所以較為安全;得出來的影像,亦非常細緻,用於分析腦部複雜結構尤為適合。 事實上,有不少情況是電腦掃描未能顯示的病情,透過磁力共振則一目了然地將有病組織呈現出來。 3歲,盛行率約3-8%;5歲,盛行率約19.5%;7歲,盛行率約37-51.5%;15歲,盛行率約26-82%。 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強迫症或焦慮症的病人同時出現抽動症的症狀亦較多。 © 2020, MacKay Memorial Hospital 本網站內容為馬偕紀念醫院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兒童腦科: 香港皇后大道中70號卡佛大廈11樓1101-2室
小華(化名)是一位4歲的小男孩,3歲左右開始出現偶發性頭痛,另有左眼視力模糊情形。 因為突發性意識障礙與全身乏力被帶至臺大醫院急診室就醫,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MRI)發現有3.5公分的腦部腫瘤,位於蝶鞍上方,診斷為顱咽瘤(craniopharyngioma)。 視力檢查發現右眼正常,但左眼僅剩光感;腦下垂體功能檢查顯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
兒童腦科: 腦神經科醫生 54 位
因此也建議要養成勤洗手,注意呼吸道衛生的習慣,若有外出旅遊則務必注意防護蚊蟲叮咬,並且讓小朋友按年齡施打常規疫苗,減少了病毒感染的機會,也間接預防了腦炎的發生。 懷疑有成長發展問題的兒童,可透過註冊西醫及心理學家轉介, 在衞生署轄下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登記及預約,接受專業評估及診斷。 有關服務包括制訂康復計劃,並為家長及兒童提供輔導、親職講座或支援服務。 當雙眼的運動失去協調性,所建立以至轉送到大腦的影像信息變得不一致,就會出現重影。 「雙眼複視」可以是某些嚴重腦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最先察覺到的問題,因此必須小心處理。 假若「雙眼複視」只是間歇性出現,可能由於本身的隱性斜視,於集中力不足或疲倦的情況下出現重影。
兒童腦科: 小兒耳鼻喉科
手術治療方面,手術顯微鏡能放大手術視野與提供充足照明,有助於分辨腫瘤組織與正常腦部的交界,並能使開刀醫師更加準確止血。 另外,手術過程結合神經導航定位系統,無論是腫瘤切除或是切片手術,都能提升準確率,以幾近零誤差來確實切除或取樣腫瘤組織。 而內視鏡系統的推陳出新,對於腦室內或顱底的深部腫瘤也能夠以微創手術方式完成。 放射線治療方面,配合新的定位技術,能夠更準確照射腫瘤並降低對於周遭腦部組織的傷害。 兒童腦科 兒童腦科 放射線手術、以及最新的質子與重粒子放射治療,則能將正常腦部受到的照射範圍與劑量降為更低。 藥物治療方面,許多腫瘤對於化學治療反應良好,尤其在3歲以下腦部尚未發育完善、不適合接受放射治療的病童,高劑量化學治療為手術後輔助治療的首選。
兒童腦科: 腦神經科
常見的腦炎症狀包含意識不清、倦怠、躁動不安、發燒、頭痛、以及抽搐、肢體無力、行為障礙甚至性格改變等神經學症狀。 另一個則是比較常見的新冠後遺症 – 長新冠,也就是接下來討論的重點。 根據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的定義,長新冠指感染後4 ~ 12週仍有症狀的新冠肺炎康復者。
兒童腦科: 專業資格
小兒神經醫學會秘書長、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郭雲鼎說,嬰幼兒大腦發展問題過去常常被忽略,根據國外研究,兒童發展問題被診斷出來的平均年齡是 4 兒童腦科2025 歲,但嬰幼兒的發展高峰期落在 0-3 歲,這段差距就讓孩子失去把腦力追回來的黃金期。 而想要讓孩子的腦力追回來,除了先去小兒神經課進行發展評估,跟醫師、治療師討論早療的辦法之外,爸媽也要注意「陪伴、刺激、營養」的重要性。 另外,還有許多爸媽認為大腦發展是由遺傳決定,根據小兒神經醫學會調查表示,僅2成家長認為嬰兒腦部發展可靠後天行為改變。
兒童腦科: 守護寶寶腦部發育黃金期!小兒神經醫學會揪5NG 醫師提醒「腦發展」陪伴、刺激、營養全都要
因此,雖然Omicron對成年人的症狀較輕微,但對小孩的影響可以十分嚴重。 兒童腦科 當孩子因為疑似腦炎的症狀就診時,請爸爸媽媽們務必要提供旅遊史與接觸史等寶貴資訊,對於病情的診斷會有幫助。 病毒性腦炎目前除了單純皰疹病毒有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外,對其他病毒大多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 罹患腦炎的孩子當中,有一部分可能會留下長期的後遺症,對孩子與家長的身心都是一大負擔。
兒童腦科: 兒童腦麻痺 (Cerebral palsy)
除了腦炎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疾病也有可能造成頭痛、發燒、抽搐等症狀。 所以醫師在完成病史詢問與身體檢查後,可能會先安排電腦斷層檢查,來排除顱內出血、腦腫瘤等其他病因。 而當小朋友有出現類似的症狀,使醫師懷疑有可能是腦炎的時候,腰椎穿刺通常是必要的檢查。 做腰椎穿刺取得的腦脊髓液進行檢驗後,可以幫助確認是否有發炎的狀況,而且還可以進一步針對懷疑的病毒或其他病原體作化驗,以求對症下藥。
間歇性「雙眼複視」亦可能由眼型重症肌無力(Ocular Myasthenia Gravis)引起,患者可以於不同方向看到重影,亦可能同時出現上眼瞼下垂、手腳無力的問題,而症狀往往在休息不足時更為嚴重。 小明(化名)是一位14歲的國中生,過去健康情形良好,半年來有間歇性頭痛,起初歸因課業壓力不以為意。 後因持續一個月的複視與嘔吐就醫,經腦部影像檢查發現有4公分的小腦腫瘤,向前壓迫腦幹,合併有水腦症情形。 鑑別診斷包括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室管膜瘤(ependymoma)、或星狀細胞瘤(astrocytoma)。 經開顱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嘔吐與複視情形改善,水腦狀況緩解,病理報告證實為惡性的髓母細胞瘤。 由小兒腫瘤科醫師與放射腫瘤科醫師給予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手術後迄今一年,定期影像追蹤顯示無腫瘤復發情形。
健康教育基金會 的目標是努力地向社會上不同組織,無論公共或私人機構,社區和個人,以鼓勵及正面方式支持大眾預防疾病,以延長生命和促進人類健康。 慢性頭痛:例如偏頭痛,屬於慢性陣發型的頭痛,可能伴隨有肚子痛、噁心、嘔吐的胃腸道症狀。 也常常是一邊或兩邊太陽穴附近的脈動性疼痛,休息後頭痛常可獲得緩解。 可是電腦斷層的輻射劑量比較高,而且過去有研究顯示,如果有1萬個小朋友接受頭部電腦斷層,10年後就可能會多增加一個腦瘤或白血病病患。 返回首頁|聯絡我們|Copyright © 兒童腦科2025 Kenkon 健康網.
少部分造成腦炎的病原體有針對性的藥物可以使用,在病原體檢查結果尚未出來以前,可能會經驗性投予抗生素與抗病毒藥物。 包含密切監控並處理孩子不舒服的症狀,維持水分電解質平衡,處理抽搐與腦水腫等等。 造成腦炎的原因感染性腦炎非感染性腦炎感染造成的腦炎當中以病毒感染為主,雖然有些細菌、真菌、或寄生蟲的感染也可能造成腦炎,但還是以病毒感染最多。 在過去還沒有發展出疫苗的年代,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病毒、以及小兒麻痺病毒都是常見會造成小兒腦炎的病因,幸好現在疫苗施打普及了以後,上述這些病毒造成腦炎的發生率已經大幅降低。 擁有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 兒童腦科2025 院士(精神科)等資格。 專注研究兒童精神學,以突破傳統精神科常規的診治方式,加入遊戲元素以提升兒童精神健康治療的趣味性和效果。
閒時積極推廣腦科教育,力求以淺白易明的方式,將艱深難懂的腦科知識分享給大眾。 著作有《不怕老退化》:解構柏金遜症、老人癡呆症和中風等三大腦科疾病。 腦炎指的是因為某些病因造成腦部的發炎反應,常見的腦炎症狀包含意識不清、倦怠、躁動不安、發燒、頭痛、以及抽搐、肢體無力、行為障礙甚至性格改變等神經學症狀。 有些罹患腦炎的孩子經過治療後便順利痊癒,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腦部發炎後會留下發展遲緩、學習障礙等長期的後遺症。 雖然現今科學還未能找出個別病症的實質源頭,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心理行為問題是由腦部與環境互相影響的結果。 醫治兒童精神健康必須循著問題背後的原因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