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篤水塘附近更設有燒烤場及休憩場地,是這趟旅程的完美終站。 駐守PB1的香港義勇防衛軍第三連是歐亞混血兒,多是二十來歲,不少是港大學生。 洪棨釗與同袍寡不敵眾,奮戰至下午六時許,日軍228聯隊由山上衝下來欲包圍機槍堡,眾守軍且戰且退,退至百米外的PB2時已彈盡糧絕,菲爾德身中四槍,唯有投降。 「黃泥涌的戰場雖小,但日軍也用了差不多兩天才由黃泥涌峽打到對面山。」機槍堡等遺址皆屬二級歷史建築,惟保育工作屢受批評。 早前水務處於機槍堡旁建水喉,投訴後才改為暗喉。 離開了機槍陣地,眼前風景突然開闊,這處是渣甸山配水庫,早於1934年啟用。
味峰侯公祠這個兩進式設計的祠堂,建於清朝乾隆53年間,數數手指已有232年歷數。 當時由舉人侯倬雲,為了紀念別號侯味峰的國學生侯聚裴而興建,現時主要用作祭祀祖先的家祠,更被列為一級古蹟。 黃泥涌峽徑2025 公祠的設計是清朝傳統的兩進三開間一天井,其捲棚頂禮亭卻是傳統中式建築中罕見的,而正脊及青磚牆身飾帶的灰塑,以瑞獸、花卉、幾何圖案及中國民間故事等的木構件和祖龕作裝飾,造工精巧細緻。 2019年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公祠列為法定古蹟,孝悌為仁之本,藉有形之公祠世世代代承傳下去。 一九四一年,盟軍組聯合戰線,香港與新加坡由英國指揮;菲律賓由美國保護,國共於內地抗日,共同阻止日軍於亞洲擴張,故雖兵力懸殊,港督楊慕琦多次請示,倫敦仍命令不降。
黃泥涌峽徑: 4. 機槍堡奮戰 港大生陣亡
建議先參觀抽水站,不然,回程時可能會忘記了抽水站這景點沒走進去。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軍隊不宣而戰,偷襲夏威夷珍珠港,同時日本軍隊入侵馬來亞半島、菲律賓及香港等東南亞多個地區,太平洋戰爭隨即爆發。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軍隊已經在中港邊境駐紮,對香港虎視眈眈。 黃泥涌峽徑 英廷和港英政府早已估算日本早晚也會進犯香港,但無奈歐戰剛爆發,歐陸多國相繼淪陷,同盟國只餘英國苦苦支撐對德、意兩國戰爭,無暇東顧遠東地區等殖民地。
在太平洋地區眾多殖民地或自治領中,香港的戰略價值最低,既無險可守,又無戰爭資源,故英國曾經打算棄守香港,以保留戰力固守馬來半島及馬六甲海峽。 如欲了解詳細的水塘水務文物及歷史建築物的位置及資訊,可參考水務文物及歷史建築物列表 (整理中,稍後提供)。 如何前往:從港鐵中環站 F 出口的愛丁堡廣場起步,以魯班先師廟為終站。 從魯班先師廟去港鐵堅尼地城站 B 出口,只需數分鐘。 值得一去的景點有莊士敦道上的法定古蹟和昌大押,這棟建築物建於19世紀末,古典的外牆絕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和昌大押如今已經活化成酒吧及餐廳 The Pawn,是個夜夜笙歌的好去處。
黃泥涌峽徑: 豐田Prius C × 黃泥涌峽徑 追尋二戰遺址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黃泥涌峽遺址部分位於大潭郊野公園,由相關部門管理;而西旅指揮部不屬公園範圍,由古蹟辦定期巡查及清理垃圾,最近一次在去年(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回到目錄 – 大潭郊遊徑資訊
因兩機槍陣地火力能夠互相掩護,日軍花了很大力氣才能攻克兩堡。 當年守軍於此堅守12小時,後日軍把手榴彈投進碉堡的通風管道中,令守軍傷亡慘重才得手。 十二月本是個令人愉快的月份,當月有普天同慶的聖誕節和期盼來年事事如意的除夕夜。 可是在七十五年前,香港迎來黑暗歲月,日本攻佔香港,開展了三年八個月的淪陷日子。 而香港島上的 黃泥涌峽 ,是整個香港保衛戰最血腥的一役。
黃泥涌峽徑: 機槍堡遺址 JLO1 及 JLO2
在戰役的最後階段,渣甸山、黃泥涌峽、灣仔峽、聶高信山、金馬倫山等要點相繼被攻破。 守軍東防線已經後退至赤柱半島,西防線已退至灣仔船街至時為添馬金鐘一帶。 渣甸山配水庫 黃泥涌峽徑 離開了機槍陣地,眼前風景突然開闊,這處是渣甸山配水庫,早於1934年啟用。 防空火炮陣地
- 不過當我來到西旅指揮部時,走到一個比較陰暗的角落時,突然間我感到頭痛和眼花,同時間心中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原諒我未能用文字去描寫那種怪異感覺),我腦起只想起一個念頭:此地不宜久留!
- 建議先參觀抽水站,不然,回程時可能會忘記了抽水站這景點沒走進去。
- 也許當天是閒日,除了一些來溜狗的家傭,整條郊遊徑都只有我一個訪客。
- 「羅遜是加拿大陸軍訓練總監,加拿大派來的都是資深將領,但他們的士兵大多很年輕,有人甚至在來港的船上因暈船嘔吐,心臟病發死亡。」為守衛香港而客死異鄉的軍人理應得到尊重,惟現時碉堡遺址堆滿垃圾,衛生惡劣。
- 離開了機槍陣地,眼前風景突然開闊,這處是渣甸山配水庫,早於1934年啟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文物徑途經的大部份古蹟均不對外開放,包括逾百年歷史的基督教堂崇謙堂及結合中西建築特色的華麗大宅石廬。 其實單純欣賞古蹟的外圍建築,包括廟堂及書室屋頂的華麗雕刻,已經目不暇給。 在香港眾多法定古蹟中,有41個水務設施,而當中大部分位於大潭,組成大潭水務文物徑。 文物徑於2009年成立,全長五公里,沿經上水塘、副水塘、中水塘、抽水站、水壩、上水道等古蹟。 這些文物可追塑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至今依然服務香港大眾,為中西區提供食水。
黃泥涌峽徑: 日軍進峽原是意外……
羅遜將所有機動部隊(Flying Columns)都派去力阻日軍推進,指揮部只餘數十士兵。 十時許,日軍包圍指揮部,羅遜向總部表示:「Going outside to fight it out」(我將離開戰至最後),就破壞所有通訊設施,與同袍持槍而出,右大腿中彈,失血過多身亡。 歷史沒有如果,但若羅遜能多等半小時,或能挽回一命。 「約十一時許,有華人工兵來到增援,但找不到羅遜。」約十二時,只剩下約十五人的蘇格蘭營亦經過指揮部。 黃泥涌峽徑2025 蔡耀倫解釋,當時無線電不可靠,守軍靠電話通訊,若電話線被破壞,就只能靠傳令兵以電單車傳信,通訊不良,令守軍難以即時掌握戰情。
黃泥涌峽徑: 歷史遊踪 x 週末行山 – 黃泥涌峽看香港保衛戰
西旅指揮部 離開配水庫,沿著郊遊徑可以返回黃泥涌峽道大馬路。 路中間有一紀念牌,由聖約翰救傷隊於二次大戰後所豎立,以紀念56位在香港保衛戰犧牲的聖約翰救傷隊的成員。 而香港島上的黃泥涌峽,是整個香港保衛戰最血腥的一役。
黃泥涌峽徑: 加拿大殉職戰士
黃泥涌樹木研習徑是金督馳馬徑的一部份,全徑共介紹了30種植物。 除了傳統的資料傳意牌外,在近畢拉山道一段還有供遊人「複習」用的問題牌,甚有新意。 全徑皆由石塊或混凝土鋪設,行走起來全無難度,沿途可欣賞到黃泥涌峽附近一帶的景色。 黃泥涌樹木研習徑的起點位於黃泥涌水塘公園對面的停車場後方,徑內所介紹的植物中較特別的有烏毛蕨、兩粵黃檀和綠蘿。 黃泥涌峽徑 黃泥涌峽徑2025 遊人在起點可遠望聶高信山,那是觀察蝴蝶登峰的熱點。 上山途中所經過的林木保存完好,是觀鳥的好去處。
黃泥涌峽徑: 歷史資料站
在接近尾段有一個十字路口,沿指示牌可以走到畢拉山道的終點,而上山方向則可接行大潭郊遊徑,或沿樓梯下行往大坑道。 在紅葉涼亭行約30分鐘,便到最後一個景點, 黃泥涌水塘是水務設施古蹟水塘,由黃泥涌水塘行不用10分鐘,即到達巴士站,可乘巴士到灣仔及中環。 離開大潭上水塘石橋向終點黃泥涌峽道進發, 約2公里 需時45分鐘(慢行約80分鐘), 沿途都是上行斜坡行車路, 一點也不難行。 在步行約15分鐘後,便到達一個涼亭, 一個有楓香樹(紅葉)的地方, 這裡的楓香樹很高大, 要舉頭向天仰望才可看到。 大潭水塘(又名大潭篤水塘)這路線,大多數人都是由黃泥涌峽起步至大潭篤水塘,沿途是落山斜路。
黃泥涌峽徑: Time Out 香港古蹟郊遊路線推介
步行徑長三公里,以茂蘿街為起點,在這裏你會看到現為文化展覽場地的二級歷史建築「綠屋」,走到終站是港鐵金鐘站附近的永豐街,此處亦是另一景點藍屋的所在地,在「We 嘩藍屋」活化計劃下,其標誌性公寓於2017年完成復修。 如今這裏不只是公寓,更進駐了餐廳,並引入很多教育活動,適合一家大小參加。 沿路的十個站見證英軍如何肉搏苦戰日軍不果,最後於1941年的聖誕節投降。 首先看到的是高射炮台遺址,一片頹垣敗瓦引證着戰事白熱化,盟軍擊落日軍戰機的時刻。
黃泥涌峽徑: 香港保衛戰 歷史:
這路段途經多個二次大戰時的軍事遺跡,實在難以想像這裡當年曾發生激烈的戰事。 第九站是黃泥涌峽道旁的西旅指揮部,亦是主要抗日戰場;雖然相關設施經過修葺,但仍不難發現戰爭痕迹,指揮部跟附近的掩蔽體仍然屹立,旁邊還有傳意牌展示相關設施的用途跟歷史,讓遊人可以了解更多。 接着便可沿車路而行回大潭水塘道,到停車場取回座駕離開。 沿路只有一條主路,甚少分叉口,不用看地圖也不會走錯路。 路線長短也非常有彈性:行約45分鐘便有一個有公廁的小公園,此時覺得累既可考慮小休再往上走,或原路折返也可以;夠力氣的,便可一直行上大風坳,坐在涼亭中吹吹風(記得帶風褸),全程需約兩小時。
黃泥涌峽徑: 黃泥涌峽徑 (香港) – 旅遊景點評論 – Tripadvisor
深入這條路線,你會發現數個雜草叢生的機槍堡,一直走到最後,渣甸洋行的瞭望台映入眼簾,這裏不只誘發更多歷史思考,還讓你俯瞰迷人的城市景色。 位於新界東,鄰近粉嶺的文物徑全長2.6公里,1999年正式開放。 據說,有龍跳躍跨過文物徑附近的山嶺,因而得到這氣吞天下的名字。 新界五大氏族之一鄧氏於800多年前從江西南遷,落戶於龍躍頭,如今這裏依然是鄧氏據點。 文物徑深入五個鄧氏老圍村,東閣圍就是其中之一。 逾500年歷史的圍村,原始風貌不變,依舊築於高台上,因護城河長年圍繞之故。
黃泥涌峽徑: 港島徑第五段 (黃泥涌峽 – 大風坳)
十九日傍晚,日軍攻陷黃泥涌峽後,將戰俘集中在彈藥庫外的空地和茅屋,並於彈藥庫外空地屠殺數名守軍。 「日軍後來為縮短訓練時間,在軍校沒有教授《國際法》,也沒有指引如何處理戰俘,談不上如何人道對待。」蔡耀倫說,日軍在轉移戰俘時,若有受傷戰俘倒下,會將之殺死,苦戰後亦常以屠殺發泄。 十九日中午,日軍於機槍堡PB1中投下手榴彈,幸香港義勇防衛軍第三連的菲爾德及洪棨釗及時指揮同袍躲避,未有傷亡。 黃泥涌峽徑 「日軍第230聯隊本應前往大坑和禮頓山,卻因迷路沿金督馳馬徑走進了黃泥涌峽。日軍紀錄中,也提到下次要仔細看地圖。」五千日軍先後到達黃泥涌峽,而守軍只有一千。
黃泥涌峽徑: 日軍約5000人
路徑初時較緩,慢慢上升,隨後斜度漸增,但走的都是清晰的梯級。 由此再微升一段,便可到達渣甸山,在此可下瞰跑馬地一帶市區。 繼續沿岸邊路一直走, 前往大潭篤水塘水壩,別錯過沿途欣賞大潭灣的美麗景色。 在行車道的盡頭轉入小路,走進去約2~3分鐘,可到達大潭篤水塘水壩。 自1894,香港爆發溫疫後,原已欠佳的衛生情況更趨惡劣。
黃泥涌峽徑: 港島行山路線|灣仔峽行到黃泥涌峽 遠眺壽臣山深水灣靚景
馳馬徑的終點位於南風道,據說前港督金文泰的夫人經常在這段徑上騎馬奔馳,因而命名。 上行到260米高的中峽上會有點吃力,但到達與布力徑交匯的馬路後,卻可以遠望海洋公園的吊車和大樹灣的景致。 如何前往:在港鐵粉嶺站 C 出口乘搭 54K 黃泥涌峽徑 號小巴,穿過河流後的第一個站(即崇謙堂)下車,文物徑終點為小坑村,可在此乘搭 56K 號小巴返回港鐵粉嶺站。 此後從渣甸山下降,不久便見左方的荒禿礦場,與右方的茂密綠林成強烈對比。 下降至山坳,大潭翠谷更是一覽無餘,下瀉的山谷引導著您的目光直奔遠處的大潭上水塘。
黃泥涌峽徑: 香港九大看日出好去處
現代化的城市觀景及千遍一律的新市鎮建築無疑大煞風景,但數座古老祠堂及書室屹立如昔,讓遊人一瞥新界原居民的早年生活。 舊屏山警署已改建成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提供豐富導賞資料及地圖,讓你的旅程更充實。 黃泥涌南連赤柱,北接金鐘,失守後港島迅即淪陷,五日後(二十五日)日軍佔領港九新界,港督楊慕琦投降,開始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
路徑的起點位於大潭郊野公園入口(鄰近陽明山莊),最後以大潭灣作結。 黃泥涌峽徑 沿路鋪砌整齊而且佈滿路標,對於任何年齡及體能程度的途人都沒有難度。 沿路有十個資訊站,為你介紹大潭文物的歷史價值及現今功能。
黃泥涌峽徑: 以港為家 守軍五湖四海
1941年12月17日,日本軍隊在北角登陸,港島戰役開展。 該天是整個香港保衝戰最血腥的一幕,英軍有461人陣亡,日軍則傷亡超過800人。 但歷史並不如煙,今天行走黃泥涌峽郊遊徑,仍然可以感受到七十多年前眾將士於此生死相搏的點點痕跡。 歷史知識在博物館或教科書垂手可得,但如果要真切的認識過去,香港文物古蹟徑可給你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帶你認識不同面向的香港。 香港行山好去處眾多例如黃泥涌峽徑、屏山文物徑、灣仔歷史文物徑和大潭水務文物徑等等,讓你欣賞迷人景色之餘,也能加深對本地歷史的了解,推介以下香港古蹟郊遊景點。 「羅遜是加拿大陸軍訓練總監,加拿大派來的都是資深將領,但他們的士兵大多很年輕,有人甚至在來港的船上因暈船嘔吐,心臟病發死亡。」為守衛香港而客死異鄉的軍人理應得到尊重,惟現時碉堡遺址堆滿垃圾,衛生惡劣。
隨後上攀一段石級,走過了小馬山的路口,很快便可上走至畢拿山,飽嚐更為寬遠的景致。 最後急降約600級天梯至大風坳,完成港島徑第五段。 建在黃泥涌峽的黃泥涌水塘於1899年建成,為香港的第三個水塘。 水塘有一弧形的水壩,高50英尺、長270英尺。 但由於水塘儲水量小(2,700萬加侖)及維修費高昂的原因,該水塘在1978年停止運作。 黃泥涌峽道(英語:Wong Nai Chung Gap Road)是香港香港島的一條道路,位於黃泥涌峽之上,呈南北走向。
選擇在大潭篤水塘起步,是因為在終點黃泥涌峽巴士路線較多,回程返市區比較容易,還可以轉車到淺水灣海灘及赤柱市集,所以推介大家由大潭篤水塘做起點。 在黃泥涌道的油站旁邊,有個不太起眼的小石牌,紀錄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戰爭歷史。 在油站旁邊的小山崗,當中有幾個碉堡,那就是當年西旅守軍的指揮中心。 羅遜 (John Lawson),他和同僚在1941年12月19日被日軍包圍於當地,他向總部發出了最後一道無線電:「Going outside to fight it out」,就與同伴持槍突圍,最終力戰身亡。 今天黃泥涌水塘已經不再是供水系統一部分,它已經被闢為水上公園,市民可以在湖中泛舟。
十二月十九日早上十時許,羅遜准將於港島西旅指揮部突圍時中彈陣亡。 黃泥涌峽守軍來自不同陣營,包括由加拿大來港援軍,加軍兩營總司令羅遜(John Lawson)准將是西旅指揮,十一月底才來港,未料十二月初已開戰,加軍來港不久,不熟地形,只能負隅頑抗。 天未光,在金督馳馬徑站崗的加拿大士兵轉移往日間陣地(daylight position),約一小時後,日軍第230聯隊經此進峽。 蔡耀倫解釋,守軍在日出後要另覓隱蔽地方埋伏,據舊照片,黃泥涌峽的樹當時更矮,也更空曠。 在水壩旁邊小小的休息區有紅葉樹(楓香樹), 還可以看到大潭副水塘全景, 包括大潭副水塘水掣房、大潭上水塘 石砌輸水道。 黃泥涌峽上有兩個機槍碉堡名為JLO1 及JLO2,代表了 Jardine’s Lookout 1 號和2號碉堡。
今天黃泥涌水塘已經不再是供水系統一部分,它已經被闢為水上公園,市民可以在湖中泛舟。 打仗時,水源就是一切,這解釋日本進佔港島,偏偏要向黃泥涌及大潭兩峽進攻,以絕守軍水源,盡快完結戰事。 走上黃泥涌峽徑不遠,有一大片平地,旁邊的資料告示指這處平地曾經放置兩門防空火炮,拱圍當時中上環一帶的政治中心。 由蘇絲黃年代開始,灣仔已被視為地踎之地,不過這裏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 由古老漁村到歐洲人聚居地,再變成如今五光十色的深夜狂歡勝地,灣仔保留了多個歷史建築及紀念碑,成為這個變化急速社區的殘餘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