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汉朝(或许更早时间)开始,“石”这个单位就一直是这个情况,从国家正式规定来说,是重量单位。 但在民间非正式场合,它又可以作为容积单位使用。 ——这就说明,“石”这个单位,当重量单位使用时,是国家制度规定的,是正式的。 当容积单位使用时,是民间约定俗成的,是非正式的。 由此可簡單把「升」和「石」的關係確立下來,既:一「石」相當於192「升」黍的重量,也就是古代斤兩下的一百二十「斤」。 本段提煉出來就是一「龠」容納1200黍,重量為十二「銖」,二十四「銖」為一「兩」。
- 儋作為俗稱在之後取代了石字的讀音,也就是直接以儋為石,故有石字音儋的說法,其實是混淆了二字。
-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石为30千克。
- 至于古代的亩产的石是以重量记还是以容量记,就只能从基本逻辑推断了。
- 這在古代度量衡中是比較明確的,到了近代,有些地方的一石按照500斤來算,建國以後有地方規定一石是100斤,這都得另說,不能算古代的常見情況。
- 比如我有次实际称量我家的白米,就称出了0.868、0.872、0.892、0.9、0.925这样的高比重。
粟米、糜黍、稻米、高粱等由於質地、密度和籽粒的不同,一斗的重量也輕重不同。 在古代隨著朝代變遷升斗、斤兩的大小也略有變化。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古籍中雖然記載著當時升、斗、石的標準,但都沒有說明是以哪一種米為標準的,所以不足為據。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 重量轉換器?
汉代一斤大约有258.24克,一石大概为31公斤[1]。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石(這裏訓讀,本字是“擔”,漢語拼音:dàn;粤音-教院式:daam3)在秦朝和汉朝时作为质量单位使用。 后来又因为一石粮食恰好是一个人所能挑担的重量,于是一石又称一担。
- 古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是重量单位。
- 古籍中雖然記載著當時升、斗、石的標準,但都沒有說明是以哪一種米為標準的,所以不足為據。
- 1930年開始施行的《中華民國度量衡法》規定:石為容積的市用單位,1石為100升;擔為重量的市用單位,1擔為100市斤即50公斤。
- 嚴格的來說,「石」與「斗、升、合」是不同類的,「石」是重量單位,而「斗、升、合」是容量單位。
- 斛容19600毫升,可视为20000ml; 折算1升合196毫升,可视为200ml。
- 石當重量或者容量的時候,120斤是1石,10斗也是1石。
此處斤兩為古代斤兩,也就是成語半斤八兩的出處。 所以,到1950年代初期,「石、斗、升、合」這種古典計量方法在中國農村還一直沿用。 以前在農村,人們會說:「今年一畝地打了幾斗麥子?」「你家今年收了幾石糧食?」日常生活中也常說「一升面」、「二升米」等,所以以前的小學算術課里才會教「石斗升合」。 但讀音卻很複雜:如果用作計量單位,石,要讀「但」音;合,得念「各」。 然而,我們當年沒有教讀音,於是按照字面的音默默念叨了幾十年。 石(这里训读,本字是“担”,汉语拼音:dàn;粤音-教院式:daam3)在秦朝和汉朝时作为质量单位使用。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重量換算
因此石作為容積單位本沒有「儋」的讀音,而儋同樣作為容積單位本沒有寫成「石」的形式。 1930年開始施行的《中華民國度量衡法》規定:石為容積的市用單位,1石為100升;擔為重量的市用單位,1擔為100市斤即50公斤。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作為較為標準的糧食計量器具的斗,近現代(即明清後)才通用,且在中國北方地區流行,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才真正退出歷史舞台,現在要再見斗的芳容,只能到民俗博物館了。 一斗米是多少斤,應該沒有準確的數字。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汉一两为15.6g,一斤即249.6g,一石一百二十斤29952g约合29.95kg。 因此汉一石约59.9斤,可视为现在的60斤。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甘肃出土的王莽新朝时的铜权衡(斤)为249.6克,和上面那个结果基本一致(一点误差很正常,古代精度差)。 这就证明古人从战国到汉朝的计重单位就没变过。 这是阿房宫遗址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战国秤砣),上面写着重一石(百二十斤)),根据测量,总重30750克。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重量對照表
在近現代常用於棉花的總產量,如1971年全國棉花總產量9000萬擔。 1930年开始施行的《中华民国度量衡法》规定:石为容积的市用单位,1石为100升;担为重量的市用单位,1担为100市斤即50千克。 在近现代常用于棉花的总产量,如1971年全国棉花总产量9000万担。 1930年开始施行的《中華民國度量衡法》规定:石为容积的市用单位,1石为100升;担为重量的市用单位,1担为100市斤即50千克。 儋作為俗稱在之後取代了石字的讀音,也就是直接以儋為石,故有石字音儋的說法,其實是混淆了二字。
石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 1.容量单位:10斗为1石; 2.重量单位。 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 一石等於十斗,一斗等於十升,一升等於十合,一合等於十勺,一勺等於十撮,一撮等於十摸。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轉換 石 到 千克
日本明治19年改一石為180.39公升。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您如果有兴趣,也可以依据物理学知识实际测量一下。 我是農村人,從記事起就知道升這個量米的量具。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古代的「升」「斗」「斛」「石」各相当于如今多少市斤?
石當重量或者容量的時候,120斤是1石,10斗也是1石。 東漢的時候,有些地方就把1石的重量或容量叫做1擔了,注意看下圖李賢的註解(《後漢書》)。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最後,關於斗,還有一事值得一書,市面上的糧行常用的斗,旁邊會常備一根製作十分精巧的竹棒,用於抹平量具口沿的糧食,叫作「概尺」。 民間的往來中,升子裝滿後是用手指或筷子沿升子口刮平,這叫「平升」。 如果升子裝滿了再往上加,加到堆不下為止,則叫做「滿升」或「尖升」。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容積換算/體積換算
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升子還擔負著借糧「調頭寸」的責任。 長輩常常會告誡後生,還糧的時候一定要「尖升」,以此表示對鄰居、鄉親們搭救之情的謝意。 雖然我們竭盡全力地去確保此網站的公制轉換計算器和轉換表的準確性,但是我們不能承諾萬無一失,也不對任何所犯的錯誤負相關責任。 如果您發現了我們網站的錯誤,我們會非常感謝您能用此頁面頂端的聯繫鏈結回饋給我們,我們會盡力以最快的速度去改正。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石 到 千克 表
以前大戶人家多於心計,刮子有內弧外孤兩種,放糧時用外弧刮子,收糧時則用里弧刮子,為的是賺些便宜。 還有「小斗出大斗進」之說,即小斗放貸,大斗收租,一斗頂一斗,可謂坑人。 此種情況,多見於收租院類階級教育展覽館和現代文學作品中,亦不足信,因為斗是互為借用的。 斗,既是盛糧食的一種木質容器,也是計算糧食重量的一種工具。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香港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一斗小米是多少斤。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由於古代的標準不一,書中記載的也都是當時標準,引用古籍會給人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用現代有的實物說話可能更好一些。 八十年代初農村有的家庭還有叫升的器物,聽老人講,一升小米是5市斤,即2500克,黃米(糜黍去殼)略少,高粱、大米略少於黃米,玉米一升大約在4斤左右。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讀音
所以,石斗升合是舊時容積單位,十進位,但嚴格講,多少是可變化的。 題主提到的「石(dan,四聲)、斗(dou,三聲)、升(sheng,一聲)、合(ge,三聲)」都是古代度量衡中用到的單位,也就是中國市制單位。 嚴格的來說,「石」與「斗、升、合」是不同類的,「石」是重量單位,而「斗、升、合」是容量單位。 這在古代度量衡中是比較明確的,到了近代,有些地方的一石按照500斤來算,建國以後有地方規定一石是100斤,這都得另說,不能算古代的常見情況。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石 到 千克 轉換器
正面看,上小下大梯形狀,兩邊有把手,稱斗耳,方便搬倒。 斗製作規矩,上口下底皆正方形,一般為楸木為材料,堅固耐用。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查網上,有人說古書上記載的米是指大米,這在南方或許合理。 粟米在古代,是黃河流域的主要糧食作物。 宋真宗趙恆在《勸學詩》中就有「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的句子,所以我想古書中的米應該是指粟米(小米)或許更合理一些。 我們先解決一個問題,體積為1000毫升的米,有多重呢?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單位換算
要计算日本战国的米,就必须套用糙米的标准。 漢代:漢代一升等於現在的200毫升,也就是說1斗等於2000毫升,故漢代一斗米差不多有現在的5斤重,即2500克。 这个情况一直到宋朝才得到改变。 宋代将“石”这个单位正式确定为容积单位,从这时开始,“石”就同时拥有了两个身份:重量单位“石”,容积单位“石”。
一升水是兩斤,那麼一升米總比2斤要重,考慮到有縫隙,還有品種不一樣的米密度也不大相同,我們這裡取個大概數即1000毫升的米重2.5斤。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至于古代的亩产的石是以重量记还是以容量记,就只能从基本逻辑推断了。 像“一亩十石”这种情况多半是斛,“一亩一石半”才是重量。 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得从作者的语言习惯分析,看书中有没有“斛”和“石”的分开描写。 如果书中出现过“斛”字,那“石”就应该是一个重量单位。 反之则不能判定,只能暂时存疑。
石(這裏訓讀,本字是「擔」,漢語拼音:dàn;粵音-教院式:daam3)在秦朝和漢朝時作為質量單位使用。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漢代一斤大約有258.24克,一石大概為31公斤[1]。 而古代一斗為十升,每升約重1.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讀音
由於後幾種作物,難取整數,用糧食作交易時,常用幾升或幾斗什麼糧食進行交易。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以通行的十進位進行計算,一升5斤,十升一斗,一斗為50斤;十斗一石,一石小米500斤。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日本的1石米大約相當於現在150公斤米,一個成年人一年消耗的米量最少需120公斤白米。 石高(生產量)有時是以錢換算(豐收時1石約0.4貫錢,飢荒時1石有時會高達5~10貫),有時又以其他的出產(如礦物、特產、漁獲、商業收益等)來估計,但不論如何,它都是衡量當時經濟生產的單位。
“建武”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年号,建武十一年即公元35年。 大司农为九卿之一,掌管国家租、税、钱、谷、盐、铁等主要财政收支。 “平斛”,犹如今天的标准量器。 “大司农平斛”当是由大司农监制、校量的斛,属国家级标准量器。 斛容19600毫升,可视为20000ml; 折算1升合196毫升,可视为200ml。
《关于古代粮食钟亩、石的问题》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古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是重量单位。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因为十斗粮食的重量大致相当于一石,所以粮食也论石,一石等于十斗,又成了容量单位(至今有些方言里粮食还是论“石”)。
由于京枡最初只在畿内一带使用,织田信长上洛以后在自己领内推广,并由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所继承,直到改为新京枡之前都是一样的。 但在战国时期各地都有不同的单位,所以很难套用至别处。 好在当时石高制也并不普及,各家封地制度混用,也就没有你可以套用的地方。 具体来说,除了上洛后的织田以外,还可以套用在太阁检地、庆长乡帐,还有江户时代初期的宽永国绘图、正保乡帐等方面(但我对江户不了解,不知道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普及精米的)。 总之在精米普及、单位改制之前,这个数值还算是可以的。 现代一石150kg指的是白米,也就是精米,而战国时代的主流是玄米,也就是糙米,简单的说,把糙米的硬皮磨掉就是我们现在吃的精米。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石为30千克。 「石斗升合」,四種計量單位中,「升」和「斗」最常見,「石」和「合」這兩種,可能因為過大或太小,都不常用,與老百姓的生活扯不上什麼關係。 所以「升」和「斗」的成語與熟語,非常普及,如:升斗小民、日進斗金、車載斗量、不為五斗米折腰、海水不可斗量等……。 再者,量具的材质和大小其实也会影响米的容重,越大的容器装的米越多,处于容器底部的米被压得更实,平均重量就会比小的容器要重一些。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比如我有次实际称量我家的白米,就称出了0.868、0.872、0.892、0.9、0.925这样的高比重。 ”石“这个概念,古时就有,即表重量又表体积。
都是十進位,一石大約為二十公斤左右不等。 實際上,把1石讀成1擔在今天是壓倒性的局面,很多人也就把石當成了作為量詞講的「擔」的簡體——但是,這個用法《康熙字典》都沒有收錄,證明起碼康熙以前的官方是不認這個的。 「石、斗、升、合」在實際使用中,也有許多「文章」。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在過去,斗的大小沒有成文的標準,民間只能仿造,隨意性很大,沒人限制。
小時因缺糧或家裡一時間沒打米,時常被大人派到鄰居家借米,有時要跑四五家才借得到。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今天借了左鄰,明天再借就跑右鄰,因此也就感受到了「升」的冷暖:大方的量米時升堆出了尖,公平的抹平了倒給了你,氣量小的抹時用手尖括凹了。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更可氣的是升這種量具是各家自備的,就是楠竹的一節竹筒,大小當然就不一了,精明的人家就備了兩個,你借米時他用小的量,還米時就用大的,雖然不會多出很多,但看在眼裡,自然也會往心裡去。
香港殖民前期,也有一石(stone)为一百二十斤的标准,后为了避免和英国单位英石造成混淆,被1884年的香港法例废除。 香港殖民前期,也有一石(stone)為一百二十斤的標準,後為了避免和英國單位英石造成混淆,被1884年的香港法例廢除。 英文通常寫成 picul 或者 一石米等於幾公斤2025 tam。 儋作为俗称在之后取代了石字的读音,也就是直接以儋为石,故有石字音儋的说法,其实是混淆了二字。 因此石作为容积单位本没有“儋”的读音,而儋同样作为容积单位本没有写成“石”的形式。 為公平起見,斗都配有類似直尺形狀的刮子,裝滿糧食,用刮子一刮,與升、鬥上沿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