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鄉的名稱來源有多個版本,較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由於早期共有八條村莊,因而命名為八鄉。 水流田馮氏源自蓮花地,馮琼友最初由廣佛山遷移至深圳,輾轉於蓮花地落檐,馮琼友被奉為建立蓮花地的第一代始祖,村中亦建有琼友堂成為馮氏家祠。 馮氏第十世祖馮品立繁衍至水流地,於1918年帶同四名兒子於水流田建成馮家屋。
元朗區內舊村落中,有馮氏居住者的不多,跑遊過的地方有橫洲馮家圍(遷自屏山塘坊村),還有屏山洪屋村、八鄉大江埔、十八鄉大旗嶺村,而大旗嶺村最早乃梁氏居住,後來也加入馮氏。 水流田 蓮花地馮氏,馮氏四世祖馮琼友由廣東佛山遷移至深圳,繼遷於蓮花地這個地方落檐。 蓮花地村內建馮氏宗祠,位於圍後最後一排,大門嵌有堂聯:「藉承先業;福蔭後人」。 周武王之西周時期,傳至周平王時(前770年),於晉國和鄭國支持周室東遷,平王遷都雒邑,鄭武王兼併虢叔之地,後來成為了楚國攻周的藉口,周平王唯有恢復虢叔後裔姬予的封號,封於陽曲,並號稱為郭公,是郭姓之起源。 福善堂這個名稱,令人想起蓮花地及牛徑幾間祠堂,皆以X善堂為祖堂名稱,包括郭氏福善堂、李氏慶善堂、鄭氏達善堂。
水流田: 主要道路
現今,香港普遍租金昂貴,又要面對每兩年搬屋嘅壓力,而每次搬屋都要花費唔少時間和金錢,確實令唔少家庭式嘅租客卻步。 水流田2025 所以大部分業主心態認為與其幫人每月供樓,倒不如儲個首期自己買樓,置業最終係屬於自己嘅歸宿。 不少郭氏族人自稱為郭子儀後裔,郭子儀是周朝虢叔後裔,乃唐代著名軍將,由武狀元而官至宰相,郭子儀平息「安史之亂」,數次挽救唐代宗室,被喻為「功蓋天下、再造唐室」。 郭子儀的八子七婿皆成為了朝廷重要官員,於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昇平公主更下嫁郭子儀第六子郭曖,成為附馬世家。 正式而言,貢舉中獲取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前十名者稱:「元魁」,十一名至十二名者稱:「會魁」,恩科之年第一名稱為「恩貢」,所以可能只是其中一名。 元朗区的八乡南@中原楼市片区,区内共104个私人住宅单位,涉及人口共19,124人。
- 碑記中指出有郭子儀後有八支裔,郭子儀有八子七婿,皆為顯貴。
- 水流田(Shui Lau Tin)巴士站,位於新界元朗區八鄉錦上路東行滿禾軒(蓮花地村 號)外,乃一路邊中途站。
- 牛徑李氏的祖先,據悉源自烏蛟騰李明亮一脈,由烏蛟騰輾轉先居住在蓮花地,最後於清道光年間(約1847)由其後人李瓊林定居牛徑開基創業。
- 後來,蓮花地李氏及鄭氏遷出至牛徑,馮氏亦有族人遷至水流田居住。
- 據報早年更每人獲分派豬肉一斤,隨著時代發展,由1980年代末起,已改為燒肉,最近更以一封利是代替。
-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6,860,年齡中位數為 43.2歲。
另外,区内主要屋苑包括 四季豪园,富逸天峰,八乡大窝,八乡田心村,八乡河背。 区内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为HK$ 26,860,年龄中位数为 43.2岁。 相對鄰近鐵路交通及元朗市中心的十八鄉及錦田,八鄉及石崗的私人屋苑較少,保留較多鄉村。
水流田: 水流田 位置地图
遇到海盜洗劫後,又能夠在異地開基立業實不容易,亦可能是鄧志齋美化了辭官遷居的藉詞。 談回蔡國,蔡國終被楚國所滅,蔡國子孫散居於濟陽,皆以蔡為姓,後來於北宋宋仁宗趙禎年代(1255),有龍圖閣直學士蔡襄的裔孫蔡喬遷,遷移至福建浦田,更成為福建龍田鄉始祖。 這一位蔡喬遷跟上面所講的蔡喬遷同名,一個遷居福建成為始祖,一個遷居水流田成為始祖,不過年份相隔了500年。 「蔡」這一個姓氏源自周朝一個諸侯國,當時周文王十子中第二名兒子周武王誅商紂滅殷商後,把幾兄弟分封各處,周武王的五弟姬叔度,獲封國於蔡(即今天河南省上蔡縣),以監護商紂王太子武庚所統領的頑軍遺民,故稱為蔡叔度, 水流田2025 子孫以封地為姓,是蔡氏的起源。
碑記中指出有郭子儀後有八支裔,郭子儀有八子七婿,皆為顯貴。 據悉南宋寧宗開禧元年間(1205),郭子儀後裔郭宗盛等,跟隨羅貴帶領的三十六姓九十七人的中原人士從南雄珠璣巷,南遷至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郭宗盛攜眷沿北江南下,居留在廣州東漖橫磋,現時廣州東漖郭氏有八大房。 水流田2025 水流田2025 八鄉古廟中有一件泥塑雕像,便是以「郭子儀拜壽」為題材,當年汾陽王郭子儀大壽,兒子女婿皆前來拜壽,唯獨是郭曖的妻子昇平公主,自恃金枝玉葉的身份而不肯拜壽,郭曖回府與公主理論,繼而醉打金枝(公主)。
水流田: 水流田 位置地圖
除了八鄉蓮花地之外,大嶼山白芒亦有郭氏族人居住以及建有郭氏宗祠,白芒郭氏遷自福建上杭,同樣視郭子儀為家聲。 蓮花地圍門內懸有一副紅底金漆的「恩魁」功名匾額,是廣東提學使司提學使沈曾桐為宣統二年庚戌考取恩貢生一名李漸鴻立,這一幅李漸鴻的「恩魁」匾額,在元朗八鄉四處地方同時出現,分別是蓮花地圍門、水盞田李氏世居、牛徑李氏宗祠慶善堂、和牛徑李漸鴻故居。 李漸鴻並非蓮花村民,這一位清未貢生,曾經在蓮花地的同益學校及牛徑翊廷書室執教,所以蓮花地亦以此為榮,亦鼓勵村中子弟努力讀書學習。
- 元崗村有1,100多名村民,以梁姓佔多數,每戶均可參加擲杯,有資格者共146人,但大多數人基於種種原因而放棄,只有30多名村民參與,以連續擲得勝杯次數多寡定出18名緣首,擲得最多勝杯者位列「頭名緣首」[7]。
- 談回蔡國,蔡國終被楚國所滅,蔡國子孫散居於濟陽,皆以蔡為姓,後來於北宋宋仁宗趙禎年代(1255),有龍圖閣直學士蔡襄的裔孫蔡喬遷,遷移至福建浦田,更成為福建龍田鄉始祖。
- 至於馮氏,馮氏村民是遷自蓮花地,馮氏雖然在水流田沒有建立祠堂,馮氏在水流田中有一幢古老青磚排屋,見證了馮氏遷入水流田的歷史,現時馮氏以蓮花地琼友堂奉為馮氏家祠。
- 據悉南宋寧宗開禧元年間(1205),郭子儀後裔郭宗盛等,跟隨羅貴帶領的三十六姓九十七人的中原人士從南雄珠璣巷,南遷至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郭宗盛攜眷沿北江南下,居留在廣州東漖橫磋,現時廣州東漖郭氏有八大房。
- 對聯中所寫之「彞經教子」,相信現今沒有蔡氏族人能夠以彞經教子,彝經泛指彝文經典,即是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彝族所用的文字,字形類似符號,又似甲骨文,最初是記錄彝族的原始宗教巫事活動,可能不適合用來教子。
- 福善堂這個名稱,令人想起蓮花地及牛徑幾間祠堂,皆以X善堂為祖堂名稱,包括郭氏福善堂、李氏慶善堂、鄭氏達善堂。
鄧志齋的後人鄧氏十四世鄧廷桂於康熙二十七年 (1688) 從惠州到元朗橫台山落擔,成為了橫台山鄧氏的開基祖。 鄧廷桂兒子鄧洪達,以及鄧廷桂兄弟廷彬,兩房鄧氏的後人皆有成員繁衍至水流田等地居住。 蔡氏族人除了定居於水流田之外,水流田附近之石湖塘亦有蔡氏族人居住,並建有紀通祖蔡公祠,同樣視北宋名臣蔡襄為家聲。 相信此幢單間兩進式祠堂乃屬重建,是紀念蓮花地的第一代馮氏祖先馮琼友,在祠堂附近另有一幢馮氏祖堂建築物。 蓮花地馮氏後人,馮氏十世祖馮品立繁衍至水流田,水流田的馮家屋排屋見證這一段歷史。
水流田: 中學:元朗區
對聯中所寫之「彞經教子」,相信現今沒有蔡氏族人能夠以彞經教子,彝經泛指彝文經典,即是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彝族所用的文字,字形類似符號,又似甲骨文,最初是記錄彝族的原始宗教巫事活動,可能不適合用來教子。 水流田中幾幢舊祠堂及排屋,皆是十九世紀初興建,剛好有百年歷史,不過水流田與鄰近之八鄉一帶,包括圓山、八鄉上村、石崗和大江鋪等地,均發現有唐及北宋時期之文化遺址。 香港樓市有著易升難跌神話,投資專家指出,貨幣愈來愈多,刺激通脹,置業自然成為通脹下最具承托力嘅資產,所以買樓保值先係王道。
水流田: 水流田國茂鄧公祠
蓮花地圍前一角,有一幢好搶眼的郭氏宗祠,大門斜置在一角,兩旁刻有對聯「福蔭宗支歌盛世;善聯鄉里樂豐年」,橫批「保合太和」,相信是風水佈局,道理上有點似廈村靈渡寺的大門設計。 入內後有另一副以「福善」為鶴頂格的對聯:「福宜多積;善有餘慶」,因為這幢郭氏宗祠,亦稱為福善堂。 水流田 跑遊八鄉水盞田村後,跨過錦上路便是蓮花地,步入村內,看到蓮花地跟永寜里、竹坑、下輋一樣,保留了傳統圍村的圍門及風水池。
水流田: 水流田 近期成交
風水池是一般傳統圍村的元素,包括圍門、村前風水池、還有村後的山丘或風水林,這些都是客圍村的基本風水佈局。 昔日客家人建村時,會在村前方建風水塘,一來是對應堪輿學中所指的儲水聚財作用,二來可以利用挖掘出來的泥土去堆填土地興建村屋。 除此之外,風水池一般位於村落前方,附著空氣中的塵埃,改善空氣質素。 夏天時,南風經過風水池連同濕氣送到村中,令環境更濕潤;冬天時,配合圍後方的風水林或山丘,令到乾燥的北風被阻於圍外,令到圍村有冬暖夏涼之效果。
水流田: 歷史建築
由於發展鄉郊,農地陸續減少,多數發展成村屋及車房、廢車場等;另外八鄉內有消防局、警署。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而周武王四弟是周文公(周公旦),是大家每晚夢見的「周公」,輔助周武王兒子周成王執政。 記得跑遊元朗朗廈村時曾經介紹過,周武王曾賜封陳國地予虞閼父,虞閼父以國姓,死後追封謚號胡公,於是產生了陳、胡二姓,陳國被滅後,後人改姓為田,故此又產出了田氏。 平時彝華蔡公祠大門鎖上,大門兩旁懸有以「彞華」二字為鶴頂格的對聯:「彞經教子;華寶傳家」,以紀念彝華公。
水流田: 主要舞台
水流田中有一列青磚大排屋,又稱為馮家屋,屬於水流田三大氏族之一馮氏所建,排屋前有曬坪,屋前因實際需要陸續加建了棚蓋及雨蓬等,不過這類附屬物件減低了這幢排屋的歷史價值。 元朗雞地另一個著名樓盤 YOHO Midtown,名稱亦是取自於六本木區內之 Tokyo Midtown,看來建築商都好喜歡帶六本木有關的名稱。 跑遊八鄉水流田,這篇遊記首先要感謝一位恩人,當天跑遊金錢圍江夏圍後,於六本木附近欲打聽如何走去水流田時,遇上一位親切的大姨,這位大姨親自帶領我們由金錢圍走去水流田,繞過陌生的田野間路徑,兩旁是青蔥綠野,大姨一邊走一邊跟我們聊天。 元朗區的八鄉南@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04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9,124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水流田2025 四季豪園,富逸天峰,八鄉大窩,八鄉田心村,八鄉河背。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6,860,年齡中位數為 43.2歲。
水流田: 水流田村57號鄧氏大屋
現時區內設有八鄉北及八鄉南選區;而在1991至1998年間,區內只有一個區議會議席以八鄉為名;而1982至1990年,全區劃入元朗東郊選區。 由潮僑盂蘭會有限公司管理的天德宮舉辦的盂蘭勝會仍然維持派米的傳統活動。 水流田2025 八鄉祖堂同益堂事後尋獲55名殉難的八鄉村民名字,在八鄉古廟旁邊興建烈士祠,祠內有兩塊木扁,上扁刻有烈士芳名27位,下扁28位另加一行古廟歷屆司祝神位,各烈士均被賦予「清處士」銜頭,同時另設一個神壇供奉無名女烈士。 拜祭完畢後,便在廟前以盆菜招待同益堂轄下各村60歲以上的男性村民參加。 據報早年更每人獲分派豬肉一斤,隨著時代發展,由1980年代末起,已改為燒肉,最近更以一封利是代替。 同益堂在1921年集資興建「八鄉同益學堂」,是新界第一所正規的鄉校,後改稱「八鄉同益公立學校」,並於2003年與「石湖學校」合併而成現時的「八鄉中心小學」。
水流田: 香港巴士大典
水流田蔡氏,據古蹟辦的資料,是源自蔡氏十一世祖蔡喬遷,於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帶同四名兒子由東莞遷移至水流田,其中一名兒子就是蔡彝華。 據古蹟辦的資料所述,八鄉水流田村彝華蔡公祠,是蔡彝華的兒子蔡紀莊,為紀念父親而建,祠堂又名育桂堂。 水流田2025 據說祠堂原本設計是三進式,因資金問題最後只建成兩進式祠堂。 蓮花地圍後建有神廳,大門刻有門聯「合圍德澤;山嶽鍾靈」,「合山」二字正好代表了蓮花地與牛徑幾個不同姓氏,昔日蓮花地與牛徑合辦「合山圍太平清醮」,今天二村各自舉辦打醮活動。 周朝時期,周文王十子中第二名兒子周武王誅紂滅殷商後,建立西周(前1045年),周武王把幾兄弟分封各處,同時亦把二叔虢仲封在制地(東虢),三叔虢叔封在雍地(西虢),西虢鄰近虞國及鄭國兩個封侯國,而虢叔是曰後郭氏的得姓始祖。
尼泊爾社群主要是來自回歸前在石崗軍營服役的僱傭兵,退役後與其家眷留居香港,大部分男士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例如地盤工和保安員等。 八鄉錦田大量農地變成二手車買賣場和回收場等,二手車最初從日本進口轉售內地,其後轉口的目的地改為南亞地區,巴基斯坦和印度商人隨之到來八鄉。 新移民還有一些是因為經濟和政治原因逃難到香港來的,八鄉錦田也特別多來自非洲和南亞地區的難民。
水流田: 跑遊元朗八鄉 ( - 水流田
最多新盤筍盤︰一手盤、二手盤、新盤、上車盤、平價盤等的出售樓盤。 置業是人生大事,買樓前都要做好準備,smartME以用家體驗為首要考量,精心設計簡潔易用嘅版面,細心為用戶同代理推出實用功能,從而減省日常雙方溝通引致嘅繁瑣程序及時間虛耗。 SmartME新增全新搜尋功能「Mega搜尋」,集合唔同平台盤源,即時整合顯示,可以一眼盡覽唔同平台出價,方便準買家同租客格價,租樓買樓一click即中。 此外,smartME亦為用戶提供重點必睇文章,包括最新樓市成交資訊、新盤資訊、名人專欄、樓檢教學、裝修設計、搜羅業主、租客需要的生活配套及推廣優惠。
水流田: 元朗區
有另一說法,指虢叔被封之地是東虢,而非西虢,不過既然郭氏宗祠中這一篇碑文指「西虢為地名」,故此稱以西虢。 謝群生的父母在村內居住了一段時間,而謝更是在村內出生、成長,一直居住在村內,由於他不能證明其父系祖先於1898年中英兩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是新界鄉村的居民,因此他並非原居村民,按法律被稱為「非原居村民」,在村代表選舉中是沒有投票權及參選權。 謝群生不服,透過司法覆核程序質疑選舉安排的法律效力,以其與《基本法》、香港法例第383章《香港人權法案條例》及香港法例第480章《性別歧視條例》均有抵觸,並於1999年3月5日在高等法院原訟法庭獲判勝訴,獲判被拒絕作為參選人的決定無效[5]。 律政司司長提出上訴,2000年12月22日終審法院宣判維持原判[6]。 為此香港政府需要修訂《村代表選舉條例》,為每條現有鄉村設立居民代表職位,並為每條原居鄉村或共有代表鄉村設立原居民代表職位,即俗稱的「雙村長制」。 鄧志齋經過程鄉(現梅縣)時,見該處山水秀麗,土地肥沃,於是決定在梅縣鬆口開基立業 (約 1259 年)。
蔡國曾紂滅沈國(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受封於沈地建立沈國),後來沈國子孫以沈為姓。 水流田屬於八鄉,亦是同益堂一員,八鄉眾村落每年於觀音誕及秋分時節往八鄉古廟慶祝,祈求天神保佑,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同時供奉抗英烈士,這種宗教活動維繫著八鄉各村的團結力。 戰前水流田連同其他八鄉鄉村,每年於八鄉古廟舉行齋宴、食盆及演戲,昔日眾村落分成四組負責戲台及戲具,今天已經沒有舉辦四台戲。 五代十國時期郭氏後裔南遷(衣冠南渡),而所謂「汾陽郭氏」皆泛指是郭子儀的後裔。
水流田: 歷史
蓮花里圍前的禾坪兩端盡頭置有石壆欄著,橫台山永寜里也有一樣的佈置,可能是風水原故。 回看蓮花地這一個風水池,可以說得上是區內最精緻,因為加入了噴水效果,節日慶祝時為村落增添氣紛。 水流田2025 八鄉現時仍有蓮花地和牛徑村「合山圍五年一屆太平清醮」(最近一屆在2022年11-12月舉行)及「元崗村八年一屆太平清醮」(最近一屆在2018年舉行),其他村落如橫台山和上村早已停辦,祈求百業茂盛,降福迎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八鄉鄉事委員會是香港27間鄉事委員會之一,前身為「八鄉鄉公所」,於1949年正名為「八鄉鄉事委員會」,由區內30條村落之村代表組成,現時共有成員75人。 2014年香港特區政府傾力覓地建屋,其中一個主要來源為元朗錦田南,當地目前以農地及鄉郊式發展為主。 規劃署於完成錦田南及八鄉土地用途研究後,建議在港鐵錦上路站及八鄉維修中心附近,合共釋放152公頃土地用作公私營住宅發展,其規模相比兩個太古城還要大,預料能夠為市場提供共約3.4萬伙住宅,足以容納約9.2萬人口。
「合山圍」包括蓮花地和牛徑村兩村,2012年的醮期訂於11月15日至18日(蓮花地)以及11月20日至23日(牛徑)舉行,均為三日四夜,兩村傾力籌備,僑居海外的村民亦會回鄉參與,打醮期間均需進行齋戒。 水流田 水流田 11月17日中午開始行香巡遊,隊伍由蓮花地村出發,沿錦上路行去八鄉古廟,再經元崗村返回蓮花地村。 八鄉的村代表每年秋分日齊集八鄉古廟拜祭參與新界六日戰保鄉衛族壯烈犧牲的烈士。 當年參與抗英的鄉民來自不同村落,雙方衝突由1899年4月3日開始,持續了半個月之久,以4月18日在八鄉上村石頭圍一役最為慘烈,由於鄉民的武器軍備落伍,無法抵擋駐港英軍,於4月19日宣佈投降,估計有多達450名鄉民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