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架構是參照企業的最佳管治模式,同時亦保留了房協由委員管治的獨特性質。 如同一般資助房屋申請,白表申請人的入息與資產須在指定限額內,金額上限會隨時間相應調整,因房協尚未推售新項目,暫時只可參考2017年房協居屋入息上限及資產限額。 自1970年代末起,香港房屋協會興建的屋邨大部份都設有商場、中央公園、室內停車場和屋邨俱樂部等私人屋苑設施,部份位於新界的房協屋邨甚至有游泳池和露天停車泊位。
香港房屋協會的非資助房屋項目包括有:市區改善計劃、市值發展項目、優質長者房屋以及與市區重建局合作的重建項目。 其中荔景祖堯邨於1981年全面落成,當時憑其地盡其用及優美的環境設計,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1981年的優異獎狀。 此外,由於祖堯邨部份大樓依山而建,房協於2014年為該邨加建轉乘升降機大樓及行人天橋,方便居民出入。 該工程於「2015年建築測量師大獎」中,榮獲「大型加建及改建及翻新工程」優勝獎。 位於大埔的策誠軒是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公司)物業,房協與港鐵公司於2019年簽訂協議,以借用方式使用策誠軒,由房協營運過渡性房屋,並於2020年首次接受申請。
香港房屋協會: 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院舍券計劃)
首個項目——青衣宏福花園於1995年建成,總共有10個項目亦已先後完成,單位面積介乎45至76平方米,間隔由兩房兩廳及三房兩廳(附一或兩個浴室),這計劃共提供了8,920個單位。 政府有見及此,遂委托房協興建的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出售單位,該計劃下的單位間格、設計及用料比房協及房委會以往的住宅計劃更高級,甚至媲美私人樓宇,每個發展項目皆採用了不同的主題去設計,別具特色。 香港很早已有為低收入居民設置出租房屋,初期多由志願團體提供,例如於1948年成立的香港房屋協會及於1950年成立的香港模範屋宇會,香港政府只是提供土地。 1973年,為了配合十年建屋計劃,房委會成立並且取代屋建會,徙置事務處及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科則重組成為房屋署。 香港房屋委員會接收了所有徙置大廈、10個屋建會廉租屋邨和17個政府廉租屋邨,合稱為公共屋邨,由房屋署統一負責管理及規劃。 1985年,房協開始發展資助房屋的出售單位,並於1987年起開始推行「住宅發售計劃」,配合政府的「居者有其屋計劃」,以低於市值的特惠價格把單位出售予轄下出租屋邨租戶,以及符合政府居者有其屋計劃申請資格的人士。
- 2013年港府再次於沙頭角批地給房協建造樓高5層、提供140個出租單位的大廈,名爲「迎海樓」,於2017年入伙,只限持禁區紙的沙頭角居民申請,歸入沙頭角邨。
- 在2000年後,由於樓價下調,中等入息家庭已經有能力在自由市場置業,以及要配合政府的房屋政策而停售夾屋,其中3個建築中的「夾心階層住屋計劃」項目已於2000年獲政府批准改作非資助住宅,以市價在自由市場出售,這批房屋經補地價後變成了市值發展項目。
- 自1970年代末起,香港房屋協會興建的屋邨大部份都設有商場、中央公園、室內停車場和屋邨俱樂部等私人屋苑設施,部份位於新界的房協屋邨甚至有游泳池和露天停車泊位。
- 所以房協興建的出租單位,業權為私人擁有,並非由政府擁有,所以正確來說由房協發展的出租屋邨並非公共屋邨,而房協自己在其網頁及文件也稱其轄下的出租住宅物業為出租屋邨,並非稱作公共屋邨。
- 香港房屋委員會接收了所有徙置大廈、10個屋建會廉租屋邨和17個政府廉租屋邨,合稱為公共屋邨,由房屋署統一負責管理及規劃。
- 而舊十字型大廈本來是為出租公共房屋而設計[19][20][21][22][23][24][25][26],不過因居屋計劃反應熱烈才決定將絕大部份樓宇轉作居屋發售,祇有類似居屋版本的新田圍邨裕圍樓樓宇是維持出租之用。
- 不少熱愛攝影的人仕都喜歡拍攝公共屋邨的外貌特色,及後慢慢演變成以公共屋邨作背景,拍攝人像硬照或影片。
此外,2014年起,公共屋邨將會陸續廣泛採用LED燈,以減少耗電量[7]。 香港公共屋邨(簡稱公屋)是香港公共房屋最常見的類別,由政府或志願團體興建,出租予低收入市民。 現時香港提供出租公營房屋的機構有三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香港房屋協會(英語:;簡稱房協和HKHS),成立於1948年,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及非牟利機構,並於1951年根據香港法例第1059章 《香港房屋協會法團條例》成為法定機構[1]。 是香港三個提供資助房屋的機構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香港房屋協會 政府於2012年8月宣佈將原先的「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轉為資助出售房屋項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首個位於青衣的項目「綠悠雅苑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於2015年落成,提供共988個「實而不華」的中小型單位,以折扣價出售予中等收入家庭及單身人士。
香港房屋協會: 長者房屋特別委員會
香港大部份位於市區的樓宇都建於1930至40年代,樓宇因日久失修,已呈老化跡象,部份樓宇更殘破不堪。 為改善舊區居民的生活環境,房協於1974年接受政府邀請及其所提供的一億元的長期貸款,推行「市區改善計劃」,其目的為改進市區之居住環境,包括將殘破及不適宜作為居住用途的舊樓拆卸重建,提供設備完善及有妥善管理的住宅外,還注重提供社區設施及休憩場地,並盡可能安排受遷拆影響的舊樓住戶遷居到同一地區內由房協興建之新樓。 香港大部份位於市區的樓宇都建於1930至40年代,樓宇因日久失修,已呈老化迹象,部份樓宇更殘破不堪。 房協的「住宅發售計劃」第一個屋邨—荃灣祈德尊新邨於1989年全面落成,並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1991年的優異獎狀 ; 而另一個「住宅發售計劃」屋邨將軍澳茵怡花園則憑其環保設計,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1998年的銀牌獎。 至今,房協一共發展了十個同類型的屋苑,提供單位總數共有10360個單位。 1997年9月,此計劃的第二市場正式成立,為合資格人士提供更多選擇,並放寬轉售年期限制。
- 2013年港府再次於沙頭角批地給房協建造140個出租單位,並於2017年落成。
- 1992年,以港督彭定康為首的香港政府,看到中等入息家庭不夠能力在自由市場置業,而他們的資產及入息又超過了申請公屋和居屋的資格,成為了「夾心階層」。
- 房協屢獲嘉許「卓越僱主大獎」、「家庭友善僱主」、支持母乳餵哺獎和「開心機構」。
- 香港公共屋邨發展源自1953年12月石硤尾木屋區發生的一場大火,香港政府為安頓災民,開始興建簡單實用而租金廉宜的徙置大廈,標誌着香港公共屋邨的誕生[3]。
- 香港房屋協會成立至今75年,一直由來自社會各界的委員管治,秉承為香港市民提供房屋及相關服務的使命。
- 至今,房協一共發展了十個同類型的屋苑,提供單位總數共有10360個單位。
2013年港府再次於沙頭角批地給房協建造140個出租單位,並於2017年落成。 荃灣祈德尊新邨於1989年全面落成,憑其獨特設計和景緻怡人的園林,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1991年的優異獎狀;而另一個出租屋邨——將軍澳茵怡花園則憑其環保設計,於1997年全面落成,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1998年的銀牌獎。 2016年7月29日房協宣佈推出「香港政府公務員建屋合作社」先導計劃,業主可向房協提出申請,房協會以市價一成的補償收購單位,重建成資助出售房屋。 雖然如此,房協亦經常獲得政府的資助,以及賦予參與和執行部份房屋政策的權利,以輔助房委會為本港提供更多的資助房屋單位,因此,儘管房協經常強調其非官方身份,但不少市民都誤以為房協是一個半官方組織,但實際上房協只是一所非牟利的慈善機構,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納香港稅項。 香港房屋協會(英語: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簡稱房協和HKHS),成立於1948年,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及非牟利機構,並於1951年根據香港法例第1059章 《香港房屋協會法團條例》成為法定機構[1]。 是次接受申請的單位約有30個,均為房協負責管理、營運機構提供社會服務的,面積由約27-47平方米,每月暫准居住費用由約HK$2,856-$5,100,讓輪候公屋達三年或以上的三至六人家庭申請暫住。
香港房屋協會: 房屋委員會為公共屋邨項目試行環保措施
單位一般由房協直接出售或透過居屋中心發售,申請資格和轉售限制均與居屋相若。 由於房協並非政府部門,所以在房協的發展計劃申請提交圖則時,也要經屋宇署及消防處按現行的法例去審批,跟私人發展無異。 並非如其他負責興建樓宇的政府部門如房屋署般,由房屋局轄下的獨立審查組(Independent Checking Unit)根據《建築物條例》審批或如建築署般,由內部的SCCU審批。 所以房協興建的出租單位,業權為私人擁有,並非由政府擁有,所以正確來說由房協發展的出租屋邨並非公共屋邨,而房協自己在其網頁及文件也稱其轄下的出租住宅物業為出租屋邨,並非稱作公共屋邨。 在1990年代之前,房協出租大廈一般採用了中間走廊或單邊走廊形式的設計以符合經濟原則。
香港房屋協會: 發展歷程
所以房協推行「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務求達到讓長者「安枕無憂」及「頤養天年」的目的。 我們承諾盡力確保本網站符合萬維網聯盟(W3C)《無障礙網頁內容指引》(WCAG)2.0 AA級別標準。 但基於以下原因,本網站暫時未能提供所有符合AA級別標準的無障礙網頁功能。 執行委員會成員共有十二人,負責制訂政策,確保公司策略與機構宗旨及既定方針相符,並監察以執行總幹事為首的管理層的工作表現。
香港房屋協會: 【2022房協居屋懶人包】居屋名單 + 申請資格 +敘造按揭 +轉售限制 +二手成交數據|3分鐘看清
隨後,房協分別在2010年及2011年完成明華大廈及觀龍樓第二期的復修工程。 香港房屋協會2025 房協在發展市區改善計劃時,需要向政府繳付市值地價,而房協在收購物業時,一方面需要以市價進行收購,另一方面亦需要把合資格的受影響住戶安置。 落成後的單位與私人樓宇一樣,除保留部份單位優先售予受市區改善計劃影響的住客以及願意交出房協出租單位的租戶外(有5年轉讓限制),其餘單位則以「先到先得」形式透過自由市場公開發售,並無任何申請資格和轉讓限制。
香港房屋協會: 住宅發售計劃/資助出售房屋項目
到了後期此計劃亦配合政府停售居屋政策而暫停,進行中之工程,也按剩餘居屋單位方式出售,而規劃中的工程則轉作房協的其他發展計劃。 房協大部份現存的出租屋邨都在60至70年代興建,其中一半已建成超過40年,經過歲月洗禮,大多已日漸老化,因而有復修的需要。 房協的策略是以雙軌模式,透過復修及重建改善這些舊邨的居住環境,提供更合時宜的設備及配套,並盡用屋邨地皮的發展潛力。
香港房屋協會: 房屋種類
由於迎海樓以歐陸小鎮風格建造,色彩繽紛,座落沙頭角海海邊,升降機大堂和走廊有如酒店,遠看儼如海邊的歐洲小鎮,獲譽爲「香港最靚公屋」[3]。 香港房屋協會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宣布,策誠軒「暫租住屋」項目將於2023年2月14日至2月27日接受新一輪申請,為合資格的公屋輪候家庭提供過渡性房屋。 康和一型、新十字型及部份和諧一型大廈原本是為居屋計劃而設計,但有部份項目(尤其是居屋第二十三期乙)因政府決定停售居屋而改為公共屋邨出租。 於2021年1月,房協透過資源重組,整合過往的「房協之友」、「樂得耆所」居家安老計劃及駐邨社工服務的成功經驗,建立「房協友里」團隊提供更全面的服務,推動出租屋邨居民建立鄰里支援網絡,從而提升他們的社會資本。 1945年抗戰結束後,中國大陸全面爆發國共內戰,南遷香港的內地居民日增。
香港房屋協會: 香港房屋協會 – 雋康頤庭
全香港142座公共屋邨的公用地方安裝了約百萬支電燈,每年總耗電量逾億度,對財政及環境均造成負擔。 房屋委員會為了推動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量,於2012年4月斥資逾2億6千萬港元,逐步更換較為節省電力的電子鎮流器,耗電量將會大減3成,預計每年可以節省3千3百萬港元的電力耗資費用,減少碳排放量相當於種植百萬棵樹木。 香港房屋協會 「房協友里」致力為出租屋邨的居民提供家居支援、健康關顧和社交支援,推動鄰里建立互助網絡,豐富居民的社會資本,令居民能安居樂業,並支援長者居家安老。 於「出租計劃」下,現行適用於出租整個單位或個別睡房的租賃條款及條件仍然生效,並不受《修訂條例》就有關分間單位的租務管制的新增條款所影響。 為配合環境的轉變及長遠的發展方向,我們於2000年年底實施了新的管治架構,包括新設立的監事會及執行委員會。
香港房屋協會: 市區改善計劃
另外三個於2019及2020年落成的資助出售房屋項目 — 「綠怡雅苑」、「翠鳴臺」及「翠嶺峰」,合共提供1,640個同類單位。 房協因推行了多年「市區改善計劃」而累積了豐富的市區重建經驗,以及擁有龐大的出租屋邨作遷拆戶的安置資源,所以近年積極與「市區重建局」合作推動市區重建,市區重建局負責收購及引用「官地收回條例」收樓,而房協則負責提供安置資源,建築,售樓及售後管理服務。 政府於2012年8月宣布將原先的「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轉為資助出售房屋項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首個位於青衣的項目「綠悠雅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於2015年落成,提供共988個「實而不華」的中小型單位,以折扣價出售予中等收入家庭及單身人士。 此計劃主要是協助遷徙一些在新界偏僻地區而受政府發展計劃清拆影響的住戶。 香港房屋協會2025 1984年起,共完成了三個此類計劃,它們分別位於西貢和沙頭角,提供共1198個單位 。
香港房屋協會: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詳情請參閱附件的單張或房協專屬網頁(tracksidevillas.hkhs.com)。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於2003年成立房協之友、2010年引入註冊社工於出租屋邨提供服務,及2012年起推行「樂得耆所」居家安老計劃,以支援出租屋邨長者在住屋、身心健康及社交等需要,促進他們「居家安老」。 透過委員會成員、管理層及各員工的共同努力,房協已發展成為一個更開放、更具問責性及更有效率的機構,為香港市民解決房屋需要,同時改善房屋,惠澤社群。 香港房屋協會成立至今75年,一直由來自社會各界的委員管治,秉承為香港市民提供房屋及相關服務的使命。 隨著超過半世紀的發展,房協的宗旨如一,但功能卻不斷演變,與政府合作或獨自發展的計劃亦日益繁多。 香港房屋協會於2002年與市區重建局簽訂「合作備忘錄」,組成策略性合作夥伴,利用雙方的長處和資源,加快各項市區重建計劃。
1992年,以港督彭定康為首的香港政府,看到中等入息家庭不夠能力在自由市場置業,而他們的資產及入息又超過了申請公屋和居屋的資格,成為了「夾心階層」。 政府有見及此,遂委託房協興建的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出售單位,該計劃下的單位間格、設計及用料比房協及房委會以往的住宅計劃更高級,甚至媲美私人樓宇,每個發展項目皆採用了不同的主題去設計,別具特色。 並以低於市值的優惠價格發售予中等入息家庭,並設資產及入息上下限。
香港房屋協會: 香港房屋協會
1992至1993年間曾經所發生全港轟動的屯門色魔事件,引起當時區內居民大為恐慌,有街坊亦曾經自行組織互助小組,護送女士歸家。 到1998年,房署為加強大廈保安,將1970年代起落成的公屋提升為只在電梯設閉路電視的「乙級保安」,後期逐步提升至「甲級保安」即入口大堂都會加設密碼鎖保安電閘和24小時有護衛員看守,而Y型及和諧式大廈更於1998年起直接使用「甲級保安」系統,而每座大廈地下走廊走火樓梯出口,安裝向外推防盜鐵閘。 例子1 – 油塘邨的項目編號「KL34RR」,代表是九龍第34個房委會項目,並按整體重建計劃興建;此編號在更改修飾詞為「RH」後,亦同時對應同一項目內的油美苑及油翠苑。 2017年10月起,房委會進一步收緊富戶政策,租戶的每月入息上限定在入住公屋入息限額5倍,資產上限則定在入住公屋入息限額100倍,其中一項超標便要搬走;又或只要有一人持有本港的住宅物業,亦要搬走。
香港房屋協會: 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 – 出租計劃 – 香港房屋協會
於香港房屋協會的「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計劃」(下稱「出租計劃」)轄下處所的租賃已獲加入《修訂條例》附表6的「獲豁除租賃」中,以豁除於第IVA部的適用範圍之外。 房協作為提供平等機會的僱主,在所有與僱傭和人力資源相關的事宜上,包括招聘、晉升、報酬、培訓等均實行不歧視政策。 我們亦致力提倡團隊精神與關愛文化,除了為員工提供康樂會設施,我們也為員工設立子女獎學金計劃、舉辦工餘活動和義工活動,讓員工和家人樂聚天倫,促進工作與生活平衡。 香港房屋協會2025 房協屢獲嘉許「卓越僱主大獎」、「家庭友善僱主」、支持母乳餵哺獎和「開心機構」。 2013年港府再次於沙頭角批地給房協建造樓高5層、提供140個出租單位的大廈,名爲「迎海樓」,於2017年入伙,只限持禁區紙的沙頭角居民申請,歸入沙頭角邨。
香港房屋協會: 香港房屋協會 – 樂頤居安頤閣
不過,所有成員均年滿60歲或以上住戶,或全部成員均領取綜援,可獲豁免。 若公屋居民收到房署的遷出通知書便須遷出,設1年寬限期,亦設有上訴機制[16]。 為了加強節約能源,並且減少耗電量及碳排放量,運輸及房屋局引入多項環境保護措施,包括引進兩級光度照明控制、LED燈凸面照明器及太陽能光伏板等,相關大廈因而每年節省24萬度電力,加上配合其他措施,總節省的公用設施耗電量達53%[9]。 於2022年1月22日起生效的《 2021年業主與租客 (綜合) (修訂) 條例 》(下稱《修訂條例》)旨在透過在《業主與租客 (綜合)條例》(第7章) 增加第IVA部,以規管建築物分間單位的租賃。
香港房屋協會: 服務質素
策誠軒共提供180多個單位作過渡性房屋之用,當中由香港房屋協會管理的有130多個單位,另有51個單位由社聯管理。 由社聯委託的營運機構(現時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除了管理該51個單位外,同時會向整個策誠軒180多個住戶提供社會服務。 到1980年代起,隨着社會進步,房委會於公共屋邨設有主題式花園和提供多項康體及兒童遊樂設施,供居民作休憩之用;著名的例子包括彩雲(一)邨、美林邨、蝴蝶邨、新翠邨及樂華(北)邨等。 由1987年開始,凡在公屋住滿10年的住戶,如家庭總收入超逾資助入息限額,須繳交雙倍租金,另加差餉。 在2000年後,由於樓價下調,中等入息家庭已經有能力在自由市場置業,以及要配合政府的房屋政策而停售夾屋,其中3個建築中的「夾心階層住屋計劃」項目已於2000年獲政府批准改作非資助住宅,以市價在自由市場出售,這批房屋經補地價後變成了市值發展項目。 並於1952年開始獲香港政府以低於市價批出土地,興建供低收入人士入住的房屋。
香港房屋協會: 網頁
此現象特別可見於天水圍北的各屋邨,如天悅邨、天逸邨、天華邨等,直至2000年代初八萬五計劃失敗,公共休憩設施面積才得以逐漸增加。 香港公共屋邨發展源自1953年12月石硤尾木屋區發生的一場大火,香港政府為安頓災民,開始興建簡單實用而租金廉宜的徙置大廈,標誌着香港公共屋邨的誕生[3]。 在2022年12月31日,香港約有三分之一居民(即逾224萬人)居住於香港各公共屋邨的出租單位,包括房委會85萬個 、房協12萬個[1]、以及在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大坑西邨逾1,600個的單位[2]。 「房協友里」由社工、職業治療師和服務主任等跨專業團隊組成,以「屋邨為本社區支援網絡模式」運作,本著「關懷」、「參與」、「智醒」的服務理念,透過個案處理、治療小組和活動,為居民提供適切的家居、健康和社交支援服務;同時透過組織鄰里互助支援網絡,促進居民之間的信任、團結、互助與互惠的關係,以達致「友里相鄰,互助支援」。 屋邨為本的跨專業運作模式能促使不同層面的服務發揮協同效應,建立社會資本,支援長者居家安老。 2015年7月起,香港部份公共屋邨及居屋被揭發食水含重金屬量嚴重超標的事件。
房屋發展與民生息息相關,展覽將介紹房協作為香港「房屋實驗室」多年來發展的不同房屋計劃和工作,透過具歷史意義的珍貴圖片及影片,展示香港大半世紀以來的住屋演變。 房屋署現時未有為公屋的聾人或弱聽住戶加裝火警閃燈,有住戶主動申請亦被拒絕[30],工黨及一群聾人於2017年12月到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房屋署違反《殘疾歧視條例》[31]。 工黨主席郭永健指出,聾人不應因為先天障礙而被剝奪基本生存權利,他批評房屋署作風官僚,不應以資源為由拒絕聾人或弱聽住戶申請火警閃燈[32]。
香港房屋協會: 出租單位申請資格
作為負責任的僱主,我們為員工締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並透過培訓課程提升同事的技能及潛質,鼓勵員工持續學習,以配合機構及個人的長遠發展。 從上圖所見,買入居屋待五年後才可於公開市場出售,做法是透過補地價解除轉讓限制,並填妥申請表,連同樓契副本及手續費 香港房屋協會 2,400 元一拼遞交。 房協將安排職員前往視察單位及估價,隨後發出「補價金額通知書」予業主,業主於兩個月內繳付補價後,將獲發解除轉讓限制證明書,再把文件送到土地註冊處登記,即告完成。 房委會或房協均有出售資助房屋,但由於房委會的「居屋計劃」及「白居二」走向恆常化,因此較為人熟悉,反觀房協版居屋,不是年年有得抽 (對上一次已是2017年),加上推售伙數不夠多 (自然更難抽),令有意置業人士也未敢寄予厚望。 房協於1996年進行的調查顯示,中等收入長者對專為其設計的房屋需求甚為殷切。
房委會在1987年起實施「公屋住戶資助政策」(俗稱「富戶政策」),向不再需要資助的住戶減少房屋資助,以鼓勵富戶遷出公屋單位,確保公屋資源合理分配。 租住公屋的住戶(包括中轉房屋住戶)住滿十年或以上,便需要每兩年向房委會申報家庭入息。 而家庭入息超過指定的入息限額的住戶,便須按情況繳交倍半或雙倍淨額租金/暫准證費另加差餉。
香港房屋協會: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其中啟晴邨、牛頭角下邨第一期、水泉澳邨、榮昌邨樣本含鉛量,超出世衛標準。 特首宣佈針對事件,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並抽驗了45條2005年後落成的公共屋邨,共3806個水樣辦,以及138條2005年前落成的屋邨共2639個水樣辦。 到2016年3月,4個承建商開始為11個受食水含鉛超標影響的公屋邨,更換在公用地方不合規格的喉管。 1985年,577座香港公共屋邨被揭發存在結構問題,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 由於事態嚴重,廉政公署就問題公屋事件着手調查是否有人在興建這些公屋時涉及貪污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