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耕地部分改為種植蔬菜、花卉及養魚之用,但亦有很多耕地被荒廢。 務農人士由於綠色產品成為時尚,有機耕作乘時而起,於「大埔農墟」直銷有機蔬菜[15]。 「大埔農墟」原為「七約農產品擺賣場」,是當年太和市(大埔新墟)的一部份,由七約鄉公所管理,作為批發議價的公秤手,後因新市鎮發展和農地減少而式微[16]。 位於大尾篤及沙頭角半島的船灣淡水湖,是香港第一個劃自海域的大型儲水水塘,也是大眾騎單車的好去處。 淡水湖原本是一個大海灣——船灣,灣內沿岸曾經有多條鄉村,不過在1960年代建淡水湖時遭拆遷,部份鄉村遺址已經埋在淡水湖水底。
不妨預訂青年旅舍,可以一大班朋友大埔行山、踏單車、放風箏,也可以BBQ、獨木舟、水上活動,黃昏水塘主壩的日落風景,夜晚也可以在房間玩啤牌、聊天,讓人聯想起那青蔥歲月。 台北市政府由2009年開始「台北好好看」計劃,把社區的廢墟活化,透過和建築顧問公司、藝術團體、里長等之間的溝通,把不同的物業活化。 為於大埔墟街市熟食中心的平記竹昇麵,麵條要每天壓兩至三小時而成,而且只放很少鹼水,麵食落有很香蛋味,而且特別彈牙。 蝦籽鋪滿成隻碟,雲吞傳統,較為細粒,一啖一粒都幾滋味爽口。 Forest Cafe並有太多的打卡位,有的更多是假日的慵懶。 比起化妝和着得光鮮亮麗去影相,它更適合你睡到下午,稍作打扮以輕鬆的姿態前來享受週末,讓你放下手機、相機和煩囂,達至身心靈的放鬆。
大埔廢村: 三門仔:漁村風情
白馬亭位於大埔街區東郊的大坑山山頂,海拔約750公尺,是為紀念清末一名圍剿土匪殉職的葉姓捕頭而設立的觀景涼亭。 該地展望視野良好,不僅可瀏覽曾文水庫、大埔街區,並可向西眺望遠處的大凍山群峰,是大埔鄉登山健行及賞景的最佳去處之一[37]。 大埔鄉公所是大埔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大埔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嘉義縣政府。 大埔廢村2025 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大埔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3課3室1會等7個內部單位及1個附屬機關[26]。 大埔鄉位於北迴歸線以南,人口集中區域海拔皆低於500公尺,為亞熱帶氣候區,夏季長而冬季短,年平均溫度約23.4℃。
1595年(明萬曆廿三年),龍躍頭鄧氏在林村河以北一帶的地方(即現在大埔舊墟附近)建立「孝子鄧師孟祠」(通稱「鄧孝子祠」,現已不存)。 大埔廢村2025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鄧氏族人向新安知縣申請在「鄧孝子祠」旁建墟,名義上利用該墟收入續祠的香火之用(當時以商業謀利,常以此作名目)。 該墟取名大步墟(大埔墟),位置大概於汀角路天后廟附近。 大埔廢村 當時大步墟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是九龍城和深圳墟之間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擁有面臨大步海(現稱吐露港)這漁港,所以成為一個優良的經商地。 大埔成為區內水上交通樞紐,有客船來往多個地點,甚至遠至潮州及汕頭。 港府近年積極推動發展創新科技,並強調本港未來將「再工業化」。
大埔廢村: 大埔好去處2023|5大美食餐廳推介
由於治安改善,後大埔庄在葉占春擔任庄主期間(1798年-1855年,嘉慶三年-咸豐五年),移民激增,戶口數成長到一千五百餘戶、六千餘人[12]。 清治初期的康熙年間,已有粵人自竹頭崎(今竹崎鄉)南下入墾後大埔(大埔村一部分)[4]。 1731年(雍正八年),漳州人賴真宗渡台,遊歷至後大埔社,見有沃野數百甲,遂向諸羅縣請領墾照而率眾入墾,建立後大埔庄,並擔任第一代庄主[10]。
- 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前身正是海濱學校,全 盛時期學生逾500人,曾得到胡文虎夫人陳金枝捐款支持擴校,好時光轉眼逝去,又是因為學童人口下降,小村校在7年前停辦,結束62年春風化雨的佳境。
- 大埔地區十分大,除了市中心有景點外,亦有很多散落大埔區不同的地方,位置偏遠,要轉乘巴士🚌或小巴🚐才能到達,要一天走完全部景點基本上沒有可能。
-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大埔為安全社區,是全球第90個安全社區[2],也是香港第3個安全社區(第1是屯門區,第2是葵青區)。
- 大埔區較著名的高山有北邊的八仙嶺,這個山嶺亦是大埔區和北區的天然分界,而附近九龍坑山山頂則設有數個發射站。
-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大埔區人口為316,470人[1]。
大埔墟(英語:Tai Po Market)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墟市;大埔舊墟(英語:Tai Po Old Market),則是香港現已消失的墟市,兩者都是位於新界大埔。 現時大埔舊墟(位於林村河以北,汀角路以西,大埔舊墟天后宮附近一帶地方)已完全成為住宅區,墟市已經消失。 大埔墟(位於林村河以南,廣福道兩旁)則仍然有墟市富善街(原稱太和市,以文武二帝廟為中心)。
大埔廢村: 大埔好去處1. 外國市集風植物園
由三門仔走到連島沙洲,再至馬屎洲自然教育徑,欣賞風景、沉積岩,7-10月更可以在泥灘摸蜆,最後一定要欣賞三門仔的壯麗日落景色。 建於1907年,是英國租借新界後最早的民政大樓,專責處理新界北部的行政、土地註冊事宜,內裏有裁判司法庭。 理民府於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辦公大樓於1983年停止運作,1988至2000年期間作環境保護署大埔分處。 其後經過活化, 2002年起用作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區總部,命名羅定邦童軍中心,不對外開放。
近年來政府規劃「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預備在高雄市桃源區勤和聚落附近的荖濃溪河床上設置攔河堰,並興建引水隧道及跨河輸水橋,以穿越玉山山脈、楠梓仙溪、阿里山山脈,最後經由草蘭溪注入曾文水庫。 大埔廢村2025 大埔溪流域在大埔鄉的主要支流有沙美箕溪、二寮溪、水底寮溪、長枝坑溪、竹坑溪、雷公溪、匏仔寮溪(後湖溪)及角溪等。 西部山地屬西烏山嶺山列,為阿里山山脈西南支脈之延伸,其主稜線在大凍山以北大致為東北—西南走向,以南大致為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共同形成大埔鄉與屬白河區、東山區的主要邊界。
大埔廢村: 香港已結業戲院列表
村民奉兩樹為神靈,並在根部燃點香蠟燭冥鏹祈褔許願,故又稱為「香仔樹」。 人們還製作寶牒,把姓名、出生年月日及願望寫在寶牒上,附上百解符、貴人指引及祿馬衣等,繫上石頭或香橙,向大樹參拜後,把寶牒拋上樹幹。 2010年鄉公所將林村公立學校闢為許願廣場舉行「林村許願嘉年華」,訂製25呎高的玻璃鋼樹桿仿真許願樹,讓善信將寶牒拋到樹上。 面積達460公頃的自然護理區,林木茂盛,種類過百,例如山松、樟樹、相思等。 景觀多變,時而叢林,時而山澗,沿路鳥鳴相伴,林葉遮陽,花朵送清芬,身心都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大埔廢村: 「香港製造」、「香港設計」全球具認及性
1994年全鄉工廠登記家數僅有食品製造業1家而已,工業極度不發達。 早在台灣史前時期,大埔地區即有人類在此活動,已發掘的史前文化遺址有嘉義農場遺址及大埔遺址。 嘉義農場遺址位於曾文水庫旁的農場本部對面河堤坡上面,曾挖掘出橙紅色夾砂陶器,屬新石器時代晚期之「鹿陶類型」文化,年代約當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元年間。 大埔遺址位於大埔村湖濱公園掬月半島前端,曾挖掘出灰黑色夾砂陶、橙色粗砂陶、泥質陶等陶器,及打製斧鋤形石器,文化類型與年代均與嘉義農場遺址相當[1]。 在鄰近地區當中,大埔以北的泰亨文氏族群也曾計劃在大步墟建屋及開設商舖,當然也屢遭鄧氏的阻撓。
大埔廢村: 新界…
1972年10月當時的總督會同行政局通過一項大型房屋計劃,以期在1980年代中期可為180萬人提供足夠居所。 當時計劃於大埔興建的公共房屋,預計只會容納約33,000人。 大埔工業邨的填海工程於1976年展開,同時展開大埔第一個公共屋邨,即汀角路旁的大元邨的填海工程。 1977年在魚角(粵語:魚角)興建一個大型臨時房屋區,以收容受發展大埔區的清拆行動影響而須遷置的居民,首批入住這個臨時房屋區的是鄰近的元洲仔寮屋區居民。 1973年(民國六十二年)10月31日,曾文水庫完工蓄水,全鄉被淹沒私有地五百五十甲,公有放租地三十四甲,濫墾地五十二甲,共計六百卅六甲;被淹沒地區原居住戶數七百十八戶,人口三千零八十七人。 由於原有的大埔溪河谷平原已被水庫淹沒,農業發展受限,大埔鄉改以觀光業為主力產業,而曾文水庫風景區亦成為最重要的觀光資源。
大埔廢村: 大埔海濱公園:遠眺吐露港
2009年,正生書院曾經申請遷入,作為宿舍及校舍,可惜被當年的居民反對,「吸毒妹、吸毒仔」未能成功脫離荒島芝麻灣,而南約區中學一直荒廢至今。 大埔廢村 當年積極游說居民的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指,現時不宜評論,而正生書院現時就在芝麻灣原址依山擴建。 只是球場的罅隙長了野草,音樂室的鼓已穿破,人體器官展示公仔獨自看著沒有人的小食部。
大埔廢村: 大埔鄉
大埔美館─螢火蟲生態主題館位於情人公園內,設立於2005年。 雖然名稱中有「美館」二字,但並不是美術館,而是一座以螢火蟲為展示主角的生態主題館。 螢火蟲是最具環境指標性的生物,因為它必須生長在水質乾淨、無農藥及其他污染源的環境。 大埔鄉具備這樣的條件,一年四季皆可看到螢火蟲,因而設此展館,彰顯地方生態特色[36]。
大埔廢村: 民國時期
坐落於本港最高山脈大帽山的北坡和山麓,佔地148公頃。 深邃的山谷清溪匯流,翠林環抱,還有不少菜園和梯田農圃,園內還有種種保育及教育設施。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於1956年成立,始創目的是援助貧苦農民,助他們自力更生。
大埔廢村: 大埔區
泥質陶是採用雜質較少,顆粒較細的黏土為原料所燒成,多用於盛裝食物的器皿,如陶缽、陶杯、陶壺;或做裝飾用的陶環、陶珠。 夾砂陶是在黏土中掺入適當比例的砂粒,因均勻受熱而比較耐燒,多用於具有烹煮功能的大型陶鍋。 由這些出土器具的用途,可推斷當地史前住民已從事農業,並進行手工業活動[2]。 大埔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大埔區的事務,共有21名議員,現屆大埔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7名議員當中5名為民主派議員,建制派只有2名議員。
大埔廢村: 林村許願樹:祝福新一年
背向蔬菜統營處的前長沙灣屠場,1969至99年運作,隨著本地鮮肉需求下降,持有屠場的市政局為「止蝕」,關閉屠場。 由99年空置至今已16年,其實空置後,曾經供給藝術家們作短期工作坊,但後來卻一直丟空。 政府產業署在立法會文件解釋,屠場建築物因結構問題而不能作其他短期用途,即不能出租使用,而屠場周邊空地則已用作臨時儲物。 樹屋田莊於1992年成立,多年來致力提供多元化活動予參加者,從而傳遞愛護地球和大自然等綠色理念。 樹屋田莊的參加者可選擇半日或全日遊,基本入場費會包了一系列免費活動,包括:基本遊樂設施、彈床、奇妙橫水渡、田莊BINGO。 大埔廢村 森林咖啡的位置比較偏僻,一般交通難以到達,更適合揸車人士。
大埔廢村: 大埔美食2. 大埔小白鷺湖 「Billow」
1911年九廣鐵路通車,殖民政府在太和市附近修築車站,並命名爲「大埔墟站」,進一步確立了太和市享有「大埔墟」之名的地位。 到了20世紀後半葉,大埔舊墟完全消亡並重建爲現代化住宅區,大埔剩下一個墟市,太和市正式繼承並使用「大埔墟」之名。 在近一百年來,「大埔墟」和「太和」的名稱涵義發生過重大變化。
牛丸、牛百頁、牛肚、牛筋、牛膀……連牛沙瓜都有,堪稱牛專家。 又推出沙茶安格斯牛肉麵,用潮州入口沙茶醬,配美國安格斯肥牛,做出自家口味沙嗲牛肉麵。 到半夜有隻飛蛾飛近Doniven頭頂,接住他表現極度不舒服及呼吸急促,最後成個人無力癱在地上,情況非常危急。 身旁的Karen已經嚇到不知所措,只能打電話向工作人員求助。 而另一說法則為「舊時大埔本為一廣大之森林,林木深邃,野獸出沒,為害行旅,因此行人走近這一帶,大家必定互相警戒要跨大步趕快走過去」,所以該地被稱為大步。 該傳說收錄在葉靈鳳的文章〈大埔墟的今昔〉[2](收錄在《香島滄桑錄》一書),但沒有更多嚴謹考據與引證。
大埔鄉地處阿里山山脈之上,全境有90%以上的土地屬國有或保安林地,並建有全台最大水庫曾文水庫。 由於原有的河谷平原已被水庫淹沒,農業發展受限,改以觀光業為主力產業,而曾文水庫風景區即為最重要的觀光資源,並因本地相當多山豬,餵食山豬便成為地方一大觀光特色。 2014年民建聯獲香港建造商會研究基金撥款,研究如何活化聯和墟、大埔墟和石湖墟。
由於荷蘭人有抽人頭稅,易導致少報人口數,該數字因此未必可信。 北鄰中埔鄉、番路鄉,東鄰阿里山鄉、高雄市那瑪夏區,西鄰臺南市白河區、東山區,南鄰臺南市南化區、楠西區。 大步墟,即今大埔舊墟,建立源於新界五大氏族之首——鄧族。 後來因為族群人口增加,除了大埔頭,還分遷到元朗屏山、廈村、屯門紫田村、粉嶺龍躍頭、沙頭角萊洞及大嶼山塘福等多個聚居地,勢力顯赫。
大埔廢村: 大埔田村
元洲仔在南漢至明朝時期是盛產珍珠的小島,上世紀是後來日漸式微,在上世紀成為政務司官邸,官邸遺址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傳統英國殖民地建築,樓高兩層,現今已活化成為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大埔龍尾灘於今年6月23日正式開放,是第一個政府興建的人工泳灘,全長200米,鄰近大美督及船灣淡水湖。 沙灘盡頭各有一道護沙堤,西面可以眺望八仙嶺及泳灘,景色優美,土木署更指這裏是「日落絕美打卡點」。
大埔廢村: 歷史
「大埔墟」一名最早是指始於明代由龍躍頭鄧氏於林村河以北建立的墟市。 清末以泰亨文氏爲首的七個非鄧氏村落於林村河南岸現富善街一帶建立名爲「太和市」的新墟市,與林村河北岸的「大埔墟」分庭抗禮。 大埔廢村 由於太和市享有較優越的地理位置,鄉民逐漸將太和市視爲大埔的墟市代表,並以「大埔墟」去稱呼太和市,而原來的林村河北岸鄧氏大埔墟則被改稱爲「大埔舊墟」。 2014年1月,香港政府將大埔區8幅土地全部改劃為住宅用途,預計可興建15,410個公營及2360個私人住宅。
大埔位於吐露港西北面,距離沙田約11公里,粉嶺約8公里。 大埔三面環山,分別為九龍坑山、北大刀屻、大刀屻、大帽山和草山。 香港鐵路博物館的前身為舊大埔墟火車站,以往九廣鐵路的重要車站之一。
文氏亦乃新界五大氏族,明初分別在大埔泰亨和元朗新田一帶定居。 為了跟大步墟抗衡,文氏在1892年聯合附近七個非鄧氏的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樟樹灘約、汀角約、粉嶺約),在隔河另設太和市,即今富善街。 同年橫跨林村河的廣福橋落成,並以此為界,大大改善了大埔的陸路交通。 英國租借新界以後,在1913年於太和市興建大埔墟火車站,太和市逐漸取代大埔墟的地位,所以太和市後來被稱為大埔墟,而原來的大埔墟(大步墟)則改稱為「大埔舊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