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深港两地恢复正常通关后,黄先生几乎每周都乘坐高铁来深圳旅游。 社區共融 社區共融 央视网消息:正值暑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越来越便利,在深圳和香港两地市民通关“串门”已经成为了日常。 教練說:「我請他待在池邊等,他膽敢自己游出來,完全不聽指令,更站在池邊向池水小便呢!」自此兒子沒再參加泳班。 男孩今年十四歲,被拒經驗豐富,對於「馬太,抱歉我們真處理不了你兒子……」這句話,Jo Jo早已沒甚感覺。
- 此外,民政事務總署各區分處和非政府機構一直為新來港人士提供一系列服務,包括適應課程、就業輔導、語文課程、分享小組和探訪活動等。
- 對於黃清霞博士來説,自在劇場不是單純的「減數」 減少感官刺激和縮短劇本 它甚至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戲劇形式。
- 另一位社區領袖鴨脷洲利東坊眾互助社執行會長志毅哥,坦言起初曾懷疑計劃的成效,懷疑「玩嚇玩嚇」會否真的有效,豈料效果非常理想。
- 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少數族裔服務部高級組織幹事方家俊(左)安排交流活動時,特地挑選少數族裔擅長的板球,希望學生認識少數族裔的才能。
- 其中一間支援服務中心更提供免費電話傳譯服務,你亦可從以下連結找到由非政府機構營辦的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的詳情。
- 央视网消息:正值暑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越来越便利,在深圳和香港两地市民通关“串门”已经成为了日常。
- 立体的交通网络、便利的通关措施、发达的经贸往来,5.6万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员交流日益密切,规则衔接更加顺畅。
- 惟有改變態度,減少偏見,才能建構真正「傷健共融」的社會。
馬先生是香港某大學教授,兒子往外地升學,意味父子要分開,這個決定讓一家人都很為難。 大熱天時,家長們放下孩子去歎咖啡,只有Jo Jo夫婦輪流貼身陪跑,「望住個波呀!」「踩實,然後左腳踏前。」「仔,轉身啦!」Jo Jo自嘲:「像傻婆傻佬……」如此狀態,大小都捱了一年多才放棄。 Jenny憶述:「公司附近有間內衣特賣場,有天同事放工經過,發現華Dee獨自在店內徘徊,便飛奔入舖拉他出來,免得人家誤會。」同事即場跟阿華來一堂生活課,更請部門主管Ivan致電華媽媽通風報信,讓她裡應外合,在家裏再教導阿華生活場景的潛規則。 但相處下來,他們漸漸發現,這位新同事有過人之處,除了討人喜歡的幽默感外,記憶力也超強。 同事要去哪裏,只要問華Dee,瞬間就知道最快捷的乘車路線。
社區共融: 計劃內容
「想不到『玩嚇玩嚇』就能夠凝聚居民,建構社區能力。」一名地區領袖笑著分享。 透過遊戲作介入點,「跨代遊藝利東情」計劃使不少家庭加強了親子關係,並在區內打破跨代隔膜,營造歡樂和互信的氣氛,更促成了婦女互助網絡,拉攏了跨界別和跨階層的協作。 原來,遊戲就是一支魔法膠水,把社區里零散的元件黏合起來。 邱歡智説,共融也是讓不同的人有選擇、有空間,包括在劇場之內。 要體現到「傷健共融」的基本價值,實體環境的協調固然需要繼續,心靈上的工作亦應全力啓動。
該等活動由教育局資助,用以協助家境清貧、父母無法負擔子女參加收費的課後活動的學生。 民政事務總署出版《新來港定居人士服務指南》,為新來港人士提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資訊。 此外,民政事務總署各區分處和非政府機構一直為新來港人士提供一系列服務,包括適應課程、就業輔導、語文課程、分享小組和探訪活動等。 玩具銀行是計劃的一大特色,由業主立案法團免費借出地方,成為居民的聚腳點,並接受居民捐獻玩具,體現資源共享的精神。
社區共融: 遊戲帶動一家親 共建人情味社區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於2009年成立共生舞團 – 成員包括肢體障礙丶智障丶視障人士丶聾人及專業舞者等,舞團每月聚會,培養團隊在不同環境、條件、各自的身體特色下的互動,並將各種共融舞蹈模式發展至今,讓學員一起學習如何在有限制的身體裡自由地感受及回應當下。 偏見往往源於不了解,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資助奮青創本視計劃,藉由指導中學生拍攝短片,引領他們走進社區,認識有特殊需要的一群,思考共融議題,進而放下「有色眼鏡」,學會尊重和包容。 事實上,推動「傷健共融」是在維護社會的公義,是我們都相信「每個人都是平等」這普世價值的實踐。 透過共融的環境,社會才能夠真正教育公民互相接納和尊重。 政府鼓勵清貧學生參加由公營及直接資助計劃學校籌辦的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下的校本及區本課後活動。
- 《種族歧視條例》保障市民在僱傭範疇不會因為種族而受到歧視,平等機會委員會發出的《種族歧視條例僱傭實務守則》,有助僱主在工作間消除種族歧視,以及推動良好措施。
-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透過音樂研究、工作坊和社區樂團巡演等,輔助參加者將生活點滴、社區故事和關注的議題等編成屬於社區的主題曲…
- 另一位義工Ken,他雖沒有為人父母的經驗,亦不諳育兒技巧,但卻通曉不少新興玩具的玩法,正好與好姐成為一對好拍檔,一個玩、一個教;一個認真、一個輕鬆,發揮跨代的凹凸互補協同效果。
-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攜手舉辦、由民政事務總署油尖旺民政事務處贊助的「共融西九社區參與計劃」已於2022年11月17日(四)完成「認識不同殘疾人士需要」網上講座。
- 計劃以「家、社、商、校、福」協作模式,組成跨界別諮詢委員會作領航,而遊樂園管理委員會定期籌組利東遊樂園,由居民、學生、在職青年,地區領袖及商界夥伴等一同出謀獻策,透過遊戲在地區宣揚跨代共融的資訊。
《種族歧視條例》保障市民在僱傭範疇不會因為種族而受到歧視,平等機會委員會發出的《種族歧視條例僱傭實務守則》,有助僱主在工作間消除種族歧視,以及推動良好措施。 僱主聘請殘疾人士及提供在職培訓,可獲政府提供工資補助等多項補助。 另外,就業展才能計劃亦為殘疾求職者提供職前培訓和培訓津貼。 随着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大湾区内地城市成为许多港澳老人养老的首选地。
社區共融: 社區音樂–每月聚會 / 社區工作坊與表演 / Cross Over 音樂治療 / 社區劇場
一個地方,一群「好媽咪」不只在組裡互助與互惠,更經歷了角色轉化,由參加者成爲了義工,將關愛精神「一傳十、十傳百」。 無障礙多元活動於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間,在西九文化區內多個藝術文化場地 ,包括戲曲中心、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及藝術公園,舉辦的13場活動。 這系列活動除了讓參加者互相了解和學習,更可親身體驗西九文化區無障礙、人人共享的環境。
最初同事們都努力伸出援手,包容這位特別的新同事,凡事解釋清楚,每事多走一步。 據說有回阿華沒戴眼鏡獲讚「靚仔」,自此經常不戴眼鏡工作。 同事苦口婆心勸他放工才脫眼鏡,於是每天下班,華Dee就像進行某種儀式一樣,收好眼鏡,然後奉上劉華式的chok樣,教大家哭笑不得。 對於黃清霞博士來説,自在劇場不是單純的「減數」 減少感官刺激和縮短劇本 它甚至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戲劇形式。
社區共融: 5月 – 藝術充權教室:《社區舞蹈之所以政治》
遊戲場設計靈感來自陳澄波畫作,因畫作有很多嘉義風景故事,工作坊吸引54組親子超過120人參與,大家都很開心認真,規畫團隊會蒐集大家的創意,讓未來的遊戲場加美麗有趣。 建設處最近在嘉大管理學院辦2場工作坊,邀親子用手作模型,發揮想像力,想出各種有趣遊戲方式、遊戲場,以工作坊進行參與式規畫,讓孩童為自己發聲,藉手作模型創作,激發孩童對遊戲場空間想像,創作孩童心目中理想活動空間場域。 社區共融 社區共融2025 「我們是睇相佬,孩子的性格、能力、脾氣、特質毫不遺漏,綜合所有資料來分班。」諸如一個極喜歡凡事投訴的學生,會配一個語障同學;一個自小欠缺父愛的男生,會編入男老師的班上;一個很喜歡有肢體接觸的男生,則編在全男班裏。
社區共融: 社區共融計劃
本文介紹政府為殘疾人士、少數族裔、新來港人士及貧困人士提供的服務,幫助他們融入社群。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攜手舉辦、由民政事務總署油尖旺民政事務處贊助的「共融西九社區參與計劃」已於2022年11月17日(四)完成「認識不同殘疾人士需要」網上講座。 社區共融2025 由經驗豐富的臨床心理學家張展圖博士講解殘疾人士的類別、心理及社交上的需要,加深大眾對殘疾人士的認識。 當時,英國傷健運動(PHAB Movement)創辦人瑪利羅便臣女士(Mary Robinson)應英聯邦信託基金會邀請訪問香港,宣揚傷健精神。 不過,最值得強調的,卻是透過提供自身實踐的機會,去改變這個不完善的社會,改善對傷殘人士的待遇 (精神及肉體上),提供一切身體健康人士所能擁有及享有的教育、就業、交友、婚姻機會,使他們可以與身體健康人士在同一的世界、社會裡一起共同奮鬥、掙扎及生活。 內地新來港學童入讀合適學校前,可選擇先行修讀全日制啟動課程,幫助他們盡快融入本地社會及教育體系;新來港學童若直接入讀常規學校,可參加本局透過非政府機構為他們提供的適應課程,內容包括個人成長、社會適應和基本學習技巧等。
社區共融: 自在劇場不是減數
為促進殘疾人士的就業機會及消除工作間的歧視問題,平等機會委員會發放《殘疾歧視條例僱傭實務守則》,為僱主和僱員提供指引。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與其他兒童享有同等機會在普通公營學校接受教育,有較複雜需要的兒童,或有嚴重殘疾以致不能從主流教育中獲益的兒童,則可在公營特殊學校接受教育。 嘉義市政府新開發湖子內社區,新建透天厝、公寓大廈林立,居民陸續搬入定居,市府將公園綠地及7個兒童遊樂場,委託民間專業廠商… 在SEN家長群組中收集「一句激怒SEN家長的話」,不消一個下午,訊息已如雪花飄至。 難堪的指責、惡意的批評,以至一些善意卻莽撞的關心,都會刺痛他們,成為生活路上的障礙。 對於兒子的將來,Jo Jo還是投彼邦一票,「在美國,即使讀書不成去學汽車維修,甚或當個垃圾工,工資也不像香港差距那麼大。」路更寬,機會更多,人心更廣,對年輕人何其重要,特別是SEN的年輕人。
社區共融: 特殊學校老師的分享
只有每人具備共融的理念、抱有開放及接納態度,社會才可培育出平等、承擔責任、尊重、體諒和接納個人差異的素質和價值觀,從而建立一個更關愛的社會。 「共融西九社區參與計劃」的參加者均會獲得共融紀念品一份。 精緻的杯墊從設計到製作都盡顯心思,希望藉此更進一步推廣「共融西九社區參與計劃」及其所宣揚的共融信息。 共融「睇」驗將於2023年2月10日及11日首次於戲曲中心茶館劇場舉行。 社區共融 有別於一般的戲曲表演,劇場設有多種通達服務,讓殘疾及非殘疾人士可在自由放鬆、無壓力的環境下一同享受藝術表演。
社區共融: 「活動設計配合不同學生的能力,亦具挑戰性,學生運用簡單物資便能享受玩耍的樂趣。」
葵涌循道中學學生在專業的導演、攝影師、燈光師、收音師等指導下,各司其職,拍攝短片探討精神共融,連專業演員也應邀演出。 您知道甚麼是「通用設計(universal 社區共融2025 design)」嗎? 与此同时,近年来,广东持续建设覆盖粤港澳三地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市民待遇全面落实,为三地人员流动提供更大便利。 湖北吴女士的血型,是Rh阴性血,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是一种稀有血型。 在了解到这一血型的妇女怀孕,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症后,吴女士一直比较担忧。
社區共融: 社區大不同
這群學生參加了奮青創本視計劃,準備以種族共融為題材編寫劇本,拍攝五分鐘迷你劇,學打板球是為了了解少數族裔的生活文化,以便取材。 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少數族裔服務部高級組織幹事方家俊(左)安排交流活動時,特地挑選少數族裔擅長的板球,希望學生認識少數族裔的才能。 即使家中有長輩協助照顧兒女,但她曾因長輩就診而需要帶同子女上班。
社區共融: 黃清霞博士擔任藝術總監的誇啦啦藝術集匯,在2014年開始「自在劇場」(Relaxed Theatre),讓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享受想像的樂趣。因為共融,也就是讓不同的人有選擇、有空間,包括在劇場之內。
適逢10月為「照顧者月」,是次調查發現,社會對照顧者越友善,人們越感到共融。 嘉義市政府新開發湖子內社區,新建透天厝、公寓大廈林立,居民陸續搬入定居,市府將公園綠地及7個兒童遊樂場,委託民間專業廠商規畫設計,以工作坊形式進行參與式規畫,打造共融性遊戲場,滿足不同兒童遊戲需求。 除了「跨代遊藝大使」,玩具銀行的義工亦透過服務增加了跨代接觸。 義工好姐一副慈祥嫲嫲的形象,她認真地說:「每次當值我也會帶備糖果獎勵小朋友,亦會從遊戲中教導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如學習『輸得起』,閑時更會與他們的家長討論管教的技巧。」從好姐的說話中,就能感受到她視小朋友為自己的孫兒女。 另一位義工Ken,他雖沒有為人父母的經驗,亦不諳育兒技巧,但卻通曉不少新興玩具的玩法,正好與好姐成為一對好拍檔,一個玩、一個教;一個認真、一個輕鬆,發揮跨代的凹凸互補協同效果。
她指出,不是每個劇本都適合在自在劇場上演,但選對做對的話,現場反應甚至比一般觀眾好,台上台下彷彿同步了。 社區共融2025 共融舞蹈的目的是讓不同特質的舞者共聚一堂,以行動和演出打破觀眾對舞蹈的概念。 社區共融 讓不同差異特質的人找回屬於自身的舞動潛能,共生自由自在舞蹈。 在藝術上每個成員都在尋找獨特的舞步,同時也與其他人合作為舞團創作出美麗的動作詞彙。
參與計劃的學生需以種族共融、傷健共融、跨代共融、科技共融和精神共融為題材,根據真實個案創作迷你劇。 社區共融2025 拍攝前,計劃會安排學生到社企或社福機構開辦的工作坊認識相關議題。 本文轉載自《共融角度多面體研討會2012 講者文集暨傷健共融活動教材》,版權屬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或翻印。
「攜手結伴同樂日」社區探索活動運用有趣及生活化的活動主題,配合特別設計的團隊任務,讓一般能力及有特殊需要的參加者建立「好拍檔」關係,結伴到社區進行探索活動,推動參加者走進社區、投入社群。 過程中,社會大眾及一般能力的參加者有機會親身接觸有特殊需要的同學,透過互動的接觸,增加對能力障礙人士的認識,消除偏見和歧視。 計劃因應不同年紀對象的興趣而設計活動,舉辦「利東遊樂園」吸引街坊、以昔日民間遊戲吸引長者、創立玩具銀行及以親子遊戲吸引家長與小朋友,並舉辦傳統遊戲二次創作比賽吸引年輕人。
這類遊戲能使家庭成員打破隔膜,製造更親密的相處機會,例如有小朋友因參與「利東遊樂園」,拉近與祖父母的關係,拍下他們的第一張合照。 我們帶了輕度及中度智障學生參與,包括自閉症學生,他們都興奮投入。 劇場和西灣河文娛中心的職員都友善親切地與學生溝通,學生獲得接納和愛護,有人人平等的感覺。 我們認為,共融的定義是把不同能力和背景的人匯聚一起,使大家意識到彼此之間的共通和差異,從而打破社會上的定型觀念和彼此間的隔膜,互相接納、欣賞及尊重,共享社會的權利和義務。
她認為計劃不但有助法團增加與居民的接觸,促進彼此的關係,對屋邨管理亦起了正面作用,令毗鄰的漁安苑居民也期望在屋苑推行類似的計劃。 另一位社區領袖鴨脷洲利東坊眾互助社執行會長志毅哥,坦言起初曾懷疑計劃的成效,懷疑「玩嚇玩嚇」會否真的有效,豈料效果非常理想。 志毅哥慨嘆現今的公共屋邨,大多已失去昔日的鄰里情,但此計劃卻成功以遊戲玩樂為平台,凝聚了「老、中、青、少、小」的街坊,在邨內推動鄰里互助、促進親子關係及帶動居民參與社區,「遊戲」的魔力著實令利東邨的居民感到喜出望外。
社區共融: 我們相信,每位兒童,
攝影師請她們與華Dee合照,分享相處經驗,幾位女士話未說完,已笑彎了腰。 2014年,誇啦啦藝術集匯把Relaxed Theatre帶到香港,還為它配了一個好名字 「自在劇場」。 某回「闖關」失敗後,她寫信給倫敦西區的劇團,希望喚起自閉症患者也有藝術需要的關注。
社區共融: 社區探索活動
我有牛奶敏感勞煩咖啡走奶、你有潔癖不容家裏有塵、他有嚴重鼻敏感最忌同事噴香水……多一點認識帶來多一分包容,在社區生活的你我他,日子也就過得更輕鬆安穩。 社區共融 親身接觸、愈早接觸和生活化的接觸,讓我們的下一代打破因彼此差異而造成的偏見,學懂互相欣賞和接納,明白多樣化和共融社會的重要。 為非華語學童而設的支援服務有適應課程、到校支援服務、學位安排和特備課程等,以協助他們盡快適應本港的學校制度和融入社會。
社區共融: 黃清霞博士擔任藝術總監的誇啦啦藝術集匯,在2014年開始「自在劇場」(Relaxed Theatre),讓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享受想像的樂趣。因為共融,也就是讓不同的人有選擇、有空間,包括在劇場之內。
不論是弱勢社群還是社會大眾,均可從每一個共融體驗及實踐中有所裨益及改變。 計劃將會免費派發「傳統綵燈DIY套裝」予機構/學校,並輔以教學片段,讓更多人士可有機會一同投入計劃,製作自創獨一無二的綵燈作品,同時認識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並感受元宵的節日氣氛。 親切會在活動前到參與學校舉行營前準備活動,了解參加者的情況以作合適的配對和活動設計,亦會與雙方學校/團體進行活動前交流活動,為參加者外出社區作充分準備,確保參加者有一個正面的共融體驗。 「你我全接觸」體驗日營提供與校園與別不同、正面及愉快的環境,讓參加者在一個平等的平台,親身接觸不同能力、背景的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