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荃灣已經是香港紡織業中心,全港最大的紗廠和染廠也座落荃灣,後來更帶動輕工業的發展。 1961年,港府刊憲宣布把荃灣發展成為新界第一個衞星城市,當時範圍遠至附近的青衣島、葵涌、荔景一帶。 後來港鐵公司於2008年1月決定於前地鐵網絡的所有地面及架空車站加建高約1.5米的月台閘門,以及改善車站通風設計與解決乘客墜軌的問題。 為減輕對日常列車服務之影響,有關工程會於平日深夜終止服務的時間進行。 而荃灣站與觀塘綫觀塘站屬於第三期月台閘門加裝工程,已於2011年10月完成。
至於原本為圓柱體的月台支柱,則於四周圍上白色及紅色人造纖維板,故支柱亦變為長方體。 荃灣站大堂位於U1層,其中大河道北的高架天橋在大堂中央的上方跨過此站;其大堂東面的上方原設有街市,後來該街市納入綠楊坊範圍並改為超級市場。 荃灣兆和街2025 另外由於大堂中間被劃分為付費區,往返大堂兩端的非付費區市民須使用位於站外的行人天橋。
荃灣兆和街: 行人系統
車站旁邊是港鐵荃灣車廠,上蓋是港鐵公司住宅發展項目綠楊新邨。 荃灣區的荃灣市中心@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3,238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82,253人。 主要街道包括沙咀道(荃灣市中心段)、青山公路 – 荃灣段(荃灣市中心段)、西樓角路(荃灣市中心段)、德士古道(荃灣市中心段)、大河道(荃灣市中心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尚翠苑,名逸居,荃錦中心,富麗花園,寶石大廈。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8,450,年齡中位數為 42.5歲。
根據荃灣區議會文件顯示,荃灣西海旁有3個雨水暗渠排水口,分佈荃灣麗城花園、荃灣碼頭及荃灣海濱公園對出,唯荃灣區內不少舊樓的污水渠駁錯,使海旁臭味困擾周邊居民多年。 區議員指區議會已通過動議,並已列入工務工程,惟非優先處理項目,排隊多年,遲遲未能落實。 荃灣近芙蓉山南麓一帶地方幽靜,背靠香港最高的大帽山,風水甚佳,故有不少寺廟臨立。 特別是20世紀初,當時不少道人、法師為躲避戰禍來到香港,一部份便在此帶開宗建寺。
荃灣兆和街: 兆和樓 位置地圖
荃灣站大堂安裝了空調,內裡提供便利店、麵包糕餅店、外賣壽司店、銀行及電力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等不同類型的商店[2]。 此外,荃灣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使用,包括自動櫃員機和自動售賣機[2]。 近B、C出口大堂入閘機旁亦設有香港郵政郵箱[3][4]。 荃灣兆和街2025 另外,大堂近A出入口的非付費區設有「會員服務站」,供乘客享用港鐵友禮會的會員優惠[5]。 德士古工業區的範圍,東面及南面至德士古道,北面至沙咀道及荃榮街,西面至聯仁街及馬頭壩街,包括沙咀道後段、楊屋道、德士古道的工廠大廈。 最早在該區發展的是德士古石油公司,在這區建立了油庫,1950年代周邊地區陸續有工業發展,例如太古汽水廠在這裏設有廠房。
- 當時荃灣西部(柴灣角至木棉下一帶)的海岸線是在青山公路,而東部(木棉下至鹹田一帶)的海岸線則約在沙咀道。
- 而在兩鐵合併前,車站亦為前香港地鐵系統中位處於最北端車站[註 1]。
- 另外,荃灣城市廣場停車場對開的路段為雙向行車,可從眾安街或兆和街進入。
- 荃灣站與屯馬綫荃灣西站並非正式的轉車站,乘客若在兩站間轉乘,無論使用八達通還是單程車票,均需當作兩段車程處理,並繳納再入閘收費。
- 1982年地鐵伸延至荃灣區,令荃灣站周邊地區迅速發展為區內一個頗為人口密集的區域,帶動興建多個大型私人屋苑,包括綠楊新邨及荃景圍一帶的愉景新城、荃灣中心、荃威花園(荃灣區第一個大型私人屋苑)和荃景花園等。
1993年4月,政府委託顧問進行《香港鐵路發展研究》,建議興建西部走廊鐵路,並邀請地鐵公司與九廣鐵路公司參與競投。 荃灣區早在1970年代進行大規劃發展,而當時香港房屋委員會才剛剛成立,1959年荃灣首個公共屋村四季大廈落成。 荃灣兆和街2025 但時至今日區內的公共屋邨不經不覺已經超過五十年歷史,大部分建築物已經殘破不全,部分屋邨隨着區內迅速發展而清拆興建新型屋邨。 公共的大型屋邨計有4條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的屋邨,3條(原有4條)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的屋邨。 荃灣站是荃灣綫的北端終點站,車站位於荃灣市中心北部的青山公路及大河道之間的西樓角路旁,原址為西樓角村。
荃灣兆和街: 車站結構
1970年,顧問公司完成對興建地下鐵路系統的進一步研究,發表《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當中荃灣支綫大窩口至荃灣的路段預定設於青山公路-荃灣段地底,以明挖回填方式建造。 而在兩鐵合併前,車站亦為前香港地鐵系統中位處於最北端車站[註 荃灣兆和街 1]。 港鐵官方指荃灣站設有11個出入口,但從站體建築物走出室外而論實際上只有5個出入口。 荃灣兆和街 其他被編為出口的位置只屬荃灣行人天橋網絡的一部分,而位於大堂兩端的A、B出入口正與此天橋網絡連接。 為方便乘客前往目的地,港鐵在天橋系統部分通道編定了出入口編號,即A1-A4以及B1-B3共7個出入口。 而乘客可取道前往荃灣市中心各處;另外D、E出口則設於1號月台(落客月台)旁。
荃灣兆和街: 總站路線
柴灣角工業區的範圍,東面至大涌道,西面至荃灣西約的麗城花園,北面至青山公路近愉景新城,南面至海盛路海旁,包括青山公路(荃灣段)中段及沙咀道前段的工廠大廈。 20世紀初,在美環街附近的水坑(即曹公潭),已經有磨香粉和染布行業駐足。 荃灣區工商活動繁盛,1950年代起成爲新界首個衛星城市及新市鎮的所在地,1985年因應區內人口急促發展而分拆出葵青區。 區內集住宅、工商業建築林立,包括新界最高樓如心廣場亦座落本區。 此外,荃灣區是香港重要的交通樞紐,區內的荃灣路、青嶼幹線爲市區進出新界西北、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的重要幹道。
荃灣兆和街: 荃灣區
由於此站為荃灣綫的終點站,故車站1號月台為落客專用月台,因此列車在1號月台落客後,需要繼續前行離開車站,然後再以反方向駛進車站2號月台接載乘客或返回荃灣車廠。 綜合市場消息指出,荃灣兆和街31及33號全幢,總樓面約6486方呎,以約1.2億易手,呎價約18501元。 據知情人士透露,該鋪現時由按摩店及批發公司以約23.5萬承租,料買家享回報約2.35厘。 據資料顯示,上述舊樓佔地大約2,900平方呎,現時為「住宅(甲類)」規劃用途,地積比率5倍,可建樓面約14,500平方呎,若以1.2億元計算,即每呎樓面地價約8,276元。
荃灣兆和街: 荃灣 (兆和街) 總站
荃灣與同為第一代新市鎮的沙田和屯門般規劃有固定的「市中心」地帶不一樣。 市中心範圍大約在港鐵荃灣站範圍,大涌道以東、海盛路及楊屋道以北、關門口街以西及青山公路荃灣段以南一帶。 交通設施有地鐵港鐵荃灣站、大型巴士總站、公共小巴等。 荃灣兆和街 新市鎮開發早期,連青衣、葵涌徙置區居民的購物、商業和娛樂活動都是在荃灣市中心。
荃灣兆和街: 荃灣海晴軒3房戶938萬元獲換樓客承接 「移民盤」大減162萬元 仍大賺582萬元離場
荃灣(英語: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1]荃灣區,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香港市區)範圍之內。 1992年,前地鐵公司為整個荃灣站大堂翻新時加入以中國傳統建築特色作為主題,當中車站大堂商店採用以類似四合院設計風格的黃色牆身與綠色屋頂;而在車站大堂較粗大的圓柱躉同樣被鋪上以不同顏色的紙皮石砌出飛龍圖案。 在荃灣站建設期間,荃錦公路需要改道,而三棟屋村亦需要搬遷,原址在工程完成後則改建為三棟屋博物館。 另外,車站所在地原有不少墓地存在,後因興建車站而搬遷至荃灣川龍附近的響石,成為了現在的響石墳場。 但荃灣區內最大型的商場則在1990年才在舊荃灣碼頭附近出現——荃灣廣場,樓高6層和2層地庫,亦是區內首見有大型中庭廣場和繼太古城後全港第2個真雪溜冰場(溜冰場改建為商場)。 根據規劃署之法定圖則,「荃灣」廣義上由東面的和宜合道近梨木樹邨起,西伸至油柑頭一帶,而汀九以西至青龍頭一帶則為荃灣西地區,而兩者同屬十八區行政區之中的荃灣區。
荃灣兆和街: 荃灣
填海之前,荃灣有一個海角名,名為沙咀,海壩村舊址、鱟地坊、大屋圍、部分福來邨也是在此海角之上。 荃灣站是整個荃灣市中心唯一可供新界的士駛入的地方。 同時,在荃灣站附近、南豐中心底層設有荃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供市民乘搭巴士服務。 而站體建築物外側亦設有行人天橋連接車站東西兩端,而在這條行人天橋的中央,即大河道北行車天橋以下位置同樣亦設兩條樓梯連接位於車站上面的大河道北行車天橋,供乘客前往車路兩旁的巴士站轉乘巴士。 在前地鐵公司網絡中,荃灣站的結構設計較為獨特,是少數的地面車站之一;加上車站直接設於西樓角路旁邊,故此站與寶琳站和欣澳站成為兩鐵合併前三個可直接由月台走出車站的例子之一。
荃灣兆和街: 區議會議席分佈
經過數據證明,發現荃灣西站上蓋物業發展項目將會令荃灣空氣質素更為惡化,並嚴重影響荃灣社區的景觀[13]。 但政府最終沒有理會區議會以至地區人士反對聲音,如期讓項目的代理人港鐵為物業發展項目進行招標工作。 紡紗業於1980年代開始步入黃昏,隨着香港製造業式微,這區的工廠大廈紛紛改為商業大廈,有不少不同種類的公司遷入,包括有線電視及香港01。 荃灣兆和街2025 最後之一的中央紗廠於2011年業務北移,並在2014年以十億,將廠房賣予嘉民亞洲發展作數據中心[11];而南豐紗廠就在2018年改為創意空間The Mills。 重建項目完成後,加上近期由華懋集團發展的如心廣場啟用,形成荃灣區的新地標。 不過荃灣區議會曾經「先行先試」,於2011年自資拜托香港科技大學,為整個荃灣區將來樓宇開展停止風洞測試研討。
荃灣兆和街: 街道
荃灣區海域雖然位於新界,其部分海域(汀九橋以東)仍被香港政府定義為維多利亞港範圍,屬香港都會區。 亦因荃灣站當初定位為中途站的關係,使用了對向式月台設計。 雖然該站最終未能落成,但興建荃灣綫的時候,仍有於荃景花園後方鋪設路軌,惟這段掉頭路軌的最遠處基本上不會有列車使用。 荃灣兆和街 荃灣站與屯馬綫荃灣西站並非正式的轉車站,乘客若在兩站間轉乘,無論使用八達通還是單程車票,均需當作兩段車程處理,並繳納再入閘收費。 雖然兩者並非轉乘車站,但是兩站之間有新界區專線小巴95K線及新界區專線小巴301M線連接(八達通、屯門-南昌全月通加強版及屯門-紅磡全月通加強版可免費轉乘屯馬綫),而在未有荃灣行人天橋網絡時沿大河道步行全程大概需要約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