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往來黃石碼頭及市區,乘搭常規或假日路線都要轉車前往,因此於1990年8月5日起把這兩線合併為96R(即本路線),仍只在假日行走,以方便遊客到西貢東一帶的郊野公園旅遊,或轉乘渡輪往返塔門觀光。 受到大網仔路及北潭路的道路限制,尤其因受到大網仔停車場巴士站的路面狹窄影響,多年來本路線只能採用短身雙層巴士行走,即使改為全空調服務後,仍然沒有改變。 路線主要沿海岸線水平前進,途經各種沿海植物及上窰民俗文物館。 上窰民俗文物館是香港最早設立的民俗館,館內展出客家人日常生活的情況,農村家居佈置和農耕用具等。 上窰民俗文物館的開放時間為早上九時至下午四時,逢星期二、聖誕日、聖誕翌日、元旦及農曆年初一、二、三休息,乘搭本路線於北潭涌巴士總站(往黃石碼頭方向40號站)下車前往。 西貢行山路線「家樂徑」與「北潭涌自然教育徑」相連,起點設於自然教育徑終站的「上窰」。
- 走大約8分鐘到發記士多, 旁邊就是北潭涌自然教育徑的起點了。
- 備註:水泥路鋪設得平整,兩旁都是樹蔭,偶爾看到開揚的海景。
- 遊人可在參觀「上窰民俗文物館」後,南行約200米,左轉緩緩上山。
- Finder.com比較廣泛的產品、供應商和服務,但我們未有提供有關市面所有現有的產品、供應商或服務的資料。
- 部分營地活動需支付遊戲券才能進行,家長可按需要先行購買,最便宜為$300元15張。
現時遊客仍可在文物館內參觀當時村民常用的傢俱器皿和屋外不遠處的灰窰,大家可以在參觀時了解古時客家村落的生活文化。 一條新手路線,路徑平緩,没有太大上落坡幅,沿途風景優美,路徑又有大樹遮陰,是一個親子/拍拖周末好去處。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北譚涌: 交通
度假營內建築物有營舍、康樂場地和飯堂等設施,分別座落於高低不同嘅地理位置之上,以行人道連接。 於西貢碼頭乘搭94號巴士,北潭凹站下車,往土瓜坪方向走。 回程只需乘搭94號巴士,返回西貢市中心,大約三十多分鐘車程。
位於屯門大欖涌水塘的「千島湖」聲名遠播,全年遊客大旺。 西貢也有個「千島湖」,即是登上太墩俯瞰西貢內海的大小島嶼,但上山路段較崎嶇。 2010年2月23日,出席「保良局羅傑承北潭涌渡假營」命名儀式的羅傑承證實,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渡假營將會興建一個面積95米X65米的標準足球場,現正探討就保養問題而使用第4代仿真草的可能性。 據了解,訓練基地今後將全權由保良局管理,除代表隊,亦會接受市民、團體及職業球隊租用。 2019年2月18日,保良局賽馬會北潭涌渡假營的第4代人造草運動場正式落成和使用。 北譚涌 運動場面積61乘37米,斥資700萬包括鋪設人造草地、草地疏水系統、鞏固附近斜坡等。
北譚涌: 西貢行山路線上窰家樂徑簡介
我們途經標距柱C5504至5506,最後下行右轉到西貢萬宜路,來到旅程最後的checkpoint:元五墳觀景台。 曝罟灣半月形堤圍的景致開揚,堤圍環繞整個曝罟灣而建,是往日村民養魚的地方,如今已成荒廢魚塘,卻吸引不少遊人坐在堤圍上打卡、看海景,甚是優游! 北譚涌2025 不過當記者在資深教練Sunny帶領下,嘗試從堤圍走過對岸,卻發現堤圍日久失修,我們途經3處位置甚為驚險,分別需扶着繩子、腳踏數條水管,以及走過如獨木橋般、只夠1人走過的狹窄「石路」。 記者要蹲下來把重心放低,用手扶着腳下狹窄的石堤慢慢走才能通過整條堤圍。 Sunny亦提醒,堤圍路段屬進階路線,新手可選擇沿路折返,回到轉入曝罟灣堤圍前的小路,向上窰郊遊徑的曝罟灣營地方向進發,路上亦會碰到走過堤圍到對岸的行山客。
球場只需要每周使用疏草機打理一次,管理方便。 欣賞完寧靜美的起子灣小碼頭,可原路返回分岔路,進入隱蔽山徑往曝罟灣堤圍出發。 曝罟灣堤圍雖然是今次行程重點,但此段並非正式路段,接近堤圍的路段被樹林隱密封閉。 堤圍以前可說是人跡罕至,只是近年行山郊遊非常盛行,許多隱世景點又被重新發掘出來! 從起子灣分叉路起計走約10分鐘,於林中無路牌的分叉路向右行直落,便會找到呈半月形狀的曝罟灣堤圍。
北譚涌: 西貢|輕鬆暢遊萬宜水庫西壩 (北潭涌自然教育徑+上窰郊遊徑 + 萬宜水庫西壩 +麥理浩徑一段)
北潭涌自然教育徑起點(如不走北潭涌家樂徑) 可乘搭公共交通工具至「上窰」巴士站,沿大網仔路步行約3分鐘到達復興橋,或乘專線小巴於復興橋下車,此為起點。 麥理浩徑第三段(北潭坳至企嶺下段) 北譚涌2025 是麥理浩徑十段中最為難行的兩段其中之一,必須體力充沛及裝備良好才可,以應付當中部份日久失修的路段。 乘搭本路線於北潭凹村(往黃石碼頭方向45號站)下車,位於海拔100米,一開始就要登上海拔422米的牛耳石山,然後下山向嶂上進發。 北譚涌 該處有以山水豆腐花馳名的「許林士多」,成為主要的補給站。 這段上山路不太辛苦,很快就來到山腰開揚處,能夠回望牛耳石山。 再沿雷打石山前進,落到百多米高的山坳,繼而登上海拔399米的雞公山,然後下山抵達企嶺下西沙路的水浪窩燒烤場結束此段,有巴士及專線小巴前往西貢墟、馬鞍山、港鐵大學站及沙田。
北譚涌: 西貢北潭涌停車場免費停車位不再?正式改政府X小時咪錶位惹爭議!
因應免費乘車日帶來的額外人流,九巴於該等日子大量加派巴士行走,因此出現不少「跨廠特見」的派車,而且本路線於鑽石山站巴士總站改於可容納兩行巴士的行車通道開出。 於12月26日的免費乘車日,行走本路線的巴士均加入特別電牌分頁「YAS 26/12請您搭」以作宣傳。 香港山藝協會創辦人兼山藝教練梁梓浩(Sunny)表示,這次的行山路段沿途多有樹蔭,路徑普遍平坦易行,毋須攀登一座又一座的高山也能欣賞別致景色。
北譚涌: 香港小童群益會 – 白普理營
遊人可在參觀「上窰民俗文物館」後,南行約200米,左轉緩緩上山。 北譚涌2025 中段的小路較為平坦,設有郊遊地點,最宜在此稍作小休,遠看翠綠山嶺。 家樂徑的終點位於大網仔路,步行約20分鐘即可返回北潭涌,轉乘交通工具離開。 自從1976年香港政府把西貢半島劃作郊野公園後,位於西貢東郊野公園及西貢西郊野公園中間的北潭涌,已建成西貢郊野公園遊客中心,專門介紹昔日西貢鄉村習俗、生態環境及風景區等等。 不久,保良局在北潭涌設置保良局羅傑承北潭涌渡假營供宿營遊客逗留,同時亦有官方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麥理浩夫人度假村和香港小童群益會管理的白普理營,3個渡假營申請使用者眾,排期需時。
北譚涌: 度假營推介 暑假入住特色Camp
Finder.com比較廣泛的產品、供應商和服務,但我們未有提供有關市面所有現有的產品、供應商或服務的資料。 請明白在我們供應的服務以外,你可能還有其他的產品、供應商或服務選擇。 過北潭涌閘口片刻,即可見到一間士多,其右則當可見教育徑起始路牌。
北譚涌: 西貢行山好去處2. 萬宜水庫東壩 香港最大水塘
如北潭涌的上窑村乃19世纪由黄氏建立的客家村落,主要以烧石灰为生,在荒废多年后,在1981年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1984年成为今日的上窑民俗文物馆。 北潭涌是麥理浩徑第一段,也算是較易行的一段山路,途經西貢萬宜水庫,到達水庫西壩,風景優美。 西貢行山路線眾多,有易有難,這段算是較輕鬆的一段。 而且沿途景色不止是一般的山林或海景,更可途經隱世村屋,拍照發燒友可以一訪。 我們走過堤圍後一直前行,右轉經過小澗,再左轉上行。 一路穿過林蔭小徑,左轉走上石級,便到達上窰郊遊徑。
北譚涌: 延伸閱讀:曝罟灣|超美半月形海上堤圍 西貢上窰郊遊徑路線+靚景位
梁炮轟漁護署對有人利用許可證營商坐視不理,直言「冇咁多車位就唔好批咁多禁區紙」。 被稱為全港最靚沙灘的鹹田及大浪西灣,更可遠望大浪灣景色,附近均有士多,鹹田的士多更有多款碟頭飯供應,但泳灘不設救生員及安全設施,要留意告示牌。 乘搭本路線於北潭凹村(往黃石碼頭方向45號站)下車,逆走麥理浩徑第二段抵達赤徑,然後再沿麥理浩徑第二段逆走便到達鹹田,但需要注意由北潭凹村步行至鹹田需要2小時半至3小時。 或於黃石碼頭巴士總站轉乘街渡往赤徑亦可,省回由北潭凹村往赤徑的一段路。 後來九巴不斷加強空調服務,令到普通巴士最終只剩一輛行走本路線,2003年5月18日起改為全空調服務,並降低空調巴士全程及分段收費,亦象徵著西貢郊區所有專營巴士路線已轉為全空調服務。 )位於新界東部,是西貢郊野公園的中轉站和就近馬鞍山市區的郊遊遠足之地,亦是麥理浩徑的起點,而大網仔路可沿迴旋處直達馬鞍山、九龍和香港島。
北譚涌: 好去處
前行不遠處,可見土瓜坪海灣一帶的大片紅樹林,有如低矮樹海,在沿岸展現勃勃生機。 橋咀島是香港人熱愛的郊遊景點,退潮時,會出現連接橋咀島及旁邊小島「橋頭」的連島沙洲。 作為西貢行山路線之一,不但可以趁退潮時在沙堤上打卡,而且還可以去到水清沙幼的半月灣,沿路看海景。 繼續前行第二段,經浪茄、西灣山至西灣亭,需時大約 2 小時,然後乘私人小巴29R返回西貢。
北譚涌: 西貢行山路線|北潭郊遊徑簡介
走着走着來到第2個checkpoint:曝罟灣半月形堤圍。 Sunny與我們邊走邊說歷史的同時,已有不少行山客來到小碼頭打卡,或在碼頭旁的涼亭歇息。 我們稍歇後繼續前行,走了約8分鐘後,來到起子灣村與黃宜洲村的路牌交界。 Sunny指示我們向起子灣村方向的小徑走,經過部分沒有樹蔭的路,偶爾彎下腰穿過阻擋前路的橫生樹枝,爬上小段樓梯,終抵達起子灣村。 這裏雖和上窰村一樣散落不少荒廢小屋,但所見小屋普遍保存較完整牆身,甚或窗戶及屋前的小圍牆,令人聯想起昔日村民的農家小日子。
西貢郊野公園入口設有小吃亭,記得補給足夠的飲品和小吃。 由北潭涌起步,沿著大網仔路往東行,轉左進入北潭路,然後繼續前進,左邊將出現北潭涌家樂徑的入口。 西貢郊野公園環山疊翠,景致迷人,但鮮有人知道當中的隱秘的地道美食,如豆腐花及客家傳統菜式 (如茶粿、燜豬肉)等等。
北譚涌: 黃石家樂徑交通資料
路線:西貢北潭凹>土瓜坪>黃石碼頭長度:3公里需時:1個半小時難度:1星交通:於西貢碼頭乘搭94號巴士,北潭凹站下車。 備註:水泥路鋪設得平整,兩旁都是樹蔭,偶爾看到開揚的海景。 西貢行山路線蕉坑自然教育徑位於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內,全長約0.8公里,步行約需一小時。 沿途還可看到楓香、柿、露兜樹及白欖等多種植物。 折回教育徑起點後,沿木橋進入尾段,可在蝴蝶谷裏認識不同的蝴蝶寄主,而在春夏之際更可見多種蝴蝶翩翩飛舞。
漫步小徑,與毗岸的北潭涌度假營相對,順流而下。 這清徹的河水源自鯽魚湖,流經保良局度假營,直出西貢海,沿岸生境為紅樹提供了優良的生長環境。 這裡的海漆長得特別茂盛,但海漆是有毒的紅樹,不要隨意觸摸。 除了紅樹,泥灘上的彈塗魚和招潮蟹都是可愛易見的動物。 北譚涌 於道上遊人亦有機會找到珍貴的土沉香(又稱牙香樹),其珍貴之處非在於罕有,而是因為「香港」一名源自舊時香港出口土沉香作為香品,因而得名。 可惜的是,記者到訪當日正值文物館維修,我們無緣參觀;據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回覆,文物館預計本年9、10月重開。
北譚涌: 西貢行山好去處|蕉坑自然教育徑簡介
18世紀因為香港島要起好多樓,要好多石灰整水泥,所以呢一帶唔少地方整石灰。 北潭涌原本有六條村,其中北潭涌村係18世紀起一條天主敎客家村。 北潭涌響正兩條涌匯合之處,其中大嗰條叫龍坑,係北潭流入來,直流入海。 北譚涌 位於西貢北面的一座山,途中有路段叢林較茂密,不過走到山頂以後,就可望到赤門海峽等景色,石屋山、馬鞍山、大帽山等山也可看到。
北譚涌: 西貢保良局北潭涌度假營
河水的源頭為石屋山, 石屋山南邊山坡的數條水系在這裡形成水潭, 再經此流入海, 因此這裡又名 「北潭涌」。 自疫情爆發以來,香港家庭對本地玩樂的需求急升,隨著近來疫情稍有緩和,保良局賽馬會北潭涌度假營亦重開部分設施和住宿服務。 讓一家人能來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同時能參與平日城市生活難以接觸的活動,如:獨木舟、高空飛索等,而且價錢亦相當親民。 北潭涌巴士總站(Pak Tam Chung Bus Terminus),位於新界西貢區北潭涌大網仔路保良局賽馬會北潭涌度假營對面,乃一坑狀露天車站。 「黃石家樂徑」的起步點正好設於西貢黃石碼頭巴士總站旁,在此登上數十石級,即可一覽左方的東心淇山和高塘口等海岸景致;展目遠望,視野更可遠及大灘海峽、塔門、高流灣和灣仔半島。
北潭涌親子行山|北潭涌家樂徑全長1.4公里,是一條合家歡路線主要為林蔭小徑, 平坦易行, 途徑兩個燒烤場地,交通方便也有停車場泊車。 主要看點為各種植物和小昆蟲,這裡植物多樣性非常高。 山徑的尾段還會途經昔日客家村民居住的村屋和荒廢了的農田果園。 然後接著約1公里長的北潭涌自然教育徑則較具觀賞價值, 有潮澗帶、紅樹林、客家村落可供欣賞。 由西貢乘94號巴士至北潭涌閘口之後第一個站(上窑站)下車,經復興橋沿自然教育徑,再步行約二十五分鐘即到達營地(沿途設有指示)。 另外,於2021年10月3日及12月26日「拆禮物日」,九巴分別獲本地虛擬銀行WeLab Bank(「匯立銀行」)及本地初創保險科技公司YAS微保險合作,舉辦免費乘車日,當日乘客可全日無限次免費乘搭本路線。
至上世紀60年代,上窰早已全村荒廢,1984年改成上窰民俗文物館,將已列為法定古蹟的上窰村及灰窰開放給公眾參觀。 上窰民俗文物館整修後於2020年5月重新開放。 以下的大牌坊就是北潭涌家樂徑的入口了, 北潭涌家樂徑全長1.4公里, 終點為鯽魚湖。 北潭涌家樂徑的路徑平坦, 對於3-4歲幼兒應該都無難度。
北譚涌: 交通資料
例如大家可以在八公頃的淡水湖,玩獨木舟,在包外的草地玩飛碟,當然還有更多不同的歷奇活動,如果想去玩就要留意YMCA 網站的最新動向。 小巴:專線小巴:乘搭1A號西貢專線小巴由彩虹方向入西貢或101M號專線小巴由將軍澳坑口方向入西貢,再轉乘 9 或 7 號北潭涌專線小巴,途經該營地。 在看住宿詳情之前,當然要先看營地附近有甚麼活動更為實在! 部分營地活動需支付遊戲券才能進行,家長可按需要先行購買,最便宜為$300元15張。 至於一般球類活動及分組活動如射箭、單車、雪屐、石牆、彈床、兒童繩網等不用額外收費,家長可按活動開放時間帶同小朋友免費參加。 專綫小巴方面,7號線由1983年10月30日起從麥理浩夫人度假村延長至此站,繼而於2003年7月1日進一步延長至西貢碼頭。
現時西貢對出海面一帶,當時就如一個碗,載滿溶岩;溶岩遇上冷空氣後急速降溫收縮,情形就好像龜裂的乾旱土地一樣。 物理上,冷卻的最有效方法是從六邊向內收縮,經過億萬年來的風化和侵蝕,便形成今日在果洲群島至萬宜水庫一帶所見到的六角柱石群。 自从1970年代港英政府把西贡半岛划作郊野公园后,位于西贡东郊野公园及西贡西郊野公园中间的北潭涌,已建成西贡郊野公园游客中心,专门介绍昔日西贡乡村习俗、生态环境及风景区等等。 北譚涌 不久,保良局在北潭涌设置保良局北潭涌度假营供宿营游客逗留,同时亦有官方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的麦理浩夫人度假村,两个度假营申请使用者众,排期需时。 遠足人士應在出發前自行選擇最合適的路線,以及查閱運輸署或相關交通機構網頁以獲取最新的交通資訊。 當區區議員何大偉直言曾接獲大量居民投訴泊位被佔,並指出西貢北區近年愈趨商業化,加上申請臨時許可證程序簡便,常遭商人利用漏洞招徠客人,令黃石碼頭違泊情況隨之而至。
沿著石屎路前行約8分鐘便到達上窰村以及上窰民俗文物館。 上窰村隣近西貢海,當時村民以漁農及利用沿海豐饒的珊瑚量燒製石灰為生。 於60年代全村廢置,政府於1981年宣佈上窰村及附近的灰窰列為法定古蹟,其後修建成上窰民族文物館的村屋開放予市民參觀。
北潭涌巴士總站有幾十個私家車停車位 (免入錶)。 喺每年9月開始,行山比賽高鋒期,朝早九點去到都未必搵到位。 北潭涌自然教育徑傍水而建,路徑舖設得平坦舒適,沿途經過不同的生境如紅樹林、泥灘、小村落和風水林等,野生生物處處,令人目不暇給,實為理想的野外教室。 北譚涌2025 過橋時除了可欣賞平靜河景,細心留意還會發現河道一帶是極具生態價值的紅樹林。 據北潭涌自然教育徑的介紹牌顯示,由於該帶的泥灘經常被海水淹沒,土質鬆軟、鹽分高及缺氧,故不適合一般植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