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基地在官網發表聲明,將會重回香港藝術中心,繼續宣傳及推廣動漫文化,預計 2018 年 10 月會舉辦新的動漫展覽。 綠屋改建後,香港藝術中心和市區重建局批出「動漫基地」五年主營運合約。 在2006年開始啟動推廣本地動漫藝術的計劃帶入社區,亦是首個以動漫為主題的二級歷史建築。
,前身為綠屋(Green 茂蘿街7號 House),現已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走入動漫基地後,閣下可會有點失望:漫畫展品頗多,動畫作品近乎欠奉。 不過,這也是非戰之罪,誰叫香港只有漫畫發展蓬勃,不是沒有本土的動畫製作,但正如俗語所云:「講得出名都當你贏」。
茂蘿街7號: 動漫基地
若作為動漫迷的你仍覺意猶未盡,灣仔區還有另一動漫主題景點值得一遊——這便是毗連灣仔金紫荊廣場的香港動漫海濱樂園,以及位處尖沙咀九龍公園內的香港漫畫星光大道。 位於灣仔茂蘿街及巴路士街一幢廣東式四層高唐樓,曾因為外牆被漆上綠色而得到「綠屋」的雅號,算是簿有名氣。 不過,如果今天來到上址,大家卻會發現這幢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綠屋」被漂白了? 面向巴路士街的露台更放滿漫畫人物紙版,「動漫基地(Comix Home Base)」的門面更是「醒目地」出現在面前。 這個戰前唐樓建築群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高四層,橫跨左右兩條街十個門牌號碼。 其原貌與灣仔區內同期發展的唐樓藍屋、黃屋等相似,而在市建局收回該地段後,茂蘿街的建築群外牆被油上寶石綠色,因此亦被稱為「綠屋」。
-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 市建局繼續依據2009年委託顧問就項目的運作模式研究所得的建議,以推動藝術、文化和創意產業為方向營運項目。
- 故此,隨著營運合約在2018年結束,市建局接手項目的營運和管理,希望為活化項目融入「地方營造」概念,完善社區網絡的建立,彰顯地區特色,達致跨主題、跨界別、跨群體的活化效果,確保項目能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
- 活化後的建築群提供零售、餐飲商店、活動空間及1個約300平方公尺的公共休憩空間,致力成為社區文化匯聚點。
從中空的廣場內可見到建築原來的外牆,另一面則為翻身後的玻璃幕牆,成為一個夾雜古今建築特色的休憩用地。 坪輋壁畫村:說到壁畫村,大家會否即時想到台灣的彩虹眷村或韓國的壁畫村呢? 但其實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香港粉嶺就有一個被喻為「港版彩虹眷村」的壁畫村 – 坪輋壁畫村。 幾年前因推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坪輋村民當時面臨收田及拆村的命運,促成打鼓嶺坪輋保衞家園聯盟,村民希望以壁畫村引起香港市民的注意,於是組織一班義工及多個團體為村落加添色彩。 在3樓的後樓梯的另一邊有一條木樓梯,這是綠屋的舊木樓梯,木樓梯完整保留,屋頂亦保留唐樓的中式斜瓦頂,相當古色古香。 到達4樓就有椅子坐下給大家觀賞茂蘿街7號修復過程紀錄片,讓大家更了解綠屋。
茂蘿街7號: 大廈資料:茂蘿街7號
活化後的建築群亦包括一個約300平方米的公共休憩空間供社區享用。 故此,隨著營運合約在2018年結束,市建局接手項目的營運和管理,希望為活化項目融入「地方營造」概念,完善社區網絡的建立,彰顯地區特色,達致跨主題、跨界別、跨群體的活化效果,確保項目能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 自此以後,項目改名為「茂蘿街7號」,在兩年多時間與不同類型的藝術、創意文化和社區團體合作,至今已舉辦了300多場各式各樣的社區活動,包括展覽、工作坊、市集、表演、電影放映會等,成為區內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多元共享空間。 出席周五傍晚開幕禮的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在活動後和我分享,表示保育活化項目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是帶動區內、外人流前來欣賞歷史建築,從中認識建築物背後蘊藏的歷史和文化故事。 他讚揚這次活動充份結合保育、藝術和科技,為公眾帶來嶄新的體驗,對向公眾推廣歷史建築活化工作,起了示範作用。 他認為,這種創新的活化手法,同樣適用於舊政府建築物、博物館,以至較偏遠的鄉郊歷史建築。
- 位於灣仔茂蘿街及巴路士街一幢廣東式四層高唐樓,曾因為外牆被漆上綠色而得到「綠屋」的雅號,算是簿有名氣。
- 若作為動漫迷的你仍覺意猶未盡,灣仔區還有另一動漫主題景點值得一遊——這便是毗連灣仔金紫荊廣場的香港動漫海濱樂園,以及位處尖沙咀九龍公園內的香港漫畫星光大道。
-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 另外,基地雖在開幕之初邀得馬榮成舉辦《風雲》展覽,惟時至今日不要說是同級數的,就算是同類型的展覽也不多,現時較常展出的反而是一些較小眾的藝術品。
- 不過,這也是非戰之罪,誰叫香港只有漫畫發展蓬勃,不是沒有本土的動畫製作,但正如俗語所云:「講得出名都當你贏」。
- 有逾四十個教育團體合共逾兩千人,包括中、小學生,到過基地參觀或出席漫畫活動。
面向茂罗街的6幢唐楼保留旧楼的红砖墙、中式斜瓦顶、木楼梯和法式门窗等原有特色。 建筑物早年被政府收购时髹上仅适用于木材的油漆,令砖墙质料被破坏;现漆上20世纪初原来的黑白色,将建筑物回复原貌。 但巴路士街的4幢唐楼则因结构欠佳,楼宇后半部分已拆卸,只保留了由石屎建造的露台墙身,在其后面设支架;并于3楼提供空中行人走廊,连接巴路士街及茂罗街两组建筑物,让游人可从高处观看在约300平方米公共空间举行的活动。
茂蘿街7號: 茂蘿街7號 露天廣場
後來政府回收後,茂蘿街的3、5及7號以綠色的油漆美化外牆,綠屋因而得名。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動漫基地 2 樓及 3 樓均設有可供舉辦交流會或講座的位置。 大家在動漫基地的走廊亦可看到這種新舊建築風格交融的室內設計。 建於 1920 年代的綠屋本是無名,因政府收回綠屋後替茂蘿街 3、5 和 7 號唐樓(Tenement House)的外牆漆上綠色,於是被取名「綠屋」;及後,更與石水渠街藍屋、慶雲街黃屋、景星街橙屋被合稱為「藍屋建築群」。
茂蘿街7號: 藝術科技相結合 嶄新手法展現灣仔歷史
地下用作零售、画廊及美术馆等,1楼用作展览空间及零售,2及3楼用作动漫艺术工作室、兴趣班,以及出租予文艺团体用作不同用途,整个群组由香港艺术中心获批五年主营运合约。 茂蘿街7號還提供場地包括展覽場地、多用途活動室供公眾短期租用。 茂蘿街7號 茂蘿街7號2025 場地設施適合用作展覽、研討會、工作坊及社區活動,以共享空間服務社區。 撇開展覽品不談,動漫基地其實不失為一個親子活動的好去處,因為內裡的小型漫畫圖書館,不單收藏香港、日本以至歐美漫畫,最驚喜的是一些昔日經典港漫作品也可在這裡找到;換言之,無論是成年人抑或小朋友,均可此找到喜歡的漫畫,消磨個大半天。
茂蘿街7號: 動漫基地回歸藝術中心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我們以「低碳本地遊」為切入點,利用網絡媒體與線下行動,去推動大眾關注氣候變遷與本地環境問題。 「茂蘿街7號」的建成為人頭湧湧的灣仔區增添了一個較爲另類及新奇的公共空間,上班族、街坊們在休息、休閑時都多了一個地方選擇。
茂蘿街7號: 茂蘿街7號.穿越現代舊式唐樓
她很高興市建局樂於接納創新的建議,給予創作團隊這次珍貴的機會,在這個滿載歷史的空間一展所長。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位於灣仔茂蘿街/巴路士街的保育活化項目在2013年7月18日正式開幕,由市建局委聘的香港藝術中心負責營運和管理,並以動漫作項目營運主題,為本地及海外的動漫藝術家提供一個創意平台,進一步推動本土動漫行業的發展。 市建局與香港藝術中心的合約於2018年7月31日屆滿,自2018年8月1日起,茂蘿街項目由市建局自行營運及管理,項目亦名為「茂蘿街7號」。 市建局繼續依據2009年委託顧問就項目的運作模式研究所得的建議,以推動藝術、文化和創意產業為方向營運項目。 不過值得我們反思的是,保育的實際意義究竟在於建築物本身的保存,還是其中的生活文化得以保存呢?
茂蘿街7號: 好去處
而在市區活化的過程中,又應如何平衡保留原貌、改建幅度、以及建築物所承載著的人和事呢? 反觀同區另一個保育項目「藍屋」,「藍屋」則完整保存了整個唐樓群,唐樓昔日的居民也能夠依然繼續居住,更開放予其他市民租住,創立共居空間,似乎更有效地承傳著唐樓居民的生活模式。 而「綠屋」進行局部保育及活化後顯然不能再反映過去居民的生活模式,但同時「綠屋」的活化又保留了一部分外觀,又透過嶄新的改建方式在灣仔狹隘的街巷中提供了更多元的公共空間。
茂蘿街7號: 香港大廈搜尋
面向茂羅街的6幢唐樓保留舊樓的紅磚牆、中式斜瓦頂、木樓梯和法式門窗等原有特色。 茂蘿街7號2025 建築物早年被政府收購時髹上僅適用於木材的油漆,令磚牆質料被破壞;現漆上20世紀初原來的黑白色,將建築物回復原貌。 但巴路士街的4幢唐樓則因結構欠佳,樓宇後半部分已拆卸,只保留了由石屎建造的露台牆身,在其後面設支架;並於3樓提供空中行人走廊,連接巴路士街及茂羅街兩組建築物,讓遊人可從高處觀看在約300平方米公共空間舉行的活動。 〈一〉以多媒體手法演譯「灣仔故事」:項目團隊邀請了一位年輕音樂人與光影創作團隊合作,以過去百年灣仔變遷的歷史作為原材料,結合原創音樂和多媒體投影,製作一段名為《聲光合影》燈光匯演。 「茂蘿街7號」市區活化項目前身為上世紀二十年代建成的唐樓,並於13年完成改建,改建後成為舉辦藝術展覽的場地。 2013年7月中,市区重建局宣布完成活化“绿屋”,并命名为“动漫基地”。
茂蘿街7號: 茂蘿街7號附近醫院
他期望各有關的持分者能發揚創新,以不同的媒體呈現歷史建築的獨特故事,並為它們注入生命和活力。 茂蘿街7號 市建局團隊在籌劃這次《光影樹下•願望成真》互動光影裝置,創造了香港第一次將互動、藝術科技 應用在歷史建築保育活化項目的社區活動內。 負責策展的資深新媒體創作團隊項目總監Nichole 向我分享,互動藝術科技涵蓋的範圍十分廣泛,它透過應用多種互動科技於藝術創作中,豐富藝術創作的內涵並促進與參觀者的信息傳遞和交流,加深體驗和感受,深化文化傳承的效果。 然而,儘管大型美術館和博物館正積極推廣藝術科技的發展,但相關概念應用在保育活化項目上,屬於全新領域。
茂蘿街7號: 活化
動漫基地前身綠屋建於1920年代,分兩批完成,最早一批在1916年至1922年間落成,樓高4層,是廣東式四層高唐樓的典型建築,包括露台建築。 綠屋本來沒有名稱,因後來政府在收回綠屋後,其中茂蘿街的3、5及7號以綠色的油漆美化外牆,綠屋因而得名。 在收到28份的作品中,不少都反映出具地區特色、歷史故事及新舊承傳的保育理念。 茂蘿街7號 其中一份由香港專上學院視覺傳意課程學生提交的作品,將唐樓群高高低低的建築線條化為設計元素,並加入多元顏色,象徵新舊互動,別具心思。
茂蘿街7號: 香港動漫新里程
另外,基地雖在開幕之初邀得馬榮成舉辦《風雲》展覽,惟時至今日不要說是同級數的,就算是同類型的展覽也不多,現時較常展出的反而是一些較小眾的藝術品。 「茂蘿街7號」提供展覽、社區工作坊、表演、電影放映會等各式各樣的社區活動,並設有約30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以及展覽室、多用途室等地方供市民租用,項目亦提供商店和餐飲等設施。 每一部分亦添加了一些有關舊式唐樓的介紹,讓大家更了解唐樓的不同部分用途及設計,很值得大家參觀。 不過由於動漫基地位置遠離港鐵站,因此人流不足導致經營困難,加上不少展覽只有業界人士參與,市建局在2018年7月底合約期屆滿後停辦,改名為「茂蘿街7號」。
而建築物蘊藏灣仔區的百年民生歷史和文化特色,更可以為不同活動的策展團體提供豐富的內容和空間,以新手法探索歷史,體驗文化,藉此促進新舊交融,營造更豐盛的多元文化生活。 M7茂蘿街7號 是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位於灣仔區的保育活化項目,於2013年7月開幕。 項目範圍包括十幢建於1910年代,現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戰前樓宇。 經保育活化後項目盡量保留樓宇的建築元素和物料,其中包括露臺、法式窗戶、欄杆和木樓梯等。
茂蘿街7號: 茂蘿街7號 3樓
目前只有地下及1樓商舖及餐廳如常運作,3樓的「動漫沙龍」及4樓活動及展覽場地全部空置。 动漫基地前身绿屋建于1920年代,分两批完成,最早一批在1916年至1922年间落成,楼高4层,是广东式四层高唐楼的典型建筑,包括露台建筑。 绿屋本来没有名称,因后来政府在收回绿屋后,其中茂萝街的3、5及7号以绿色的油漆美化外墙,绿屋因而得名。 不过动漫基地人流不足导致经营困难,市建局在2018年7月底合约期满后无声无息停办动漫基地,改名为“茂萝街7号”。 為配合茂蘿街7號「築動文化‧連繫生活」的新定位,市建局早前舉辦了一項標誌設計比賽,邀請本地大專學生透過參與設計工作坊和灣仔歷史導賞,為茂蘿街7號設計新形象。 〈三〉深化互動體驗:「許願樹」結合了多項科技,加強與許願者的互動性。
〈二〉全方位欣賞唐樓群特色:茂蘿街7號作為一棟二級歷史建築,由地下至各個樓層,皆蘊藏特色的建築特徵,例如細緻的舊地磚、露台的法式門窗以及中式瓦頂,反映在20年代建造時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因此,團隊盡用整棟大樓的立體空間去構思整個裝置場地的佈局,希望訪客一面欣賞《聲光合影》匯演,一面細味建築物的特色。 及至 2018 年 7 月 31 日營運合約期屆滿,動漫基地便停止運作,改由市建局接手營運和管理。 根據《香港蘋果日報》報道,市建局表示會繼續善用現有設施舉辦不同活動,並為藝術、文化及創意提供一個互動平台。
茂蘿街7號: 茂蘿街7號
茂蘿街建築群在2013年大致完成復修,市建局便著手制定營運模式,並進行廣泛諮詢,訂出「藝術社區」作為營運主題,邀請營辦機構營運項目。 經公開招標下,市建局向香港藝術中心批出營運及管理合約,為期五年,以「動漫基地」為主題接手管理項目,並於2013年對外開放。 除了與藝術團體合作之外,我們亦會邀請地區組織、初創企業與學校等不同界別參與,舉辦導賞團、科技應用和教育工作坊等社區和教育活動,讓參與者不單可認識歷史,還提升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達致「跨地域、跨界別、跨元素」的效果,將活力注入歷史建築以至整個社區。 茂蘿街7號2025 2013 年,綠屋被市區重建局及香港藝術中心聯手活化了,搖身一變成為以動漫為主題的創意藝術中心,專供本地與海外的動漫藝術家展覽作品及互相交流。 既是活化,綠屋(現在該叫動漫基地)富唐樓特色的建築架構部分,如:紅磚牆、中式斜瓦頂、木樓梯、法式窗門均被重修翻新。
2013年7月中,市區重建局宣佈完成活化「綠屋」,並命名為「動漫基地」。 地下用作零售、畫廊及美術館等,1樓用作展覽空間及零售,2及3樓用作動漫藝術工作室、興趣班,以及出租予文藝團體用作不同用途,整個群組由香港藝術中心獲批五年主營運合約。 不過動漫基地人流不足導致經營困難,市建局在2018年7月底合約期滿後無聲無息停辦動漫基地,改名為「茂蘿街7號」。 以「築動文化‧連繫生活」為新定位的茂蘿街7號,在12月18日舉行了首個社區活動 —《光影樹下•願望成真》。 市建局在場地內的休憩空間豎立一棵約4.5米高,是首棵位於市區的互動光影「許願樹」,結合藝術科技元素,以嶄新手法展現灣仔歷史,為參觀市民帶來嶄新體驗。 此保育活化項目範圍包括十幢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戰前樓宇,為符合現時建築及防火條例的要求,項目的活化設計中需要對歷史建築作出適當改動,以提供殘疾人士使用的升降機、走火通道和其他消防及樓宇設備。
茂蘿街7號: 茂蘿街7號(動漫基地)
唐樓的舊木樓梯仍被完整保留,遊人不使用動漫基地內的新式樓梯或升降機,同樣可由此處直達各層。 07年市建局收回唐樓群進行改建,保留了建築的外形(兩側外牆、露台以及面向巴路士街的店舖間隔)。 建築群的中間則進行改造,挖成中空變成一個小型廣場,供行人及鄰近社區一個新的聚腳點。 九龍公園位於香港尖沙咀,於19世紀因其地理位置成為軍事重地,前身為威菲路軍營。 茂蘿街7號 1970年改建成公園用地,現時還有保留部分歷史遺跡,是九龍區第二大的公園。 茂蘿街7號2025 前身為綠屋建於1920年代,樓高為4層,是廣東式4層高唐樓的典型建築,包括露台建築。
2樓及3樓是有不同房間供不同活動使用,筆者當天去到剛好是沒有活動進行,因此可在活動室內參觀。 有逾四十個教育團體合共逾兩千人,包括中、小學生,到過基地參觀或出席漫畫活動。 過去5年共辦545項動漫展覽及活動,入場總人次逾100萬。 2007年11月2日,地政總署宣佈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茂蘿街及巴路士街的私人土地業權,以便市區重建局進行市區更新計劃。 不过由于动漫基地位置远离港铁站,因此人流不足导致经营困难,加上不少展览只有业界人士参与,市建局在2018年7月底合约期届满后停办,改名为“茂萝街7号”。 目前只有地下及1楼商铺及餐厅如常运作,3楼的“动漫沙龙”及4楼活动及展览场地全部空置。
茂蘿街7號: 香港十八區景點
唯獨巴路士街的幾幢因日久失修,最後僅能保留外牆,面積約 300 米的空間則劃作公眾廣場。 M7茂蘿街7號是位於灣仔區的保育活化項目,包括10幢建於1910年代、現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戰前樓宇。 經保育活化後,該項目盡量保留樓宇的建築元素和物料,包括陽台、法式窗戶、欄杆等,供公眾想像及體驗昔日唐樓生活。 活化後的建築群提供零售、餐飲商店、活動空間及1個約300平方公尺的公共休憩空間,致力成為社區文化匯聚點。 市建局在2005年配合當年施政報告提出,以舊區更新營造文化氛圍,推動文化及創意產業發展的方向,開展茂蘿街活化試點項目,藉著復修及改造具特色的建築群,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發展空間。
茂蘿街7號: 茂蘿街7號設市區首棵互動光影「許願樹」 化身成多元共享空間
另外,茂蘿街7號亦有提供導賞團供公眾人士參與,大家可在地下詢問處查詢。 巴路士街入口一進入就是中庭廣場,往上一看就能看見4層樓的綠屋。 綠屋的紅磚牆、中式斜瓦頂、木樓梯、法式窗門均被重修翻新,而巴路士街的幾幢因日久失修而僅能保留外牆。 因此現時頂樓利用天橋接駁,巴路士街的幾瞳只有頂樓可參觀。 2007年11月2日,地政总署宣布根据《收回土地条例》,收回茂萝街及巴路士街的私人土地业权,以便市区重建局进行市区更新计划。 賞櫻不一定要到日、韓,其實香港亦有不少賞櫻地點,無論在開揚的郊野,或交通便利的市區,都不難發現片片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