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戶方面,客廳及睡房窗採用了同一高度的設計,而和諧一型一人單位的廚房窗則縮得比前兩代更小。 同時,因為節省建築成本,於大部份屋邨及屋苑取消屬於第三代和諧一型及三型A、C翼尾1B型單位的三角形向外窗台設計,僅有少數於1997至1998年間落成的大廈仍然保留該設計,例如天慈邨、天麗苑、曉麗苑、錦豐苑第一及第二期、石籬邨石泰樓等。 2017年10月起,房委會進一步收緊富戶政策,租戶的每月入息上限定在入住公屋入息限額5倍,資產上限則定在入住公屋入息限額100倍,其中一項超標便要搬走;又或只要有一人持有本港的住宅物業,亦要搬走。 不過,所有成員均年滿60歲或以上住戶,或全部成員均領取綜援,可獲豁免。 若公屋居民收到房署的遷出通知書便須遷出,設1年寬限期,亦設有上訴機制[16]。
- 有關帖文近日被翻炒,不同的是,街坊群組內的留言提出一些應對噪音辦法,例如「你要錄低跟住攞個大喇叭播返畀佢聽」、「成班人上佢門口搖旗吶喊助威」。
- 若公屋住戶的家庭入息超逾現行公屋入息限額五倍,或家庭總資產淨值超逾現行公屋入息限額100倍,便須遷離其公屋單位。
- 和諧三型的設計為了取代新長型及相連長型大廈,尤其針對應用於市區/擴展市區的舊屋邨呈長型,並設有高度限制的重建地盤及應用於一些呈長條型的地盤剩餘位置,靈活地把屋邨地盤可建單位極大化。
- 但家庭入息超逾現行公屋入息限額兩倍但不高於三倍的住戶,須繳交倍半淨租金另加差餉;家庭入息超逾現行公屋入息限額三倍但不高於五倍的住戶,則須繳交雙倍淨租金另加差餉。
- 第四、房委会在政府总体房屋政策框架下,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公屋住户准入退出机制,促进有限的公屋单位得到公平合理分配,为有真正住屋需要的人提供房屋,保证了公屋住户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公屋计划的持续性。
- 第三代和諧式大廈的公共屋邨及居屋屋苑包括有:天慈邨、興華(一)邨、天恆邨(唯一一個不提供一人單位的第三代後期版本和諧一型大廈的屋邨)、田灣邨、尚德邨、天麗苑、曉麗苑、錦豐苑(集齊前後期和諧一型的屋苑)、廣明苑、雅寧苑等。
香港房屋委员会接收了所有徙置大厦、10个屋建会廉租屋邨和17个政府廉租屋邨,合称为公共屋邨,由房屋署统一负责管理及规划。 基於善用公屋資源原則及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若是期「特快公屋編配計劃」下所有合資格的申請者已獲邀出席揀選單位後而仍有未被揀選的單位,房屋署會考慮再次邀請是期計劃下沒有揀選單位的合資格申請者按自選單位的優先次序揀選剩餘的單位。 申請者接受⾃選單位的編配,在租約⽣效⽇期起計三年內,申請者和家庭成員不可以要求調遷。 另外申請者於揀選單位後須即時簽署⼀份承諾書,承諾在⾃選單位租約⽣效⽇期起計⾸三年內不可要求調遷。 但若有任何經有關部⾨/機構證實的特殊情況,或調遷源於房屋署要求的理由,則可獲酌情處理。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由于事态严重,廉政公署就问题公屋事件着手调查是否有人在兴建这些公屋时涉及贪污舞弊。 根据“维护公屋资源的合理分配政策”,缴交双倍租金的住户须每两年申报资产。 不申报资产或资产超出限额的住户,便须在一年的暂准居住期内迁出,期间须缴交相等于双倍净额租金另加差饷或市值租金(以较高者为准)的暂准证费[15]。 全香港142座公共屋邨的公用地方安装了约百万支电灯,每年总耗电量逾亿度,对财政及环境均造成负担。 房屋委员会为了推动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量,于2012年4月斥资逾2亿6千万港元,逐步更换较为节省电力的电子镇流器,耗电量将会大减3成,预计每年可以节省3千3百万港元的电力耗资费用,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百万棵树木。 2009年,房屋委员会试行以环境保护物料──矿渣微粉,局部代替水泥作为楼宇外墙,比起前者可以减低9成的碳排放量、节省成本及减少墙身裂纹的情况。
因為依級別累進提高租金,超標面積愈多的寬敞戶,就愈具誘因申請調遷到較小的單位。 新措施不再透過行政手段,一刀切逼寬敞戶調遷,而是包容個別家庭的需要。 寬敞戶繳交累進租金,才算對一般住在標準面積的住戶相對公平,以及對納稅人公平。 公屋4-5人單位面積2025 近年有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成員,要求房委會考慮把有60 歲或以上家庭成員的住戶從寬敞戶名單中剔除,對此我實在不敢苟同,因為隨着人口老化,寬敞戶積累的問題只會因此更趨嚴重,而公屋申請者的輪候時間亦只會更長。 房委會的一貫政策,乃基於租戶的家庭人數,按既定居住面積標準來編配公屋單位。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資產申報三步曲
工黨主席郭永健指出,聾人不應因為先天障礙而被剝奪基本生存權利,他批評房屋署作風官僚,不應以資源為由拒絕聾人或弱聽住戶申請火警閃燈[32]。 聾人機構「龍耳」創辦人邵日贊估計,至少一千戶的公屋有聾人,過往曾經多次向房屋署反映要求加裝火警閃燈裝置,但當局推說沒有這政策,他認為房屋署現在才研究,進度太慢[33][34]。 1985年,577座香港公共屋邨被揭發存在結構問題,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
第2類係轉按套現,向新銀行提出轉按,將原有物業重新估價,理論上估價愈高愈有利,借盡按揭成數,套現資金用作其他用途。 不過升值後轉按套現都有限制,例如估價即使大升,但仍不可以超過按揭貸款額上限。 公屋4-5人單位面積2025 假如市場轉入加息周期,或者市況低迷、借款人因為財政或其他原因而斷供時,銀行有權將物業收回,將單位改為放售、放租等以補償損失。 公屋4-5人單位面積2025 至於「非優先處理寬敞戶」的家庭,房署並無調遷的期限,但租戶可因應其需要而選擇不按調遷次序,由房署安排其調遷前合面積標準的公屋單位,並可獲發放住戶搬遷津貼。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輪候時間長
如部分家庭成員表明無意要求分戶,其他家庭成員的分戶要求將不獲受理。 然而,後者可以授權房委會把其個案轉介社署,以便獲得適當援助。 倘若有合理而值得體恤的理由,及符合入息及資產限額定於公屋申請水平的「全面經濟狀況審查」和「住宅物業權審查」的規定,房委會會將個案轉介相關政府部門/機構進行評估及推薦,以考慮分戶申請。 另一個方向則是富戶暫准證的情況,現時房委會會向「超級富戶」發出遷出通知書,但可酌情批出「定期暫准居住證」,讓相關富戶繼續暫住最長12個月,惟房委會數據顯示,約一半人會在此期間轉移資產,以再次符合公屋租戶資格。 2015年7月起,香港部份公共屋邨及居屋被揭發食水含重金屬量嚴重超標的事件。 其中啟晴邨、牛頭角下邨第一期、水泉澳邨、榮昌邨樣本含鉛量,超出世衛標準。
- 徙置大厦全是6至7层高的H型公寓,每层有60个单位,每个单位的面积约120平方Ⅱ只,附带公共的浴室和卫生问,一般是两三个家庭同住一个单位,一幢大厦便容纳了二千多人 。
- 因此房委會決定把新和諧式大廈的曬衣設備改設於浴室外牆[35]。
- 根据政府角色的不同,笔者认为这一时期又可分为政府主办(政府是惟一角色)和政府主导(政府是主要角色)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
- 近年,因应非标准设计大厦面世,房委会在规划屋邨时亦会将康体及儿童游乐设施甚至花园及屋邨广场等休憩设施与住宅大厦一同因应地盘微气候等数据而作出适当的设计,使新落成的屋邨的环境较以往更佳。
- 該港媽日前在facebook群組「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FB版) 」發帖,大呻輪候公屋已獲3次分配單位,可是皆不合心水,由於首派屬問題單位,她可以有最後一次機會第四派,如放棄就需再輪候。
- 政府有志給港人安居樂業,那請官員從速改革房屋政策,開拓現有土地廣建公屋,參照其他大城市般,設立合理的人均最低居住面積,真正達致宜居城市。
合資格的申請人共有三個(每次一個)配屋建議,未具「可被接納」理由而拒絕所有三個配屋建議將引致有關申請被取消,申請人可於取消申請通知信發出日期起計15天內提出書面上訴。 關於申請公屋的一人單位,你可能會想得很輕鬆,但是公屋的競爭實在太大,輪候人數太多,以下幾點亦是你可以多加考慮的注意事項。 而香港關押囚犯的赤柱監獄單人囚室面積,是7.5平方米,房委會訂下的標準可說連囚室都不如。 近年,30歲以下的年輕申請者每年新增申請個案急遽增加,由2001年的2900人,增至2014年的73800人,增幅25倍。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出租單位申請資格
如果想加快上樓速度,申請人可能要成家立室,夫婦一同申請,或者將成年的兄弟姐妹加入申請,就能獲得優先處理。 而公屋單位最多的是觀塘區,包括彩霞邨、啟田邨、廣田邨、樂華邨、秀茂坪邨與和樂邨等。 從2006年開始,大專及大學學歷的申請者,比率由當年的5%急增至2014年的23%。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出租臨時房屋
不論你現時居住的是公營房屋亦或私人樓戶,都有相應的津貼幫忙。 以下整合四大住屋津貼,包括現金津貼試行計畫、租金援助計劃、住宅租金税項扣除及保良局宏輝慈善基金的申請方法及資助金額。 房委會在1987年起實施「公屋住戶資助政策」(俗稱「富戶政策」),向不再需要資助的住戶減少房屋資助,以鼓勵富戶遷出公屋單位,確保公屋資源合理分配。 租住公屋的住戶(包括中轉房屋住戶)住滿十年或以上,便需要每兩年向房委會申報家庭入息。 而家庭入息超過指定的入息限額的住戶,便須按情況繳交倍半或雙倍淨額租金/暫准證費另加差餉。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申請居屋2023|入息上限、資產限額
單位面積一減再減,是否因為政府為了提升公屋供應量而做的權宜措施? 公屋4-5人單位面積2025 房屋署署長應耀康7月7日在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上回應這個問題,解釋是為了令單位更適宜居住;他指單位面積雖然小,但改善了對流窗、採光和通風。 香港最早期的公屋,單位面積只有約11平方米;後來建成的公屋,5人單位面積一直增加,到1993年的「和諧式公屋」,面積已增加至43.2平方米。 2004年落成的「新和諧式」公屋,5人單位面積只有38.8平方米,較以前縮減一成。 針對非長者單身人士申請者(57歲或以下),香港房委會於2005年施行「配額及計分制」,每年最多只供應2000個公屋單位予非長者單身人士。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出租公共房屋
由於事態嚴重,廉政公署就問題公屋事件着手調查是否有人在興建這些公屋時涉及貪污舞弊。 而舊十字型大廈本來是為出租公共房屋而設計[19][20][21][22][23][24][25][26],不過因居屋計劃反應熱烈才決定將絕大部份樓宇轉作居屋發售,祇有類似居屋版本的新田圍邨裕圍樓樓宇是維持出租之用。 根據「維護公屋資源的合理分配政策」,繳交雙倍租金的住戶須每兩年申報資產。 不申報資產或資產超出限額的住戶,便須在一年的暫准居住期內遷出,期間須繳交相等於雙倍淨額租金另加差餉或市值租金(以較高者為準)的暫准證費[15]。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和諧三型
委員梁文廣表示,修訂不影響將公屋資源留給最有需要基層市民的原則,故委員一致通過收緊富戶政策,包括租戶須每隔兩年申報是否持續住在獲編配的公屋單位、有否持有物業,以及有否遵守公屋條款。 他提到,不少委員憂慮新措施會對租戶帶來不便,故一致建議當局推出簡單、清晰,以及電子表格讓居民填報。 根據房委會的《公共租住房屋申請須知》所示,為公平分配公共資源,公屋單位會以電腦隨機方式,按申請人的家庭人數及單位編配標準;並配合輪候到達編配階段時的資源編配。 香港房屋委員會 (房委會) 設有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申請制度,藉以公平和有秩序地為符合資格的申請者編配公屋單位。 而且由於政府希望達成公共房屋政策目標,讓輪候公屋申請人能夠於 3 年內獲派單位,所以必須縮小每個單位,以便興建更多數量的單位。 資料顯示,房委會現行公屋單位編配有既定準則,標準訂於每人不少於7平方米室內樓面面積。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申請居屋2023|填寫申請注意事項
和諧二型大廈的電梯大堂延續了Y3型的中空設計,電梯大堂圍繞升降機槽而建,升降機位置與Y1及Y2型大廈相似,上方的樓層可以從中間的三角形天井看到下方的大堂,亦令大堂非常通風。 新和諧一型自2000年起,逐漸取代和諧一型設計,最後一座落成的和諧一型大廈位於葵青區石籬邨石廣樓,於2002年落成竣工。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從1998年1月落成的尚德邨及廣明苑開始,位於大廈地下的屋宇裝備房(包括變壓器房等)改用不銹鋼門;至於最後一批在屋宇裝備房採用鐵門的同類大廈,均位於田灣邨,原訂於1997年竣工,但最後延至1998年3月才竣工。 一眾網民明白凶宅不是人人都會接受,「正所謂信則有,不信則無」,有網民分享朋友入住問題單位後未好過,「總是不如意,男人是職業司機無端端停牌一年,欠下很多債務,就是生活不順,沒有因得到公屋生活質素好過,還要債務重組,申請低津,申請減租又減唔到」。 公屋4-5人單位面積2025 該港媽日前在facebook群組「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FB版) 」發帖,大呻輪候公屋已獲3次分配單位,可是皆不合心水,由於首派屬問題單位,她可以有最後一次機會第四派,如放棄就需再輪候。 根據公屋租約規定,每個公屋單位只供戶主和名列在租約上的家庭成員居住。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下載
按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既定的人均居住面積標準(7.5平方米)編配給這210 萬人,所需面積只為1575萬平方米;換言之,餘下的1218萬平方米可讓正在輪候公屋的家庭入住。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租者置其屋计划简称租置计划是香港房屋委员会于1998年为满足公屋居民置业需求而推出的置业计划,目的是满足公屋居民置业需求,帮助辖下公共房屋的租户,以合理的、可负担的价钱购买现时居住的租住单位。 2002年香港政府发表《公营房屋架构检讨及有关房屋政策的声明》,为政府的房屋政策重新定位,政府开始集中提供公共租住房屋,停止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
當新單位取得入伙紙時,所有已接受預配的申請者可即時辦理入伙手續,達到盡快上樓的目標。 以4人家庭為例,月入61,901元至92,850元的住戶,須繳交倍半淨租金/暫准證費,另加差餉;而月入92,851元至154,750元,則須繳交雙倍淨租金/暫准證費,另加差餉,而月入154,750元以上者,由於超出入息限額5倍,故須遷出公屋單位。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公屋4-5人單位面積2025 因此,發帖的公務員夫婦月入如未達5倍入息限額,繳交雙倍租金及差餉後仍可住在原有單位。 为公平分配公共房屋资源,公屋单位会以电脑随机方式,按申请者的家庭人数、公屋选区及单位编配标准;并配合轮候到达编配阶段时的资源编配。 近日有網民在Facebook群組「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FB版)」發文,指自己一家三口已經公屋輪候6年,最後一派被分配到長康邨康順樓,大呻單位面積「細到爆」,令她十分失望。 如果申請人在申請時符合年滿58歲要求,就可以申請「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而在配屋時則需要年滿60歲,只有達到此年齡,才可獲優先編排公屋。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心城区人口占香港总人口的比例较大幅度地直线下降,即从1971年的81.1%、1981年的76.8% ,下降到2001的50.1%。 与此相适应,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公屋计划的引导下,迁往近郊乃至远郊居住。 香港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核心市区格局逐渐被多个核心市区格局所取代。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公共屋邨食水含铅超标事件
現時香港提供出租公營房屋的機構有三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香港很早已有为低收入居民设置出租房屋,初期多由志愿团体提供,例如于1948年成立的香港房屋协会及于1950年成立的香港模范屋宇会,香港政府只是提供土地。 1973年,为了配合十年建屋计划,房委会成立并且取代屋建会,徙置事务处及市政事务署辖下的屋宇建设科则重组成为房屋署。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住屋津貼2023|現金津貼試行計劃 – 申請資格
她解釋,因家庭月入超出3人單位的入息限額,約2.4萬元,「底薪超了一點點,以為能放無薪假來調節,原來沒用的」。 葵青區現有27個公共屋邨,主要在荃灣新市鎮中的葵涌和青衣島,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元朗區現有18個公共屋邨,主要在元朗新市鎮和天水圍新市鎮,其中有1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單方向設計大廈是為了解決噪音問題而設計,面向噪音源頭一方不設單位,只設走廊、樓梯及升降機大堂。 單方向設計大廈沒有固定的設計,會根據地盤的大小而決定,單位大多數仍是標準和諧式設計;但可因應樓宇設計而作出少量修改,例如梨木樹邨葵樹樓的特別設計小型單位[31]。 此外,於新和諧一型大廈裡,亦引進了退台式設計,但僅屬美田邨及葵涌邨之特別設計,直至非標準設計大廈取代此款設計後,才獲得廣泛採用。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住宅單位設計
特首宣布针对事件,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并抽验了45条2005年后落成的公共屋邨,共3806个水样办,以及138条2005年前落成的屋邨共2639个水样办。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到2016年3月,4个承建商开始为11个受食水含铅超标影响的公屋邨,更换在公用地方不合规格的喉管。 而旧十字型大厦本来是为出租公共房屋而设计[19][20][21][22][23][24][25][26],不过因居屋计划反应热烈才决定将绝大部分楼宇转作居屋发售,祇有类似居屋版本的新田围邨裕围楼楼宇是维持出租之用。 康和一型、新十字型及部分和谐一型大厦原本是为居屋计划而设计,但有部分项目(尤其是居屋第二十三期乙)因政府决定停售居屋而改为公共屋邨出租。
實用面積是指個別單位獨立使用的樓面面積,包括工作平台、陽台、露台,而量度實用面積的方法是由單位外圍開始。 有部份住宅或會有所不同,如設有私人電梯大堂及車房等的住宅屋住戶﹐若有法律文件證明以上設施只屬於私人用途﹐則有機會將以上設施計算在實用面積之內。 簡單來說,新樓實用面積包括基本住宅部分連露台、工作平台及陽台,但不包括窗台。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空調機房、閣樓、平台、花園、停車位、天台、梯屋、前庭或庭院的面積不包括在內。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房屋委员会为公共屋邨项目试行环保措施
若有關公屋申請住戶正在試行計劃下領取現金津貼,並最終接受該自選單位編配,現金津貼將發放至就該單位簽訂租約月份的月底為止;若有關公屋申請住戶最終拒絕該自選單位編配,現金津貼將發放至「預留自選單位配房通知信」上揀選單位月份的月底為止。 現金津貼辦事處會於「預留自選單位配房通知信」上揀選單位月份的下一個曆月開始暫緩發放現金津貼。 若有關公屋申請住戶最終接受該自選單位編配,現金津貼辦事處會向該公屋申請住戶補發暫緩期間的現金津貼至就該單位簽訂租約月份的月底為止。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申請資格
然而租戶家庭人數或隨各種因素而改變,例如內地家人來港團聚,或小孩出生等,都導致平均居住面積低於原定標準,就會成為「擠迫戶」。 反之,若家庭人數減少(因遷出、離世、結婚、移民等),而餘下租戶成員的平均居住面積超出原定標準,則會成為「寬敞戶」。 假設150200宗的一般公屋申請的家庭平均人數為4人,加上117500宗非長者一人申請,按房委會的人均居住面積標準編配,大概需要539萬平方米 (【註】)。 目前,入住公屋数量最多的主要是第五类家庭,他们需要在公屋轮候册七登记,并要接受家庭收入和资产审查;房委会每年检讨轮候册收入及资产限额,以确保限额配合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并确保真正有需要的人才符合资格申请公屋。
这个策略允许私营部门在解决“居者有其屋”单位的需求时率先取用更有效的方法。 该计划允许有资格的申请人士及公屋的租户,得到无息贷款购买私人房地产市场的房屋。 自置居所计划的贷款额会根据私人市场房屋平均售价的改变而加以调整。
由於此類大廈的獨特設計導致建築成本極高,所以興建數目不多,往後所興建的公屋項目亦由更靈活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取代。 雖有三款統型大廈設計[30],但大廈不同部份的高度及單位位置可因應地盤及環境設計而作出修改,每座只有4-6層,可作為公屋、可租可買大廈或居屋,如赤柱馬坑邨、坪洲金坪邨、長洲雅寧苑等。 在2006年4月房委會建築小組委員會通過在新和諧一型單位中引入「通用設計」,使老人、弱能人仕、殘疾人仕、孕婦及健全人皆可方便使用單位內所有設施。 和諧三型的設計為了取代新長型及相連長型大廈,尤其針對應用於市區/擴展市區的舊屋邨呈長型,並設有高度限制的重建地盤及應用於一些呈長條型的地盤剩餘位置,靈活地把屋邨地盤可建單位極大化。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和諧二型大廈每翼翼尾採用了退台式設計,一般樓層的翼尾單位為2B型單位,但最頂兩層的翼尾單位則為1B型單位;另外,1-3樓位於大廈入口對上的兩個單位亦特意留空,變成半開放式走廊,為和諧二型大廈的一大設計特色。
及後為了延續政策重建了多棟公屋並打造成全新屋苑,但其用地仍屬於香港政府所以與公屋別無二致。 於1970年代推行的居者有其屋計劃,為一些沒能力購買私人樓宇的低收入市民資助購買公營房屋,提供出租公共房屋以外的另一種選擇。 1978年,首批居者有其屋屋苑正式推出,它們分別是葵涌悅麗苑、觀塘順緻苑、柴灣山翠苑、何文田俊民苑、香港仔漁暉苑及沙田穗禾苑[9]。 1000萬以下的私人住宅最高可以承造6成或500萬按揭,較低者,而1000萬或以上的私人住宅最高可以承造5成按揭。 如果首次置業人士想申請高成數按揭,即是按揭保險的話1000萬以下物業最高可以承造8成半按揭,1,000萬以上至1,125萬元以下(上限900萬),1,125萬元以上-1,920萬元(上限960萬)。 而申請轉按,希望套現最多的現金或以新按揭甩按揭保險,便需要找一間高估價的銀行。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興建供應 (今日:
康和一型、新十字型及部份和諧一型大廈原本是為居屋計劃而設計,但有部份項目(尤其是居屋第二十三期乙)因政府決定停售居屋而改為公共屋邨出租。 香港公共屋邨發展源自1953年12月石硤尾木屋區發生的一場大火,香港政府為安頓災民,開始興建簡單實用而租金廉宜的徙置大廈,標誌着香港公共屋邨的誕生[3]。 房委会在1987年起实施“公屋住户资助政策”(俗称“富户政策”),向不再需要资助的住户减少房屋资助,以鼓励富户迁出公屋单位,确保公屋资源合理分配。 租住公屋的住户(包括中转房屋住户)住满十年或以上,便需要每两年向房委会申报家庭入息。 而家庭入息超过指定的入息限额的住户,便须按情况缴交倍半或双倍净额租金/暂准证费另加差饷。
平情而論,一人單位面積達20平方米,三人單位至少40平方米,不算過分。 現時公屋單位的人均室內面積不得小於七平方米,惟房委會近年興建單位時,面積均僅停留在合格線,供一至二人入住的甲類單位,面積只及14平方米,二至三人的乙類單位也只有21平方米。 尤有甚者,有報章整理房委會資料,2020至2024年度的甲、乙類單位佔52%,總數3.44萬個,較跟2015至2019年度落成單位高11個百分點。
1990年代开始,公屋需求大增,房委会开始提高建筑密度并减少公共休憩设施面积;1997年推出的八万五计划为求提供最多的单位,用尽地积比率,更使建筑密度进一步上升,邨内休憩空间所剩无几。 此现象特别可见于天水围北的各屋邨,如天悦邨、天逸邨、天华邨等,直至2000年代初八万五计划失败,公共休憩设施面积才得以逐渐增加。 公屋4-5人單位面積 香港公共屋邨发展源自1953年12月石硖尾木屋区发生的一场大火,香港政府为安顿灾民,开始兴建简单实用而租金廉宜的徙置大厦,标志着香港公共屋邨的诞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