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形態是以白讀音-eng韻母取代文讀音-ing韻母(如命/釘/聽/嶺白讀-eng,文讀-ing)。 其他文白異讀聲母如:近(gan6)代/遠近(kan5)。 「粵」從古以來為嶺南地區的統稱,明清以後,「粵」和「越」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越」用於江浙的吳語地區,「粵」專用於嶺南地方。
另外要注意,收-p韻尾的韻母,發音時最後要把嘴巴合攏。 粵語有21個收-p、-t、-k韻尾的韻母,即塞音韻母,也就是傳統所指的入聲。 這類韻尾的發音跟英語有點相似,如「攝(sip3)」、「泄(sit3)」、「識(sik1)」三字的粵語發音,就分別類近英語的 “sip”、”sit” 和 “sick”。
中大粵音: 中大粵音: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CUSCS)
包括暫停為學生會代收學生會會費,要求學生會註冊為獨立社團或公司,自行承擔法律責任等。 學生會凌晨12時緊急召開記者會交代詳情,對事件表示極度遺憾和委屈,是創會超過50年以來前所未有,批評校方打壓學生的聲音和漠視同學授權。 中大粵音 註(三) 每當有特定大學的排名自排名首次公布日期後被調整或廢除,QS機構都不會爲其它大學相應地調整排名。 2021年10月7日,中大學生會於其 Facebook 專頁宣布,考量學生最大利益下,決定解散學生會,代表會所有代表請辭。 穿梭小型校巴(分南北行,北行往第10苑,南行往大學站,由陽光巴士營運[註 7])一律收費港幣$5.5。 中大粵音2025 由於收費高昂,加上一般僅有居住於校內的教職員及其家屬乘搭,該路線因而被中大學生稱為「富貴巴」。
香港教育署在1992年出版的《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審音委員有來自香港大學、語文教育學院、中文大學的博士及教授。 2008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聆聽測試中,有一段談話,以「時間」、「屋簷」、「刊物」為引子,論及「粵語正音」問題。 中大粵音2025 中大粵音 錄音內的「老師」角色與兩名「學生」角色就何謂「正音」展開討論。 廣東傳統是以廣州話為官方語言,廣州話為廣州人的生活語言,亦是廣東省內其他民系的通用語。 當時廣東省城極為發達,從各地外來而來的人口都學習廣州話。 香港居民原籍情況也是以廣東珠三角一帶者為最多,包括南番順、四邑(台山、新會、開平、恩平)、東莞、香山、寶安等。
中大粵音: 粵語塞音韻母:-p、-t、-k
它是長元音,可以單獨成韻,帶韻尾時會跟ng、t或k搭配。 此網頁由香港中文大學製作,分析常見語法錯誤,包括「句子成分」、「搭配」、「用詞」、「句型結構」等問題。 羅曼語族包含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獨立語言,均由古拉丁語演化而來。 粵語詞彙和語流中有一些固定的變調,如「局」字,在詞尾時會固定地變讀成一個調值為35的上揚型變入聲,不屬於固定聲調中的任何一個。 因此若計變調,粵語的聲調數目通常可達14至15個[19]。 粵語元音有長短元音a的對立現象,有些著作將長短a標作/aː/和/ɐ/ ,但亦有一些人士認為長a和短a之間存在音值差別,據此質疑粵語長短元音對立的觀點。
- 為動畫《聖鬥士星矢-冥王十二宮篇》配音時,「冥」字(一般讀成「皿」音,五聲)全部變成「明」音(四聲),便引起了動畫迷的爭論。
- 在最新一版的增補字符集中,進一步收錄了一些所謂的「粗口字」。
- 粵語使用者在正式場合裏普遍使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官話白話文書寫系統,該系統的語法、詞彙與現代漢語在北方官話基礎上形成的書寫體相符,與粵語自身的語法、詞彙差別很大,存在「文」、「言」脫離現象。
- 類似的例子還有:「你大過佢」、「你瘦過佢」,粵語這種語法是比較貼近古時的漢語語法[來源請求],在閩南語也有相同的句式,如「你較媠伊」。
- 香港政府表示收錄「粗口字」的目的是為方便警方錄取口供時使用。
- 認為現代漢語屬於單一語言的主要原因有:各「漢語方言」使用者除了回族、畲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外,基本上都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為漢族。
對於粵文白異讀很少的傳統認識,可能由於粵語的語音存古程度被嚴重低估,甚至被認為是宋代官語語音化石;另一方面也可能跟京蘇粵白話文運動有關。 而且大部分廣韻所分之三等字皆無介音,如東冬鐘合韻,支脂之合韻,魚模虞部分合韻,痕欣文眞韻開合不分,先仙合韻,刪山合韻等等。 其中美國三藩市一帶原籍廣東或其他粵語地區(即兩廣地區人士)的移民人口數量較眾,三藩市的三藩市城市鐵路在巴士也提供粵語廣播,是美國公交系統中少數提供中文廣播的美國政府機構。 12月11日,來自全球10個國家和地區18所世界名校的校長、20餘名深圳高科技企業的高管相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共同出席由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聯手舉辦的「世界大學校長論壇」。 本次論壇以「高等教育合作」為主題,為大學、企業和社會組織提供高端的國際化平台,共商新時期的高等教育合作以及創新人才的培養。
中大粵音: 聲調計算
截至2016年7月,共有8部粵語音樂影片的觀看次數超過一千萬[5]。 截至2021年10月,觀看次數超過一千萬的粵語音樂影片約有58部,其中香港樂隊Dear 中大粵音 中大粵音 Jane以7部影片成爲千萬點擊MV數量最多的歌手單位[2]。 第一部在YouTube上觀看次數突破一億的粵語音樂影片是Beyond的《海闊天空》[9]。 中大粵音2025 論壇設置了「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大學與國際院校的合作」和「研究與創新生態系統」兩個圓桌討論環節。 大學校長及企業高管介紹科創融合、頂尖人才融合、共建實驗室等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分享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與境外高校成功合作經驗。 溫佐治與幾個中學老友三年多前創立導賞組織「程尋香港」,一直開辦本地歷史導賞團,帶公眾欣賞古蹟。
由於自小接受官話白話文教育,人們基本上能包容這種「文」與「言」間的相互脫離現象,如同五四運動之前人們普遍習慣文言文一樣。 當用粵語朗讀官話白話文的時候,人們一般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朗讀者習慣上會根據粵語語法、詞彙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粵語複述出來。 這種「文不對言」的現象跟官話白話文興起之前漢語北方話使用者或者朝鮮語、日本語使用者習慣於使用文言文所造成的「文」、「言」脫離現象相似。
中大粵音: 粵語聲調
在語言學,粵語是一個語言系統的總稱,包括同系的各種地方話語,例如廣西平話、白話、貴港話、玉林話、地佬話和海南的儋州話、邁話及蜑家話等。 它們都有相似的音系、語法及詞彙,彼此共同點比相異多,所以都納入「粵語」系統中(參閱粵語方言)。 中大粵音 此外,若果要查出該字的意思、發音和研究整套粵語分支系統或粵語方言等,則會使用中文粵語字典。
中大粵音: 韻母: 學一學
當年的材料雖較簡單,但早期的資料庫骨架遂得以率先建立。 後來哲學系何秀煌教授答允由本中心為其「字頻研究」之成果作電子加工處理, 乃有上述《現代漢語常用字頻率統計》這雖曲高和寡,但實極重要的網頁的製作。
中大粵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其中長元音aa作單韻母時,發音跟普通話單韻母a大致相同。 粵語可以用兩個並列動詞構成一個動詞體,把「緊」、「咗」、「完」、「過」、「下」加在兩個並列動詞中間。 現代標準漢語必須把相應詞或對譯詞放在單一動詞的前面或者後面。 比如粵語表示憤怒之時,有個口語語匯「call-now-yeah」,其實是來自漢語北方官話的「可惱也」(或「可怒也」)[28]。 粵語包含[m]、[n]、[ŋ]、[p̚]、[t̚]、[k̚]6種輔音韻尾,前三種為鼻音尾,後三種為塞音尾(稱爲入聲);另外各種粵語拼音方案亦把複韻母的第二個元音如[i]、[y]、[u]等作為元音韻尾處理。
中大粵音: 粵語韻母分類
中國內地,推普廢粵的方針下,有的地方政府對粵語的打壓越來越強,[44]使保護粵語寸步難行。 粵語不斷受到打壓,很多粵語廣播已被取消,在中國大陸推普廢粵的方針下,粵語在內地現在可以說是寸步維艱,面臨極大挑戰和困難。 中國政府、學校要求學生使用普通話,教師在學校教育的都是使用普通話。 中大粵音 有的學校強制學生在下課之後的聊天放鬆玩耍時間說普通話,不得說粵語,否則處罰。
中大粵音: 澳門
而明、清時代,「粵」仍然指嶺南,兩廣別稱兩粵(即廣東、廣西、還有海南),兩粵的廣東為粵東(包括海南島),兩粵的廣西為粵西[15]。 直至中華民國成立後,粵才逐漸收窄範圍被用作廣東省的簡稱。 因此,粵有文化意義(嶺南)[16] 中大粵音 和行政意義(僅指廣東省)之分。 結合香港中文大學的粵音韻匯電子版、漢語多功能字庫,台灣萌典,教育部國語字典網上版,以及其他網上詞典,查找中文字詞的粵音和意思。 它是短元音,不能單獨成韻,帶韻尾時只能跟i、n或t韻尾搭配。
中大粵音: 香港舊報紙
有些粵語方言和廣州話較為接近,如廣西南寧,以南寧白話為代表,與西關口音的廣州話高度相似,雖然粵語字典還將一些字,注音為同音字,如「九」與「狗」字,「舊」與粵語量詞「嚿」字。 到清代(含英治香港)至近代,外來語主要來自英語,廣州粵語及香港粵語(港式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區。 這些中文名,必須用當地語言發音,才與美國英語原音接近。 到清代(含英治香港)至近代,外來語主要來自英語,廣州粵語及香港粵語(港式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着廣東境內的粵語區。 粵語使用者在正式場合裡普遍使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官話白話文書寫系統,該系統的語法、詞彙與現代漢語在北方官話基礎上形成的書寫體相符,與粵語自身的語法、詞彙差別很大,存在「文」、「言」脫離現象。
中大粵音: 星期一至五(黃金時段)
本網頁「古文字繫形」方面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首先應感謝本校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主任何志華教授提供該中心開發的甲骨文及金文字形, 以及睡虎地秦簡、馬王堆帛書中的完整的竹簡、帛書圖片和釋文。 中大粵音 又本字庫自最早的開發階段起,一直受惠於曾任職浸會大學語言中心的范國教授提供的漢字音節表,
中大粵音: 粵語韻母:o
認為現代漢語屬於單一語言的主要原因有:各「漢語方言」使用者除了回族、畲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外,基本上都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為漢族。 中大粵音 中國歷來有大一統思想,因為屬於同一個民族,因此許多人感情上接受不了「一族多語」的事實。 此外,粵語使用者與其他「漢語方言」使用者一樣都使用漢字。 在比較句法中,粵語是「你高過佢」,而北京話會說「你比他高」。
中大粵音: 粵語韻母: u
於1993年發表、於2011年上傳至YouTube的Beyond作品《海闊天空》在2021年超越《喜歡你》[6][7]。 中大粵音 在語言學分析上,聲調的常用定義是一種附着於音節的高低抑揚,又稱「音高」或「調值」。 他買來兩本自習的工具書《粵音韻彙》和《粵語自學提綱》,前者是中國首本以國際音標記錄、研究的粵語著作,由黃鍚凌於1941年編著;後者則為粵語學者何文匯於千禧年後出版。
至於同樣由無綫電視製作的《最緊要正字》,節目內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者在教授粵音時,亦有只採納何文匯所定之粵音標準的例子。 中大粵音 例如介紹成語「風聲鶴唳」,主持便根據《廣韻》指出「唳」應該讀「麗」,讀成「淚」是錯讀。 中大粵音 中大粵音2025 佢透過香港教育局開辦粵語正音課程,教現任先生粵語嘅「正確讀音」。
報紙則會採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官話白話文書寫,但在對話和引言中,會使用粵語白話文書寫粵語口語對白,令文章更為生動,並避免在翻譯成官話白話文時出現失真。 粵語以廣州話作為代表音,香港、澳門坊間稱為廣東話;日文為「広東語」;南寧、桂平、梧州等廣西縣市則稱粵語為白話,廣西粵語除了口音和文化,在俗語、詞彙上與廣州話差異不大,基本可以與廣州話互通,歸入粵語方言系統。 清末至改革開放之前,遷移海外華人多數為粵語使用者,不同族群使用廣州話以方便於溝通。 在美洲華埠及唐人街等華人社區,則有被稱為「唐話」或「廣東話」。
中大粵音: 香港地區分年列表
粵語使用者在正式場合裏普遍使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官話白話文書寫系統,該系統的語法、詞彙與現代漢語在北方官話基礎上形成的書寫體相符,與粵語自身的語法、詞彙差別很大,存在「文」、「言」脫離現象。 全球以粵語為母語者有8490萬人[1],主要分佈於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和澳門等地,在廣東省一億人口中,使用人數超過6700萬,是廣東最主要的語言[11](另外兩個較為普及的方言為客家話和潮州話)。 在中國境內,以粵語為母語的群體是繼官話和吳語之後的第三名。 隨著近代兩廣地區人口向海外遷徙,粵語在加拿大及澳洲等地之華人社區中為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12][需要較佳來源]。 粵語也是除了官話外,唯一在中國之外的大學有獨立研究的漢語族語言[13][14][需要較佳來源]。 此外,粵語在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等以及北美洲、歐洲和澳洲、紐西蘭、聖誕島等地的華人社區都有廣泛分佈。
中大粵音: 星期一至五
儘管粵語與普通話在這些語法方面上有明顯差別,但主體語法基本相同,都是主-謂-賓式語言,都屬於分析語,總體仍有60%以上相似之處。 中山石岐粵語在所有粵語中最少,因其特殊不分上下入聲而只有6個;東莞粵語次之,只有8個;多數粵語方言有9個聲調;勾漏粵語和平話方言有10個聲調。 標準粵語有9個聲調,6至7個固定調值,按照「平上去入」的命名方法,這9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上陰入/高陰入、下陰入/低陰入、陽入。 上陰入和下陰入由陰入按韻母短長分化出來,所以將上陰入和下陰入分別稱為陰入和中入其實是錯誤叫法,此等調名會令人誤以為入聲同時三分。 一些粵語方言的陽入也按韻母短長分化成兩個,從陽入中分出上陽入與下陽入,共計四個固定入聲調,如勾漏粵語、四邑粵語等。
粵語究竟屬於獨立語言還是方言,這一問題無論語言學界還是社會上都長期存在不同的看法。 同樣,漢語究竟是一種單一語言,還是一個包含多種親屬語言的語族,也備受爭議。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視粵語為漢語方言之一,並且認為現代漢語是單一語言。 而一些學者[43]和許多粵語使用者則認為粵語是獨立的語言,與官話、客家語、贛語、湘語、吳語、閩南語等主要漢語分支互為親屬語言[43]。 隨着近代兩廣地區人口向海外遷徙,粵語在加拿大及澳洲等地之華人社區中為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12][需要較佳來源]。 此外,粵語在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等以及北美洲、歐洲和澳洲、新西蘭、聖誕島等地的華人社區都有廣泛分佈。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舊稱漢籍全文資料庫)乃迄今最具規模的免費中文古籍資料庫,包括「十三經」、「二十五史」、《樂府詩集》等重要文獻,並提供檢索服務。 同時期唱片業的崛起促使聽眾對新腔口與新曲的需求,粵曲也從個人表演變成組合表演。 這個時期著名的唱家有熊飛影、小明星、張月兒、徐柳仙、張瓊仙等等。 [9][10]同時期,來自江門的男藝人如鄺新華、丘鶴儔、蛇仔利、陳非儂仍然很受歡迎。 1920年代,廣州、佛山、新會、香港等地湧現很多茶樓、茶館、茶室、涼茶店,譬如佛山的芳園茶室、富如樓。
直至初中中文老師強調讀音,不時提粵語九聲等聲調拼音,溫佐治對文字拼音更加有興趣。 他亦不同意跟從《廣韻》要「綜」字讀成「眾」音,表示若真要依足《廣韻》,則「綜」、「糉」同樣讀「眾」,那麼「食糉」亦應該「正音」為「食眾」了。 中大粵音2025 (據了解今人皆讀「綜」為「眾」,與廣韻同。)他慨嘆近來「盡信書而而不化」以及「一知半解」兩種現象成為潮流。 中大粵音2025 此外,專欄作家古德明曾於報章發表評論,引用《清朝野史大觀》卷九的故事,諷刺何文匯發起「所謂粵語正音運動」,以宋朝《廣韻》作準繩,電台、電視台、中小學校等紛紛景從,實為泥古之舉,而不是真正愛惜中國語文。 書中舉出一些例子,指出好些何文匯認為是「錯讀」的字音,其實已有學者認同,或已有字詞典收錄。 此網頁由香港中文大學製作,取材自李卓敏《李氏中文字典》、周無忌《廣州話標準音字彙》、何文匯《粵音正讀字彙》等書,方便大眾比對各家粵語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