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介紹的是數碼變焦功能,在 Leica Q2 上面可說見慣見熟,簡單來說就是好普通的數碼變焦,可令相片放大 1.3x 或者 1.8x,之不過在畫面上會顯示出「線框」,能夠讓你在拍攝時就知道數碼裁切的情況,度好位才真正按快門。 既然 Leica M11 擁有 6000 萬像素感光元件,它的可裁切能力也十分強,所以這個功能就變得幾有用,在你不想更換鏡頭的情況下,可當作簡單變焦之用。 在機身操作方面,Leica M11具備實體快門轉盤、ISO轉盤,以及一枚後滾輪,整體配置相當簡潔,操作鈕有機頂的快捷鍵以及機背的四向鍵,使用者可以透過手動轉盤調整,或者也可以轉至「A」交由機身判斷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M11原生感光度最低僅有 ISO 64,對拍攝風景用途來說較為有利,若結合最高1/16000s的電子快門,也能夠在太陽下使用最大光圈達到f/0.95的鏡頭來光圈全開拍攝。 機身螢幕採用230萬點觸控式配置,但其亮度在太陽下構圖還是會令人感到略顯吃力,M11並不是一台強調連拍的機種,其連拍速度僅有4.5fps,同時它也不具備錄影功能。
在自動白平衡模式下拍攝,相片一般效果都會容易「偏藍」與「偏綠」,留意這兩個並非貶意詞,而是Kodachrome 菲林系列常有的發色傾向。 好多現代相機,一般 CMOS 都會給大家「偏黃」的現象,甚至 Leica M10 有時候都會有這種傾向,而在 Leica M11 小編就比較少面對相片「偏黃」的現象,好多時都有 M9 差不多的藍綠 feel。 但有一個迷思的地方是,如果你用較低像素模式,基本上雜訊較少,但放大後會發覺清晰度沒有 6000 萬像素模式般好。 即是說,如果你想降低雜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相片清晰度,Medium-DNG 同 Low-DNG 幫不到你。 小編的結論是,在一般情況下,用 6000 萬像素拍攝,在後期通過縮小相片、軟件後製去除雜訊,效果會比直接用低像素模式拍攝來得好。 但 Medium-DNG 與 Low-DNG 1260mmleica評測2025 模式在極端光度差較大的環境之下,就可發揮它 15 級動態範圍的力量。
1260mmleica評測: 小米聯乘 Leica 推 Xiaomi 12S 系列 1吋感光元件 + Leica 鏡頭、濾鏡 + 10-bit RAW
不僅如此,原有承襲自底片機時代的底蓋設計也略加修正,改為電池艙蓋與底蓋合一的設計,將電池卸下後可以看到相容於UHS-II規格的SD卡槽。 機身並未配備 HDMI影像輸出埠,而僅具備一具 USB Type-C 連接埠,但該連接埠支援 MFI線材(Made for i-Product),連接 iPhone 後會直接開啟 App 下載頁面,同時可實現更快速的有線傳輸功能。 這是一台採用135片幅(全片幅,Full Frame)與旁軸相機配置的相機,亦即從觀景窗看出的景物並非透過鏡頭,而是透過獨立於機身左側的觀景窗,也因為此,旁軸相機的實際取景範圍會與觀景窗的視野範圍會有所偏差,而這項特性又被攝影愛好者們所稱道。 SD 卡雙卡槽,近年有許多無反光鏡相機都納入雙卡設計,例如 Fujifilm X-T2、Olympus E-M1 Mark II 以及 Sony a9 等。 在機械快門連拍的部分,使用高速連拍時可達 12fps(AF-S),若是連續對焦 AF-C 模式下則可達 9fps。
Leica Q3 內置的鏡頭是屬於一支較為廣角焦段的 28mm 鏡頭,一般適合街拍,以及人像加景色的相片,非常適合旅行記錄用途。 而為了更方便人像攝影,Q3 內置有模擬 35mm、50mm、70mm,以及今次新增的模擬 90mm 數碼變焦。 簡單來說相片在輸出 JPG 時,只剪裁出 LCD 畫面上顯示的白框內的影像,RAW 檔案則不受影響(以 28mm 焦距完整記錄)。 而本機狹著 6000 萬像素感光元件,基本上用上 35mm、50mm 數碼變焦都不會發現明顯的畫質變差情況,相片依然清晰可用,至於 70mm 同 90mm,都需要縮細圖片才能放在社交媒體,所以應用上還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說 Leica SL 系列,還有今次測試的 Leica Q 系列擁有自動對焦功能,同傳統 Leica 有一個區隔的話,這部 Leica Q3 就再走前一步--全新搭載有一個 3 吋「挑芒」(Tilt monitor)可翻折的 LCD 熒幕。
1260mmleica評測: 【評測】Leica Q3 徠卡 Q3 全片幅高階數碼相機 人像、街拍試相 + 8K 影片實拍 + 與別不同拍攝體驗分享
按「MENU」按鈕就能叫出,它顯示出現時相機狀態,同時提供快速選單給你微調相機設定,例如測光模式、白平衡、鏡頭、DNG模式,也可直接連接智能手機。 查了一下,Vario-Elmarit 這種結構似乎只有出現在 Leica SL 的變焦鏡 24-90mm 這顆上面,雖然不知道它的特性是什麼,但感覺應該不差啦XD。 當然 Ampere 架構也為 RTX 3060 帶來不對稱的優勢,並見於 Studio 即 Content Creator 方面的測試。 RTX 3060 整體表現在 RTX 2070 SUPER 之上,但與 RTX 3060 Ti 仍有相當的距離。
- 而60mm段拍摄测试中则好转一些,光圈在F4时,紫边情况基本没有。
- 小編很驚嘆為何在這麼一部細細的相機上,可以有視野這麼廣闊的電子觀景器,它雖然只有 576 萬像素,但實際望上去比預期中更為舒服、裡面畫面超大,不需要用力去看。
- 小編還以為輕 100g 似乎相差不遠,但在拿起黑色 M11 時,主觀感覺它的「重量感」就跟沒裝鏡頭一樣!
- 要留意的是在 1080p 下運行 SOTTR 無法開啟 DLSS。
- 我們以 Furmark 進行 4K 的壓力測試,運行約 20 分鐘,從 GPU-Temp 的結果可以見到一直穩定地在 70ºC,而且風扇也全速運行,我們又以測溫槍測試卡外溫度,發現卡背近核心位置散熱版約 46ºC,側散熱片約 31ºC,風扇位置則約 32ºC,散熱效果不俗。
而今次 UHD60 做到的效果,基本上同入門級原生 4K 投影機已經持平。 睇《怪獸與牠們的產地》探索手提箱裡面的異空間一段,不同怪獸們的眼睛、皮膚等等細節都呈現得極之精細。 雖然 UHD60 並沒有流暢度增強技術,但動態畫面相當順滑,令到一些平移 pan 鏡都依然可以保持相當好的解像力。 色彩表現方面也算是不錯,配搭 HDR10 的畫面色彩濃郁得來不會太誇張,不過雜訊稍多少少。 最後地鐵站魔法大戰一段,一些淺景深焦外的位置,可以見到雜訊多少少,同埋有少少雜色,不過整體顏色表現尚算自然討好。
1260mmleica評測: 首次引入醫療聲學科技 Denon PerL 系列耳機重新定義個人化聲音
▲ 機頂配置徠卡M11採用經典的旁軸佈局,左肩為 ISO感光度轉盤,右肩則具備快門轉盤、快門鈕、快捷鍵與後滾輪,整體操作十分簡潔,使用者可以選擇轉至想要的快門數值,或是轉至A交由機身測光決定曝光值。 遮光罩是卡口式可拆設計,比較特殊的是這顆鏡頭採用內變焦設計,無論在廣角或望遠端鏡頭長度皆不會改變,且可安裝 67mm 的濾鏡,這是 Panasonic 7-14mm F4、Olympus 7-14mm F2.8 都沒有的優勢,且不特別突出的前玉使用時也不易碰傷。 ▲這兩顆 Leica DG Vario 新鏡頭都採用消光金屬外觀,變焦/對焦環都採用金屬細鋸齒設計,不若前期的 Lumix G X Vario 一樣採用橡膠變焦環,兩顆大小相若,重量也都在 300g 左右,算是相當輕巧的鏡頭。 使用機械連拍時,無 Live View 的 AF-S 模式下可達 12fps 連拍(H),若改為有連續對焦的 AF-C 則為 9fps(M)。 「6K 連拍」的速率則達到 30fps,基本上就與以前的 4K 連拍相同,同樣會記錄聲音檔案再擷取單張畫面,也一樣有按快門前、後中拍攝的選項。 小編先來一個定義,如果顏色有分「古典味」與「現代味」,Leica M11 就明顯是把這個 trend 從現代味逐漸走回古典味。
本文的測試相片,除特別註明之外,都是 JPEG 直出放到 Flickr。 當感光度調到 ISO 時,個人認為雜訊開始過多,需要入 Lightroom 進行若干雜訊修正。 我們可發現,在同一場景用 6000 萬像素 Large-DNG 模式與 3600 萬像素 Medium-DNG 模式拍攝相片,把相片中同一個範圍放到相同比例,可發現低像素的一方雜訊較少。 我們可留意到除了 Sharp 之外,相片的 Dynamic Range(動態範圍)都有所提升、低光下的雜訊也得到更好的抑制。
1260mmleica評測: 影片錄製的理想選擇
就同傳統 M 系列相機一樣,這個快門按鈕的小孔讓你安裝上快門按鈕,按下去更舒服之外,更可作個人化配置,你可在市面購買一些銀製、銅製快門按鈕,令操作、觀感上也更高級。 今次 Leica 官方會推出個人化皮革相機保護套、鏡頭蓋、復古鏡頭遮光罩、指柄、快門按鈕與閃光燈熱靴蓋,所有配飾都有 3 種顏色可供選擇。 第一批水貨售價絕不便宜,不過亦已經火速售罄,之後的售價應該可再便宜一點,詳細請向店家查詢。 Leica 有一條 Leica Monochrome 黑白相機產品線,專門拍攝黑白相片。 而今次測試的智能手機 Leitz Phone 1 就特別內置有「LEITZ LOOK」模式(Sharp Aquos R6 沒有的特別模式),能夠拍攝出黑白調階更加細緻豐富、成像滿意的黑白相片。
1260mmleica評測: 使用 Facebook 留言
Surface Coating 納米塗膜技術,藉以減少光斑在影像上形成,以及提高鏡頭的透光度。 而對比 Panasonic 1260mmleica評測2025 12-35mm f/2.8,Leica DG 12-60mm f/2.8-4 更用上 9 片圓形光圈葉片,較前者的 7 片能夠得到更迷人的散景效果。 Leica Q3 是一部搭載了 135 全片幅感光元件、自動對焦鏡頭、自動測光的全自動便攜相機。
1260mmleica評測: 頻寬再多一倍 PCI-E 7.0 規格預告
在眩光与鬼影的抑制方面,60mm端表现一样欠佳,无论是F4还是F8光圈,画面中都有出现明显的鬼影问题,虽然本次测试要求比较苛刻,但是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如图可见,如同市面上大部分广角镜头一样,这枚松徕12-60mm在12mm端的抗眩光表现一般,在F8.0小光圈下,画面下部出现了星芒与鬼影情况,在实际使用中建议大家佩戴好遮光罩。 广义来说,镜头色散现象都在光比比较大的场景下出现,譬如逆光,在这种环境下物体边缘出现紫色、红色、橙色、绿色等彩虹边缘,这也就是色散现象,也有人戏称为牛顿环。 本次测试阶段适逢北京千载难逢不雾霾,天气良好,通透,我选在了午后办公室太阳入射角较大的时候拍摄,保证环境足够亮。
1260mmleica評測: 相機手機
Xiaomi 12S 系列之一的 Xiaomi 12S Ultra 配備 1 吋 SONY IMX989 超大感光元件的旗艦廣角相機,採用先進的制程,及擁有更快的讀出速度、兼顧進光量和解像度的 Quad-Bayer 色彩陣列。 其單個像素尺寸可達到 1.6μm, 而像素合併後達到 3.2μm,能有效降低雜訊,擴展動態範圍,增加吸光量。 Leica最近推出新作「SL2-S」,是為SL2的續作,至於「S」則是代表速度,指的當然是捕捉Decisive Moment最重要的快門速度。 為了追求出色成像性能的用家,此作配備了2,400萬像素的全新BSI CMOS 感光元件,同時具有照片與影片兩種單獨的拍攝模式,雖然前作有著4,700萬像素,但較低的分辨率換來的就是快門速度增加,而且用上多重拍攝模式就可以將八張照片組合為一張9,600萬像素的作品。 SL2-S具有極高的運行速度,可在全分辨率下實現高達每秒25幀的連拍速率,以及每秒9張DNG格式的連拍記錄,至於影片方面則可實現無長度限制的10bit 4K錄製。
1260mmleica評測: LEICA DG 鏡頭 – 極致光學
小編約莫在12月初的時候就借到了 Leica CL,但當時手上還有不少待測品正在進行,所以也只能跟著工作進度慢慢消化,這次比較可惜的是無緣借到 Elmarit-TL 18mm f/2.8 ASPH. 這顆新發表的餅乾鏡頭,測試及實拍皆是搭配 VARIO-ELMAR-TL 18–56 mm f/3.5–5.6 ASPH. 與 APO-Macro-Elmarit-TL 60 mm f/2.8 ASPH.,在畫質上還是相當夠水準。 Leica X2其實是X1的後繼機種,那麼兩台機器有什麼不同呢?
1260mmleica評測: 電子性能提升
面對 Leica 傳統,今次的挑芒毫無疑問令機身有一份擁腫感覺,就好像上次 Leica M11 去除了底蓋一樣。 但在真正上手使用後,你就會覺得挑芒帶來的優勢,完全蓋過甚麼機身設計傳統。 挑芒給攝影者在「高炒」與「低炒」拍攝時更方便取景,而且一翻便可,所帶來的使用體驗是 SL、上代 Q2,甚至小編手上的 M11 都是沒有的。 擁有自動對焦、固定鏡頭、防手震功能,而有全片幅相機感光元件的 Leica Q 系列終於有新機推出,就是這部全新 Leica Q3。 在操作上它同市面上主流的日系相機十分類似,令到好多想一嚐 Leica 色彩哲學、想從現有相機世界中踏進 Leica 世界的朋友,第一步都會接觸 Leica Q 系列。 今次小編榮幸得到香港 Leica 借出 Leica Q3 實機。
1260mmleica評測: 半呎投影 100 吋 4K 大畫面 Sony 推出 VPL-VZ1000ES 短投支援 HDR
短評:Leica DG 12-60mm f/2.8-4 於廣角端 12mm 有明顯的桶狀變形,當變焦至 18mm 焦距後就難以察覺,而至於望遠部分亦沒有出現令線條「向內彎」的枕狀變形情況。 首先要感謝香港 Leica 在 Q3 發表前借出實機,大家在睇相時也要留意本機並未安裝有最新版系統軟件,相片僅能作為參考。 一反 Leica M11 簡約包裝,今次 Leica Q3 包裝再玩復古,攤開外層卡板後,可看到裝有相機的紙盒平穩放在最頂,下面是紙抽櫃藏有連接線、充電線、相機帶、紙文件等等,Leica 舊相機的開箱體驗返哂嚟。 首先開箱同大家看看這部 Leica Leitz Phone 1 手機。
另外本機引入的「挑芒」大大提高了相機取景便利程度,加上 Q2 已經有的 MARCO 微距攝影、F/1.7 大光圈極緻品質鏡頭,令今次這部 Leica Q3 成為了一部極先進、極全能的高級傻瓜機。 你會在相機 LCD 畫面上留意到框框顯示偵測到的小貓,再半按快門就可成功對焦。 Leica Q3 最大特色除了提供 6000 萬像素極為震撼的細緻影像之外,其 f/1.7 大光圈鏡頭在陰暗環境中發揮作用盡量壓低 ISO,保持影像清晰;就算在高感光場景中,相機對環境、事物的色彩重現能力非常之強,發揮了全新感光元件所帶來的優勢。 至於其他機身內置硬件,就同早前推出的 Sharp Aquos R6 相同,搭配 Snapdragon 888 SoC 處理模組、12GB RAM、256GB 儲存空間,內置有6.6 吋 Pro IGZO OLED 圓邊熒幕、支援 IP68 防水、內置電量 5000mAh。 自拍相機則配備 1260 萬像素感光元件、搭配 f/2.3 光圈鏡頭。 「Leica Authentic Look」通過保留光影對比,為相片增添立體感,捕捉細節逼真及自然細膩的圖像;而「Leica Vibrant Look」則由小米及 Leica 共同創造,其將小米手機 AI 攝影與 Leica 的美學互相結合,成為一個全新影像風格攝影模式。
此外 GH5 亦具備許多高階機種的規格,例如 DFD 高速自動追蹤對焦、225 區多點自動對焦、可隨選自定的對焦點、小搖桿設計、結合鏡頭的雙重五軸防震、鎂合金防潑/防塵/防凍機身等等。 Leica 的 Rangefinder 旁軸對焦視窗,則與 M10 無大分別,同樣是 1260mmleica評測2025 0.73x 放大率。 之不過 Live-view 所用到的 LCD 熒幕卻有極大升級,這個熒幕雖然是 3.0 吋,但解像度提升至 233 萬像素,光亮度也提升了不少。 熒幕同樣提供 Peaking 對焦輔助功能,在轉動鏡頭對焦環時,就可叫出局部放大功能,對焦時會出現紅班讓用戶確認目前的對焦點。 比上代SL2的解像度雖然稍遜,但拍攝影片功能大幅加強,用作「工作用」相機亦可。 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雖好,但可惜為保持優異的光學質素,它們一般的變焦能力不會很高,像過往在 4/3 單反相機年代,Olympus 就曾經推出過光學質素備受讚賞的 Zuiko Digital ED 14-35mm F2
操作 ★★★★雖然承襲了古典的旁軸操作,但機身配置有些太過簡潔,機身手感也並不容易長久握持,須額外使用配件或加以適應才能較為順手。 GH5 最高具備 4K 60fps/8bit 的錄影能力,若採 Cinema 4K 則幅率為 1260mmleica評測 24fps/10bit,流量同樣都是 150Mbps,且無錄影時間上限。 1260mmleica評測2025 GH5 所提供的錄影規格相當繁多,除了上述的 MOV 格式之外,還可錄製 AVCHD、MP4 等格式,但需注意的是 4K 錄影中僅有 MOV 格式的幀率可達到 60fps。
1260mmleica評測: RTX 30 系列全比較
如图可见,这枚镜头在12mm端最大光圈为F2.8,虽然在M43系统内属于大光圈,但是在暗角方面的控制的还不错。 1260mmleica評測2025 在F2.8光圈下,四周出现轻微暗角,缩小到F5.6后暗角就几乎没有了。 拍摄过程中,对着亮度均匀景物,画面四角有变暗的现象,叫做“失光”,俗称“暗角”。 笔者分别测试了12mm在F2.8到F8,60mm在F4到F8的暗角情况。 ▲X2採用的是Leica引以為傲的ELMARIT 24mm 1260mmleica評測 F2.8鏡頭,不僅畫質優異,等效36mm的視角也非常適合在街頭速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