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部份人在買香港住宅時,很多時會連同車位一併購入。 車位理應計算在「非住宅」的「印花稅」範圍,但如果同住宅一併購入又怎處理呢? 大前提就要視乎是用同一份文書來處理,還是分開兩份文書來處理。 如果買家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且在香港並沒有持有物業,購買一個住宅單位連一個車位時,只需按「從價印花稅」計算便可以。 舉例單位連車位價格600萬元的話,買家只需支付600萬X2.25%,相當於135,000元的「從價印花稅」便可以。
物業稅只針對買樓收租業主,如果物業於課稅年度有租金收益,業主就要報稅。 但如果買家選擇分開兩份契約來成交,則需按照自身的印花稅來處理。 以上述例子則業主要支付「400萬元X 香港買樓稅2025 1.5%」,相當於60,000元的「從價印花稅」;並再就總值200萬元的車位,繳付100元的「印花稅」,合共就是60,100元。
香港買樓稅: 個人入息課稅
若兩夫妻其中一方不需交稅,在下面8(3)項(2)(i)一欄記住要剔出「是」,將他的利息部份撥歸繳稅一方使用。 你沒有看錯,部分業主買樓後,的確要每個課稅年度繳納「物業稅」。 根據條例,如果一名「永久居民」跟一名「非永久性居民」近親一起買樓,可照舊繳交「從價印花稅」。 同樣地「近親」有定義,必須是「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方受理,否則就要繳交更高稅階。 既然是否持有物業,會直接決定繳交「從價印花稅」,抑或更高稅階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究竟怎樣決定買家是否持有多於一個住宅物業呢? 印花稅沒有特別註明什麼為之「單一物業」,但有說明如果「物業」本身涉及「天台」、「平台」及「花園」,一般來說會視為一個物業看待。
利嘉閣FB PAGE及利嘉閣在此提供的資料只供閣下參考,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利嘉閣FB PAGE及利嘉閣概不負責。 另外,已擁有兩個物業的人,可能會考慮一下「兩細換一大」,慳稅之餘又可以換大屋,但世事那有「咁perfect」? 整個退稅安排只限於「一對一」,即是你買樓時,本身只能擁有一個住宅單位。
香港買樓稅: 「物業稅」VS 「個人入息課稅」
交印花稅,又稱打釐印,物業轉讓涉及契約文件,以證明業權誰屬, 打釐印的目的,是要為文件確立法律效力,以得到法律的保障。 繳付多少印花稅,主要視乎樓價,以及買家的身份,還要視乎有沒有因遲交而罰款。 由1999年4月1日開始,物業轉讓印花稅將根據代價款額或價值的確實金額計算,而非用以往調高至最接近的$100後才計算的方式。
- 買家印花稅英文為 Buyer Stamp Duty, BSD,主要針對境外投資人士(非香港永久居民)及以公司名義購買住宅物業的人士,劃一收取樓價15%的買家印花稅。
- 尤其是如果買家本身屬於香港永久居民,用同一份文書跟發展商大手入貨,變相就能夠以首置客的名義迴避高達15%的稅項。
- 在2017/18及以後的課稅年度中,可容許扣除額為10萬元正。
- 至於第三季樓價走勢,他指需視乎是否有利好因素,如政府減辣措施、經濟復甦步伐、美國是否繼續加息等,由於不穩定因素眾多,料第三季樓價有3至5%的波幅。
- 按累進稅稅階計算,以及稅務寬免,也要繳交97,660元稅項。
這份文件會在土地註冊處註冊,需進行俗稱「打釐印」的方式來確立其認受性。 在香港買樓沒有「資產增值稅」,物業升值都毋須同政府「分身家」。 不過,政府為壓抑樓市炒風,除了在「從價印花稅」落重藥之外,早年亦推出了另外兩項「辣招稅」措施。
香港買樓稅: 首置印花稅稅率 (第 2 標準稅率)
稅局會退回「450,0000元 – 100元」,相當於449,900元的款項。 如果同一個案,太太之前已經持有物業,並提名太太為「唯一購買人」。 之後在提名太太成為唯一持有人時,太太要再支付100元。 此稅項主要針對境外投資人士及公司客,亦稱「非香港永久居民買樓印花稅」,在從價印花稅及額外印花稅之上徵收。
香港買樓稅: More in 按揭指南:
對上一份《財政預算案》建議,寬免2021/22課稅年度100%薪俸稅、個人利得稅,上限$6,000,但這項寬免建議仍須經修訂《稅務條例》才可實施,納稅人只需如常填報報稅表,待相關修訂通過後,稅局就會自動寬減。
香港買樓稅: 單位面積擴大情況至2018年逆轉
這項「超貴」的印花稅率,一般會稱為「雙倍印花稅」(DSD)。 政府就住宅物業的買賣協議徵收印花稅,稅率按樓價或價值而定。 你可以按以下連結,了解更多關於印花稅的資料,或使用有關的網上服務。 你可在此了解更多關於物業稅的稅項扣除,包括業主繳付的差餉、不能追回的租金,以及修葺及支出的標準免稅額。
香港買樓稅: 住宅租金扣稅條件
根據香港《印花稅條例》,印花稅是對書面文件徵收的稅項,有關買賣香港樓宇的文件須被徵稅,否則有關文件將不具法律效力,假如文件用於法律訴訟時,文件將不獲法庭受理作為證據。 香港買樓稅 香港買樓稅2025 其次,在現時按揭保險計劃下,首置人士購入800萬元以下現樓,可申請最高9成按揭,首期不需太多便可上車。 同時,即使過不到壓力測試,但只要收入符合測試前供款與入息比率規定,也可以申請9成按揭,惟獲批後則要繳付額外10%保費。 購買新的住宅物業後6個月內出售原有唯一的住宅物業,可獲退稅,但不能完全退回新物業價值15%的稅金,因新物業亦需按繳付第二標準稅率下的稅金,故只能退回稅金相差之金額。 如舊有住宅物業已簽臨時買賣合約待售,新住宅物業成交期在舊有住宅物業成交期之後,新購物業則不必預繳15%稅金,只需按第二標準稅率繳稅。 香港買樓稅 買家印花稅(BSD)為2012年10月推出,由於當時有大量內地資金湧入本港樓市,刺激樓價飇升,政府為遏抑非本地買家需求,遂推出BSD,冀優先照顧香港永久居民的置業需求。
香港買樓稅: 額外印花稅 (SSD)
如以電子報税或半電子報税模式提交報税表,請繼續前往「填寫服務」及「提交服務」,該等服務會連接已上傳的數據檔案於同一個利得税檔案號碼及報税表編號的利得税報税表。 詳情請參閱「上傳利得税報税表所需表格及佐證文件數據檔案」。 亦正因為稅率超貴,香港有意置業的人士普遍會想盡辦法,保留「首次置業」可慳稅的寶貴身份,例如夫婦不以聯名買樓,或者以家人名義持有物業等等。 臨時買賣合約必須包含若干條款,例如:物業的地址和售價、臨時訂金(細訂)數額、加付訂金(大訂)數額、何時簽署正式買賣合約、交易完成的日期等。 額外印花稅英文全寫為Special Stamp Duty, 香港買樓稅2025 SSD,是政府為了遏制短期炒賣,降低樓價升幅而設定的「辣招」。
香港買樓稅: 印花稅是什麼?
退款申請期限為購買新物業約後的兩年、或者出售舊有物業簽署了轉契後的兩個月,以後者為準。 屆時需要在指定期限內,提交「IRSD125A」文件作退稅申請。 這種以「提名人」增持物業的做法,比起一起首由太太自己購入物業,要支付劃一15%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為低,可以說是條例賦予兩夫婦走灰色地帶慳稅的一種手法。 所謂「香港永久居民」,很直接就是只要你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就可以;但如果你仍待入境處核實身份,而持有「核實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證資格申請結果通知」則不屬於永久性居民。
香港買樓稅: 買家印花稅 香港人「免疫」?
非首置印花稅主要為遏止炒風,包括買樓收租,自 2016 年 11 月 5 日起,以下人士須劃一收取 15% 稅項,即第 1 標準第 1 部稅率 。 由2016年11月5日起,「從價印花稅」的第1標準稅率分為第1部及第2部稅率。 第1標準第1部稅率適用於住宅物業而第1標準第2部稅率適用於非住宅物業及某些在2013年2月23日或之後但在2016年11月5日前就取得住宅物業所簽立的文書。 第1標準第2部稅率相當於2016年11月5日前適用的「從價印花稅」的第1標準稅率。 只要符合下列任何一個情況,你可在不遲於税款到期前的28日;或暫繳税通知書發出日期後14天內(以較後者為準),以書面申請暫緩繳交暫繳物業税。 物業税是按物業在該課税年度的應評税淨值,以標準税率計算。
香港買樓稅: 首次置業樓盤選擇較多
如果本身是受惠於稅務寬減的人士,課稅額為6,000元或以下,計除稅務寬減後是無須繳稅的,這種情況下,就算作為業主、正在供樓,也無須申請「居所貸款利息」或其他稅務扣減,最好將供樓扣稅的年期留到之後再使用。 一般來說,已婚人士及其配偶的應課薪俸稅入息是以分開評稅方式計算的。 若申請人及其配偶共同擁有該物業,兩人可在報稅表內申索各自的居所貸款利息扣除。
即睇兩款住宅扣稅詳情,包括扣稅條件及計算方法,以及3個慳稅慳到盡的申請扣稅貼士。 海外買家購入香港物業一般都是投資性質故多,如以開公司買樓方式購入物業,物業相關支出,例如裝修費、維修費、管理費、差餉可以公司支出形式抵扣物業租金租入。 假如他們搵物業管理公司/代理人管理物業租務事宜,相關支出亦可扣稅。 香港買樓稅2025 所以只要計岩條數,無論是海外人士或本地投資者,開公司買樓仍然會有慳錢位。
一般住宅買賣須要在簽立交易的首張協議或轉易契後30日內交印花稅,否則要繳交罰款。 如果不遲於1個月,罰款為印花稅款額的2倍,如果遲逾1個月但不遲逾2個月,罰款為印花稅款額的4倍,如果在其他情況下,罰款為印花稅的10倍,所以記得準時繳交印花稅,避免增加額外稅項開支。 只適用於住宅物業,如果打算賣出住宅單位,要注意轉售限期的額外印花稅(SSD)開支。 如果物業在持有期為6個月以內,稅率為20%,持有期在6至12個月,稅率為15%;如果在12至36個月,稅率則為10%。
但陳超國續稱,要預先繳交15%印花稅,賣出舊物業後,向稅務局申請退稅,並提交相關買賣文件,讓稅務局審核,通過審核後,就會向申請人退回部分稅項,數額是已繳交印花稅跟舊物業稅項的差價(15%-舊物業稅率)。 按照首置定義,相關人士不可持有任何本港物業,但其實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 若果本身已經擁有一個物業,但之後再買多一個物業,理應不算是首置人士。 不過,只要在某段時間內賣走原有物業,便符合首次置業資格。 根據香港法例中的《印花稅條例》,印花稅是對書面文件徵收的稅項,有關買賣座落於香港的不動產之書面文件亦須被徵稅,否則有關文件將不具法律效力,例如文件牽涉於法律訴訟時,文件將不獲法庭受理。 如果你後悔使用,或後悔沒有使用居所貸款利息扣稅,可於六個課稅年度內向稅局提出更改。
香港買樓稅: 香港證券的轉讓
相反,若買了樓,逼著要每月供款,若斷供就面對被收樓的後果,逼著要供款的動力相當大,那就能利用這方法累積到財富,以供樓去儲錢。 我就有一個學員,她收入其實不差,但卻不太穩定,一般每月都賺到數萬,亦曾試過月入超過10萬,但卻從來都儲不到錢,但問她的錢使了到那裡,她卻答不到出來。 香港買樓稅 要改善她的財務情況,主要問題不是收入問題,因再多的收入也無法幫到手的,故要從消費模式,累積資產方面著手。 自2019年4月1日起,本局引入3份個別人士報税表補充表格(BIRSP1至BIRSP3)。 而自2022年4月1日起,本局引入個別人士報税表補充表格(BIRSP4)。 你可從本文了解如何填寫及提交個別人士報税表、物業税報税表及利得税報税表,以及不依期提交報税表的後果。
儘管業界預期美國加息週期即將完結,但香港大型銀行的最優惠利率(P)剛在5月4日調升,直接影響到供樓人士的每月利息支出,一段時間內未見減息因素。 如果申請人及配偶均有應課薪俸稅入息,而其中一方的入息低於其可容許扣除的居所貸款利息與個人免稅額的總和(即免繳薪俸稅),則可以申請合併評稅,而居所貸款利息將會從兩人的合計應予評稅的入息中扣除。 由2017/18課稅年度起,申請居所貸款利息扣除的年期延長至20個課稅年度,該20個年度可以是連續或不連續的。 這代表如果申請人(業主)在讓課稅年度的供樓支出未達10萬元,則可選擇在未來再申請扣稅,用盡10萬元扣稅額。 香港買樓稅2025 報稅2023|報稅、交稅的一大重點,就是留意免稅、扣稅額,以及該課稅年度的稅款寬減,盡量慳稅,避免交多額外稅款。 要留意,無論是供樓人士還是「租租」都有扣稅額,且高達10萬元!
但當然,若業主有換樓打算,樓價愈貴,供款額愈多,理應利息支出也相應提升,都是應否保留日後使用的考慮因素。 當然,部份人為免在遺產繼承上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很多人買樓時已傾向用「長命契」,即所謂「聯權共有」的方式來持有物業。 香港買樓稅 假如如果兩夫婦共同以「長命契」形式持有物業的話,雙方的業權及權益是一樣的,當其中一方去世,物業權益會自動轉移至其他聯權持有人身上,變相無須處理遺產承辦的問題。 新修訂以第一份文書劃線,如在2023年2月22日早上11時前已簽首份買賣協議,都要按舊首置印花稅稅階繳交。 如果你要將整個交易取消重造,則要自行向律師查詢法律風險。
問題是,如果提名人並不是香港永久居民,而不是近親,又會怎樣處理呢? 根據稅局規定,稅局容許買家在簽立轉讓契時提名一名近親,且該名近親不一定是香港永久性居,而僅需要支付「從價印花稅」。 但由於獲提名一方並不是「近親」,故並不跌入「從價印花稅」界別,且因本身屬「非永久性居民」,還需繳交針對海外客的「買家印花稅」。 舉例先生本身屬永久性居民、在港沒有持有何物業,但卻聯同一名非香港永久居民的太太置業。
不過在個別情況下SSD是可獲豁免,如近親轉讓、法庭令轉讓如離婚及遺產物業、居屋轉名及送契等。 若果有意選用「居所貸款利息扣稅」,業主在沒有加大原有貸款額的情況下,純粹因轉按時銀行按揭合約條款變更令供樓利息上調,究竟多出的利息支出能否獲扣減? 稅局表示「有機會可以」,並表示一般情況下很少轉按會由低息轉高息,但若果在貸款額不變的情況下,多出的利息支出可以獲得扣減。 修葺費因物業樓齡而異,稅局為簡化計算手續,會自動在業主的淨租金收入中劃一扣減 20%,作為修葺和支出的標準免稅額。 該 20% 包括了所有因放租而衍生的雜費支出,業主無須向稅局提供相關實際支出證明。 部份人可能會問,本身持有工商鋪、海外物業、或車位,究竟在條例下,會否視為物業一部份,在購入香港住宅時需要繳付劃一15%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而非較低稅階的「從價印花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