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愛不關心:憎就是討厭。 愛憎都是一種情。 修道人要真正用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發願度眾生成佛,若眾生不成佛我也不成佛。 好像有人皈依,皈依之後要守規矩。
煩惱似海,因有煩惱,故有生死。 若斷煩惱,那麼,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 若無煩惱,有生死也就沒有生死了。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六祖不識字但他都修成道果,我們也可以修成道果。 我們不應說因為一字不識而放棄修行,自餒的說:「修行是要有學問的人才能修行,沒有學問的人不能修行。」他是欲今一切人沒有這種偏見。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至於我講經,我也不知講得好或不好,也不知你們聽得好或不好,但我們都不要這個好或不好,聽就是聽,我講就是講,也沒有好也沒有不好。 大家在此,都是有緣才聚在一起。
- 「養親」是指如供養他父母親一樣。
- 禽獸本是無知,但現也有靈性,都哭起來了。
- 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
- 但何謂無明呢?
- 直言不用文字。
當祖師在生時,他們不爭,因祖師有自由的。 六門歸心 這回圓寂沒有氣了,大家都有權利來供養,所以就各講各的道理,各據一詞。 本來六祖大師是新州人,請到新州去是對的,因六祖大師自己都說:「葉落歸根」。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用即[偏]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 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 「摩訶」是大。
- 若解釋明白就是離開生、離開滅,沒有生滅了。
- 都未有觀慧照了出世方便。
- 我們為何在這裡受生死?
- 這斷絕是個比喻,並非真正的智慧斷絕了,因為真正智慧是不生不滅,那怎會斷絕呢?
- 國王聽他如此說,拿著寶劍按著他的頭就斬,頭斬下就冒白漿,但沒有血出。
- 漸漸高升的鋼管、笛音,宛如為自己的霸業之路漸序鋪陳、登向高峯。
斷不了你就不想聽真法。 你若能斷,就得到頓教法門。 漸是慢慢的,若斷不了,不能放得下,這就變成漸了。 聰明的人,我給你一點指示,你就斷了。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顛倒就是明知這事不對卻偏要做,且狡辯說它對。 你所好的雖不合法但仍任性做去,這是顛倒。 不但你自己這樣做,且還要影響他人學你的壞榜樣,這是顛倒。 想學佛法的人,一定要不顛倒不邪迷,才能有所成就。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 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 恰似凡人自稱國王。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我所傳的法門,就是要你能明心見性。 你明心就無難事,見性就不知愁。 明白本來的面目,才是明白佛法。 這種法門是專講出世的道理,而破除旁門左道外道的宗旨。 六門歸心 般若的智慧也沒有大小的分別,就因眾生習氣深,造業重,故迷了。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受戒十年到二十年叫中座,受戒二十年到三十年叫上座。 你講法應根據三科,以三科為根本的法門,再用三十六對來講經說法。 你能如此,就是在菩提道場裡出沒。 講說一切法時,最要緊就是不要離開自性而說法。 當有入請問你佛法,他說出的道理一定有一種對待法,雙關語——即怎樣說怎樣有理。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若借後有還亦不失為君子,若只借不還這種行為是很卑鄙的。 不動道湯,就是你心直,當你能直言、直行、不動道場,這就是淨土,這個名字就叫一行三昧。 如一問一對,其餘的都依此作,這就不失頓教的宗旨。 將來你們傳法,都依照這個道理轉大法輪,互相教授不要失去真正的宗旨。 邪來,就是淫慾心來了,煩惱自然就生出。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我們修道,是真空裡有妙有,不是什麼都不知道。 六門歸心2025 要什麼都知道,還要什麼都不知道,明明瞭瞭,清清楚楚,就像「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的道理。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華語意為智慧。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好像以前有一嬉皮,雖然他全身魔氣,但他還拜佛,所以去年他說:我對他很有忍耐心。 但今年我有兩個徒弟就不能忍了,將他趕跑。 本來我不同意這種情形,但既將他趕跑,也就算了。 其實不應看他的過錯,應用慈悲心對待他。 迷和悟只是早晚的問題,你現在不斷,將來成佛是一定要斷的。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需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 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念念不愚常行智慧。 一念愚即般若絕。 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 六門歸心2025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至於因得道超凡入聖的入,不知有多少。 流傳六祖的壇經,以顯禪宗法門的道理,此都是興隆三寶,令三寶發揚光大,普遍利益一切眾生。 在你有情知覺性上就能明白這個「動」,你若沒有知覺性就是「不動」。 你若想修行此不動的行門,就要像無情那樣不動。 若你再想找真正的不動,就不要離開動而找不動,因動上就有不動。 不動就是不動,而動是在有情才有動。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用即了了分明應用。 去來自由心體無滯。 一切善惡均在自性裡包容著,故不取亦不捨,也不染著善惡的境界。 染著也就是取捨。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如幻如化如露如電。 六門歸心2025 善知識,何名「般若」?
惟有神會神情不動。 說有無之過患。 累劫不可見性。 但聽依法修行。 又莫百物不思。 而於道性窒礙。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這兒是找苦頭吃,而非找蜜糖吃。 十八界十二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六塵(又稱六境)合稱十二處(又稱十二入)。 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合稱十八界,其六覺(淨界)不稱(境界)併入十八界。 清‧石天基住揚州,平日性喜念佛,有《傳家寶》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