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蒨,〈香港的民間風俗〉,載王賡武編,《香港史新編》(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頁853。 上水圍村2025 盆菜分別在廖萬石堂及東慶堂等廚房以柴火煮熟,要以貨車運到鳳溪第一中學的草地運動場,然後在現場分餚,即所謂的「打盆」,筵開數百席。 而且因為近年酒樓菜館日漸普遍,所以有些廖氏族人會在酒家預訂盆菜代替「食山頭」。 廖氏第七世祖廖南沙依據風水學說,找到了所謂的龍脈,並在此鑿池(即護城河)築城,建成「圍內村」,也就是現在的上水鄉老圍。
衙前圍村建於元末明初(1352年),距今620餘年,是吳、陳、李三姓自中原南來定居的地方。 村內曾裝有兩具大炮,保衛族人,後來被埋藏於村口附近。 這幾年間,越來越多新界鄉村找回傳統,村民相聚一堂,蒸起失傳多年的圓籠年糕,如沙頭角梅子林村、東涌䃟頭村,去年都是首次恢復蒸糕,今年也繼續進行,製作出更加成功的圓籠年糕。 上水圍村2025 廖氏最尊祟的是族長,此職位一定是由男性族人繼承,族長是族人輩份最高的人,主要職責是帶領族人進行春秋二祭。 味峰侯公祠這個兩進式設計的祠堂,建於清朝乾隆53年間,數數手指已有超過200歷史。 當時由舉人侯倬雲,為了紀念別號「侯味峰」的國學生侯聚裴而興建,現時主要用作祭祀祖先的家祠,是一級古蹟之一。
上水圍村: 上水圍村 村內設施
長房如圭祖生應文應武,二房如璋祖生應龍應鳯,三房如璧生應綱應紀。 後仲傑公㩗應武返閩,應紀亦早夭無嗣,自是三房四斗因而形成。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著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 鄉內的廖萬石堂,建於1751年,是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規模的圍頭宗祠之一,建造講究,陳列大量珍貴文物,1985年獲列為法定古蹟。 上水圍村 曾大屋,又稱「曾氏大屋」、舊稱「山下圍」或「山廈圍」,位於沙田博康邨旁邊,鄰近獅子山隧道,是區內保存得最好的圍村之一,亦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 現時上水的「鳳溪公立學校集團」,就是源自上水廖氏的私墊「鳳溪書室」。
- 餐牌包括他們的招牌Stone passion… 這家咖啡店位於上水圍村,由村屋改建而成,不注意真的找不到,但亦因此是都市人避世的絕佳去處。
- 上水圍(上水東慶路):位於上水東慶路北面停車場內,鄰近鄉事委員會、莆上村及圍內村,為第一代新界專綫小巴53K線的總站,現為新界專綫小巴59A線的中途站。
- 由於圍內村立於梧桐河之上,廖氏族人便稱其為「上水鄉」,漸漸「上水」便成了附近一帶地方的名稱。
- 我們的上水好去處推介,透過上水一日遊,讓大家細味水洩不通的大街背後,上水原有的真實面貌。
- 售賣本地產品、手作甚至傳統製作的小店回歸,陶瓷工藝工作坊、社區共享空間亦落戶於此。
這九條村都載於《新界原有鄉村名册》之內[3],即是在1898年4月16日前已居住在上述九條村被認可的廖氏族人及其後代,都是新界原居民。 在建圍初期,廖氏人口約有500多人,到了1955年,已增加到3,600多人,而在1960年代,再增加到4,410人,其中2,026人為男丁[4]。 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 間加建的,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 按1995年5月的《香港圍村調查報告》(蕭國健、沈思、葉慶芳著),香港新界等地調查的131條村莊中,有「圍」名者共71,可考之有圍門者凡84,有圍牆者凡57,其圍牆四角建有更樓者凡21。
上水圍村: 上水圍內村: 上水圍介紹
據說上水警署在1934年曾受山賊土匪圍攻,之後警方在主樓二樓對角位置興建弧形更樓,並在警署範圍加建圍牆。 這台英國製造的古老發電機現今仍然保留,有機電工程署人員維修,還可以運作。 「客家圍」形制是主要由多間房屋組成的圍屋群,房屋牆身特厚而窗戶特小,部分橫屋的牆壁組成圍村的牆壁,圍屋四角設有炮樓(又名圍斗或瞭望台)。
由於廖氏在圍內村內的人口眾多,慢慢地,分枝到圍內村外,發展成今天的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九條村所組成的上水圍村。 藥房水貨店退場之際,石湖墟內新開了一間叫上水貨鋪的獨立小店,以「水.貨」食字戲謔,英文名則叫 BeWater Mart。 店內全是真香港製造的「港貨」,有50年代創立的老字號醬油、新創的本地天然護膚品品牌、塱原生態米、新界魚菜共生新鮮蔬菜。
上水圍村: 上水廖氏
客家圍最令人矚目的建築物是三層高的更樓(又稱炮樓)。 昔日鄉村治安不靖,富裕的宗族除了在村屋外圍加設牆壁外,亦會興建更樓,一方面供族人瞭望守衛,當有賊人入侵時亦可給居民躲進避難。 今天更樓的作用已失,許多鄉村把它拆掉,或任由破落變成危樓,但客家圍的更樓依然保養良好,還可以給人上落。 客家圍黃氏在香港的開基祖是黃喜鳳,300多年前由深圳遷居沙頭角荔枝窩。
而秋祭的目的,在於維繫族人與先人的關係,強化族人慎終追遠的傳統孝行及透過祭祀來加強族人之間的凝聚力及身份認同。 每年的秋祭都花費數十萬,會從廖氏各房的祖產祭祀基金來填補,而這些資金的來源是祖產的田租、地租所得。 上水圍村 例如2000年的秋祭支出是30萬港元,但當年的租金收入達250多萬,足以彌補有餘。 据考廖氏家族原籍为福建,于元代中叶南迁广东,之后定居香港上水双鱼河,之后廖氏家族建立了围村即莆上村,遂散居附近。 打醮被視為一種宗教活動,太平清醮的由來有眾多傳說,都是與天災人禍有關,在災後請高僧道士在廟宇或祠堂內設壇祈禱、誦經唸咒、超度亡魂,希望求得風調雨順及消災解難[11]。 而翌日則會到二世祖廖自玉位於粉嶺和合石的墓地-因風水地形之得名的虎地祭祀。
上水圍村: 上水圍內村2023詳細資料!專家建議咁做…
盆菜分別在廖萬石堂及東慶堂等廚房以柴火煮熟,要以貨車運到鳳溪第一中學的草地運動場,然後在現場分餚,即所謂的「打盆」[8],筵開數百席。 而且因為近年酒樓菜館日漸普遍,所以有些廖氏族人會在酒家預訂盆菜代替「食山頭」[9]。 上水廖氏的祖祠是廖萬石堂,為永定二十一世孫廖瑛於乾隆十六年所建,建祠之地為龍脈之首,相傳北宋廖族祖廖剛及其四子都任高官,每人俸祿兩千石,合計萬石之意。 廖萬石堂曾作書塾、祭祀、集會、辦喜事及招待達官貴人之用,現在對外開放作參觀之用。
上水圍村: 上水圍村
圍內一邊有兩排青磚房屋,另一邊是寬闊禾塘(曬穀場)。 中央一間是祠堂,名為「錫宗黃公祠」,紀念黃建常五兄弟的父親黃錫宗,中央的神龕擺放了黃錫宗及繼室劉氏的肖像畫。 南端有一間較大的建築物曾用作書室,黃氏子弟在此接受教育。 客家圍是私人住宅,並不開放,行人經過只能看見圍牆和圍門。
上水圍村: 上水圍內村: 上水村屋男子燒炭 昏迷送院
而以往的所謂「食山頭」,是在拜祭後當地,八人為一組就地而坐,分享盆菜。 以往的秋祭是整支拜祭隊伍由上水圍出發,步行公路至上水金錢村鰲地及粉嶺和合石的的虎地兩墓地,人數多達數千人,一路走一路燒炮竹,當中更要警方協助開路,參加人數比現今的秋祭多很多。 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政府在上水建設石湖墟,截斷了路程中的公路,不能再步行至墓地。 北區的上水@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7,023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90,157人。
上水圍村: 上水客家圍展現歷史面貌
遠溯我鄉族譜,系出西晉子璋公,公元二七六年,因迭著武功,晉封為衞鎮國大將軍。 降及元末,其聚居於福建汀州之旁支中,有仲傑公者,原名仲達,因避祖先諱而改名為仲傑。 初到屯門(青山)一帶,旋遷深圳河北之福田,後約於公元一三五零年,始於現今之上水立村。 上水圍村2025 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布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蹟的協議[2]。 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佈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蹟的協議[2]。
上水圍村: 上水廖氏秋祭的概況
天瑞體育館位於天水圍天瑞路7號,於2007年6月24日啟用。 核酸檢測預約|因應多個國家要求入境當地須持48小時內新冠病毒PCR核酸檢測陰性報告,故外遊前都必須到檢測中心進行自費核酸檢測,以取得紙本報告出遊。 整合核酸檢測預約方法、收費、各地社區檢測中心、檢測站以及政府認可本地醫療檢測機構、機場檢測。 上水圍村 返回單車徑,踩過豪宅加州花園後便轉入攸壆路,旁邊是牛潭尾排水道,對岸是錦繡花園,一直踩便抵達錦繡花園門口。 等紅綠燈塞過錦繡大道後,轉入錦壆路及壆圍南路,到錦田河旁,南生圍就在河的另一邊,也是觀鳥勝地,元朗亦已近在眼前。 故今次打醮籌委會找了十八位高齡的長老做顧問,以他們的回憶作依據,加上請來香港中文大學的專家及派員到其他鄉村的打醮「取經」[15]。
上水圍村: 上水皇府山低層2房 以12200元獲年輕人承租
我們走到了鄉村的某個角落,大榕樹出現,綠蔭溢滿眼前,微風也來湊一腳了。 附近有不少這樣的大榕樹,他們大多成為村落的廣場,樹下有土地公,附近可能有小賣店,公共廁所也在不遠的地方。 元朗體育館位於元朗馬田路52號元朗文化康樂大樓3樓及4樓,於2017年6月 6 上水圍村2025 日啟用。 此外,體育館每月均舉辦不同類型的康樂體育活動,歡迎市民報名參加。 天水圍體育館位於天水圍天柏路1號,於1994年8月1日啟用。 體育館設有完善的空調系統及多元化的康樂設施,歡迎個人及團體租用。
上水圍村: 香港巴士大典
江夏在今天的湖北省,戰國晚期起便是黃氏繁衍的中心,黃氏共崇「江夏」為郡號,「江夏黃」的叫法由此而起。 英國接管新界後推行新的土地政策,1923年要求有意建屋的業權人補地價。 為此一班鄉紳領袖成立「新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成員包括黃建常(又名黃熾南)和黃建文兄弟。
在建圍初期,廖氏人口約有五百多人,到了1955年,已增加到三千六百多人,而在一九六零年代,再增加到四千四百一十人,其中二千零二十六人為男丁[4]。 隨着人口繁衍,族人在周邊建村居住,組成「上水鄉」,其後當局將整個地區命名為「上水」。 在秋祭正日,由各鳳溪中、小學所組成的學生省墓隊會先在鄉公所唱歌歌頌廖氏祖先,然後會合上水廖氏的族長、二族、房長、父老、鄉紳及其他各房各斗或在已移居海外的宗族成員,乘旅遊巴到墓地拜祭。 禮成後六十歲以上的族人可分得豬肉,即俗稱的「太公分豬肉」,以表示福壽綿延。
上水圍村: 上水圍內村: 上水圍圍內村公廁
此村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牆。 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 圍外原有一道1000多米的護河圍繞,是1662年至1721年間加建的,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
上水圍村: 上水圍中心村: 星期六:13:00-19:0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着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 上水圍村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圍頭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歷史。 上水圍村2025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布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阳县遷居[1] 扺港,並在此定居。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佈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客家人興建大型圍屋,多在屋前開闢半月形的風水池,但客家圍受地理環境所限,故以弧形矮壁代替池塘,以營造風水效果。 到明代萬曆年間,廖族子孫繁衍,因避李萬榮之擾,故建圍自保,在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動工興建,次年完工,即今天的上水圍。 「本地圍」所居住的是本地人(即围头人),每個家庭有獨立的房屋,四周建有高牆環繞。 上水圍村 上水圍村 牆基採用大麻石鞏固,而牆身用青磚砌成,四邊的胸牆開有槍孔。
上水圍村: 上水鄉
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口外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 吉慶圍呈長方形,佔地45畝(長約100公尺,寬約90公尺),設計整齊、對稱,是典型的圍村建築。 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歷史。
意外後,司機左手受傷流血,由救護車送往聯合醫院治理,警方正調查意外原因。 黃氏兄弟皆為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的華人領袖,兩者皆為第一屆鄉議局的成員,黃建常是捐款成立廣華醫院的總理之一,黃建文則曾任客家組織祟正總會的司庫。 自粉嶺公路建成後,松柏塱被分隔成南北兩部分,由行人天橋連接。 松柏塱村主體位於粉嶺公路北面,公路南面亦有少量村屋,高爾夫景園和愛園別墅也屬松柏塱範圍內。
上水圍(上水東慶路):位於上水東慶路北面停車場內,鄰近鄉事委員會、莆上村及圍內村,為第一代新界專綫小巴53K線的總站,現為新界專綫小巴59A線的中途站。 根據香港市政局一九九二年出版嘅《香港文物》,上水區內華山村,發現咗新石器時代同埋漢朝嘅文物。 另外,一九九四年《北區風物志》記載,上水粉嶺一帶舊時叫雙魚市,事關上水北面有一條「雙魚河」。 上水圍村2025 上水圍村2025 自廖族元末由福建搬來廣東南部之後,子孫漸漸響今日新界橫眉山、嶺下、小坑、雙魚、福田、上水一帶開支散葉,起村建屋。 位於古洞以北、蠔殼圍以南的馬草壟曾經是香港與深圳之間的邊境禁區,直至2013年才開始解禁,沿途依然留有不少「禁止內入」的告示牌。 這個神秘之地除了充滿歷史足跡外,其實也是一個觀賞日落的隱世上水好去處。
人氣小店包括因豬扒麵聞名的明記美食及主打東莞傳統粥品的東莞佬粥店。 上水是香港最北的的市鎮,搭上東鐵,只要一站就到深圳羅湖或是落馬洲了。 上水圍村 可能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這裡有不少從深圳過來的人,提著大包小包的購物袋從商場走出來。
該會於1926年易名「新界鄉議局」,局方成員除了向港府提供意見,還處理普通民事案件,職權比現在大。 黃氏兄弟自此參與地區事務,黃建文的兒子黃炳英更於1952年當選新界鄉議局主席。 黃建常利用餘款創業,他開設的店舖遍布港九和大埔,經營不同業務。 美國國防部表示,美軍當地時間周日(12日)派出戰機,於接近加拿大邊境附近的休倫湖(Lake Huron)上空擊落了一個八角形物體。 這是隨着疑似中國間諜氣球飛入美國領空事件發生後,北美安全部隊對空中威脅保持高度警惕以來最新射擊事件,也是最近一個星期多的時間內,美國導彈在北美上空擊落的第四個不明飛行物體。 上水圍村2025 《路透》報導引述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指,該物體的結構似乎是八角形,有繩索懸垂,但沒有可供辨別的載荷。
於圍欄外看過昔日邊境哨站馬草壟麥景陶碉堡後,你可以沿着碉堡走到馬草壟的山頭,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魚塘及深圳市區相映成趣的上水打卡秘景。 黃昏時分,陽光揮灑於魚塘上,令本地農村與對岸城市的張力更顯深刻。 石湖墟街市熟食中心在石湖墟市政大廈的二樓,整層都是熟食中心,是食貨們不能錯過的上水好去處。 熟食中心座位非常多,隨便挑一張枱便可以點勻所有檔口的美食,伙計會千叮萬囑你要將不同小店的碗碟各自歸還,以免他們的碗碟流失。 雖然座位多,但早上10時至下午1時是他們最繁忙的時段,經常座無虛席。
上水圍村: 香港圍村
上水圍是廖氏家族的核心,其遠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從福建南下,立籍於此。 曾氏建宅的起源有二:一、曾氏在西灣河經營石礦場,並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後來致了富,便在沙田興建圍村供族人居住。 「本地圍」所居住的是本地人(即圍頭人),每個家庭有獨立的房屋,四周建有高牆環繞。 今日(9日)下午約2時半,一輛漁護署私家車沿龍翔道東行,當駛至近龍池徑附近時失事剷上行人路,繼而向右翻側,左邊車頭凹陷,大量車輛零件和雜物散落地上,一條行人路上的防撞石柱和路牌亦被撞斷。
上水圍村: 上水一日遊終極指南丨上水打卡/郊遊好去處推介
村內每年會舉行齋醮,往往會10年慶祝太平清醮,持續數天。 該村的太平清醮始於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舉行。 衙前圍村位於九龍新蒲崗東光道,東頭村側,是九龍其中一條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區內僅存且風貌不變的圍村,仍然保存了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廟。 圍村結構嚴謹,仍然保留原有的護河,是鄉郊各個聚居地之中的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