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it Be 店主 Dannis 是上水街坊,他希望以咖啡店連繫區內人情味,所以於小小的咖啡店內,除了會售賣咖啡及輕食之外,也會不時舉辦一些社區展覽,是適合大家來輕鬆行逛的上水好去處之一。 他們由即日起至6月30日舉辦《上水的_》社區互動展覽,讓大家分享一件喜歡上水的人事物。 透過小小的展覽,你會赫然發現,上水除了「水貨客」外,還有更多的社區面貌等着你來發掘。 石湖墟街市熟食中心在石湖墟市政大廈的二樓,整層都是熟食中心,是食貨們不能錯過的上水好去處。
- 以往的秋祭是整支拜祭隊伍由上水圍出發,步行公路至上水金錢村鰲地及粉嶺和合石的的虎地兩墓地,人數多達數千人,一路走一路燒炮竹,當中更要警方協助開路,參加人數比現今的秋祭多很多。
- 即使從上水乘坐的士前往,也只能告訴司機大哥在「河上鄉美味棧」下車,連司機也好奇地問:「這裏有吃東西的好地方嗎?」這裏附近有一個小巴站,也有兩個佔地頗大的露天停車場,而且暫時提供免費泊車予遊客,方便駕車人士。
- 傳至對風水有認識的七世祖廖南沙,倡言必須聚族而居,後代子孫方可昌盛。
- 濕地旁邊舖有單車徑,是上水郊遊及踩單車的好去處,不過切記郊遊時,盡量不要打擾農民的日常生活。
- 想遠離煩囂,可以在上水港鐵站外的小巴總站乘坐57K小巴進入蕉徑村,走到大自然感受一絲悠閒與寧靜。
在虎地坳公廁下車後,過對面馬路便是起點,沿著斜坡向上走,在分叉口轉左,便開始往華山的路。 走了大概15分鐘後,景色開始變得開揚起來,路的兩旁都長了些灌木。 沿路兩旁都長滿了大片金黃色芒草,還有少量的紅葉、花卉、果實,不乏影相的地方。 就著「順光藍,逆光白」的攝影鐵律,好天氣拍出來的照片都一定冇得輸。 到達華山標高柱,旁邊有塊超過170年的「祈雨碑」,上網一查,原來是道光時期竪立的,上面刻著「維嶽降神」、「興雲降雨之神」等字眼,該是祈求風調雨順的意思。
上水景點: 歷史
上水是香港最北端的已發展區,位於深圳河以南,雞公嶺以北,東面連接粉嶺平原,西面毗鄰元朗區及落馬洲,與中國深圳連接。 位於上水西北部的羅湖及北部的文錦渡是往中國內地的主要通道。 上水與粉嶺、沙頭角、打鼓嶺組成了北區,其中上水和粉嶺已發展成為粉嶺/上水新市鎮。 位於上水以西的河上鄉,一向最出名的是塱原濕地、雙魚河及豆腐花,近月卻多了一個新景點——何時. 這片地方本來只有一間舊屋子,伴着一個小魚塘和一棵大榕樹,老闆王先生租下這個地方後,便以他嚮往的台灣電影《養鴨人家》場景作設計藍本,加建歐洲式圍欄、木製雙人鞦韆、印度地蓆和藤椅等,塑造出心目中的露天茶座模樣。 由於這裏人煙稀少,附近並不見密密麻麻的村屋,再加上門外的小路旁種有高高的椰樹,散發東南亞resort風情。
- 時至今日依然有農民在此種植通菜及西洋菜等蔬菜,是難得於本港得以保留的天然濕地。
- 這片地方本來只有一間舊屋子,伴着一個小魚塘和一棵大榕樹,老闆王先生租下這個地方後,便以他嚮往的台灣電影《養鴨人家》場景作設計藍本,加建歐洲式圍欄、木製雙人鞦韆、印度地蓆和藤椅等,塑造出心目中的露天茶座模樣。
- 但去年9月附近的屯馬單車徑上水至元朗段開通,假日開始有不少遊人路經這裏。
- 所以出發前,最重要是查清楚解放軍的練靶時間,免生意外。
- 上水廖氏的祖祠是廖萬石堂,為永定二十一世孫廖瑛於乾隆十六年所建,建祠之地為龍脈之首,相傳北宋廖族祖廖剛及其四子都任高官,每人俸祿兩千石,合計萬石之意。
- 在虎地坳公廁下車後,過對面馬路便是起點,沿著斜坡向上走,在分叉口轉左,便開始往華山的路。
位於古洞以北、蠔殼圍以南的馬草壟曾經是香港與深圳之間的邊境禁區,直至2013年才開始解禁,沿途依然留有不少「禁止內入」的告示牌。 這個神秘之地除了充滿歷史足跡外,其實也是一個觀賞日落的隱世上水好去處。 於圍欄外看過昔日邊境哨站馬草壟麥景陶碉堡後,你可以沿着碉堡走到馬草壟的山頭,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魚塘及深圳市區相映成趣的上水打卡秘景。 黃昏時分,陽光揮灑於魚塘上,令本地農村與對岸城市的張力更顯深刻。 在數十年前已經批准女性族人參加秋祭,現在連儀式亦受到簡化。
上水景點: comments on “【香港好去處】上水隱世打卡熱點 – 香港文青風冷門美景”
上水廖氏的祖祠是廖萬石堂,為永定二十一世孫廖瑛於乾隆十六年所建,建祠之地為龍脈之首,相傳北宋廖族祖廖剛及其四子都任高官,每人俸祿兩千石,合計萬石之意。 廖萬石堂曾作書塾、祭祀、集會、辦喜事及招待達官貴人之用,現在對外開放作參觀之用。 上水景點2025 另外,東西兩斗各有分祠,西斗分祠為明德堂,建於1828年,東斗分祠為顯承堂,建於1838年。 上水景點 兩者以供族人祭祀婚喪及集會之用,兩者及廖萬石堂現在均為香港的法定古蹟[5]。
故今次打醮籌委會找了十八位高齡的長老做顧問,以他們的回憶作依據,加上請來香港中文大學的專家及派員到其他鄉村的打醮「取經」[15]。 近年秋祭參加的人數漸減,新一代青年的思想轉變,不願參加這些傳統儀式。 參加者的心態出現了轉變,除了是較以往減少了拜祭的熱情外,還有是因為以往比較窮,一餐盆菜對於村民而言是十分吸引,所以都會參加秋祭。 但現今生活較富裕,一餐盆菜對於村民的吸引力下降,所以參加的意欲較以往為低。 上水景點 由於廖氏年青一代遷居海外或市區的情況較以往普遍,而他們又較不願意參加秋祭[9]。
上水景點: 上水鄉廖氏的簡介
河地開店之初,只不過想為「單車友」提供飲品及小吃,簡單如魚蛋、汽水、餐蛋麵等。 聽說這裏晚上還看到明亮的星空,一邊歎美食一邊觀星,想必別有一番風味。 上水,香港最北的新市鎮,與深圳、落馬洲僅一河之隔,曾淪為水貨雜散地,隨着藥房、金舖於疫情期間倒閉,上水石湖墟美食、隱世低調的文青小店、人氣的上水打卡點,以至上水單車徑等上水郊遊路線等社區面貌都重見天日。 我們的上水好去處推介,透過上水一日遊,讓大家細味水洩不通的大街背後,上水原有的真實面貌。 上水(英語: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新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
茶座在去年底正式開張,近月才加建一些室內座位,所以,即使對上水人來說也是非常新鮮的「景點」。 上水景點 即使從上水乘坐的士前往,也只能告訴司機大哥在「河上鄉美味棧」下車,連司機也好奇地問:「這裏有吃東西的好地方嗎?」這裏附近有一個小巴站,也有兩個佔地頗大的露天停車場,而且暫時提供免費泊車予遊客,方便駕車人士。 要追溯再上一次的廖氏打醮,則是二次大戰後的1946年。 1946年的打醮紀錄原本是有保存的,但八十年代的一次水災,毀壞了不少資料,加上上一屆籌委會的成員全部也過身,所以前人所留下來的資料是相當有限。
上水景點: 上水公共圖書館
這九條村都載於《新界原有鄉村名冊》之內[3],即是在1898年4月16日前已居住在上述九條村被認可的廖氏族人及其後代,都是新界原居民。 在建圍初期,廖氏人口約有五百多人,到了1955年,已增加到三千六百多人,而在一九六零年代,再增加到四千四百一十人,其中二千零二十六人為男丁[4]。 港鐵上水站乘搭73K巴士,在「虎地坳公廁」站下車,或由上水站步行至虎地坳公廁(大約半小時),或在上水站乘搭的士至虎地坳公廁(費用大概$25)。 華山軍路原為前駐港英軍管轄的邊防要塞,連接多個山脈,所以有不同斜度的路段,又陡又窄。 繼續沿山脊走,左邊望見一大片草地,便是粉嶺練靶場,供解放軍作實彈練習。 所以出發前,最重要是查清楚解放軍的練靶時間,免生意外。
上水景點: 上水大水管
熟食中心座位非常多,隨便挑一張枱便可以點勻所有檔口的美食,伙計會千叮萬囑你要將不同小店的碗碟各自歸還,以免他們的碗碟流失。 雖然座位多,但早上10時至下午1時是他們最繁忙的時段,經常座無虛席。 人氣小店包括因豬扒麵聞名的明記美食及主打東莞傳統粥品的東莞佬粥店。 屹立上水超過70年的成發餅家,與石湖墟只是一條馬路之隔,每次行過都會聞到陣陣包餅烤焗的香甜味,下午蛋撻新鮮出爐,總是吸引不少人排隊半打半打的買。 老字號餅店又何只月餅受歡迎,傳統餅食如嫁女餅、皮蛋酥、忌廉奶油筒都在此找到,還有可能只有圍村老一輩才認識的「大肚餅」白餅。 平民價的唐餅材料簡單,例如白餅只用麵粉、水、糖、鹼水及酒餅,但從發酵到搓成麵餅,就要兩日時間,每一件都是大師傳經驗心機和手藝之作,絕對是上水一日遊不能錯過的當區名物。
上水景點: 上水郊遊好去處
每年的秋祭都花費數十萬,會從廖氏各房的祖產祭祀基金來填補,而這些資金的來源是祖產的田租、地租所得 。 例如2000年的秋祭支出是三十萬港元,但當年的租金收入達二百五十多萬,足以彌補有餘[6]。 清康熙初年,鄭成功起兵,故清朝在沿岸地區厲行遷界,上水鄉被迫遷徙。 [2] 及後上水廖氏三房四斗的基礎下繁衍,在圍內外建屋,發展成今天的圍內村、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九條村所組成的上水圍村。
上水景點: 上水安圃村野黃菊花海
根據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出版的圖書一《香港文物》,上水區內的上水華山曾出土新石器時代及兩漢時期的文物。 上水景點2025 上水景點2025 而根據《北區風物志》(1994年)記載,上水及粉嶺一帶古稱「雙魚市」,因上水北面有一條「雙魚河」。 自廖族於元末由福建遷來廣東南部之後,子孫漸漸散居於今新界橫眉山、嶺下、小坑、雙魚、福田、上水一帶,並建成村落。 傳至對風水有認識的七世祖廖南沙,倡言必須聚族而居,後代子孫方可昌盛。 乃根據風水學說追尋「龍脈」,選定龍口地形像鳳之處,合力鑿池(即護城河)築城,建成「圍內村」(今上水鄉老圍);號召廖氏三房子孫盡徙圍內居住。 由於圍內村立於梧桐河之上,廖氏族人便稱其為「上水鄉」,漸漸「上水」便成了附近一帶地方的名稱。
上水景點: 香港十八區景點
上水華山有「港版萬里長城」之稱,全程大約6公里,跨越長甫頭、杉山、 馬頭嶺、松山等多個山峰,主要為石屎路段,影相、行山全程約2.5小時,沿途也見不少一家大細行山,不失為香港半日遊的好去處。 上水景點 於雙魚河旁邊,你會看到一大片農地及魚塘,這裏是塱原濕地,也是香港東北區佔地最廣的天然平原。 時至今日依然有農民在此種植通菜及西洋菜等蔬菜,是難得於本港得以保留的天然濕地。 濕地旁邊舖有單車徑,是上水郊遊及踩單車的好去處,不過切記郊遊時,盡量不要打擾農民的日常生活。 如何前往:從上水火車站 C 出口出發,穿過彩園村,往大頭嶺方向一直行,經過大片草地後便會見到一座橋,轉右再繼續直行就會到達目的地。 雖然文青咖啡店於香港越發盛行,類似的咖啡店於上水區內卻相當少見。
上水景點: 上水一日遊終極指南丨上水打卡/郊遊好去處推介
【延伸閱讀】香港本地遊 | 發掘一個不一樣的香港 【延伸閱讀】香港展覽2018 – 書展、動漫節後值得一去的活動 此文章純屬 Blogger 個人分享,並不代表本網誌立場。 鄉內的廖萬石堂建於1751年,是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規模的客家宗祠之一,建造講究,陳列大量珍貴文物,1985年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上水景點: 上水華山 路線攻略
上水廖氏每次打醮相隔六十年,是香港所有村落打醮年間最久遠的打醮。 打醮被視為一種宗教活動,太平清醮的由來有眾多傳說,都是與天災人禍有關,在災後請高僧道士在廟宇或祠堂內設壇祈禱、誦經唸咒、超度亡魂,希望求得風調雨順及消災解難[11]。 而翌日則會到二世祖廖自玉位於粉嶺和合石的墓地-因風水地形之得名的虎地祭祀。 上水景點 而秋祭的目的,在於維繫族人與先人的關係,強化族人慎終追遠的傳統孝行及透過祭祀來加強族人之間的凝聚力及身份認同。
加上近年參加的人數減少,所以近年都改搭旅遊巴,把所有參加者載到墓地 。 在秋祭正日,由各鳳溪中、小學所組成的學生省墓隊會先在鄉公所唱歌歌頌廖氏祖先,然後會合上水廖氏的族長、二族、房長、父老(即六十歲以上的男性族人)、鄉紳及其他各房各斗或在已移居海外的宗族成員,均會回港參加秋祭。 禮成後六十歲以上輩份較高的族人可分得豬肉,即俗稱的「太公分豬肉」,以表示福壽綿延,有些氏族會以分發金錢,即「山頭錢」來代替分豬肉,鼓勵族人參加秋祭。 上水景點 「上水圍」一名原指上水廖氏於明末清初建成的第一條具有圍牆與護河的圍村。 根據最新八月份時間表,大嶺靶場除了星期日外,一至六也有機會作射擊練習,時間為上午8時至晚上9時,因此在前往華山前,先查清時間免生意外。 上水景點 射擊練習開始前和射擊時,射擊練習區將懸掛紅旗或紅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