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退化性關節炎、膝蓋退化越來越嚴重,就需要開始進行保守治療方案,如:復健、口服藥物、關節注射等方法。 倘若上述這些方案都無效時,進行人工關節手術,就有機會替病患清除關節積液、移除增生骨刺、矯正膝蓋變形,提升生活品質。 一般健保給付的人工關節其實已經是相當不錯,而健保與自費人工關節最主要的差別是在於『耐磨度』,自費的人工關節通常相較於健保的將更加耐磨,但並非一定要選擇自費材質才是最好,建議可從自身的年齡層、經濟狀況以及功能需求高低來做綜合的考量。
許多準備要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病友,經常會有個迷思,便是誤認為人工關節是使用「不鏽鋼」材質做的,擔心使用久了會像鍋碗瓢盆般生鏽,其實大家並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人工關節並不是採用不鏽鋼來製作,而隨著醫療進步,人工膝關節的材質也不斷在精進改良。 今天將由臺北榮總關節重建科吳博貴主任與各位一一介紹,現今所使用的人工關節是由哪些結構與材質所組成。 「其實選擇自費的人工膝關節並不一定就比較好,」吳博貴醫師說,病友們選擇人工膝關節的原則,應該是衡量自身是否需要如此抗磨損的材質。 在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之前,病友都會陷入人工膝關節的抉擇,不知道應該選擇健保的人工膝關節,還是要補差額選擇自費的人工膝關節比較好。 針對這個議題,將由臺北榮總關節重建科吳博貴主任,為大家說明健保與自費人工膝關節的主要差異,以及該如何依據自身情況來做選擇。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人工髖關節的適應症、材質差異、費用評估
「儘量在 65 歲以後換,」陳威明解釋,國人的平均壽命為 80.4 歲,女性甚至高達 83.7 歲,一般來說年過 65 歲接受手術,大多數病人可以終生享用。 現在人人琅琅上口的人工關節,醫療已經進步到膝蓋、髖關節、肩膀手肘和踝關節統統可以換。 耳鳴引起的聲音敏感化使患者的聽覺系統異常敏銳,失去對聲音的忍受度,以及適聽範圍明顯的降低。
- 用健保大數據資料統計106年執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共約2萬7千件,健保給付特材總額約13億元;而全國有227家醫院執行此手術,其中82%的醫院,有超過半數以上的患者會選用健保人工膝關節。
- 我們經常以車子來做比喻,軟骨就如同車子的輪胎與煞車皮,如果您開車的時間很長,或是經常開崎嶇山路,甚至是超載或時速開得非常快,那麼輪胎與煞車皮都會容易發生磨損而需要提早進廠維修做更換。
- 同樣以開車來舉例,假如您有正常使用,那麼車子通常都可以開得很久,但假如您是每天超載超速、走崎嶇山路,就很有可能過幾年後就壞掉需要再次維修了。
- 手術過程中,醫生會對受損的膝關節組織進行切割和去除,然後進行人工膝關節假體的植入。
- 因此於選擇時,建議可以考量您自身關節使用的需求度,以及經濟情況來作為考量,並不是一定要選擇自費的材質。
- 臺灣健保目前已給付大多數的手術、藥品及醫材費用,因此若您有全民健保給付並選擇使用健保的人工關節,整體手術費用大約僅需要自付部分負擔一成,即 1 至 2 萬元不等(此為單側人工關節置換,且不包含住院及其他雜支費用)。
膝望工程治療初診(第一次看診)採預約看診的方式,初診時醫師會詳細問診及檢查,以了解患者的病況,看診時間較長,因此特別提供初診病患初次就醫預約服務。 人體天然的膝關節畢竟和一般的汽車零件不同,汽車零件壞了可以換組全新的零件就能重新正常的運作,但人體精密的膝關節不一定換了新的人工關節就能完好如初、一勞永逸,人工關節也無法完全取代天然關節的所有功能。 舉個例子,我們知道汽車的輪胎,有相當多種選擇,有跑車專用的輪胎(一顆一萬元),一般轎車使用的輪胎(一顆四千元),還有廉價輪胎(一顆八百元)。 而目前我們臺灣健保所提供給民眾的,其實就是類似一顆四千元相當耐用的輪胎了。 切除、修整關節:用特殊器械撐開關節,由骨科醫師切除磨損的軟/硬骨、十字韌帶,並修除關節面。 其實,膝關節炎如果早點治療,也可以只置換「半膝人工關節」。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混搭使用者 自費塑膠墊片最多
骨小樑金屬是以鉭為材料製成的新型植入物,有許多相互連通的孔隙,很適合讓骨頭在內部生長,特別是需要骨骼重建的手術。 大部分的膝關節植入物是以水泥固定,但也有一些做法是不使用水泥,直接將植入物附著於骨骼上的。 「無水泥植入」的植入物表面,會設計成網紋結構或使用塗料,目的是促進骨骼生長與植入物連結,以達到不使用水泥的固定之效。 比方,鈦金屬植入物的表面會塗上「羥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這是一種生物表面活性劑,能幫助骨骼長入與金屬結合。 陳健煜則指出,骨外科手術是否成功,取決於3個因素:第一是病人本身的條件,第二是醫師的技術,第三才是醫材的正確使用。 半身麻醉可能因脊椎內出血壓迫到神經,雖然機率極低,但仍小心為要。
這些材料被選擇用於人工膝關節假體,因為它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夠與人體組織兼容並減少身體對假體的不良反應。 此外,這些材料也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改進,以確保其耐用性和長期可靠性。 最終,具體使用的材料取決於病人的病情、年齡、活動水平和醫生的建議。 在臨床經驗中,病人最初大多只有內側關節面退化,因此這類病人就適合半膝關節置換,針對有磨損的腔室去置換,不用把其他完好的健康組織(十字韌帶、半月板、軟骨)也一併犧牲掉。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人工膝關節那一種好?健保署長李伯璋這樣分析
總結而言,自費耐磨的人工膝關節確實可減少關節零件磨損的程度,但健保的人工膝關節與自費的人工膝關節,並非一個 60 分、一個 95 分差這麼多,根據臨床實際使用的結果,大約僅是 90 分與 95 分的差別。 因此於選擇時,建議可以考量您自身關節使用的需求度,以及經濟情況來作為考量,並不是一定要選擇自費的材質。 健保給付人工髖關節的材質主要為鈷鉻鉬合金(金屬)對聚乙烯(塑膠)關節面。 自費項目則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陶瓷對聚乙烯(塑膠)關節面,第二種是陶瓷對陶瓷的關節面,也是目前最堅硬抗耐磨的關節。
塑膠墊片就如同原本骨頭與骨頭之間的軟骨,扮演了磨合、潤滑的重要角色,可以說是整個膝關節中磨損量最大的零件。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2025 因此,為了能改善磨損問題,及延長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許多國內外的醫材公司都持續地研發出更新、耐磨度更高的產品。 術後恢復良好即可下床,但若出現傷口疼痛、頭暈,需告知護理人員,一般而言,住院天數約5-7天,需醫師評估。 一般而言,適度的伸展、彎曲可幫助下肢肌力訓練和促進血液循環,但不可以讓髖關節過度內轉,走路時要保持外八,不可以坐太矮的椅子、不可以蹲下、不可以翹腳、不可以做肢體前彎的動作。 術後追蹤手術後三個月需回診,可以漸漸恢復室外/內活動;術後半年以上追蹤,想要有更劇烈的活動、運動,可與醫師討論評估。 陳威明多年臨床經驗說明,需要重開人工膝關節術的案例,多數不是因墊片磨損,而是關節鬆動、人工關節周圍骨折或細菌感染所造成。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能恢復正常活動嗎?
看到這邊感覺眼花撩亂,到底要全健保給付,或自費換高價零件? 其實就像買一輛車,有國產車,也有進口跑車,如果是長輩日常活動用,到公園散步、市場買菜的話,不一定要花大錢,健保給付零件就很夠用。 但有特殊需求如職業運動選手、活動度大者,可以考慮開進口車,自費更耐用的零件,讓人工髖關節用得更靈活、更長久。 人體骨骼因老化而加速磨損,若退化的地方在髖關節為退化性髖關節炎。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負責我們的下肢活動,包含走路、跑步、跳躍、蹲下等。 退化性髖關節炎好發於50歲後停經婦女及60歲以上男性,其他像長期姿勢不良、運動傷害也會加速髖關節退化。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植入物類型
內側樞軸(也稱為轉台):在旋轉平台上,聚乙烯內襯可以稍微圍繞圓錐形柱旋轉,更加接近天然膝關節的活動性。 股骨組件: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股骨組件是由金屬製成,上部圍繞股骨(或大腿骨)的末端。 ●70歲以上患者,關節間隙小於二分之一以上之關節病變,至少接受保守療法三個月但治療無效者,即可申請給付。 「半身麻醉還有一個好處,可以讓病人知道由誰執刀,」陳威明說,但若病人很焦慮,醫師會放些音樂甚至注射助眠藥讓病人睡著。 網站的內容豐富多元,包括營養飲食、健身運動、疾病預防、家庭保健和心理健康等主題。 文章內容深入易懂,以科學為基礎,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健康知識。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人工膝關節 置換手術:手術適應症、風險和恢復期
首先,我們需要觀察病患的症狀,檢查是否有一側的膝蓋痛楚較為嚴重。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有時,病患的一側膝蓋狀況較差,導致身體重量偏向另一側,增加另一側膝蓋的負擔,進而產生疼痛。 透過分析X光檢查,我們可能會發現另一側膝蓋的情況並不算差。 這樣一來,在治療了痛楚較嚴重的一側膝蓋後,病患的步態會恢復正常,不會將體重偏向一側,也有可能減輕疼痛。 因此,在決定是否同時進行雙側膝關節置換時,我們需要根據X光檢查和病患症狀做出判斷。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人工關節圖解
因此,建議在手術前,多方評估不同醫院的醫師,尋求第二意見、第三意見,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醫師進行人工關節手術。 這個情況下更換人工關節後,患者通常可以獲得很大的生活品質改善,包含:消除膝關節疾病引起的疼痛、增加膝關節活動度、改善膝關節功能等,恢復日常生活的活動。 李炫昇解釋,人工膝關節置換後,至少可使用15到20年,對60歲以上患者,使用年限是足夠的,但對於年僅40歲的患者而言,等到60歲時可能再重新置換。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人工關節介紹:換人工關節費用、種類、相關手術介紹
全身麻醉較常應用在脊椎做過複雜手術,或嚴重僵直性脊椎炎,或長期使用較強力抗凝劑的患者。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球幹體包含頂端的球體(人工股骨頭)及其延伸物(股骨柄)。 而人工股骨頭與襯墊之間形成關節介面,股骨柄與髖臼杯則是嵌入骨頭之中,用來固定人工髖關節。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2025 陳威明表示,人工關節用久了一定有磨損,現今科技還沒辦法做到完全零磨損,只能降到最低。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選擇自費人工膝關節,手術大約需要多少費用?
國家關節登錄報告指出,需再次開刀翻修的機率反而比普通鈷鉻合金還高,加上許多文獻佐證,臨床上已被主流淘汰。 墊片位於股骨零件與脛骨零件之間,主要功能為膝蓋進行彎曲時,幫助零件之間的磨合,材質為「高分子量聚乙烯」,此材質為一種狀態十分穩定、耐磨性強的塑料,因此有時我們也會直接稱它為塑膠墊片。 A:一般認為人工髖關節使用年限可達20-30年,保養得宜甚至可使用到40年但可能因病人的活動度、體重、是否選擇超耐磨墊片而有差異。 而所謂的自費人工膝關節,與健保的差異主要在於『墊片材質的耐磨程度』,常見的材質有耐磨聚乙烯墊片、含維他命E墊片等,藉由增加墊片的耐磨表現,有機會能夠延長人工膝關節使用的年限。 重要的是,病人在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應保持良好的護理和遵從醫生的建議。 這包括保持適當的體重、避免過度活動或創傷、進行定期的運動和肌力訓練,以及接受定期的追蹤檢查。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健保給付標準
不過,如果病人關節嚴重疼痛及變形,對病人的生活、工作造成重大的影響,且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處理,則不管幾歲,都可考慮施行人工關節手術。 此手術主要是治療第二、第三期的膝退化性關節炎,搭配適當的復健與增生療法,成功率可超過90%。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2025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股骨部分是由金屬構成,覆蓋於大腿骨上;脛骨部分是由金屬和塑膠所構成的,覆蓋於脛骨上端;而髕骨部分則由塑膠所組成,覆蓋於髕骨。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人工膝關節 假體是由什麼材料製成的?
血栓可能隨著血液循環跑到全身各處,輕者造成肢端麻木,嚴重者可能造成下肢壞死或腦中風等嚴重併發症。 實際上,關節的彎曲或拉伸動作,必須靠許多細部構造共同滾轉和滑行才能達成,人工膝關節組件,即是為複製這些動作而產生。 這個網站致力於向讀者傳遞最新的醫學研究、專家觀點和實用的健康建議。 無論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還是生活方式的議題,網站都提供了廣泛的資訊和指導。 重要的是遵從醫生和護士的指示,並在康復期間尋求必要的支持和協助。 他們將為你提供特定的護理指導,以確保手術的成功和順利康復。
①避免感染:人工關節最怕的就是細菌感染,尤其是開完刀半年之內,儘量避免身上其他傷口的感染,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泌尿道感染。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2025 若有拔牙或接受其他外科手術,應該告知醫師,如果牙齒問題已合併細菌感染,考慮服用預防性抗生素。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施信農則說,是否自費必須要衡量自己的經濟狀況,健保給付的人工關節品質也不錯,不一定非要選擇自費產品。 就陳威明的經驗,骨科關節手術出血的風險,遠低於停藥後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等意外的風險。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近幾年,除非病人有特殊的狀況,大多請病人不要停藥,如果平時只服用阿斯匹靈,一樣可做半身麻醉;但如果服用保栓通或其他抗凝劑,則需採用全身麻醉。
鈷鉻合金(CoCr)質地剛硬,是常被用來製作植入物的材料,優點是便宜,適合提供較低需求的基本支撐性。 不過因其含有鈷的成分,若用於人工髖關節,在股骨頭的組裝介面處,會逐漸腐蝕溶出鈷離子,造成周邊肌肉及骨骼的病變,而人工膝關節則無此問題。 最後,髕骨結構就是我們俗稱的膝蓋骨,如同一個蓋子蓋在膝蓋的前方,其主要是負責膝蓋彎曲時,髕骨與股骨結構互相滑動的功能,因此材質也是選用較耐磨的「高分子量聚乙烯」,而同樣地,也陸續有許多新產品來減少髕骨結構的磨損率。
根據統計,年齡在超過 60 歲後,平均每 2 至 3 人中就有 1 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經常會有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發出喀喀聲響等症狀,而這主要是因為關節內部的「軟骨」發生磨損破壞所導致,下圖以膝關節為例進行示意。 置換人工關節在台灣是已經很成熟的手術,台灣每年約執行兩萬多例,極少出現副作用或後遺症。 醫生建議,若患者膝蓋軟骨已經磨損到極限、疼痛不已影響生活行動,在理學檢查及骨科影像學檢查後,符合手術標準即可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費用,是許多病患以及家屬相當關心的重點,然而隨著醫學發展,人工關節的組件有越來越多材質可以選擇,因此費用主要會因病友選擇不同醫材而有所差異,以下將由臺北榮總關節重建科蔡尚聞醫師與大家說明,選擇健保及自費的人工膝關節醫材大約會需要多少手術費用。 對此,我會反問病患:您最初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原因是什麼呢? 他們通常都是希望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因此我會建議他們繼續保持運動。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退化性關節炎
在決定是否進行手術時,醫生會進行綜合評估,並根據病人的個人情況和期望結果提供建議。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許多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在手術後能夠恢復到正常的日常活動水平,如行走、上下樓梯、坐立、站立等。 手術過後的康復過程中,病人通常會進行物理治療,包括肌力訓練、康復運動和平衡練習,以增強膝關節的力量和穩定性。 這些康復措施有助於改善關節的運動範圍、恢復肌力和平衡,並幫助病人逐漸重返正常活動。 而手術後隔天通常就可以下床以助行器輔助來練習行走,一般使用助行器的時間會依病患恢復的情況而定,但大多不會超過兩周,待助行器移除後則可以自行行走。
除非病情嚴重或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缺血性壞死等狀況,否則醫生通常不建議年輕病人換關節,因為年輕人的活動力旺盛,裝置人工關節磨損率更快,往後若要重新置換人工關節,不但骨本變差,關節使用壽命也會比第一次置換稍短一些。 膝關節疼痛問題必須考量到膝關節內外週邊所有的組織,並且逐一把各個病理位置的問題揪出,若是沒有確實找到並解決所有造成疼痛的軟組織問題,即使換了人工關節也無法徹底擺脫疼痛。 許多膝關節已嚴重磨損或變形的患者,通常會先嘗試止痛藥、復健、針灸、玻尿酸、PRP等治療後,若這些治療效用不大,常常在無計可施又不知道疼痛到底何時才會好的情況下,盡管會擔心開刀手術的風險與後遺症,最後只好選擇冒險一搏去開刀換關節。 如果是沒有全民健保資格的病友,例如:非臺灣國籍、境外人士來臺就醫等,便會需要全自費來進行手術,而根據病友所選擇的醫材,費用大約會落在新臺幣 20 至 50 萬元不等,不過整體費用會因各家醫院規定而有所不同,建議您可以直接至門診,與您的主治醫師請教與討論會最為準確。 若是選擇使用這類型的自費墊片,病友所需負擔的手術費用則大約介於新臺幣 7 萬至 15 萬元之間,至於是否需要使用到自費醫材,建議您可從自身年齡、經濟狀況以及功能需求高低來做綜合的考量,並於門診時與您的主治醫師共同討論決定。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退化性關節炎分級
如果有很嚴重的關節炎疼痛、經醫師評估關節軟骨已經磨損得嚴重,造成日常生活的起身、行走、上下樓梯都有困難,那就很適合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部分患者選擇自費墊片,可能是認為自費墊片材質比較「耐磨」。 股骨零件為膝關節上方最大最亮的部分,主要負責進行膝蓋的彎曲,因此使用的材質為「鈷鉻合金」,此材質能夠做出非常拋光平滑的表面,使人工膝關節長時間做彎曲活動時,較不容易磨損。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因為人工關節的目的正是為了協助實現正常生活,如果過於擔心磨損,就好像購買了新鞋卻從不穿一樣,這實際上無法達到它的原本目的。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2025 對於對關節功能要求較高的人,如年輕病患或需要膝蓋較多旋轉的人,半膝人工關節則能提供這種功能。 因此,接受半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患通常能夠感受到膝蓋功能的類似。 全膝關節的設計通常較為穩定且耐用,而半膝人工關節由於其更大的運動幅度,可能會產生其他問題,例如耐久性方面的挑戰。 根據文獻,半膝人工關節的耐用性通常較全膝低,市場上有幾種半膝人工關節,其中一種的關節膠可能會鬆脫,原因是在旋轉或屈曲時可能導致膠材鬆脫。
在人工關節的手術過程中,也有麻醉風險(對健康的人來說,麻醉併發症並不常見)、術後也有可能感染、傷口癒合不良、人工膝關節不穩定或角度不佳等問題。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置換建議是,當膝關節三大部分中有一處受傷、損壞,以一般方式治療無效後,可接受半膝人工關節置換術,若三大部分中有兩部分不堪使用,且已侵犯所有關節面,建議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 由於現今手術的進步,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如為開刀單側,大約只需要住院四天三夜即可出院,而如果是雙側同時開刀,則約需五天四夜。 人工關節置換術於國內其實是行之有年的骨科手術,因此已經相當成熟且危險性極低,而在臺北榮民總醫院關節重建科,每年約有多達 2,600 多例的人工關節置換術,為目前國內人工關節置換術個案最多的醫院。 一般退化性關節炎依嚴重程度可以被分為三個階段:輕度退化、中度退化以及重度退化,而根據不同分級,將會有不同的醫療建議與處置。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墊片
而如前方所述,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種類的自費人工關節材料可以選擇,因此如您想要選用自費醫材,費用會依各廠牌及材質而有所不同,但整體的人工關節置換術大約是落在 6 至 15 萬元不等,詳細的費用建議您可於門診時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會較為清楚。 抗氧化維他命E(Vitamin E)材質用於人工膝關節、人工髖關節與反置式人工肩關節中的墊片,不但是目前最高耐磨等級,且材料性質不易隨時間衰變,實測可以通過1億次磨耗試驗(相當於一般人100年的活動量),臨床研究報告亦證明其磨損量趨近於零。 此外,強化的韌度能進一步提升安全性,避免發生脆化或碎裂,墊片也可做的更加輕薄滑順,尤其還能額外幫助人工髖關節術後大幅提升活動範圍並降低脫臼風險。 氧化鋯合金為2001 年的技術,原始成份為鋯鈮合金,性質偏軟,表面經過加熱處理轉變為氧化鋯,因黑色外觀而被稱為黑金鋼。 早期宣稱比鈷鉻合金更堅硬耐磨,而後經臨床證實,過薄的氧化鋯外層容易在日常活動下損壞碎裂,使內層裸露,進而造成墊片劇烈磨損,進而使內部鋯鈮合金磨壞變形,導致嚴重金屬病變。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年長者通常追求日常行動舒適,大部分滿意於穩定功能。 運動對於恢復正常生活至關重要,人工關節適應正常運動需求。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2025 是否同時置換兩膝取決於病情和需求,適切選擇能改善步態及減緩疼痛。 儘管年齡本身並不是手術的絕對限制,但年長者可能需要額外考慮一些因素,例如整體健康狀況、慢性疾病、手術風險以及手術後的康復能力。
許多年長者都成功地接受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並獲得了顯著的疼痛緩解和功能恢復。 每個病人的狀況是獨特的,最終的決策應該基於個人的情況和醫生的建議。 是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通常能夠幫助病人恢復正常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 手術旨在減輕膝關節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以及提高病人的行動能力。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使用,人工膝關節假體可能會出現磨損、松動或其他問題。
人工膝關節材質差異: 退化性關節炎:老年人最常見的關節疾病
當關節部位因軟骨過度使用磨損,或是滑液分泌發生異常,夾在骨頭間的軟骨逐漸失去彈性、變薄,最後完全磨損,讓骨頭與骨頭中有縫隙、缺少緩衝潤滑,進而導致骨頭之間強強摩擦,就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 臺北榮總關節重建科成立超過 30 年,專精於各種關節重建技術,如人工關節置換/再置換手術、人工關節感染、高位脛骨截骨手術等,為目前國內人工關節置換術個案最多的醫院,我們致力於提供病友最先進及溫暖的照護,讓每位病友都能帶著幸福滿溢的笑容回家,是我們的使命。 人工髖關節也是主要由四個不同的結構所組成,分別為髖臼處結構(又稱髖臼杯)、髖臼處墊片、股骨金屬球頭及股骨柄結構(如上圖),詳細內容如下表所示。 於此階段患者症狀通常不明顯,但在進行關節彎曲時可能會有些許不適感,建議可以先透過養成良好的日常習慣(如:維持標準體重、少蹲跪、上下樓梯使用扶手等)來盡量延緩關節退化。
出院後若有配合醫護人員的建議,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以及良好的傷口照護等,都可以幫助您更快速良好地恢復,平均經過 6 到 12 周的休養與復健,整體功能便能夠順利恢復到接近正常。 適合進行手術的主要考慮因素是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和手術的預期效益。 然而,年齡是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會影響醫生是否建議進行手術。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不應該被視為超級能力的保證。 每個人的康復過程是獨特的,應該根據個人的情況和醫生的建議進行管理。 由於早期的膝關節炎,90% 的患者是膝關節內側的軟骨磨損,此時如果施行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勢必要將前後十字韌帶及兩側半月板全部切除,對組織的破壞很大,將嚴重影響病患術後的恢復程度及恢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