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球蛋白以膠質的形式大量儲存在腺泡腔內。 這種細胞外的儲存形式比較特殊,其生理意義在於保證甲狀腺激素在相當長(2~3個月)的時間內穩定供應。 同樣道理,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患者需要服用較長時間的抗甲狀腺藥物後才能控制病情。 正常情況下,每日有25mg的甲狀腺球蛋白被攝取,水解出甲狀腺激素釋放入循環(見下文);另有100μg直接「泄露」到循環中。 問題是並非所有的病患皆有效,所以臨床上可以治療一段時間(約6個月)後,再觀察結節大小及反應情形,再決定是否持續使用甲狀腺素。
- 通常就診後醫師會先問問家族史或有沒有經歷過輻射暴露等事件,再來就是脖子處的觸診,看甲狀腺有沒有腫大。
- 此檢查方法並不需要施行任何麻醉,於門診即可檢查。
- 當你發現有怕冷、浮腫、體重增加、皮膚乾燥、食慾減退等症状時,應該注意有無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可能。
- 降鈣素和副甲狀腺激素相比較,降鈣素顯得不是那麼重要,因為鈣離子在體內的活動會因為副甲狀腺激素切除而異常,但不會因為甲狀腺切除而異常。
- 但當甲狀腺破壞到一定程度,許多患者逐漸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少數呈粘液性水腫。
- 主要是破壞甲狀腺切除術後殘留的甲狀腺組織,對高危病例有利於減少復發和死亡率。
當你發現頸部增粗或有腫塊時,即使沒有什麼不適的症状,也應想到是否發生了甲狀腺腫大或其他甲狀腺疾病。 一般醫生通過甲狀腺觸診就可以告訴你甲狀腺是否腫大、是否有腫物。 甲狀腺疾病多種多樣,有甲狀腺腫大或甲狀腺腫物者,一般需要進一步做些檢查,才能確定甲狀腺疾病的性質,如抽血化驗檢查甲狀腺功能,必要時還需做甲狀腺的放射性核素和超聲波檢查,甚至做甲狀腺穿刺細胞學檢查。 甲狀腺濾泡細胞 當你出現怕熱、多汗、心悸、性情急躁、食慾亢進、消瘦等症状時,應該想到是否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可能。
甲狀腺濾泡細胞: 甲狀腺癌預防方法
2、甲亢患者多屬陰虛陽亢證型,應禁忌以下食物 忌辛辣食物,如辣椒、韭菜、生蔥、生薑、生蒜等,以及熱性和有壯陽升火作用之食物,如:桂皮、生薑、羊肉、狗肉、鹿肉、麻雀、海蝦、海馬、海參等。 避免煎、炸、燒、烤食物,以免助熱昇陽,化燥耗陰。 喉返神經麻痹:手術損傷喉返神經可以引起喉返神經麻痹。 單側損傷可引起聲音改變,兩側損傷可引起呼吸困難。 甲狀腺形如「H」,棕紅色,分左右兩個側葉,中間以峽部相連。 兩側葉貼附在喉下部和氣管上部的外側面,上達甲狀軟骨中部,下抵第六氣管軟骨處,峽部多位於第二至第四氣管軟骨的前方,有的人不發達。
此型發展較快,屬中度惡性,且有侵犯血管傾向。 頸淋巴結轉移僅佔10%,因此預後不如乳頭狀癌。 輻射暴露:輻射暴露尤其會增加乳突癌的機會,廣島及長崎原子彈爆炸後,當地兒童後來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就變高了。 有研究認為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接受頭頸部放射線照射來治療淋巴癌等癌症的話,數十年後甲狀腺癌的機率也會上升。 若已經確定是甲狀腺癌,醫師可能回安排電腦斷層影像或正子掃描(PET),瞭解淋巴腺轉移及腫瘤侵犯的程度,看看甲狀腺癌是否已經轉移到身體其他地方。
甲狀腺濾泡細胞: 癌症
在飲食中缺碘地域常見發生此類型癌,但是自飲食中增加碘含量後,發生比例已逐漸減低。 1.產熱效應:甲狀腺機能亢進時,氧的消耗與二氧化碳的產生均增加,基礎代謝率明顯升高,對周遭熱的環境較不能耐受。 它常伴有其他一種或多種內分泌疾病的特徵,而造成類癌症候群、庫欣氏症候群 ( Cushing’s syndrome ) 及腹瀉等。 由於絕大部分的甲狀腺激素結合在血漿蛋白,因此總T4和總T3不僅與甲狀腺激素水平有關,也與結合蛋白有關。 甲狀腺濾泡細胞2025 如果患者不存在影響結合蛋白的因素,那麼總T4和總T3的測定精度、穩定性和重複性優於游離T4和游離T3。
這種反饋抑制是維持甲狀腺功能穩定的重要環節。 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時,TSH分泌增加,促進甲狀腺濾泡代償性增大,以補充合成甲狀腺激素,以供給機體的需要。 亦稱橋本甲狀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 本病多見於中年女性,表現為甲狀腺腫,起病緩慢,常在無意中發現,體積約為正常甲狀腺的2~3倍,表面光滑,質地堅韌有彈性如橡皮,明顯結節則少見,無壓痛,與四周無粘連,可隨吞咽運動活動。 臨床表現為甲狀腺腫大,並可見到觸及大小不等的多個結節,結節的質地多為中等硬度。 濾泡旁細胞(parafollicular cell)又稱C細胞,為人類及大部分脊椎動物甲狀腺的一種細胞,胚胎學上源自於神經脊,為分泌降鈣素的神經內分泌細胞。
甲狀腺濾泡細胞: 甲狀腺惡性腫瘤甲狀腺癌
隨着病情進展,腫塊逐漸增大,質硬,吞嚥時腫塊移動度減低。 未分化癌上述症狀發展迅速,並侵犯周圍組織。 甲狀腺濾泡細胞 頸交感神經節受壓,可產生Horner綜合徵。 頸叢淺支受侵犯時,病人可有耳、枕、肩等處的疼痛。 可有頸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臟器轉移(肺、骨、中樞神經系統等)。 甲狀腺濾泡細胞2025 ●濾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甲狀腺癌內第二多的是濾泡癌,患者年齡介於40-50歲。
甲狀腺濾泡細胞: 甲狀腺惡性腫瘤臨牀表現
甲狀腺乳突癌和濾泡癌在小於45歲的病人上,依遠端轉移的有無,只分為兩期,無遠端轉移為第一期;有遠端轉移癌為第二期。 甲狀腺乳突癌和濾泡癌在45歲和以上患者分為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A期、第四B期、第四C期。 甲狀腺髓質癌也分為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A期、第四B期、第四C期。 甲狀腺未分化癌則只分為第四A期、第四B期、第四C期。
甲狀腺濾泡細胞: 甲狀腺組織切片HE染色圖譜
有典型病史,包括起病急、發熱、咽痛及顯著甲狀腺區疼痛和壓痛等表現。 急性期,甲狀腺攝I率降低,顯像多呈“冷結節”,血清T3和T4升高,呈“分離”現象,有助於診斷。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為對稱瀰漫性甲狀腺腫,無結節;有時由於腫大不對稱和表面有分葉,可狀似結節,硬如橡皮,無壓痛。 甲狀腺濾泡細胞2025 此病起病緩慢,呈慢性發展過程,但是與甲狀腺癌可同時發生,臨牀上不易鑑別,須引起注意。 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及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滴度常升高。
甲狀腺濾泡細胞: 甲狀腺惡性腫瘤飲食注意
該病有多中心性發生傾向,且可能較早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需爭取早期發現和積極治療,預後現對較好。 由濾泡上皮細胞衍生而來,約佔甲狀腺癌的 15 %,癌瘤生長緩慢,通常屬於單發性的病灶,有包膜,缺碘地區的發生率較高,其10 年存活率約為 80 %。 一般在 40 甲狀腺濾泡細胞 歲後發生,較少轉移到局部淋巴結但較容易經血流轉移至肺、骨骼、及肝臟等,有時亦侵犯甲狀腺周邊組織。 它也有積聚碘的能力,但不如正常細胞,一般含碘食物可服用。 碘為構成甲狀腺素的主要成分,當缺乏時會造成甲狀腺合成減少,引起甲狀腺組織腫脹,即「缺碘性甲狀腺腫」,俗稱「大脖子病」。 甲狀腺素有促進細胞代謝,增加氧消耗,刺激組織生長、成熟和分化的功能,並且有助於腸道中葡萄糖的吸收。
甲狀腺濾泡細胞: 濾泡旁細胞
約0.5%(相當於6pmol/L)為游離狀態。 T4:約75%結合於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10%結合於甲狀腺素結合前白蛋白,12%結合於白蛋白,3%結合於脂蛋白。 約0.02%(相當於25pmol/L)為游離狀態。
甲狀腺濾泡細胞: 甲狀腺素
大多數病人甲狀腺功能渝後可恢復正常,一些病人病情緩解後數月之內還可再次或多次複發。 永久性甲狀腺功能低減的發病率不及10%,極少數病例可發展為橋本氏病或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 橋本氏甲狀腺炎於1912年由日本人橋本策首先報告並描述,因而得名,又稱橋本氏病、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 甲狀腺濾泡細胞 為甲狀腺炎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約佔全部甲狀腺病的7.3%-20.5%。 橋本氏病多見於30-50歲的婦女,也是兒童散發性甲狀腺腫的常見原因,男女比例約為1:6-10。
甲狀腺濾泡細胞: 生理學
細胞檢查對於甲狀腺癌的準確率極高,且癌細胞經穿刺途徑而散播至其他組織的機率少之又少。 甲狀腺結節是相當普遍的疾病,約百分之四人口罹患此疾病,所幸大多數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只有極少數是惡性─即甲狀腺癌。 良性腫瘤常發生於甲狀腺炎後、家族遺傳性甲狀腺結腫、甲狀腺機能亢進或良性濾泡腺瘤者。 甲狀腺濾泡細胞2025 國人甲狀腺癌發生率有逐年上升傾向,目前國健署最新資料顯示,甲狀腺癌已躍昇至女性癌症發生率排行第五位,讓人不得不注意甲狀腺癌的重要性。 甲狀腺疾病,尤其是甲狀腺癌呈上升趨勢,需高度重視。 甲狀腺手術由於容易出現聲音嘶啞、低鈣等手術併發症,手術切除範圍需根據患者的病情及醫療技術條件等進行判斷,需符合腫瘤切除原則,同時儘量爭取保留好神經等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甲狀腺濾泡細胞: 甲狀腺
一般來說,熱性結節,也就是甲狀腺結節吸收同位素較多的情況,大部分是有功能的良性腺瘤;如果是冷結節,體積又大,就要考慮惡性的可能。 甲狀腺手術是治療甲亢的有效方法,引起的併發症不多見,尤其在醫療水平較高的醫院進行手術則更為少見。 因此,需用手術治療的甲亢患者千萬不能過分擔心那些不大可能山現的併發症,否則會因顧慮太多而影響手術治療的方法。 顯微鏡下所見:濾泡由單純的立方腺上皮細胞環繞而成,中心為濾泡腔。 腺上皮細胞是甲狀腺激素合成和釋放的部位,濾泡腔內充滿均勻的膠性物質,是甲狀腺激素複合物,也是甲狀腺激素的貯存庫。 濾泡形態學的改變可反映腺體功能狀態:腺體活動減弱時,腺上皮細胞呈扁平狀,濾泡腔內貯存物增加;如果活動亢進,腺泡上皮呈柱狀,濾泡腔內貯存物減少。
甲狀腺濾泡細胞: 甲狀腺惡性腫瘤
提高手術技巧及加強綜合治療是提高療效的努力方向。 對於有疤痕體質及有特殊美容要求者也可行腔鏡下頸部無疤痕的甲狀腺手術。 甲狀腺轉移瘤並不多見,據屍檢檢查資料,死於播散性癌症患者的甲狀腺,有4%~24%受累。 甲狀腺轉移瘤的來源不外乎三個方面:鄰近結構直接擴散(如咽喉、食管等)、淋巴轉移(常見的主要是乳腺癌)、血行轉移(乳腺癌、肺癌、腎細胞癌、皮膚黑色素瘤、纖維肉瘤、肝及膽道癌、卵巢癌等)。
甲狀腺濾泡細胞: 診斷方法
甲狀腺激素的生理功能主要為:(1)促進新陳代謝,使絕大多數組織耗氧量加大,並增加產熱。 甲狀腺濾泡細胞 (2)促進生長發育,對長骨、腦和生殖器官的發育生長至關重要,尤其是嬰兒期。 此外,還有加強和調控其它激素的作用及加快心率、加強心縮力和加大心輸出量等作用。 橋本氏甲狀腺炎是自體免疫性疾病,本身的免疫系統會跟甲狀腺接觸,進而破壞甲狀腺。
濾泡上皮細胞在腺垂體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的作用下,胞吞濾泡腔內的碘化甲狀腺球蛋白,成為膠質小泡。 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從血液中攝取胺基酸,在粗面內質網合成甲狀腺球蛋白的前體,繼而在高爾基複合體加糖並濃縮形成分泌顆粒,再以胞吐方式排放到濾泡腔內貯存。 當機體需要更多甲狀腺激素刺激時,5′-脫碘酶催化T4轉化為生理活性更強的T3(這也是正常情況下T3的主要來源)。 最普遍的甲狀腺癌,腫瘤生長速度緩慢,多出現於年輕女性身上,相比濾泡狀癌,乳頭狀癌擴散至淋巴腺的可能性較大。 甲狀腺位於頸部前面和咽喉下面,呈蝴蝶狀,是一個內分泌組織,負責分泌甲狀腺素和副甲狀腺素,當甲狀腺的細胞異常增生,舊細胞又未曾死亡,細胞便會不斷堆積,便會形成甲狀腺癌。 乳突癌與濾泡癌都源自於濾泡細胞,所以這兩種癌症在手術切除後都可以接受碘131治療來消除殘存的腫瘤細胞。
手術切除,切除會伴隨著可能把副甲狀腺切除的風險或者是傷到控制聲帶的神經。 一旦甲狀腺被切除之後,就可能會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 用於減少甲狀腺素的生成,特別針對凸眼性甲狀腺腫。 藥物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有辦法達到完全的療效,會有一些副作用,如皮膚疹、白血球數目會下降。 開始服用這藥物之後,需要固定的時間回診並且監測血液。 (thyroglobulin,Tg)並貯存於濾泡腔內。
甲狀腺濾泡細胞: 甲狀腺腫瘤
1、甲狀腺腺瘤:臨床常見的良性甲狀腺腫瘤,指發生於頸部正中或附近的半球腫塊,表現光滑,邊緣清楚,能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質地堅實,按之不痛,生長緩慢。 指甲狀腺的呈高功能狀態,其特徵有甲狀腺腫大、突眼症、基礎代謝增加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失常。 本病多見於女性,男女之間比例為1:4~6,以20-40歲最多見,起病緩慢。 甲狀腺還會釋放另外一個激素,來調節血中的鈣離子濃度。 副濾泡細胞(濾泡旁細胞)會因為血中的鈣離子過高而分泌降鈣素。 抑鈣素會促使鈣離子進入骨骼,這個作用跟副甲狀腺素的作用正好相反。
為甲狀腺癌種類中最會吸收放射性碘-131,約80%濾泡癌細胞會吸收碘-131,因此對於微小局部或遠處轉移病處,利用放射性碘來治療,有頗佳的療效。 此外細針細胞報告呈現賀氏細胞(Hurthle cell)時則約高達1/3病例為甲狀腺賀氏細胞癌,因此細針細胞報告呈現賀氏細胞時有必要接受手術確定診斷。 值得一提的是,甲狀腺癌中的濾泡癌無法利用細針細胞抽吸術於術前診斷出來。 此種甲狀腺濾泡癌的診斷是依賴病理化驗腫瘤對包膜或血管的侵犯與否而決定是否為癌症;因此術前縱使作了細胞穿吸檢查也無法單由細胞外型來診斷腫瘤是良性甲狀腺濾泡腺瘤或惡性濾泡癌。 若頸部甲狀腺摸到腫塊合併淋巴腺病變;聲音沙啞則需小心可能為甲狀腺癌。 它是由甲狀腺旁細胞(C-cells,一種神經內分泌的細胞)衍生而來,約占 3 %。
(一)視診 觀察甲狀腺的大小和對稱性,正常人甲狀腺外觀不突出,女性在青春發育期可略增大。 檢查時囑咐被檢查者做吞咽動作,可見甲狀腺隨吞咽動作而向上移動,如不易辨認時,再囑咐被檢查者兩手放於枕後,頭向後仰,再進行觀察即較明顯。 (7)內分泌系統:男性陽痿、女性月經過多、久病不治者亦餓閉經、腎上腺皮質功能偏低、血和尿皮質醇降低。 (1)高代謝症群:患者可表現為怕熱多汗,皮膚、手掌、面、頸、腋下皮膚紅潤多汗。 患者常有心動過速、心悸、胃納明顯亢進,但體重下降,疲乏無力。
1.產熱效應甲狀腺激素可提高大多數組織的耗氧率,增加產熱效應。 這種產熱效應可能由於甲狀腺激素能增加細胞膜上Na+-K+泵的合成,並能增加其活力,後者是一個耗能過程。 甲狀腺素使基礎代謝率增高,1mg的甲狀腺素可增加產熱4000KJ。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的基礎代謝率可增高35%左右;而功能低下患者的基礎代謝率可降低15%左右。
甲狀腺濾泡細胞: 治療
來國泰醫院外科就診之甲狀腺癌癌患者之主訴以沒有症狀性的頸部腫塊為最常見。 其餘症狀有塊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此外由於近年全身健康檢查的盛行,健檢甲狀腺超音波發現的甲狀腺癌也日益增多。 2、核素掃描:放射性碘或鍀的同位素掃描檢查(ECT)是判斷甲狀腺結節的功能大小的重要手段。
甲狀腺濾泡細胞: 甲狀腺低下
體內外各種刺激可以通過感受器,經傳入神經傳到中樞,促進或抑制下丘腦分泌TRH,進而再影響甲狀腺素的分泌。 例如寒冷就是通過皮膚冷感受器經上述環節促進甲狀腺分泌。 一種常見的甲狀腺病,甲狀腺上的結節可能是甲狀腺癌,也可能是甲狀腺瘤,結節性甲狀腺腫等其他病因,在未明確其性質以前統稱為甲狀腺結節。 多在30~50歲發病,女性比男性發病率多3-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