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後,少數病人可能復發,所以定期追蹤檢查是必要的。 根據統計,男性每十萬人每年罹患鼻咽癌的人數在台灣是 7.7人、美國0.63人、日本0.27人。 即使移居美國的第二代中國人也比 當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 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癌,其比例約3比1。 國內最近之統計,每年約有12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十大癌症之第七位。 由於鼻咽癌之好發年齡在40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社會、經濟、勞力及家庭造成重大衝擊。
(一)腺樣體增殖:常見於幼兒、青少年腺樣體質者。 鼻咽腫塊2025 當高度增殖或表面潰爛或有肉芽腫樣形成,注意癌變。 (七)鼻咽壞死性肉芽腫:其特徵為鼻咽頂部中央有肉芽狀壞死邊界清,具有特別臭味臨床過程與鼻咽未分化癌相似。
鼻咽腫塊: 表一 鼻咽癌的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T對骨質解析度較高,MRI對軟組織解析度較優;值得一提的是,CT與MRI的檢查均需注射對比劑。 儘管產生對比的原理不同,但兩者對比劑皆需由靜脈給藥,再經由血液循環將對比劑帶至病灶處,藉以突顯病灶與鄰近正常組織間的對比度,以增加病灶的偵測敏感度與準確度。 除了呈現鼻咽癌在鼻咽處的腫瘤大小外,CT及MRI可幫助確認腫瘤的擴散情況,如鼻腔、鼻竇、鼻咽旁、顳下窩、頸動脈鞘、脊椎及脊椎周圍肌肉群、口咽、顱底及顱內等。 鼻咽腫塊2025 因此,有上述症狀之病人,就必須作鼻咽部檢查,以確定是否罹患鼻咽癌。
- 臨床上檢測血清抗 EB病毒抗體有診斷及追蹤參考價值,抗體效價高低可作為參考,但確立鼻咽癌的診斷仍必須依靠鼻咽切片的病理檢查。
- 頸部淋巴病變是最早、最常出現的臨床表現,估計30%~40%的病患是以頸部淋巴病變為初發症狀,而在病患就診時,頸部淋巴病變更是高達70%~80%。
- 一般而言,急性的放射治療副作用是相當常見的,如中度的口咽黏膜炎、咽喉疼痛、輕度到中度的皮膚炎等,皆能在治療完成數週內恢復。
- 至於嚴重的晚期副作用,如軟組織壞死、骨骼壞死、局部腦組織或脊髓受損,則較少發生。
新的藥物如gemcitabine、paclitaxel,目前仍在臨床試驗中。 在特殊情況下,較局部的病灶可考慮接受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 有上述一項或多項症狀之病人,應趕快找耳鼻喉科醫師診察,耳鼻喉科醫師可用常規之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觀察鼻咽部。 診斷確立之後,需要先行判定其臨床分期,其中包括耳鼻喉科之常規理學檢查、腦神經理學檢查、肺部X光、肝臟超音波、全身骨骼同位素掃瞄、頭頸部之電腦斷層掃瞄攝影或磁振造影檢查等。 鼻出血是本病的早期症狀,這是由於癌灶感染、破潰所致。 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見出血量增加,有時出血止不住。
鼻咽腫塊: 癌症百科
除顱神經外,脊髓神經、自主神經等也都有可能被侵犯。 鼻咽腫塊 鼻咽癌對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都有相當不錯的敏感性,而因為鼻咽癌手術不易且鼻咽癌容易有淋巴結轉移,所以手術並非治療的首選,通常手術用在診斷、放射線治療之後遺症、合併症之處理以及鼻咽癌復發之治療選項等。 初診斷為鼻咽癌之病患通常採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來治療鼻咽癌。 鼻咽癌之治療方式不僅需考慮整體的臨床分期,還要考量T、N和M的情形。 一般而言,早期鼻咽癌(如臨床分期I)可單採放射線治療,而臨床分期II、III、IVA則建議採合併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法,若已有遠隔轉移(臨床分期IVB病人),則採以化學治療為主,其他治療為輔的方式治療。
- 其局部控制的效果是否優於一天單次之治療,目前亦無定論。
- 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見出血量增加,有時出血止不住。
- 但在鼻咽部周圍有血管與神經通道,鼻咽癌腫瘤細胞常沿著這些孔道侵犯到顱腔內,造成上述之頭痛現象,或甚至侵犯腦神經引起其功能障礙。
所以醫生在診斷喉頭水腫症狀時會詳細詢問病史,對患者進行喉以及全身檢查,必須藉助喉鏡工具。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與鼻竇、顱腔相隔,當鼻咽癌腫瘤侵犯到鼻竇、腦膜或顱腔時,便會造成頭痛現象,此種頭痛通常是單側性。 鼻咽腫塊2025 (二)鼻咽部炎症:常見粘膜粗糙,分泌物多,可見表面高低不平,多數濾泡增殖為0.2~0.3厘米大小的結節,呈紫紅色,有時橙黃色,常伴鼻腔粘膜炎、喉炎、副鼻竇炎及咽後壁淋巴組織增殖呈小結節狀。 鼻咽腫塊 出現喉頭水腫的患者在家中休養的過程中,應注意聲帶的休息,儘量少說話。 可以使用加溼器,使室內環境溼潤,保證喉頭黏膜表面潮溼,減少過敏原在黏膜上的吸附,進而減少聲帶喉頭的刺激。
鼻咽腫塊: 引起喉頭水腫的原因有哪些?
但有脾胃虛寒者不山藥肉片:山藥一兩、豬瘦肉片二兩,加調味品同炒食,具有健脾滋補的作用。 鼻咽腫塊 晚期飲食應選用容易消化、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食物。 鼻咽腫塊2025 可以用作飲食治療的藥物與食物有:羅漢果、百合、山藥、蓮子,如藕葉、冬瓜湯、西瓜、南瓜等,多吃一些魚、肉、奶、蜂蜜、新鮮蔬菜、水果等。 鼻咽腫塊2025 (三)鼻咽良性腫瘤:少見,病程較長,好發於項前部,呈圓形隆起或分葉狀,表面光滑。
鼻咽腫塊: 追蹤我們
鼻咽癌則是指源自於鼻咽部覆蓋粘膜的上皮細胞癌。 鼻咽腫塊 4.內分泌說:鼻腔血管瘤可於懷孕期突然出現或增大,產後又縮小,且常出現於妊娠後期,可能與當時血循環障礙或內分泌活動有關。 2.慢性炎症說:如出血性息肉,可發生於肉芽組織的血管變性,亦有人以為上頜竇海綿狀血管瘤系息肉扭轉、靜脈瘀滯等營養障礙所致。 茅根蘆根茶:用鮮茅根與鮮蘆根各六錢,煎湯代茶飲。
鼻咽腫塊: 常見原因
鼻腔、鼻竇的乳頭狀瘤一般採用手術切除,基底部加以冷凍或電灼。 惡性腫瘤目前一般以放射加上手術的綜合療法為主;有些病例用抗癌藥物動脈灌注,或用激光氣化、冷凍、中醫中藥等療法。 鼻咽又稱鼻腔後區,正好位在鼻腔的後方,前以後鼻孔與鼻腔相通,其上方為顱底,以頭顱骨與腦部相隔,兩側為耳咽管之開口區,藉此耳咽管,鼻咽可與中耳腔相連通,其後方則為頭顱枕部和脊椎骨區,下方以軟顎為界,和口咽相通。
鼻咽腫塊: 症狀查詢 查症狀
鼻咽癌發生之原因乃多重因素所構成,經研究結果約有三項,即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 (小時候多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工作環境之空氣污染及久而多的吸菸者)。 鼻咽癌之常見症狀可略分為六項:頸部腫塊、單側之聽力障礙或閉塞感、痰中帶血絲或鼻涕中含血、一邊之鼻塞或鼻涕增多、頭痛和臉麻或遠看東西糢糊。 鼻咽切片通常採用局部麻醉方式,經由鼻部夾下懷疑的組織送病理檢查,如腫瘤很小或位置特殊時,最好在鼻咽內視鏡監視下操作,必要時需要重複切片才能得到診斷。 鼻咽切片是診斷鼻咽癌必要之檢查,通常不太疼痛或出血,也不會造成癌細胞擴散或轉移。 鼻咽癌是華人特別容易罹患的癌症,和種族遺傳因子有不可忽視的關係性,而它容易發生在40歲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家庭造成沈重的負擔。 除了少數病人在開始治療時就已有遠隔轉移,其病情較難控制之外,鼻咽癌並不是絕症,是一種可以控制甚至治癒的疾病,治療後還需維持密切的觀察與治療後的照護。
鼻咽腫塊: Heho 癌症
因此,病人追蹤檢查應以上述部位為重點,除常規身體理學檢查外,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血液檢驗、 EB病毒抗體之檢測、胸部X光常被列為例行檢查。 特殊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掃瞄攝影、磁振造影檢查、骨骼同位素掃瞄或肝臟超音波檢查,一般需配合臨床需要來安排。 大致而言,治療完成時間愈久,檢查密集度和檢查項目就愈少。
鼻咽腫塊: 喉頭水腫的臨床表現
喉頭水腫嚴重時,會出現吸氣性呼吸困難,如治療不及時則患者可出現面色蒼白、發紺(面板青紫)、神志不清,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急性喉頭水腫多表現為持續聲音嘶啞,吸入性呼吸困難,犬吠樣咳嗽,甚至窒息。 慢性喉頭水腫多是由於一些慢性炎症浸潤性疾病導致,早期多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喉部疼痛或是吞嚥疼痛。 鼻咽腫塊2025 一般而言,急性的放射治療副作用是相當常見的,如中度的口咽黏膜炎、咽喉疼痛、輕度到中度的皮膚炎等,皆能在治療完成數週內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