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麻雀玩家約戰的時候,會以一「底」幾多錢來說明預期的最大輸贏總數,例如一百元一底,就是預期勝負最多在一百元上下。 可是這個底數其實無大意義,原因是實際決定輸贏的,是各人勝出牌局之翻數,以及總共打幾多圈。 即使商定一底一百元,總輸贏超出此數的情況亦常見,不過這個術語仍然沿用至今。 又稱「將眼」、「對子」,日本麻雀叫「雀頭」,即兩張一樣的牌。 十三張麻雀裏,標準的食糊牌型是「四組一對」,即四組面子另加一對眼。 十六張麻雀裏,標準的食糊牌型則爲「五組一對」,即五組刻面子另加一對眼。
混江與遊湖二詞,可見於《大清律例》[38]、康熙年間王士禎所著的《分甘餘話》[35]以及乾隆年間李斗《揚州畫舫錄》[39]與汪師韓《談書錄》[15]。 清人對牌具與遊戲的分野相當籠統,用語又不統一,有時很難確定一個術語所指的是究竟一副牌具、一種牌制、一種遊戲,抑或一整個遊戲類別。 麻雀打法2025 上述文獻中,除了《談書錄》較明確地以遊湖來統稱各種用三十色葉子玩的牌戲之外,其他均對混江與遊湖兩者的用法相當含糊,且各有出入。 籠統地說,遊湖乃用三十色葉子來玩的牌戲統稱,包括鬥牌遊戲及湊牌遊戲,而且有時可用多副牌合併來玩;混江只包括用三十色葉子玩的湊牌遊戲,而且只用一副牌。 所謂「馬弔牌」,只是清人及近人的稱謂,明時尚無此稱呼。
麻雀打法: 香港麻雀
有見及此,先加入清一色為「雙辣」打法,繼而封頂番數去到六番至八番,但同時又為了避免雞糊牌泛濫,而加入「起糊制度」,初時為一番起糊,即是說食糊時手牌起碼要有一番,不能雞糊。 麻雀打法 後來又發覺一番起糊「未夠喉」,那些一番的牌型(如:平糊、番牌、花牌、自摸等)就算「造」到,亦沒太大滿足感,所以逐漸演變成兩番、甚至三番起糊的玩法。 强行放进听牌组合,降低听牌概率也不打出去。 麻雀打法2025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摸到六万,此时你如果本来是三四万听二五万,为了安全起见,就把六万收进来,听四六万卡五万,打出三万,这是中策。 在没有上面两种牌型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比较大的损失也只能把六万收进来,打出一只安全牌。 荃灣警區特別職務隊今日(5日)下午約5時突擊搜查荃灣海壩街一住宅單位,搗破一個懷疑非法麻雀賭檔。
引人滿湖/辣子制度之後,江浙一帶又衍生出稱為「雙辣」的結算方法 麻雀打法 [92]。 不能作爲役的翻數,例如有:寶牌、立直後的一發。 玩家手頭上的牌型,必須滿足至少有一役的糊牌牌型,並贏出該局後,才能算進所得翻數中。
麻雀打法: 何謂「香港麻雀」?「日本麻雀」難學難精? 5個你可能不知道的麻雀小知識
由於內蒙十湖或南通長牌的歷史不詳,到底它們是麻雀的前身,抑或與麻雀同樣繼承了清代十湖的精粹,甚至先有麻雀的玩法,才發展出今日的規則,都是未知。 麻雀打法2025 麻雀打法2025 決定開門方位後,由開門人再擲三顆骰,以決定跳過的數目,然後跳過相應的棟數取牌。 擧例說,假如開門人(北位)擲骰結果是11,莊家(東位)得從北位(上家)的牌牆中開始處跳過11棟牌開門,由第12棟開始拿起,進行配牌。 要留意的是,從牌牆數牌、摸牌的順序是順時針方向,與行牌次序剛好相反。 玩家應牢記「逆時針行牌,順時針摸牌」這個規定。
- 由於缺乏文獻記錄,而僅有的文獻又記載得不夠詳細,從默和與碰和到麻雀之間的發展,以下只作概述。
- 正風正位:打麻雀第一圈叫東圈;第二圈叫南圈中第三圈叫西圈,第四圈叫北圈。
- 以上就是麻将所包含的所有牌型,合加起来一共144张。
- 麻將三級論
- 摸到生張牌,或中張牌,毫不考慮就打,此人手底牌必佳,也許只剩一進聽。
- 陸容並無解釋這種初期葉子有甚麼玩法,其他明代作家亦無提過任何異於四十色的葉子牌,所以明代所謂「葉子」,一般都是指四十色那種。
接着,莊家就會跳牌,在牌牆頭頂拿一張,跳過一棟,再拿一張,之後每位閒家拿一張。 最終莊家就會有14張牌,而閒家就會有13張。 入坐以後,四名玩家須把所有牌牌面向下放在桌上,再把桌上的牌隨機攪動一段時間,直到牌子都洗勻為止。 然後,每人把其中36張牌上下排成18棟,每棟[2]兩張,打橫排好,並推開一段距離。 當四人完成後,所有牌在牌桌排得就像一個圍牆,故這些牌亦被稱為牌牆或牌山。
麻雀打法: 麻将万能公式,包你学会打麻将
所以在这里,按照实际玩法的区别介绍一下常见的几种玩法。 杠牌:你手中有一暗刻,自摸一张,此时开杠为暗杠;若是没有自摸到,其他玩家打出一张,依然可以杠,此时为明杠。 若是之前碰牌碰出三张,又自摸到一张,此时为补杠。
「圈」字顧名思義,就是莊家又輪了一圈的意思。 此語可見於《海上花列傳》(1894)[17]及以後多部晚清小說,例如《負曝閒談》( )[21]。 從徐珂的《清稗類鈔》(1916)[3],可知麻雀耍樂最早是稱為「『叉』麻雀」。 根據1950年代以前的報章,當時除了「叉」,還有「打」與「拍」兩種叫法。 「叉麻雀」直至1970年代,仍見於報刊,至今吴语地区仍用此叫法。 今日還有「搓麻雀」這種叫法,不知始於何時,亦不知是否「叉麻雀」之音變(上海话「搓」和「叉」同音)。
麻雀打法: 麻雀術語
而之後的麻雀則朝著台型/和種/役種的增加、計分方式的簡化等方向多元發展。 在已知的文獻之中,並不見默和牌於清中葉以後出現。 「碰和」一詞一直沿用到民初,然而其意思不斷變化。 《牧豬閒話》所述的碰和,是一種牌戲,但約莫同時代的《揚州畫舫錄》[39],則把碰和(書中稱碰壺)視為一大類的牌戲,十湖(書中稱十壺)即為其一。 據《揚》書所述,十湖有四名玩家,他們會輪流讓一人休息,稱為「作夢」,然而此制度以至十湖牌的五星均不見於《牧》書中的碰和牌。
麻雀打法: 麻将怎么打快速上手,附各地麻将规则
史上第一本麻雀譜《繪圖麻雀牌譜》[1]的作者沈一帆指「麻雀之始……不過三十餘年」。 該牌譜成書於1914年,亦即作者認為麻雀始於1880年前後。 清末曾於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任教的許指嚴於《十葉野聞》(1917)亦說,在北京,麻雀於光緒末葉,甲午戰爭結束(即1894年)後才逐漸流行,至1900年大盛[2],與前述的幾個年份相近。 徐珂的《清稗類鈔》(1916)[3]同樣指麻雀於光緒、宣統年間才盛行,不過他說麻雀由太平軍發明,時間比起上述首則麻雀牌具記錄早了起碼十年,但仍屬十九世紀後半。 由此種種,可推測麻雀始於晚清,是相當近代的遊戲。 一副麻雀除了牌張,還有骰子及其他道具,例如日本麻雀有「點棒」。
麻雀打法: 現代麻雀牌
相比晚清紙牌,麻雀牌除了在牌式與物料上有變化,三門序數牌的名稱也歸於統一。 根據大量清末民初的小說敘述,萬字門仍稱「萬」,但索字門則回復馬弔牌所用的「索」,放棄了後起的「条」,而文錢或饼門則改稱為「筒」,鮮有例外,不過現今中國大陸一些地方仍使用晚清紙牌的三門稱呼。 「筒子」據徐珂所說,乃指銅錢中間的洞,而「索」則指穿起銅錢的索,不過這可能只是穿鑿附會,「筒」其實也可解釋成「銅」(銅錢)的口誤。 麻雀之形成,可從遊戲名稱、牌張與玩法三方面分述。 麻雀打法2025 其名稱與牌張,公認源自古代「馬弔」紙牌,但論玩法,馬弔是類似現代「打天九」般以大擊小的遊戲[11],絕非像麻雀般鬥快湊成組合。 若說麻雀的玩法源自馬弔,應屬謬誤[註 1],也容易令人混淆。
麻雀打法: 和牌方式類
「馬弔」只是當時一種牌戲的名字,牌具本身,通稱為「葉子」,亦叫「崑山牌」、「蠟牌」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稱為馬弔,用葉子玩的各種牌戲(包括馬弔遊戲)則統稱為葉子戲。 配牌時,每人會一次拿兩棟,即四張,然後到下家配牌,直到每人都有12張為止。 如果拿到超過第18棟,則銜接到上家的牌牆,保持順時針方向繼續配牌。
麻雀打法: 麻将
玩家在開局前,可自訂上限番數,一般多以8番或10番為上限,亦可以不設上限番數。
麻雀打法: 麻将怎么玩?有没有快速入门的诀窍?
由於黃世仲在《廿載繁華夢》中使用的是「麻雀」一詞,當時民間可能已在交替使用兩個遊戲名稱。 清末民初使用「麻将」一詞的文學作品並不多,例子有《檮杌萃編》[29]及胡適《漫遊的感想.麻将》等等。 麻雀的牌張,各地大同小異,一般都至少包含兩類34種牌。
麻雀打法: 麻将基础入门及规则介绍(中国麻将与日麻)
1974年加拿大《快報》一個專欄[74]指,當時民間有傳說,謂麻雀源自唐代博戲打馬,由於打馬「有馬有将」,所以麻雀牌就承襲了「馬將」之名。 相比之下,1920年代的兩副麻雀牌,牌式已等價於現代麻雀。 連雅堂在1925年寫的《麻雀考原》認為花將牌是麻雀的前身之一,因為兩者都有花牌。
例如若以一元作一和,那麼一副牌有四和的牌,就計四元。 後來除了以普通倍數計算的和數以外,還引入以冪次方計算的「翻數」,即是以某個基數乘上二的某個冪次方來計算。 例如「三翻(番)」就是「翻倍三次」,即二的三次方,八倍。 麻雀打法2025 此語可見於晚清小說《負曝閒談》( )[21]。
又稱開口翻、紅中癩子槓,核心是二五八、癩子、開口翻和口口翻。 它算番比較複雜,大贏還是大輸就在一念之間。 因此麻友須要一邊精確計算做大翻牌,一邊提防放銃(炮)甚至不小心承包,玩法十分刺激。 當時江、浙地方稱「滿湖」為「辣子」,此語可見於《後官場現形記》( )。
當代十湖牌每位閒家獲發三十張牌,亦與湊牌看虎的十五張不同(但兩者所用牌具,均包含四副千萬紙牌)。 古連文中稱各合法牌組為「眼」(ngán, “eyes”),儘管較麻雀中的「眼」(又稱「雀頭」)廣義,但可見這種看虎與麻雀的關連。 事實上,古連稱此看虎為麻雀的直接前身(immediate source of 麻雀打法2025 ma-jong),不過此湊牌看虎的玩法,又與現代東莞牌不同。 「上」本是一種與麻雀相似的天九牌遊戲「同棋」的發牌方式。 根據楊蔭深《中國遊藝研究》(1946, p.85)[5]記載,同棋的開局方式與打麻雀相近,各玩家都是先洗牌,然後在自己面前砌起十多幢牌,不過同棋的玩家還會在別處(例如檯中央)放置二十張「垃圾牌」。
麻雀打法: 廣東麻雀
將上述三者加起來,連同清章的原來打法,就形成了新章麻雀。 而這個由廣東人發明的新章打法就順理成章成為「廣東麻雀」。 眼上述三者加起來,連同清章的原來打法,就形成了新章麻雀。 每人的左方稱為「上家」,右方稱為「下家」。
大部分麻雀的基數是固定的,但日本麻雀的基數則是少數存古的制度,稱為副或符,會隨手牌組成、聽牌方式、胡牌方式改變。 例如邊崁獨這種在廣東/臺灣麻雀算一番/一台的情況,日本麻雀僅算2符,對分數影響較小(日本麻雀20符起跳,多2符即多10%,但每多一番基本就是加倍)。 而臺灣麻雀的臺與國標麻雀的翻則是直接相加,沒有基數。 叫糊牌數使用的量词有听(tìng)、叫(jiào)等,上面听六张牌的情形可被称为“六听牌”、“六口叫”或“六口听”。 在廣東麻雀、香港麻雀等多以「扉」字作為量詞,以上例的情況便會被稱為「六扉」。
在組成胡牌牌型或計算番數時,除了特別規定須爲槓子才有效(例如「十八羅漢」這牌型)外,一般情況下槓子可視爲刻子的一種。 以13張牌爲例,胡牌的組合基本為四組面子[87]再加一對[88]。 不過如無法達到以上要求而玩家報稱胡牌,稱爲「詐糊」。 然而,《中國賭博史》[64](p.272)一書指出,太平天國曾多次發佈賭禁,但當中只提及骨牌與骰子,沒有禁止打麻雀的資料,比如万牌即代表兵力数,因此麻雀由太平軍創制或改良一說,依然存疑。 儘管麻雀遊戲稱為「麻雀」,要1894年才有記錄,但從1875年起,已有類似名字及麻雀牌具的記載。 初期的麻雀牌並無統一牌式,字牌與花牌之間可以有頗大差異,有些牌張似與十湖牌五星有關,又有些完全不見於其他紙牌或麻雀牌。
另外,台灣麻將必須用到春、夏、秋、冬、梅、蘭、竹、菊八張花牌,並有其特殊之計算方法。 台灣麻將在開始時,以莊家為東風,莊家的右手邊為南風,對門為西風,左手邊為北風。 台灣麻將在規則、佈局、台數計算方面,已獨樹一格。 麻雀打法2025 台灣麻將的胡牌必須湊滿五副順子或刻子及一副將,加起來剛好十七張。 由於香港麻雀造牌機會太少,尤其在三翻起和下太以賴配牌運氣,為了增加造牌機會便發展出新章。 而香港麻雀在中國古典麻雀的基礎上,卻增加了自摸(逢自摸有1翻)及無花(1翻)兩個和種,前者形成「自摸濫賞」,後者令摸到偏花變成一種懲罰。
常见的玩法有血战到底和血拼到底,前者是每人可以胡一次,三家胡或者摸完所有的牌之后结束,后者是每人可以胡多次,所有牌摸完之后结束。 麻雀打法2025 将一色:牌型全部是2、5、8,当玩家手里全是2、5、8的牌型,那么只要有一个人打出2、5、8(万、筒、条)的任何一张都可以胡。 清一色:全部由一种花色构成,包括万一色,筒一色,条一色,风一色,由顺子、刻子或杠组成的牌,不须以2、5、8做将。
麻雀打法: 是「香港麻雀」,還是「廣東麻雀」?
可是隨著麻雀的演變,原來的箭術含義消失了,只剩下牌的種類仍叫「箭牌」。 此說來源不明,但它顯出了早期有些麻雀牌稱為「中發」(“hit and go”,見前述務謹順的麻雀牌)的事實。 原本的傳說,見於《澠水燕談錄》(約1097年)卷九:「唐太宗問一行世數,禪師制葉子格進之。葉子,言『二十世李』也。」它描寫的其實是一行和尚發明葉子格戲的故事。 然而唐時所謂葉子格戲,並非如後世般指馬弔[15],而馬弔又非麻雀,因此「一行發明麻雀」一說,實乃雙重歪曲。
麻雀打法: 麻将技巧合集(一)
一開始便一直打某一門數牌〔或二門〕,此人可能在做大牌。 某門子遲遲不打,這傢伙一定此門的牌甚多,別任意丟那門的牌, 假如是聽牌階段,若某家跑五萬,小心你的一四萬和六九萬。 某家先拆一二萬,即可能手牌中有四五萬的塔子,他對三六萬非常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