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站啟用約兩年後,地下鐵路首項擴展計劃荃灣支綫於1982年4月26日落成。 由當日起,修正早期系統縮短至油麻地,並改稱觀塘綫,原有旺角至中環的列車服務改由荃灣綫提供。 供荃灣綫使用的1號和2號月台屬此站三層月台當中的中層,共用同一島式月台,建在遮打道的地底,由德輔道中伸延至會所街。 中環站並不設落客專用月台及調頭隧道,列車到站後會在該月台同時上落客,然後以相反方向駛離中環站;乘客可按指示於1號月台或2號月台乘車。 1979年,地鐵修正早期系統通車嗰陣,有關首日通車紀念特刊提及到位於遮打道地底嘅修正早期系統車站(1號同埋2號月台)叫中環(Chater),而位於畢打街地底嘅港島綫車站叫中環西(Pedder)。
直通車的終點站是紅磡站,位於九龍海旁,旅客可在這裡的香港入境事務處,經香港入境管制站進入香港。 九十年代中區填海時,巴士總站再度擴建應付交通需求,新落成部分稱為「港景街已擴大的巴士總站」(Harbour View Street Enlarged Bus Terminus);總站舊翼亦轉為公共小巴和過海的士使用,並修改車坑闊度。 中環c出口2025 歷經多年建造的大型總站中環碼頭巴士總站1995年落成,原有以交易廣場為總站的港島半山路線全數遷走,交易廣場總站的飽和狀態終於得到紓緩。 2004年,九鐵更利用1990年代的方案,將沙田至中環線修改為不直接過海,在紅磡站改以連接九廣馬鐵、大圍經九龍東至紅磡段、尖沙咀支綫、九龍南綫及九廣西鐵直達屯門站。 東鐵改以紅磡站直接過海,由羅湖站連接第四條過海隧道直達香港島的金鐘站。 在1980年代末,九廣鐵路曾有興建過海鐵路的計劃,由九龍站延長,以地底隧道方式經何文田站及黃埔站,過海到達香港島的炮台山站,並有可能伸延至跑馬地,會展及中環,為當時的「第三條過海鐵路」計劃[10],預計在1998年前落成。
中環c出口: 中環中心寫字樓租單位出售
1989年政府宣布了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決定於赤鱲角興建新機場,並決定興建機場鐵路連接市區與機場。 當時機場快綫(時稱「飛翔快綫」)及東涌綫(時稱「大嶼山綫」)的總站決定於中環北填海區興建(即香港站),因此地鐵公司在環球大廈及交易廣場地底內建造一條穿越干諾道中地底的地下行人通道,以連接中環站和香港站。 中環中心(英語:The Center)是香港第五高樓,世界第64高樓,樓高346米,樓高80層[1],次於環球貿易廣場、國際金融中心、中環廣場和中銀大廈,1998年落成,佔地達十萬平方呎,提供逾140萬平方呎樓面面積。 它位於中西區的皇后大道中,港鐵中環站、上環站交界處,是土地發展公司重建項目,由長江實業發展,建築師為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 目前最大業主為世茂房地產主席許榮茂及金利豐主席朱李月華,寫字樓租戶包括星展銀行(DBS)、領航投資(Vanguard)、晨星公司(Morningstar)等。 繞道預計能紓緩現時告士打道、夏慤道及干諾道中走廊的交通擠塞情況,不過初時成效未如理想。
加上金融市場開始興旺,不少香港重要的商業活動均在中環進行,不少香港人都以在中環上班為榮。 [4]但由於中環土地即使多次填海都始終不能滿足需要,加上中環的辦公室租金一直居高不下,這個港島的主要商業區便逐漸擴展至分別位處中環東西兩面的金鐘和上環,以及灣仔北岸。 不過貴為香港的心臟和金融市場中心,中環的商業活動仍然相當頻繁。 中環站設有兩個大堂——畢打街大堂及遮打道大堂,均各有兩層,是地鐵首個設有雙層大堂的車站。 畢打街大堂主體位於上蓋物業環球大廈地底,與港島綫同期落成,而畢打街大堂上層同時亦連接遮打道大堂的上層,惟兩者之間有一下沉空間作分野,行人往返兩大堂須上落數級樓梯。 由於翻新後大堂套色與香港站同為白色,故有乘客誤以為該大堂為香港站的一部分,迷失方向。
中環c出口: 設有無障礙通道
2009年時任特首曾廕權提出多項中環歷史建築保育計劃,擬保育中區政府合署東座及中座、前中央警署、前域多利監獄及前裁判司署、中環街市、荷里活道前警察宿舍(英皇書院)等。 中環站位處香港中心商業區(CBD)之核心,不少商業機構及政府部門在車站周邊設立辦公室,而且中環為香港的交通樞紐,故此站設置大量出口,照顧乘客通勤、轉車等的需要。 此站過往曾是全港鐵路系統中出口最多的車站,出口編號排列至K,直至2004年才被尖沙咀及尖東站取代。 此外,呢次翻新工程亦將中環站畢打街同埋遮打道上下層嘅非收費區大堂連接,乘客唔使再穿越地面繁忙街道或途經收費區往來兩個大堂,成個工程喺2002年4月完工。 同時又喺中環站月台引入8部公眾電腦作為「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同埋將喺J3出口嘅車站商店改做「藝術管道」方便乘客喺車站內上網同埋為藝術家提供一個展覽場地。 中環c出口 現時,仍然有唔少乘客喺中環站行去交易廣場公共運輸交匯處或者喺德輔道中轉巴士、小巴或電車前往香港中西區、南區;同時亦有唔少乘客前往海旁搭山頂纜車接駁巴士往返纜車站,或者行路去中環碼頭轉渡輪前往離島區、九龍半島等地。
- 1976年,政府再邀請顧問公司再作香港交通發展作出研究,發表首份《香港整體運輸研究》,當中提出沙田環狀綫、東九龍綫、尖沙咀支綫分期興建,以代替1967年的發展沙田綫方案。
- 其中荃灣綫1、2號月台採用1組島式月台排列,月台興建在遮打道的地底,由德輔道中伸延至會所街。
- 同時,喺3號月台行人通道設有「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畀乘客瀏覽網上資訊。
- 洽租有限公司不會對由任何錯誤、不準確或遺漏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任何責任。
- 由於沙中綫過海段需在銅鑼灣避風塘穿過中環及灣仔繞道,因此在興建中環及灣仔繞道時,一併興建相關路段,以減少填海次數。
- 同時,位於荃灣綫1、2號月台下方為港鐵其中一條重要側綫——設有3條停車側綫的金鐘側綫,以供列車駛往金鐘站作車務調度之用,路軌由金鐘站月台延伸至德輔道中與遮打道之間地底。
- 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本土汽车品牌力不断提高、汽车供应链稳定高效,都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供给侧发展。
據統計,每日約有25萬人次使用中環站[22],為前地鐵網絡中第三繁忙的車站,僅次於尖沙咀及銅鑼灣兩站[23]。 地鐵公司當時預料,港島綫通車後中環站每日客流量會增加一倍至五十萬,故有需要興建新出口,並改建現有出口以疏導人流,可是港島綫二期工程涉及數個中區的大地主,因此部分出口要遷就建築物而作出若干變更。 1980年政府通過興建港島綫,於中環站德輔道中地底加建兩層共兩個側式月台,並於環球大廈地底興建畢打街大堂上層,利用通道與原有車站相連。 由於修正早期系統興建之時,早已預留結構方便日後港島綫施工,因此港島綫工程並未影響到原有地鐵服務。 此站共設四個月台,建於環球大廈、介乎昭隆街與雪廠街間之德輔道中、以及介乎畢打街及會所街的遮打道地底,是首個設有雙層大堂的港鐵車站。
中環c出口: 大廈資料:遠東發展大廈
滙豐總行大廈(英語:HSBC 中環c出口 Main Building)位於香港中環,屬於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的總辦事處。 大廈夾在皇后大道中和德輔道中之間,鄰近皇后像廣場、渣打銀行大廈,亦接近港鐵中環站。 其註冊地址為「皇后大道中1號」;部分人誤以為大廈面向皇后像廣場銅獅所在德輔道入口是正門,真實正門為面向長江集團中心皇后大道中的入口。 D5路永久道路於1995年底落成,取代臨時道路的功能,其後命名為民耀街。 後來興建民寶街和金融街時,巴士總站入口曾北移,連帶東面數條停車坑亦略為向北移,整體結構一直變化不大。 中環c出口2025 1990年代香港政府已提出興建中環灣仔繞道,當時預計造價為80億港元。
不過九鐵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顧及黃埔花園的利益,九鐵建議黃埔與慈雲山一樣,改為興建地下自動輕便運輸系統連接紅磡站。 初步建議該系統將會類似香港國際機場的乘客捷運系統一樣,以無人駕駛模式運行。 所以九鐵於2004年9月提交的最終方案擬稿中取消在慈雲山設站的建議,改為興建地面自動輕便運輸系統,連接鑽石山站和慈雲山南部的慈樂邨[106]。
中環c出口: 香港大會堂
畢打街大堂完成翻新後與香港站設計近似,改建範圍由搪瓷板取代原有的紙皮石牆身。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國金二期),樓高415.8 米[6],於2003年10月18日入伙[7],一般說有地上88層,但事實上建築結構(藍圖)有90層樓,地下6層,樓面面積18萬5,805平方米,設有22層交易樓層[8],有多達62部電梯。 中環c出口2025 其外型設計與國金一期相似,外牆均為玻璃幕牆,在頂層設計皇冠式和象牙形裝飾,晚間由投射燈照射。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部設於國金二期,是金管局於2001年4月以接近37億港元向發展商購入,包括頂樓在内共14層辦公室面積,曾被部份人士批評浪費公帑。 金管局目前持有34萬平方呎樓面,分別位於55樓、56樓部份樓面和77至88樓,部份樓層出租予香港按揭證券公司(80樓,已遷往上環新紀元廣場中遠大廈)、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已遷往灣仔合和中心)及國際結算銀行(78樓)等相關金融機構。 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的辦公室位於88樓,並可使用私人專用電梯出入,以加強保安及私隱。
中環c出口: Hysan Place 銅鑼灣希慎廣場
[26]政府會和港鐵公司方面討論如何填補這差額,如考慮在何文田站(即前山谷道邨用地)以鐵路加物業發展方式作出補助。 中環c出口2025 約1981年,位於大笪地原址的新港澳碼頭總站啟用,以騰出急庇利街(喼庇利街)總站位置興建信德中心及新港澳碼頭。 早期停站的方向為車頭向南,後來改為現時的車頭向東,現在的總站出口當時兼作出入口用。
中環c出口: 政府總部
呢次翻新除咗加設一般商店外,重將咖啡店、快餐店同埋書店引入至地鐵範圍,增加地鐵公司嘅非車務收入,吸引人流以及方便乘客喺車站買嘢。 中環c出口2025 另外,由於1983年3月動工嘅上環站至中環站嘅隧道工程要搬走受影響嘅消防處大樓及上環街市,因此中環站嘅港島綫月台同埋上環站遲過其他港島綫路段1年至開放,有關路段喺1986年5月23號啟用。 另外,畢打街大堂L1層非收費區及L2層往返香港站嘅收費區行人通道內,各設有1部「e分鐘著數」機,畀乘客買網上服務同埋享用港鐵友禮會嘅會員優惠。 2001年,地鐵公司為改善中環站環境,再度翻新舊有遮打道大堂[5],以配合畢打街大堂及香港站的一貫設計,部份紙皮石牆壁改以搪瓷板為主。 是次翻新除了加設一般商店外,還把咖啡店、快餐店和書店引入至地鐵範圍,以增加地鐵公司的非車務收入及方便乘客在車站購物[4]。
中環c出口: 香港地铁
繞道到達炮台山近城市花園後上回地面,從而縮短上環、中環與北角一帶之間的行車時間,往來中上環至北角所需時間縮短至約5分鐘。 這個部份包括中環灣仔繞道行政大樓,以交匯東區走廊結束[18][19]。 繞道長約4.5公里,全線均為三線雙程分隔道路,繞過中環、灣仔、銅鑼灣、天后,在灣仔北設交匯處,另一面接通炮台山及北角。 為配合1990年代香港機場核心計劃[20],前地鐵公司在環球大廈及交易廣場建造一條橫跨干諾道中的地下行人通道,以連接中環站及香港站,供乘客從港島綫或荃灣綫轉乘機場快綫或東涌綫[21]。 同時,地鐵公司亦翻新及擴建舊原有的畢打街大堂,並加設新閘機及商店。
中環c出口: 總站路線資料
此外,當時還建議除了選擇設立何文田站外,還可以以機利士路站取代,以服務紅磡北部。 中環c出口2025 與沙田至中環綫相似的鐵路計劃早於20世紀中提出,先後稱為「沙田綫」和「東九龍綫」。 直至1998年,現時的計劃才正式公布,並且於2002年由九廣鐵路公司成功投標興建;可是由於兩鐵合併,路綫最終由香港政府興建,並且以服務經營權方式授予港鐵公司營運。
中環c出口: 車站名稱的爭議
早於中華巴士年代,交易廣場巴士總站閣樓設有車長休息室及茶水站,內有洗手間。 1998年中巴被政府收回專營權後,上述佔地112平方米的設施改由新巴以短期租約形式承租及管理,2023年7月1日再移交城巴。 港鐵於6月中旬向政府提交港鐵沙中線紅磡站的報告,但中科的證供不被公開,港鐵當時指因涉及刑責問題;中科於6月26日回覆傳媒稱已就相關事宜先後3次聯絡港鐵採證負責人,及1次聯絡港鐵工程總監黃唯銘,但卻全數被拒聽。 中科又表示,在向港鐵作供期間,多次被禮頓的法律代表,以超越臨時寬免保密協議範圍為由打斷,當時禮頓並無反對中科已作出的證供,而港鐵及港鐵律師亦並無任何表示。 中科再次重申,既然就連禮頓代表都已當場知悉證供,港鐵根本沒有合理理據隱藏該等資料,而港鐵律師一直保持沉默,有容許禮頓影響報告(向路政署提交)內容之嫌。 根據港鐵向古物古蹟辦事處提交的中期報告指出,共發現239個遺迹,包括房屋建築、灰坑、井、墓葬遺迹等。
中環c出口: 香港中环地铁站出口附近公交
使用行李寄存服務「nannybag」可在距離香港戰約20分鐘路程的餐廳「KonFusion Restaurant and Bar」寄存行李。 修訂方案後,馬頭圍站與地理上的馬頭圍及馬頭圍邨相距甚遠,甚至土瓜灣站比馬頭圍站更接近馬頭圍和馬頭圍邨;同時土瓜灣站與地理上的土瓜灣及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相距甚遠,也不接近海邊,而馬頭圍站其中一個出入口更位於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旁。 有建議將前者命名為樂民站、後者命名為宋皇臺站或九龍城站,甚至直接互換名字。
中環c出口: 港鐵高層迴避對偷工減料指控
L2同L4層分別係港島綫3號月台(往柴灣)同4號月台(往堅尼地城),而L3層就係荃灣綫嘅1號同2號月台(往荃灣)。 2008年1月,港鐵公司再度翻新中環站,包括將大堂及港島綫3號月台沿用多年的地台更換為灰色地台,並且在部分位置更換假天花。 1985年5月31日,港島綫金鐘站至柴灣站一段正式投入服務,地鐵也同時為包括中環站的多個車站(包括油麻地站、旺角站及美孚站)更名,中環站的英文名稱由Chater統一為Central取代[19]。 而當港島綫在1986年5月23日延伸到中環站時,全站英文名稱統一為Central。 中環站共設有兩個大堂-遮打道大堂與畢打街大堂[2],而車站亦是全香港首個設有雙層大堂的車站。 在中環站開放初期,遮打道大堂的上層大堂與下層大堂並沒有非付費區連接,乘客需要經過付費區方可往返上下兩層大堂。
2011年9月24日上午九時,香港首家Apple Store 於國際金融中心商場開幕,是蘋果公司在美國境外的第一百間分店[10]。 店舗開設於東面連接一期與二期商場的天橋上,正門設於一樓,由玻璃旋轉樓梯貫通兩層成為複式單位,並於面向龍和道的落地玻璃懸掛大型發光蘋果標誌。 由於沙中綫過海段需在銅鑼灣避風塘穿過中環及灣仔繞道,因此在興建中環及灣仔繞道時,一併興建相關路段,以減少填海次數。
中環(英語:Central)[註 1],又稱中區(英語:Central District,簡稱Central)[註 2],位於香港島,是香港重要的商業中心及政治中心,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反覆,為會友及職員健康著想,本中心將暫停開放直至另行通知,期間將會實施職員在家工作安排;而本會舉辦的所有實體活動將會改以網上進行或停止,網上活動則會如期進行。 最終上環站於1986年5月23日正式啟用,中環站隨之成為港島綫的其中一站,由港島綫各站往返中環之乘客可一程直達,毋須在金鐘轉綫。 此外,由於J1及J2出口靠近舊立法會大樓(即今終審法院大樓),以往倘立會外舉行較大型的示威活動,該二出口或會因應警方要求而臨時停用。 不過,由於立法會已於2011年中遷往位於金鐘站附近新立法會綜合大樓,因此有關出口應再無因抗爭集會而封閉之需要;但每年11月第二個星期日和平紀念日紀念儀式於J1出口對面的和平紀念碑舉行時,該出口仍會暫時封閉。 利用提升式地台(Raised Floor System),中環中心引進 AET Flexible Space「地下送風式」空調系統(Under Flo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其優點為節省能源及成本,提供優良的工作環境以及良好空氣質素。
中環c出口: 灣仔循道衛理大廈對出分域街行人路
若乘客往返中環站及葵芳站至荃灣站,往香港站乘搭東涌綫再經荔景站轉乘荃灣綫所需時間會較直接使用荃灣綫短,但基於東涌綫班次疏落及需要轉乘列車,直接乘坐荃灣綫或許會較方便。 中環c出口 地鐵公司一直希望在車站內設置更多商店,以開拓鐵路服務以外的收入來源。 中環c出口 另外,每當特殊的情況之下,如下午繁忙時間部分荃灣綫列車會在中環站清客後暫停服務,然後會直接前往金鐘站接載該站的乘客,屆時車站月台將會發出廣播。 另外乘客如果往返中環站及葵芳站至荃灣站沿途各站,前往香港站乘搭東涌綫再經茘景站轉乘荃灣綫的所需時間會較使用荃灣綫為快,但基於非繁忙時間東涌綫列車班次疏落及須在茘景站轉車,故實際上乘搭荃灣綫會較直接。
中環c出口: ⑬ 中環海濱摩天輪
1989年,由於六四事件而導致的港人對主權移交信心危機,政府發表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並於《香港第二次整體運輸研究》中以「資源分配不足」為理由,東九龍綫及九鐵過海延綫計劃被逼暫停,中環至灣仔填海區亦重新規劃,以應付未來的交通流量需求。 後來東九龍綫過海段被更名為第四條過海鐵路,並於2022年5月15日通車。 1976年,政府再邀請顧問公司再作香港交通發展作出研究,發表首份《香港整體運輸研究》,當中提出沙田環狀綫、東九龍綫、尖沙咀支綫分期興建,以代替1967年的發展沙田綫方案。 中環c出口 計劃中的沙田環狀綫、尖沙咀支綫,只是先由九鐵興建,直至地鐵建成東九龍綫,再移交由地鐵一併營運。 沙田至中環綫不但能夠提升現有鐵路網絡的載客量,紓緩現有客量壓力——特別是東鐵綫大圍至九龍塘段及荃灣綫過海段的擠塞情況。
中環c出口: 建築設計
沙中綫興建的另一變數,是九廣鐵路公司與地鐵公司計劃合併,該線將於不久作出重大變化,融合兩鐵的現有系統再作規劃。 中環c出口 而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一份名為「兩鐵合併─建議的未來路向[13]」的文件亦建議沙中綫以東鐵過海來興建。 《策略2000》以九龍南環線(現稱九龍南綫)為東鐵及西鐵延伸線為理由,直接交由九鐵營運,無需作出競投;相反政府則把沙田至中環綫邀請地鐵及九鐵參與競投。 雖然市民普遍認為地鐵志在必得,可是九鐵再以延伸馬鞍山鐵路為理由,向香港地鐵作出正面競爭。 預計沙田至中環綫於2021年,每日的乘客量可以高達110萬人次,平均每年節省的交通消耗時間為8,500萬小時。 此項目在2020年會帶來44億港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創造16,000個職位,有助推動香港的整體發展。
中環c出口: 建築物
直至2001年車站翻新後,前地鐵公司將通往3號月台至遮打道上層大堂的樓梯重新劃分為非付費區通道,方便付費區外的乘客利用該通道往返遮打道兩層大堂的非付費區。 此外,前地鐵公司亦在2002年逐漸增設中環站車站商店,商店由18間增至24間,以增加前地鐵公司的非車務收入及方便乘客購物,當中包括不設座位的小型飲食區[5][6]。 另外,在L2層的遮打道大堂與J出口之間設有閣樓層,港鐵公司在該層開放了「藝術管道」[3]以展出藝術作品。 中環站設有5層,地面為出入口;大堂及商店主要設於車站的L1、L2層,同時3號月台(港島綫往柴灣)亦設於L2層,是少數月台與大堂設於同一層的港鐵車站之一;而L3層則為荃灣綫1、2號月台;而L4層則為4號月台(港島綫往堅尼地城)[2]。 國際金融中心一期的主要租戶包括香港交易所(10至12樓,已遷回交易廣場)、富昌金融集團(已遷出)、麥格理集團(18至23樓)、海通國際證券(28樓)、中金公司(29樓)、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已遷出)及瑞士寶盛銀行(37至39樓)等。
同時亦為啟德、九龍城、土瓜灣及馬頭圍提供鐵路服務,亦能紓緩土瓜灣、紅磡(如漆咸道北)一帶交通擠塞情況。 中環c出口 紅磡海底隧道的車流亦有望降低至設計上限(每日行車量8萬架次)以內。 物業位置便利,接通中環行人天橋網絡,一脈相連國際金融中心、交易廣場及四季酒店。 大廈經典現代風格的設計由著名建築大師羅伯特‧迎斯特恩操刀;大廈亦提供多元智能大廈管理系統,屋頂花園等綠色設備。 雖然中環至今仍然有多幢歷史建築得以留存,但由於中心商業區的發展重建壓力及政府保育政策的缺失,歷年來中環有不少歷史建築未及得到保育便已經被拆卸或重建,例如第一代的香港大會堂、舊滙豐銀行總行、舊郵政總局、舊香港會會所等。
中區填海計劃(第一期)工地範圍包括多個渡輪碼頭,為免影響渡輪運作,承建商先在新填海區的盡頭築起一道「沙堤」、臨時行人道和巴士總站,搬遷碼頭,然後才展開其他工程[3]。 1995年,剛投入運作不久的5至7號碼頭對開,新落成的中環碼頭巴士總站於5月9日啟用[4],安置中環總站與中環(港景街)臨時總站關閉前餘下途經薄扶林道的南區路線,計有3A、4、7、37、71、91及94,以及由交易廣場遷來的11及25線。 政府當時將這個設有9條車坑的露天巴士總站稱為「油蔴地小輪中環渡輪碼頭臨時巴士總站」(Temporary HYF Central Ferry Piers Bus Terminus)[4]。
中環c出口: 港鐵路綫圖
據信按照總司理(A. G. Stephen)建議,倣上海滙豐銀行大樓,也在門口首次擺放了兩尊銅獅子。 巴馬丹拿建築事務所(Palmer & Turner)設計,五華人李浩如(連生建材公司)和魏標記(標記建築公司)共同承建。 魏標記打造的兩首石獅頭設於大廈頂部外牆(三個“中”字的兩側),張口聚氣,俯瞰維多利亞港[4]。 1990年,政府在機場鐵路中以港島及九龍西面的第三條過海隧道同時興建第三條過海鐵路為理由,取代原有東九龍綫及九鐵過海段解決荃灣綫的擠塞。 1993年的《香港鐵路發展研究》中,東九龍綫由原有過海性質改以中型鐵路連接機場鐵路九龍站,並接駁當時倡議中的尖沙咀支線、馬鞍山鐵路(現稱馬鞍山綫),形成東部走廊。 1980年,香港政府決定起港島綫,因此地鐵擴建中環站車站大堂並喺德輔道中地底起2個側式月台,並利用修正早期系統嘅預留結構同荃灣綫大堂連接,擴建期間並冇影響荃灣綫服務。
中環c出口: ⑨ 香港大館
九鐵當時提出的方案,即把當時仍在興建中的馬鞍山鐵路向南伸延,由該綫總站烏溪沙作為開始,沿馬鐵路綫駛至現時的總站大圍站,再途經大圍至鑽石山鐵路綫、東九龍綫,然後通過第四條過海隧道直達中環。 由於中環中心落成時正值香港經濟衰退時期,長實為盡快吸納租戶,曾以較長免租期吸引租客租用高層單位,並吸納多家金融業及律師樓租戶,共租出近五萬平方呎樓面。 當年以面值27至28元租出部分中環中心高層單位,若租約期為三年可獲一年免租期,故實際每呎租金只為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