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和大學最大分別在於有種成長的感覺,有些人說「太空」只是一個浪費的過程,但上到大學後,會發現「太空」所學如寫論文、小組研習等,經歷過「太空」之後基礎會十分扎實,在大學課程上毫不吃力。 所以,在「太空」學習也是成長過程,不必妄自菲薄,別將此當成人生最後的失敗點。 中國文學系2025 儘管中文一直屬於香港學校課程的核心科目,一般人以前都有錯誤的觀念,以為中文既然是學童的第一語言,學習起來便會毫不費勁,隨便一個懂中文的成年人都可以教授。
- 教育學院創立於民國89年,為國內私立大學中最先奉准設立者。
- 在此尤其感謝中文組老師,他們的諄諄教導與提點讓我重拾對學習的樂趣,讓我能認識自己的不足,裨益匪淺。
- 本院在系際整合的特色下,是國內系所最完整的理學院,未來將在現有基礎上,積極推動並強化基礎與專業教學,以奠定學生競爭力。
- 本院更禮遇,敦聘世界級的國外名校大師與大陸資深學者來校任客座講學,藉此積極促使社會科學院成為具有特色的研究及育才中心。
- 按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建議,自2004至05年度起,小學和中學的中文科老師必須起碼持有主修中國語文的教育學士學位,或者持有主修中文的第一和第二學位,並且取得主修該科目的認可教師訓練資歷。
- 全院專任教師共計54位,其中教授15位、副教授22位、助理教授15位、講師2位,96%以上具有博士學位,師資優良。
副學士為我帶來不少珍貴的回憶,成績並不代表一切,珍惜每一個時刻,留下珍貴的回憶才是最重要。 除了一般語言課程外,同學可以主修四科核心科目,包括「英語文學導論」、「語言學導論」、「英文音韻學」、「文體學導論」等,打下穩固的學術基礎。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 ( 簡稱中文系 ),是澳門大學最早建立的學科之一。 中文學科在澳門大學 40 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 近些年來,大學在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科發展方面加大對中文學科的支援力度,使得中文系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形成了學科相對完備、師資較為雄厚、教學體制完備、學風嚴謹開放的良好態勢。 中國文學系,或作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語文學系和華語語文學系,簡稱中文系、漢語系或華語系,是一個隸屬於文學院的科系,主要是培養中文(漢語)語文應用、創作、文學和研究方面的人才。
中國文學系: 中國文化文學碩士課程
本院不但延聘國內外優良師資來校任教,更循國際學術交流的管道,與國外姊妹校進行交換教授、交換學生等活動,希望透過國際文化交流,增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拓展國際視野。 在DSE放榜後,我選擇入讀港大附屬學院,主修中國語文。 副學士感覺上比不上大學,所以當初我都不太願意告訴身邊的人我在讀副學士。 副學士的同學,每位都有一顆奮鬥的心,大家會一起用心地做好每份功課。 大學的生活與副學士生活完全不同,大學的生活更忙碌,功課更多。 但正因為經過兩年副學士的磨練,會更容易銜接大學的生活。
- 本系侯迺慧、陳大為、袁光儀、周亞民、陳靜容、李柏翰等六位老師,獲得 109 年度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 2007年,開設之通識課程「醫家經典選讀(一)」通識課程獲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第1學期績優計畫。
- 當地協辦的高等院校也會安排一系列專題講座,讓學生獲取相關知識。
- 學習當然有辛苦既時候,但只要肯捱肯拼搏,有謂天道酬勤,必定會有美好的成果。
- 提高學術水準及加強師生研究風氣,為本系一貫致力的目標。
-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於1971年成立,堅持提倡全民終身學習為目標,致力於提供社會人士所需要的學位與非關學位的多元學習機會,以及高品質的培訓與教育課程。
- 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農學院將持續推動跨領域研究及產學合作,建立各系所教學及研究特色,並調整課程規劃、重視學生的產業實習,以因應未來農學院教育的發展需要,達成以學生為重心的教育目標。
- 本院的教學目標,除加強語文能力的訓練之外,並注重文學、語言學與文化的研習,使學生的學術涵養更加充實與多元化。
亦很感激講師讓我們知道即便磨礪艱辛,雪霜淩厲而見殺,不改是本性。 中國文學系2025 五歲以上而「慣用語言」為中文(廣州話、普通話與其他中國方言)者佔93.9%。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2021漢字文化研習會,參與人數再創巔峰 2021年11月20、21日本系於逢甲大學漢字文化中心(圖書館游翰堂)舉辦2021漢字文化研習會,發揚漢字文化之美。
中國文學系: 學術活動/專題演講/系所週會
本院各系歷史悠久、傑出校友眾多,是國內培育傳播人才的重要搖籃。 農學院以生物多樣性與生物科技為發展主軸,以農業永續經營為研究與教學目標。 設有「園藝暨生物技術學系」、「動物科學系」、「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土地資源學系」、「生活應用科學系」及「食品暨保健營養學系」等六個學系,以及「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班」、「生物科技研究所」二個碩士班。 中國文學系2025 中國文學系2025 92學年度成立「生物技術學程」、93學年度設立「生物多樣性學程」,均獲得教育部經費補助。 為配合推廣教育部發展,1999年成立「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在職進修專班」,2003年成立「都市不動產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本系重視學生古典文學素養,除設有理論性必修課程,尚包含詩、詞、曲、古文習作。 自大一新生入學,即施以文言寫作指導,並於每年春季配合校慶活動,舉辦全校大一國文作文展,將教師認真批改之一學期創作成果,呈現於會場中。 不僅增加校慶熱鬧氣氛,學生更可藉此機會相互切磋琢磨。 本系除重視古典文學習作之外,亦提倡新文藝創作,發行系刊、文穗等刊物,提供發表的園地。
中國文學系: 中文系行事曆
我所收穫的果實,不但是進入大學的門券,不但是學會知識,更是磨練了我的心志,讓我應付將來未知的挑戰。 赵晓慧对本次民主生活会准备工作和召开情况进行点评。 她表示,本次民主生活会会前准备充分,查摆问题有深度,总体上达到了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的目的。 近年來,中文系加強自身文化的建設和精神的培育,提出中文系的文化品格為“脫俗求真、審美向善”,中文人的精神氣質為“斯文少年、博雅君子”,以此作為中文系辦學、治學和育人的目標。 全日制:除「論文寫作」外,其餘各科每週上課3小時,安排於星期一至五日間或晚上及星期六早上或下午,在大學本部上課。
中國文學系: 成果發表
在這兩年,有賴各位講師的照顧,和悉心的教導,鼓勵我重新振作。 學習不再是單向的灌輸,更著重思考以及討論,而各位講師亦願意成為同學的指路明燈。 中國文學系2025 中國文學系 跟著明燈,一步一足印的走過,才發現失意,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走下去的意志。
中國文學系: 相關連結
我們重視教授傳統中文學科的知識,亦注重批判思考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同學掌握各個領域的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並鼓勵他們開拓國際視野,放眼世界,為面對現代社會的各種挑戰奠立基礎。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最悠久之學系,開設多元化之學位課程,包括本科課程、文學碩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另開設「大學中文」,提升學生的中文修養。 本系的定位為「立足亞洲,放眼國際」,銳意結合傳統與現代,在弘揚傳統文化同時,面向未來。 本院將因應國家科技發展重點計畫及時代主流產業發展趨勢,積極推動教師參與國家型研究或專案計畫,除了可確保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水準與國際接軌外,並可提昇本院的知名度與形象。 目前本院部份教師,已與業界進行密切之合作,因此本院未來將積極推動整合區域資源,以建立產學聯盟。 中國文學系2025 此外,每學期本院及系所均舉辦多場工程論壇、專題講座及研討會,聘請學術界及工業界之專家學者作專題演講,以協助學生了解學校外的業界現況,並可作為同學們就業或升學的規劃與參考。
中國文學系: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
中文研究教學在台灣,除了拓展國際化面向,在漢學或文化研究領域積極面向國際,開拓視野;同樣重要的,也是在台灣或清華這個環境裡,奠定語文與文化教育的基礎。 專任教師研究、教學的成果,以及畢業學生在各領域的發展,向來獲得各界肯定,聲譽卓著。 本系專任教師的研究領域分布於古典文學、學術思想、語文學與華語文教學以及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等,研究成果豐碩,教學富有特色,並且經常舉辦、參與國內外各項學術活動, 教研表現在中文學界屬頂尖水準。
中國文學系: 活動花絮
不過,中文系今年把註冊率提升至百分之九十八,中文系更名一事決議先暫緩。 本系除重視學生個人品德與學術外,亦兼顧互愛互助的團隊精神;年度戲劇大展的演出,即為培養學生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俾能群策群力,為班級、學系貢獻智慧與才華。 中國文學系 中國文學系2025 此戲劇大展每年皆舉辦一次,上學期公開徵求各班級創作劇本,經專家評鑑後,遴選較優劇本交由各班排演,於下學期五月間在本校傳賢堂演出。
中國文學系: 碩士班111-2學期課表
〈道家起源綜論〉,《中國文學研究》,7期,頁 ,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3年5月。 當初跟不少人一樣,只想靠「太空」升上大學;但卻有些意外的際遇。 十分慶幸遇上一班好同學、好老師,難忘一起add drop,做group project 的日子。
中國文學系: 活動與新聞
本課程在每學期完結時會為已修畢6個學分或以上的同學進行學術成績檢討,總平均成績積點低於2.33的同學在隨後的學期只能以試讀形式繼續學業。 如同學於進行學術成績檢討時總平均成績積點高於2.33但低於2.67,將會收到警告信,有關同學須於畢業前將總平均成績積點提升至2.67或以上方可順利畢業。 總體而言,在讀的學生與校友都認為本課程設計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就學預期。
中國文學系: 相關新聞
課程涵蓋不同的基礎語言及文學知識,著重語言自覺的培育,兼具觀察、思考及自學能力的訓練,務求為本科學生提供全面及實用的中文教學。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成立於2008年9月,以弘揚古今學術,貫通中西文化為其宗旨。 本系之專任教授,均曾獲國內外著名學府博士學位,其專業成就深受學界之肯定和推崇。 本系之教學,冶中國文學、史學、哲學、宗教與藝術於一爐,不僅在香港高校人文學系中首創,在海峽兩岸亦別具特色。 社會科學院是一所培養國家發展、學術專業、兩岸交流與人際關係的人才基地。 本院的視野是全球的、本土的、科際整合的以及規範與經驗並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