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癌症患者會在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後接受電療,以清除殘餘癌細胞,減低日後復發的機會,提高整體存活率 。 另外,有部分癌症患者亦可能需要於手術前接受電療,先將腫瘤縮小,提升手術成功率,減低手術創傷,亦讓原本不適合做手術的病人有機會接受手術。 但任何一種治療方式都會有其優點,自然也會有缺點,像是放射線療法可以消滅癌細胞,也同時也會消滅正常細胞,一個療程通常包含20至40多次放射線治療,目的是在有效劑量的輻射治療下,讓鄰近的正常細胞能夠修護癌細胞造成的破壞。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解開了原本被腫瘤細胞抑制的免疫鎖鏈,讓身體的免疫細胞重新啟動,因此可應用在各種癌別的治療中,頭頸癌自然也不例外。
- 因為我們知道癌細胞對於放射線比較敏感,而且比較脆弱,容易被放射線所殺死。
- 頭頸部癌症是國人健康的一大威脅,口腔、口咽及下咽癌是目前國人第5大癌症死因,也是台灣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口腔癌成長速度驚人,近10年來發生率已增加近2倍。
- 緩和性放射線治療是藉由放射線來達到腫瘤症狀的減輕,以至於提高生活品質。
- 未來頸部語言或吞嚥復健治療,可考慮更普及、更早期介入於頭頸部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的病人。
- (六)聽力降低
一般療程為一天一次、每次約10分鐘、每週5次(週一至週五),總共次數會因不同腫瘤而有所區別,在根治性治療(根除或是輔助)的療程大約為五到八週。 「體外放射」是利用儀器將放射源照射於病患身上;「體內放射」則是將放射源置入體內,治療完畢再將放射源取出,用此方式治療,可避免大範圍的正常細胞受到影響。 放射治療為治療癌症的方法之一,利用具有穿透力的光束,照射病患腫瘤部位,使被照射的癌細胞無法再生、增殖,甚至是殺死癌細胞,而非謝太太認為是以某種實際的刀切除,其治療目的大多有三種:治癒、輔助、緩和。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 放射治療
倘若罹患頭頸癌,患者可能因腫瘤而影響外觀或造成講話不清晰,影響日常生活。 若頸部手術後或放射線治療後,有頸部緊繃、僵硬、聲音沙啞或嗆食,醫師會先施以喉纖維內視鏡檢查口咽喉部構造,以及是否聲帶麻痺。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 也可安排食道鋇劑攝影,以X光拍攝吞下藥物後的食道蠕動的吞嚥動態過程,可檢查食道狹窄、食道憩室或廔管、食道疝氣、食道腫瘤、異物或食道弛緩不能或過度弛緩。 放射治療通常會採取分次治療,是為了在治療腫瘤的同時不要對正常組織造成太大的傷害。
- 在還没有做治療之前,尤其在頭頸部做放射線治療的病患者,先去檢查口腔,牙齒是否有蛀牙,因為放射線治療會造成唾液腺的減少,以至將來的口腔口水會減少,以至於口腔的衛生會有一些嚴重的後遺症。
- 一般來講會發生這種情況,常常是合併做化學治療,因為化學治療常常會造成造血功能的下降,而造成白血球過低。
- 因癌症位置長在頭頸部,從外觀上看起來格外明顯,很難靠衣物來遮蔽腫瘤與手術後的傷口。
- 一旦口腔黏膜炎惡化,不只有併發症的危險,且可能必須中止治療,不利於癌症控制,要特別注意。
- 放射線治療慢性副作用是指做完放射線治療,這些器官組織會慢慢變化,常見的有口腔裡面的口乾症、或是皮膚的纖維化。
採用可容納各項電療固定模具的超闊口徑3T磁力共振造影掃描系統 (3T Large Bore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2025 MRI),病人在檢查期間可依靠固定模具而穩定維持同一動作,同時減輕所產生的肌肉疲勞感。 此外,主動式呼吸調控技術 (Active Breathing Coordinator) 可以量度病人呼吸時的肺部活動,度身訂造精準射線。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語言治療師余詠禧表示,上述病人經由耳鼻喉科門診醫師評估後,排除聲帶麻痺、食道病灶等病因,待頸部傷口穩定後(約術後2週),可轉介至語言或吞嚥治療。 初期須每天在家練習指示運動密集治療,目標為語言清晰、安全吞嚥法以及增加頸部活動度。 5.電腦刀(Cyberknife):電腦刀是將小型直線加速器置於機器手臂上,故可來動自如。 治療範圍為全身之3~5公分以內腫瘤,適合小腫瘤及神經腫瘤,如腦瘤、神經系統瘤、脊椎腫瘤、肺癌、肺腺癌、肝癌、攝護腺癌、鼻咽癌等等。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 放射線治療易引起血管病變
放射治療除了可以在體外對腫瘤進行”外照射"外,也可以將産生放射線的物質置入管狀、針狀物中,再將此物置於人體的某些腔隙中,或直接插入某些患腫瘤組織中,使其放出之射線就近殺死腫瘤細胞。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2025 這些嚴重的後遺症在放射線治療發生的機率是非常低的,所以病患者不用恐懼。 但是有—些放射線治療照射到下腹部的時候,尤其是女性會造成終生不能生育。 至於急性副作用,在頭頸發生的包括口腔潰爛、口乾、牙齒敗壞、牙關緊閉、吞咽困難,味覺遲鈍等。 一般來說,放射線治療是很少會造成頭髮的掉落,除非做放射線治療有照到髮根。
唯一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治療可能引發包括皮膚、肺部、肝、腎臟等器官的免疫反應,這些症狀包括發炎、發燒、神經系統的障礙、或皮疹等。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 因癌症位置長在頭頸部,從外觀上看起來格外明顯,很難靠衣物來遮蔽腫瘤與手術後的傷口。 患者罹病後不僅要承受生理上的折磨,也經常得面對旁人異樣的眼光。 例如許多肺癌病患者第一時間做放療後,可能會出現鎖骨上淋巴轉移,而對鎖骨上淋巴貿然進行放療,則可能加速轉移到腦,我們臨床已經察覺到十多個病例。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 健康管理
加馬刀的治療範圍3公分以內,在治療前需要在病患頭骨釘上四根釘子,以進行固定、治療,不過目前已有發展出不用釘頭骨的頭架。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 放射線治療的10大副作用,教你如何面對迎戰
但當照射範圍廣泛時,有時會引起噁心或輕度體温上升等全身症狀。 合併手術放射線治療可以分為手術前放射線治療、手術後放射線治療兩種。 手術前放射線治療的目的,主要是讓在開刀前使用放射線治療讓腫瘤能夠縮小,以至於提高手術的切除率。 所謂根治性放射線治療是利用放射線來達到腫瘤的控制,以至於痊癒的機會。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 放射治療後遺症
我有一位五十四歲的病患,二○一二年診斷出局部晚期的下咽癌,因為無法手術,他先後接受了紫杉醇的化療、放射與標靶治療。 一開始治療效果都不錯,腫瘤完全緩解,之後幾年他也規律地回診追蹤。 我們從臨床的試驗中也發現,接受免疫治療的頭頸癌病患,相較於傳統治療也能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 包括維持比較好的社交關係、較少出現嘔吐、疲倦、腹瀉、體重減輕等情況,也較少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在針對頸部或肺癌進行放療時可能會引發食道發炎,使食物通過時疼痛。 而口腔及咽喉處軟組織對放射線反應則比皮膚更為敏感,如果再加上外來的刺激物或合併感染,則可能會造成口腔粘膜透紅及黃色分泌物,甚至形成潰瘍,讓病患痛楚難忍。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 頭頸癌放射治療 當心五官後遺症
另外,頭頸癌電療後的患者中也有較高比例在發生第一次腦中風症狀時,頸動脈已100%完全阻塞,無法再施行支架手術。 從近幾年的臨床試驗中可以看到,免疫治療顯著增加了頭頸癌患者的存活率。 跟接受傳統標靶治療或化療的患者相比,一開始就使用抗PD-1(Nivolumab)藥物的病患,一年的存活率可達到將近百分之四十,幾乎是前者的兩倍。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2025 然而,能精確計算輻射劑量,進行精確治療的放射線治療專業醫生,實在是屈指可數,少得可憐。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 頭頸癌的種類與症狀
由於治療方式會根據腫瘤部位與大小、病況判斷,且每間醫院的設備與收費標準不盡相同,上述放射治療費用僅供參考,詳情請洽醫院詢問詳細狀況喔。 3.弧形刀(VMAT)、銳速刀(RapidArc):弧形刀及銳速刀,會在治療過程中,以360度旋轉來治療,故適用全身各部位腫瘤,但其治療範圍為40公分左右,多用於頭頸癌、攝護腺癌、肝癌、肺癌、骨盆腔腫瘤等。 根據統計,頭頸癌在台灣男性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已連續9年名列第四,近年來大約年增萬名患者,頭頸癌發生年齡層相比其他癌症較低。 推測原因與近年菸、酒、檳榔的年輕族群使用增加,以及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提升,導致頭頸癌在台灣有年輕化的趨勢。 這些症狀有時會跟其他疾病相似(可參見:【問答篇】PART5 免疫問答集),除了醫療團隊必須跨科合作照顧、持續追蹤病患治療後的狀況,病患也得提高警覺,一旦懷疑有免疫反應的症狀,就要立即回診就醫。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 健康小幫手
鄭鴻鈞主任強調,頭頸癌放射治療的步驟,第一步是找出腫瘤位置,可利用核磁共振、正子電腦掃描,以及電腦斷層掃描等影像檢查,透過不同影像間的差異,標示出腫瘤最可能的範圍;第二步則是決定放射劑量,過高過低都可能影響治療成效。 放射治療也稱為放射線治療,常被簡稱為放療,或稱作「電療」,因閩南話將X光稱為電光。 但放射治療時不會有觸電感覺,且放射治療時大多不需麻醉,只要躺好接受照射。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2025 唯少部分病人為更有效的治療採取「體內近接治療」,需將治療用器械放入體內才需要使用麻醉,癌症病友對放射治療並不需要太過恐慌。 崔源生指出,以台中榮總為例,過去10年600例頸動脈支架病例中,約有50例的患者有頭頸癌病史並曾經接受過放射線電療治療,此類族群的占比遠較一般人高,而且年紀也較因心血管等危險因子而發生頸動脈狹窄的族群年輕許多。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 口腔黏膜炎惡化 癌症治療恐須中止
常常發生在放射線治療第2到3周後,治療範圍內皮膚會發紅、刺痛,嚴重時還會如像被太陽曬傷般,一般在停止治療後數周內會恢復。 切除的癌細胞範圍影響咀嚼及吞嚥功能、張口困難、脖子僵硬/轉動困難、肩膀肌肉萎縮、肩關節僵硬疼痛、手臂難舉起、臉部、下顎淋巴水腫、臉部外觀改變等。 依據癌症原發部位不同,頭頸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且90%以上的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癌;根據統計,頭頸癌患者有超過75%的病患有抽菸喝酒的習慣;抽菸、喝酒已被證明會造成頭頸癌。 6.加馬刀(Gammaknife):利用鈷放出的加馬射線做治療,不像其他放療,需要分次、分程。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 健康小工具
在過去臨床試驗中每次放射線治療前30分鐘注射Amifostine,可顯著降低早期第2級以上口乾(78% vs. 51% )、長期口乾(57%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 vs. 頭頸癌放射線治療後遺症2025 34%)。 針對一般民眾的癌症篩檢目前還看不出作用,不過篩檢高危險群,針對其喉部檢查可能有效果[2]。 若頭頸癌早期發現,一般是可以治療的,若是太晚診斷出來,預後多半不佳[2]。 治療方式會合併手術、放射線療法、化学疗法及靶向治疗[1]。 目前接受語言或吞嚥復健治療的患者,部分為頸部術後肌肉纖維化造成緊繃僵硬感的病人,少數為單側聲帶麻痺接受甲狀軟骨整形術矯正後,對音聲清晰度不夠滿意而接受語言治療,所有患者在接受1至2個復健療程後,均有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