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白石窩有居民16人,1928年白石窩有居民44人。 1929年,大半白石窩村民遷居至錦田。 關門口街南行方向不可右轉前往荃灣街市街,車輛須經關門口街以西的支路進入荃灣街市街。 部份以荃灣街市街為總站的小巴路線開車後,途經德海街、德華街及關門口街,並經青山公路 – 葵涌段前往目的地。 在德海街停站的跨境客車則須途經德海街、德華街及關門口街,經青山公路 – 荃灣段及屯門公路前往目的地。 荃灣關門口村2025 船灣淡水湖是全球首個在海中興建的水庫,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船灣郊野公園內、毗鄰赤門,是一個儲存飲用水的大型淡水湖,為香港面積最大的水塘(約1250公頃)、容量第二大的水塘。
他向政府提議,把舊名「淺灣」、「全灣」改為「荃灣」 (「荃」為「全」的雅筆)。 青衣担杆山船廠區每年農曆七月十五至十七日會舉辦青衣油柑頭街坊盂蘭勝會,超渡青衣及油柑頭一帶水陸亡魂,並為船廠工友及街坊祈福。 [24]此活動於2014年獲加入至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首天,日軍第230聯隊經青山道抵達油柑頭,編制「青衣島攻略部隊」從油柑頭渡海進攻青衣島。 荃灣關門口村 荃灣關門口村 關門口村 74號 共有2層,提供2個單位。
荃灣關門口村: 關門口街
1961年,港府刊憲宣布把荃灣發展成為新界第一個衞星城市,當時範圍遠至附近的青衣島、葵涌、荔景一帶。 1961年,港府刊憲宣佈把荃灣發展成為新界第一個衞星城市,當時範圍遠至附近的青衣島、葵涌、荔景一帶。 上篇說過 19 荃灣關門口村 世紀中曾發生過長達三年的城門荃灣菠蘿械鬥,雙方各有十六、十七名村民犧牲,由地理位置估計,其中一方相信是上面提及的荃灣四村,另一方則是城門谷的城門村 。 城門村因政府 興建城門水塘,1920 年代尾散居至八鄉金錢圍村、城門新村等 ) 。
- 不過荃灣區議會曾經「先行先試」,於2011年自資拜託香港科技大學,為整個荃灣區將來樓宇開展停止風洞測試研討。
- 其實,城門水塘是香港新界西南部的一個水塘,位於荃灣區城門谷一帶(城門郊野公園),為第一個把所儲存的水由新界區輸往港島區使用的水塘。
- 不過荃灣區議會曾經「先行先試」,於2011年自資拜托香港科技大學,為整個荃灣區將來樓宇開展停止風洞測試研討。
- 據豎立在村口的石頭記載,初時居民開墾了一塊長條耕地,為了灌溉又挖掘了一條溝壑,並建造閘門控制海水流出流入,因此村名為關門口村。
- 舊楊屋村位於沙咀,曾有一位清朝秀才楊國瑞,德高望重,創立荃灣公立學校。
- 其實,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船灣淡水湖是位於船灣郊野公園範圍內,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範圍內的東北沉積岩園區,具重大自然和文化價值,地質景點也受到法例保護。
- 關門口街南行方向可右轉前往沙咀道,或者直行前往聯仁街。
- 根據規劃署之法定圖則,「荃灣」廣義上由東面的和宜合道近梨木樹邨起,西伸至油柑頭一帶,而汀九以西至青龍頭一帶則為荃灣西地區,而兩者同屬十八區行政區之中的荃灣區。
港英政府為了發展荃灣,1950年代起在荃灣大規模填海,首次填海令柴灣角消失。 1980年代,介乎德士古道及馬頭壩道之海域亦被填為陸地。 現時,城門谷是城門水塘的所在地,其大部份地區現時屬於城門郊野公園的範圍,已無人居住。 城門谷南部的針山,被連接荃灣和沙田的城門隧道貫穿。 城門谷(英語:Shing Mun Valley),又稱城門(英語:Shing Mun),是一片位於香港荃灣大帽山、草山和針山之間的河谷,現大部份被城門水塘所覆蓋。
荃灣關門口村: 歷史
當時荃灣西部(柴灣角至木棉下一帶)的海岸線是在青山公路,而東部(木棉下至鹹田一帶)的海岸線則約在沙咀道。 填海之前,荃灣有一個海角名,名為沙咀,海壩村舊址、鱟地坊、大屋圍、部分福來邨也是在此海角之上。 在1929年至1932年間,城門鄉居民遷居至新界多個地方,包括錦田城門新村、八鄉金錢圍及七星崗、大埔泮涌新村、魚角、梅樹坑及錦山、粉嶺和合石新村、上水雞嶺,另有鄉民自行遷居大埔蓮澳(早年由大圍鄭氏其中一房開村)及深圳龍崗。 更早時,政府曾安排一些鄭氏族人到新加坡、婆羅乃等地考察和試居,但因水土不服而遷回。
- [15]新村大多建於官地上,少部份屬於私人土地,由政府負擔村屋的購地和興建費用。
- 八鄉水流田鄧氏最初定居於荃灣城門,鄧國茂的兒子鄧球光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城門遷居至八鄉。
- 交通設施有地鐵港鐵荃灣站、大型巴士總站、公共小巴等。
- 1950年代,荃灣已經是香港紡織業中心,全港最大的紗廠和染廠也座落荃灣,後來更帶動輕工業的發展。
- 關門口村 74號 於過去3年共有0宗成交。
- 1961年,港府刊憲宣布把荃灣發展成為新界第一個衞星城市,當時範圍遠至附近的青衣島、葵涌、荔景一帶。
河背(Ho Pui)又稱為河瀝邊或張屋,位於城門谷的中心,在城門河西岸,同是城門鄉第二大村落。 村中主要有兩排共三列村屋,村民以張氏為主,亦有鄧氏、高氏和胡氏居民。 嘉慶廿五年(1820年),張氏從廣東興寧遷居城門。 八鄉水流田鄧氏最初定居於荃灣城門,鄧國茂的兒子鄧球光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城門遷居至八鄉。 [27]1911年河背有居民100人。 1929年,以張維翰為首的12戶張氏遷居到上水雞嶺,雞嶺村門樓刻有「清河祖居大田地 城門賜福雞嶺村」。
荃灣關門口村: 城門水塘工程與遷村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今次,帶大家看船灣淡水湖的景觀,採取親子單車遊玩的方式,既可做運動,又可以看到廣闊水塘景及船灣海,同時往上望,你也可看到大大小小的風箏在飛翔,感覺自由自在。 荃灣關門口村2025 大家只要乘車至大美督,然後就可以租借單車,這兒還有不少家庭單車,不懂踏單車的也可一起遊玩。
荃灣關門口村: 關門口村 近期成交
其中大部分寺廟集中在荃灣老圍附近的千佛山。 荃灣是港鐵荃灣綫的終點站,荃灣站附近設有荃灣鐵路站巴士總站,站內有多條往來新界西北的巴士路線,並有往深井及青龍頭的專線小巴路線。 在汀九橋及九廣西鐵(今屯馬綫)開通前,荃灣是九龍往來新界西北的必經之路,荃灣站及巴士總站每天都有大量轉乘地鐵及巴士往來屯門及元朗的乘客。 1990年代為了興建九廣西鐵(今屯馬綫)的荃灣西站,快速公路荃灣路以西海旁,再次進行填海,多次填海令荃灣的海岸線拉直,藍巴勒海峽再度收窄,成為現今的模樣。 現在所認知的「城門谷」,地理上在原城門谷西南,狹義(和宜合交匯處下城門道一段)為城門谷公園、城門谷運動場、城門谷泳池,實為象鼻山(象山邨)與上葵涌山的谷地(二陂圳、古坑)及其延伸(石圍角)。 廣義除上述範圍,還包括和宜合(城門水塘菠蘿壩下城門道一段)及梨木樹(和宜合道)。
荃灣關門口村: 住宅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縉庭山,上葵涌村,和宜合村,河背村,油麻磡村。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7,000,年齡中位數為 47.6歲。 清初,清朝追擊南明至荃灣,城門谷有南明李萬榮擁永曆年號,據針山石城抗清。 雖然最後戰敗被拆,但今日的城門村、城門水塘以至城門河皆是以此得名。 梗山(King Shan)位於石頭峴對上山腰,1911年梗山有居民26人,主要為鄭姓,源自城門大圍。
荃灣關門口村: 街知巷聞:「香港鬼佬」錄荃灣半世紀故事
後來,得到鄉彥何傳耀先生幫忙,才能傾妥;相反,和關門口村商討搬村事宜,談得最順利,許舒形容村代表為人「文靜正派」。 Graham認為研究期間最有趣的時刻是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關門口人反應好有趣,他們要舉行儀式告知伯公和土地公,政府將會改變。在那期間有慶祝活動,會食盆菜,在晚餐時唱一些抗戰時期的歌曲,因為據我了解在英國管治下是被禁止的」。 因應多項維港兩岸的大型基建工程陸續完成,《預算案》建議推動優化海濱項目,預留60億元發展新的海濱長廊及休憩空間,以改善海濱設施。 據悉,是次優化海濱的重點項目包括6個港島海濱、2個啟德海濱及荃灣海濱空間。
荃灣關門口村: 關門口村 位置地圖
英國接管新界及滿清覆亡後,荃灣共有三間學校。 除了之前提及過、合併幾間舊書塾而成的荃灣公立學校外,還有第一代全完學校 (女子識字班),位置約於舊楊屋村附近 (今日四陂坊位置),及後搬至街巿街並擴充為男女校。 圖為全完學校 (福音堂) 於街巿街榕樹頭時的相片。 估計相中遠處建築是舊荃灣警署 (今寶血會思源學校)。 六十年代後期,因為政府徵用土地,教堂和全完一校搬到大屋街現址。
荃灣關門口村: 荃灣
小學校網為校網62,中學校網為荃灣區。 關門口村 74號 於過去3年共有0宗成交。 關門口村 25號 共有2層,提供2個單位。 關門口村 25號 於過去3年共有0宗成交。 除地舖的食店外,各大購物商場的連鎖經營食店亦時常吸引不少人流:如大鴻輝(荃灣)中心的各式韓式燒烤及火鍋店,輪候升降機的食客往往擠得商場地下大堂水洩不通。
荃灣關門口村: 荃灣楊屋村
如住在附近的居民,通常就直接行上去,在梨木樹、石蔭、安蔭及石梨邨等均有路可上,部分路段會穿過一些村落,猶如走進了市區中的綠洲。 不過荃灣區議會曾經「先行先試」,於2011年自資拜托香港科技大學,為整個荃灣區將來樓宇開展停止風洞測試研討。 經過數據證明,發現荃灣西站上蓋物業發展項目將會令荃灣空氣質素更為惡化,並嚴重影響荃灣社區的景觀[46]。
荃灣關門口村: 荃灣昇柏山2房池園景戶累減65萬元易手 10年升值36%
淺灣亦屢見於宋朝、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填海錄,厓山集,宋史新編,南宋史和新安縣志等。 《粵大記》中淺灣的記載在「葵涌」以西。 荃灣(英語: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1]荃灣區,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香港市區)範圍之內。 荃灣一方的官方說法是城門八鄉鄉民不時藉故攻犯荃灣,以眾凌寡,鋒鏑壓境,屋舍每遭破壞。 [9]城門一方的版本則是城門鄉民慣常往荃灣墟市售賣菠蘿,位於路途中的老圍村村民常向城門鄉民苛索高昂過路錢,城門鄉民不甘受屈,結隊反抗,從而引發衝突。 嘉慶廿四年(1819年)《新安縣志》載,嘉慶十六年(1811年)屯門汛加強守備,派駐一名外委和四名士兵於新安五地,其中一地是城門。
在研究期間,二人選擇在原居民村關門口村居住。 關門口村當時剛經歷了搬村,因為村落原先近海,夏天會出現水浸,村落成為第一個因無法忍受惡劣環境而要求遷新址的荃灣村莊,一九六四年完成搬村。 「現時荃灣熊貓酒店後面有條關門口街,就是原村位置。」他們在一九六八至二○一四年間斷斷續續在關門口村居住了七年時間。 石頭峴(Shek Tau Kin)位於城門谷北面,是城門鄉第四大村落。
荃灣關門口村: 荃灣區
清順治十八年至康熙元年(1661 至 1663 荃灣關門口村 年),清廷開始執行遷界令,直至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 城門鄉居民以鄭氏為大多數,另外亦有張氏、羅氏、高氏、胡氏和李氏。 位於香港西貢區的萬宜水庫,是香港儲水量最大的水庫,容量達2.81億立方米,而位於西貢東郊野公園內的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所以大家可走位於萬宜水庫東壩的萬宜地質步道,這裏以優美的水庫、青翠的山巒和雄偉的六角形岩柱景觀聞名。 整個萬宜水庫興建於前寒武紀形成的火成流紋岩地形上,要在大海建造萬宜水庫,工程人員最終決定興建東、西兩條主壩。 現在,在高空望下去,你會看到水塘已被高樓大廈包圍著。 如只想欣賞城門水塘的美麗塘景,不需要走得太高已可觀賞得到,這兒一般市民在秋冬季喜歡在附近燒烤樂,所以你會看到不少猴子馬騮在你身旁走過,記著不可拿著超市膠袋等,慎防牠們偷襲。
城門谷所在之處是一片為處大帽山、草山和針山之間的河谷,河谷長兩英哩半、闊兩英哩、高度約為海拔200至300米(即現今城門水塘,並非指城門谷公園一帶)。 城門谷位處高地、被眾山環繞,只有菠蘿坳通往荃灣,鉛礦坳通往大埔或經走私坳前往九龍長沙灣。 城門河從大帽山東麓源頭經城門谷沿走私坳流出沙田海。 城門谷水源充足,但平地很少,原城門鄉民多以梯田耕作、或種菠蘿、伐木割草為生。
他們住在一間鄉村士多上面,大部分時間士多其實是個麻將館,住在那裏,他們很快就習慣了咔噠咔噠的聲音。 由於當時沒有冷氣和電視,每晚人們勞動過後會坐在門外聊聊今日發生的事情,一個善良的老人在晚上賣水果,他以竹竿擔着沉重的籃子。 Elizabeth是人類學學者,而Graham則是社會學教授,後者在讀書期間認識到一名研究香港漁業的人類學家老師Barbara Ward,因此開展了這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荃灣研究之旅。 最近終將故事集結成書,以荃灣一條原居民村落關門口村的發展史為主線,細說荃灣經濟轉型過程、與荃灣人的故事。 關門口街(英語:Kwan Mun Hau Street)是香港荃灣區的一條街道,南北走向,連接青山公路-荃灣段和沙咀道。 荃灣區的大窩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950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48,394人。
荃灣關門口村: 市中心
大陂瀝(Tai Pei Lek)位於城門老圍西北面、石頭峴西南面。 1911年大陂瀝有居民21人,1928年大陂瀝有居民15人。 1929年,小部份大陂瀝村民遷居至錦田。 白石窩(Pak Shek Wo)亦是位於城門河東岸,老圍以南,針山北麓。
荃灣關門口村: 關門口村
但政府最終沒有理會區議會以至地區人士反對聲音,如期讓項目的代理人港鐵為物業發展項目進行招標工作。 不過荃灣區議會曾經「先行先試」,於2011年自資拜託香港科技大學,為整個荃灣區將來樓宇開展停止風洞測試研討。 荃灣近芙蓉山南麓一帶地方幽靜,背靠香港最高的大帽山,風水甚佳,故有不少寺廟臨立。 特別是20世紀初,當時不少道人、法師為躲避戰禍來到香港,一部份便在此帶開宗建寺。
1928年湖洋山有居民124人,估計包含了鄰近小村的村民。 1929年,湖洋山鄭氏分別遷居至錦田、大埔泮涌新村和粉嶺和合石新村。 和合石新村村口一座「粉嶺城門新村」牌樓,牌樓上有對聯「城樓新築千年在 門戶常開四季春」,村內建有鄭氏家祠通德堂。
荃灣與同為第一代新市鎮的沙田和屯門般規劃有固定的「市中心」地帶不一樣。 市中心範圍大約在港鐵荃灣站範圍,大涌道以東、海盛路及楊屋道以北、關門口街以西及青山公路荃灣段以南一帶。 交通設施有地鐵港鐵荃灣站、大型巴士總站、公共小巴等。 新市鎮開發早期,連青衣、葵涌徙置區居民的購物、商業和娛樂活動都是在荃灣市中心。 1950年代,荃灣已經是香港紡織業中心,全港最大的紗廠和染廠也座落荃灣,後來更帶動輕工業的發展。
荃灣關門口村: 主要連接道路
多年來兩村都有姻親關係,許舒感嘆妻子應站在夫家還是娘家那邊? 荃灣天后廟的「義勇祠」,供奉為鄉犠牲的村民,內有由楊國瑞撰的石碑,談及事件來龍去脈,用以昭示後人。 另一邊廂,其中一支搬至錦田城門新村的鄭氏後人,在協天宮內「義仕軒」亦有供奉當年犧牲的十六位村民。 (詳見 Tere Wong 的《跑遊元朗錦田鄉 (4) - 協天宮及城門新村》)。 【明報專訊】一對外國老夫婦竟花了五十年時間研究荃灣,由初時人人狐疑的存在,到融入社區揹起孭帶邊湊仔邊做訪問、甚或是上契收契女,成為自嘲識少少唔鹹唔淡廣東話的「香港鬼佬」。 舊楊屋村位於沙咀,曾有一位清朝秀才楊國瑞,德高望重,創立荃灣公立學校。
荃灣關門口村: 城門谷
車輛可從關門口街往返青山公路-荃灣段及城門道,是沙咀道往返青山公路的主要道路。 值得留意的是,沙咀道東行方向不可左轉進入關門口街,故此由沙咀道前往青山公路-葵涌段的九巴路線須途經德士古道及荃富街,再折返關門口街前往目的地。 關門口街南行方向可右轉前往沙咀道,或者直行前往聯仁街。
船灣三面環山,只要在一面加建堤壩,並將壩內海水抽乾,便可成為一個大型儲水庫。 其實,城門水塘是香港新界西南部的一個水塘,位於荃灣區城門谷一帶(城門郊野公園),為第一個把所儲存的水由新界區輸往港島區使用的水塘。 由於落成年是當年英皇佐治五世登基25年,上城門水塘亦被名為銀禧水塘。 住在新界荃灣葵青區的居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上過城門水塘。 要到城門水塘,方法很簡單,如想舒服一點,可以在荃灣兆和街搭乘小巴至城門水塘總站,然後由小巴站走進去。
荃灣關門口村: 巴士分站
根據香港史學會的《文物古蹟中的香港史 I》,械鬥牽涉荃灣十二村及城門八村。 荃灣關門口村 荃灣關門口村 事件由來雙方都各有說法,但估計都是由萬惡的金錢 (買路錢?墟巿佣金?)引起。 荃灣位於大帽山以南,東南面向藍巴勒海峽,為青衣島對岸,後借用作鄰近地方的名字。 1950年代,荃灣面積約0.5平方公里(只計荃灣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