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面臨的問題是,他們是否應該等待塔型大廈並冒着進一步拖延的風險,或者是否應該採用常規的建築計劃,在場地平整完成後就可以立即開始工作。 經過非常詳細的討論後,屋建會在1967年2月根據建築委員會的建議,應放棄在坪石工地使用塔式計劃。 然後,建築師受委託進行常規的建築方案,該方案基於與塔式方案相似的佈局,包括五座主要建築物,每座高28層,均設有一個寬敞的中央開放廣場。
登花瓶石和花瓶頂的路有點陡,走上不算太難,走下便比較滑。 花瓶石位於路旁海拔約 110 米處,從花坪路口走上約需 花坪石 15 分鐘。 雖然花瓶石在四周的環境之中顯得很突出,但我覺得外觀上跟花瓶毫不相似,相似度較香港其他著名大石如望夫石、犀牛石、佛手岩、靈龜石等遠遠不及。 經過草灣的沙灘後,便到達一條看來仍有幾戶人居住的花坪村,有時間可到村和村前的沙灘逛逛,但往花瓶石的山徑卻在進村之前的路口(進村閘門之前)。
花坪石: 附近設施
沿剛才的路返回綠色欄杆石屎路,切勿轉左前行(盡頭為二轉村寮屋區私人土地),請返回起初「此路不通」告示處,取右邊石屎徑繼續行程。 一直沿綠色欄杆路行會見到呢個位,有條白色絲帶引去左邊叢林,入去! 不過所謂既路係雜草叢生崎嶇不平,請注意平衡同小心睇路,筆者前往當日附近就有肥蛇一條出沒。 難度:路線前中部份多為已修繕的石屎山徑,花坪村以後則以泥路為主,稍為陡峭,建議穿多坑紋的運動鞋,並不應獨自或天氣不穩時前往。
- 由此右轉沿馬路走一段,在馬路的轉彎處橫過對面行人路,再走過隧道至欣澳港鐵站。
- 與此無關、不法、不雅的留言或廣告宣傳將被刪去,恕不另行通知。
- 接近花坪頂時,已見日落美景,波光粼粼的海面,倒映出美麗的彩霞,平靜的海面一片橙紅。
- 這義山遙望馬灣,立於1966年,收葬昔日散布於馬灣各山崗的無主白骨。
- 花瓶頂之東坡直立著一尊狀如花瓶的巨石,名「花瓶石」。
- 夏天行山,不少人選擇較短途路線,而且在下午才出發,遇上天氣好,還可欣賞夕陽美景。
沿途的二轉、草灣、花坪均有居民,村地屬私人地方,行山人士應留在主要山徑,不得擅闖民居、農地及墓園。 小長城位於長洲觀音灣泳灘後,是一條適合家庭遠足的家樂徑、長洲行山路線,十分簡單易行,不足一小時即可走完全程。 沿途可以觀賞到長洲壯麗的海岸景致,以及一些形態獨特的石頭。 小長城長洲行山路線沿路遮蓋不多,行山人士記得定時補充水分。
花坪石: 大嶼山東北角:花瓶石(花坪石)、花瓶頂(花坪頂)
花坪地勢挺拔,昔日是稻米田農村,村名花坪村,並設有碼頭:花坪北碼頭供居民出入;但現在風光不再,稻米田早已不復見,而且花坪村只剩下三戶人家,其中一戶荒廢。 大嶼山花坪(Fa Peng),位於香港大嶼山青洲仔半島東面,草灣以南,以及岩口石的西面,屬荃灣區管轄之範圍。 2013年,坪石邨各大廈外牆進行翻新工程,所有工程於2013年11月完成。 1966年6月,屋宇建設委員會收到了平石「塔型大廈計劃」的地基、構築物和其他合同的招標書。 該方案構想了五座多邊形塔型大廈,高416英尺,每座樓高50層和48層並設有16個7人單位。
花瓶石也有另一個名稱花坪石,名字相信源於花坪村。 談起到大嶼山登山遠足,大多數人立即想起的不是鳳凰山、大東山等高山,便是「昂坪纜車徑」、東澳古道等熱門山徑,較少人有意欲到大嶼山東北角窺探一下。 我自己很早已想到那裡「尋幽訪勝」,但早年相關資訊不多,要到近年我才終於一償所願,至今到大嶼山東北角登山兩次。
花坪石: 上山前先了解行山禮儀:
在巴士站經隧道過對面馬路,便可乘返回市區的巴士。 跟著返回最高的涼亭處,在路徑的另一個方向接回水泥徑,再下走少許便見左方的支路,如此一直靠著左方的主要道路便可到達東灣。 在東灣沿著堤岸走,經過水上活動中心後上山,靠左方沿鋪設整齊的小徑一直走至玉璽石。 走過花坪山莊後,在分岔路左轉,再經過清幽的靜修院抵達南泵灣。 一直沿山頂道主徑,先後經過新舊屋村及墳場,便會看見左方指示往五行石的路牌。 欣賞過汲水門大橋後轉身離開,經過鐵閘,取右邊石屎梯級上山;走約5分鐘後便見到涼亭,這裏可遠眺維多利亞港。
行山涉及體力活動,而且涉及多方面風險,例如:健康、突發疾病、天氣、野生動物襲擊、山崩等等不同方面因素。 擬計劃或參加行山的朋友,要預先準備及評估自己的能力。 花坪石 本網頁所提到一切,只供參考,如有意外,本人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義務或責任。 售樓書上描繪的藍鯨灣,除了海灘和麼麼茶座,還有後方的私家淡水湖「寶石湖」,整個計劃似乎是可供居民消遣的世外桃源一樣。 到處探索,你會發現到處都是度假風情的廢棄物,木橋、黃色小屋、碼頭樁墩、和風鯉魚旗、隱沒了的棕櫚樹。 其實花坪灣和附近土地,於2002年由新鴻基地產以5000萬港幣收購,易名「藍鯨灣」,作為附近馬灣珀麗灣的附屬私人海灘。
花坪石: 花瓶頂 Fa Ping Teng
3橋均為香港重要地標建築,設計各具美態,從花坪頂鳥瞰,跟平日坐車時遠眺或近觀比較,又是另一番風景。 其中以主跨距達1377米的青馬大橋,最為宏偉壯觀。 路徑清晰而且不太陡斜,上山風景十分開揚,不時回望,遠方可以見到竹篙灣和迪士尼樂園。 順着山徑向右走,就會到達第4個checkpoint:花坪頂,山頂設有標高柱,顯示為海拔273米。 汲水門海峽,亦名「急水門」,故名思義海峽水流湍急,船隻航行格外兇險。 根據網上資料,汲水門海峽兩岸共有4枝鎮流碑,2枝在馬灣舊大街附近,其餘2枝在大嶼山一側。
花坪石: 【每日一咖啡。為你每朝打氣】AI半自動咖啡機 特設系統複製咖啡師手藝 輕鬆製出高水準咖啡
花坪頂,又稱花瓶頂,位於大嶼山東北部,海拔273米高,山上屹立一塊形如花瓶的巨石,稱為「花瓶石」。 附近一帶雖只有人煙稀少的小村落,但行山路線頗完備,部分路段鋪有水泥,設有2個涼亭。 花坪石 沿路四周沒有高山阻擋,可望到馬灣海峽至維多利亞港的超廣闊景觀。
花坪石: 花瓶石
不少人會用手機充當電筒,但琛sir提醒,遠足期間最好保留手機的電力,因為遇上意外時,需要依賴手機求救。 而頭燈一般可持續使用10多小時,既可照明,亦具有閃亮效果,可充當信號燈,求救時吸引他人注意。 TF sir表示,拍日落的最大魅力,是太陽剛消失的一剎那,天色由淺藍轉深藍,整個天空色彩絢爛的一刻。 所以太陽消失後,他們仍會多待半小時,捕捉那變幻莫測、瞬間消逝的晚霞景色。
花坪石: 東北地區
山路緩緩爬升,在熾熱陽光下走來有點吃力,但沿路見到幼童、長者停停走走,也可應付。 上山途中,回望沙灘與人工湖的佈局,可以想像當年隱世沙灘的輪廓。 這處村落雖小,卻有完善碼頭設施,從沙灘上望着海面,水天一色,自然是打卡熱點。 走過小沙灘,沿岸走上石屎路前行,來到分岔路口,前行見第二個沙灘,就是花坪,右轉可上山到花坪石。
花坪石: 【行山學歷史】汲水門歷史遊—–二轉鎮流碑、花坪「藍鯨灣」
這義山遙望馬灣,立於1966年,收葬昔日散布於馬灣各山崗的無主白骨。 續沿水泥小徑繞山走,之後下降至海邊,步過草灣,來到花坪灣。 這沙灘曾被地產商發展為馬灣屋苑的私家泳灘,並命名為藍鯨灣,2005年來遊時尚感受到熱帶風情的味道,但到了今天,只餘下廢墟的感覺了。 我最近一次走含支路路線全長約 6.5 公里,連留連拍照花了 3 小時 15 分鐘。
花坪石: 花瓶頂
新計劃已提交給政府,並在年底之前等待批准[13]。 由青馬收費廣場走二轉三轉,經草灣至花坪灣,探花瓶石登花瓶頂,續過大陰頂,下走迪欣湖。 除了欣賞汲水門大橋外,途中順探二轉鎮流碑和三轉崗上的馬灣義山,填補昔日遺留的遊點。 如在山上觀賞日落或夜景的人士,建議可從花瓶頂沿梯級往青馬收費廣場離開,請帶備頭燈或手電筒在入黑時使用。 由巴士轉乘站走經二轉、三轉至花瓶頂的迂迴路線非常少人行走(2005年),途中不曾遇上一個遊人;近年較多行山人士由收費站直接循水泥級上攀至花瓶頂。 及後返回剛才的分岔口,在左方一直上攀,在下一個分支右轉走至花瓶頂。
花坪石: 上山前先了解行山禮儀:
其餘隊友沿山脊走至大陰頂,沿路下山經昂船凹出欣澳,在欣澳公廁梳洗過後,搭機鐵出青衣城下午茶,當日共走8公里多,4個小時多完成路程。 後來珀麗灣居民對偏遠的藍鯨灣失去興趣 (日日番工番學你話有冇閒情逸緻租三千蚊既藍鯨號去歎世界? 留喺屋企涼冷氣好過啦._.),海灘逐漸荒廢。 雪上加霜的是,2005年規劃署指藍鯨灣的發展違反花坪灣劃定「綠化地帶」的用途,地產商指灣內設施屬園藝康樂及美化海灘用途,毋須申請改變土地用途。
花坪石: 附近設施
惟藍鯨灣其後欠缺打理,人流疏落,灣內設施荒廢至今日,地產商仍持有花坪灣,但亦無意再發展或出售該處。 繼續落樓梯,右邊會有呢度有度綁住絲帶既閘,行入去見到「此路不通」告示。 左右分叉兩條路,先去左邊,睇汲水門「二轉鎮流碑」。 注意:留言或回應只用作個人旅遊經驗分享、對這網站的意見或相關的旅遊查詢。 與此無關、不法、不雅的留言或廣告宣傳將被刪去,恕不另行通知。
花坪石: 【每日一咖啡。為你每朝打氣】AI半自動咖啡機 特設系統複製咖啡師手藝 輕鬆製出高水準咖啡
我兩次走的路線都是沿汲水門南岸走往二轉、三轉然後到達草灣,沿這條水泥路走,沿途可以遠眺維港及港島一帶。 至於那山坡上亦有不一太明顯、不算好走的小徑直接接回水泥小徑而不用先返回汲水門大橋橋口,途中也可以從更高處遠眺維港及港島一帶。 我覺得山坡上的風光相較主路或花瓶頂一帶其實未算太突出,可不用花時間走這山坡。 離開花坪,回到之前的分岔路口,轉上山路,走一段石屎路後,便轉為泥路山徑。 花坪石2025 由花坪走上花瓶石這段路,是今日路線中最為陡峭的一段,最好穿著防滑行山鞋。
當天的太陽落山時間為黃昏6時40分,記者在花坪頂影相兼小休後,趁天色仍光亮時便開始下山。 從標高柱後往前走,會走過民航處的障礙物燈標,然後可沿着近千級石級下山,路上可遠望對岸深井景色,一路沿石級走,路徑清晰,行得輕鬆。 花坪石 今次路線其實是「環迴路線」,亦可以反方向從石級路拾級而上直接上山。
花坪石: 東北地區
另外,黃昏行山需注意日落時間,預留充足時間在入黑前回程。 花坪石2025 夏天行山,不少人選擇較短途路線,而且在下午才出發,遇上天氣好,還可欣賞夕陽美景。 香港有很多地方可拍攝日落,但以山脈海灣為題材的話,很多景點都需要爬上高山;花坪頂則是一個較易上山,又能看到日落靚景的地方,對於不常行山的攝影愛好者來說,是個好選擇。 在花坪頂,可享有360度廣闊景觀,最吸睛的必數3橋美景。 前望左起有汲水門大橋,右是青馬大橋,後方有汀九橋,一次過飽覽香港4座大型懸索橋樑的其中3座!
今日想走多一點路,便覓路去大青洲,然後在西坡上五鼓嶺。 花坪石2025 走到對面巴士站盡頭,就在行政大樓旁邊,一個車路出口左側,找到一條很窄的通道。 花瓶頂位於大嶼山之東北角,在大陰頂以東,標高273米。 花瓶頂之東坡直立著一尊狀如花瓶的巨石,名「花瓶石」。
行程的起點就在青嶼幹線巴士轉乘站(入大嶼山方向),大部分由各區前往機場或東涌的巴士均可到達。 花坪石 下巴士後,面向青衣方向,沿着馬路旁的小路走,大概行10分鐘便見到汲水門大橋。 再沿鐵絲網外圍小路走到盡頭,走下石級,就到達今日第1個checkpoint:汲水門大橋橋底。 連接馬灣與大嶼山之間的汲水門大橋近在眼前,從橋下仰望這條橋塔高度約150米的雙層斜拉式橋樑,感覺氣勢特別宏偉。 路徑沿線除可欣賞青馬大橋及大嶼山東北一帶的海岸風光,也可一訪外型頗特別的花瓶石。
花坪石: 花瓶頂
如果你有前往大嶼山郊遊的習慣,不難發現在車路上設有刻上「喃嘸阿彌陀佛」紅色字的石碑,這些石碑多為致命交通意外的現場,事後設立作慰靈之用。 汲水門鎮流碑由馬灣居民設置,相信有類似用途,一方面悼念於汲水門發生海難時喪生的漁民和水手,另一方面希望鎮流碑能借神明力量鎮住汲水門的水流,保守日後駛過船隻的平安。 早上9時30分在青馬收費站集合,12人出席,待人齊後沿路往九龍方向,經二轉、三轉、草灣過藍鯨灣,沿山徑上探花瓶石,賞石後沿山脊上行至花瓶頂大休。
由涼亭往前走,一路沿石屎路前行,經過一個叫三轉的地方,就到達第2個checkpoint:草灣。 於鎮流碑欣賞過汲水門大橋後,循原路步回剛才的分岔路口,走右邊小徑緩緩上走。 經過三轉崗的涼亭,順道一訪鄰近的馬灣同福堂義山。
由巴士站往汲水門大橋的方向走,在行車隧道之旁通過閘門踏上水泥小徑。 花坪石 沿主徑走過二轉及三轉,在分岔口左走,再下降至草灣沙灘。 在青嶼幹線收費廣場巴士站往東涌方向下車後,便可以開始沿青嶼幹線兩邊的行人路走回汲水門大橋。 那山坡上應有路徑可直接走到花瓶頂,但我沒有走過。
花坪石: 附近設施
只需爬升至海拔80米高,便來到第3個checkpoint:花瓶石。 大石矗立山頭,氣勢十足,石旁還可欣賞到開揚的橋景和海景。 花坪的沙灘,雜草叢生,滿佈垃圾,帶點荒涼感;但細意觀察,會發現到處充滿度假風情的佈局:黃色小屋,草叢隱約可見小路通往人工湖。